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商標超出使用范圍構成侵權

商標超出使用范圍構成侵權

發布時間:2020-12-25 00:30:33

㈠ 在原有范圍繼續使用他人後注冊的商標是否構成侵權

你好,構成侵權,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㈡ 判斷商標是否構成侵權的成立條件

商標使用的正當合理、過錯、公平、誠信和混淆等5個方面是判斷是否構成侵權所必須考慮的因素。目前,中國對於商標權的保護採取的是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雙軌制。在經濟生活中,因注冊商標專用權而發生的「傍名牌」案件時有發生,此類案件中多數系知識產權權利沖突。這類案件訴至法院後,一方通常會提出,應當首先通過行政救濟途徑撤銷對方的注冊商標、商號等,法院不能直接認定被告的使用行為侵權,司法權不能代行行政職權。
注冊商標不依法使用,法院可直接受理。早在三年前,曾經轟動一時的博內特里公司訴上海梅蒸公司等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上海法院通過審理認定被告梅蒸公司在生產、銷售的商品上,將自己的「梅蒸」注冊商標拆分成「Meizheng」拼音字母與花瓣圖形,並與「夢特嬌·梅蒸」標志一道使用,不是依法使用「梅蒸」注冊商標,故該案不存在該商標的授權爭議,無需先經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
司法界人士認為,並非所有注冊商標之間的沖突,法院都不能直接受理。如被告未依法使用其注冊商標的,法院依然可以直接受理並作出裁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原告以他人超出核定商品的范圍或者以改變顯著特徵、拆分、組合等方式使用的注冊商標,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為由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該條司法解釋所述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形:一是被告將自己的注冊商標式樣使用在非商標局核定的商品或服務上;二是雖然使用在核定的商品或服務上,但自行改變了商標的外觀特徵或式樣,包括拆分使用;三是將自己的多個注冊商標不當疊加或組合使用。
另一種使用方式,則是被告雖擁有多個注冊商標,但其將多個注冊商標疊加組合使用,並通過文字處理,弱化或淡化部分文字,突出其他文字,從而與他人在先注冊商標產生沖突,造成混淆。如某被告擁有「王宮」、「朝臣」兩個注冊商標,但其在葡萄酒上豎排並列該兩商標,並淡化「宮」、「臣」兩字,突出「王」、「朝」兩字時,就可能與他人在葡萄酒上的「王朝」注冊商標產生沖突,從而構成商標侵權。被告組合使用後產生的一個整體標志也可以視為是未注冊商標,從而不受最高法院批復的限制。被告雖然使用自己的商標,但實質是一種濫用商標權的使用行為。
注冊商標與其他商業標識之間的權利沖突,應通過司法訴訟解決。蘇北一家酒廠開發一種60度烈性白酒,在東北和新疆擁有很好市場。為了進一步拓展市場,以他人畫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圖作為白酒商標進行了注冊,生產的白酒有了較好的銷量。後「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圖的作者向法提起訴訟,認為這家酒廠擅自將其美術作品注冊為商標並在生產的白酒上使用,侵犯了其美術作品著作權。法院經審理認定,原告對其作品享有著作權,被告商標雖經合法注冊,但在經銷的商品上擅自使用他人作品,侵犯了原告著作權。故判令其停止使用「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圖,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判決生效後,原告持法院判決書到商標評審委申請撤銷了被告的商標,該案的裁判依據即是保護在先權利原則。原告享有在先權利著作權,應當給予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原告以他人注冊商標使用的文字、圖形等侵犯其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企業名稱權等在先權利為由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該項規定的理由在於:在先權利(如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企業名稱權等)的認定以及侵犯在先權利的判定,都超出了商標行政裁決機構的專業性范圍。並且,在對行政裁決實行司法審查的情況下,同一權利沖突可能需要「三審」,即商標評審委「一審」、司法兩審才能解決,由此可能造成行政和司法資源的浪費,從而影響權利救濟的效率。因此,在解決注冊商標與其他在先權利沖突時,應實行司法程序優先原則。
注冊商標與注冊商標之間沖突,應通過行政裁決途徑解決。這是一起典型的注冊商標沖突紛爭案例。在原告某糖果廠訴被告某食品廠商標侵權一案中,原告在某固體飼料上注冊了「樂」字牌商標,後被告在「果子晶、果子粉、乳酸飲料」等商品上注冊了「桑」字牌商標。兩商標相近似。原告糖果廠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被告食品廠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商標相近似的商標,構成商標侵權。法院告知原告先行經行政撤銷程序,並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法院的理由是,原告「樂」字牌商標與被告「桑」字牌商標均獲商標注冊,應由當事人首先提請行政裁決部門解決商標權利沖突問題,然後再可向法院請求處理侵權糾紛。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法院不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圍主要是注冊商標之間的沖突,此類案件適用行政前置程序,當事人應當首先向行政主管機關申請解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原告以他人使用在核定商品上的注冊商標與其在先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為由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三)項的規定,告知原告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請解決。這樣的規定首先考慮到的是商標注冊採取全國統一集中授權制度,採取行政前置程序是為了維護此種集中授權體系。其次發生沖突後,現行商標法設置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救濟程序和途徑,規定了注冊商標不當的撤銷程序。在先權利人如認為注冊不當,可到商標評審委申請撤銷在後商標,然後再到法院請求民事救濟。再次注冊商標之間的沖突屬於商標行政裁決機構專業范圍,商標評審委員會有豐富的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對此類沖突進行處理。

㈢ 採取商標侵權定案依據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採取商標侵權定案依據應注意以下四點:
一、商標使用許可問題
不得以商標注冊人未將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報商標局備案為由而否定其許可合同的效力(許可合同中明確約定備案為合同生效條件的除外);商標被許可人違反許可合同約定,超出被許可使用商品或服務的范圍、期限或數量的行為且構成商標侵權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應許可人的請求依法查處,也可以依職權主動查處;商標獨占使用許可的被許可人在許可合同有效期內可以作為商標權利人以自己的名義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但以其自己的名義出具的商標侵權證明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舉證責任問題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國家工商總局《關於商標侵權案件調查取證有關問題的批復》(商標案字[2005]第223號)所稱「涉嫌侵權人無正當理由無法提供經商標注冊人許可證據或取得該證據的線索,即可以認定其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的事實無需商標注冊人提供未予許可的證明」僅指查處違反《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侵權行為,不得擅自將該調查取證方式擴大到查處其它商標侵權行為。
三、證據來源問題
採用涉外商標侵權定案證據應當遵循《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第十六條的規定,當事人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提供的在我國領域外形成的證據,應當說明來源,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我國與證據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當事人提供的在我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內形成的證據,應當具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的證明手續。
四、取證方向問題
反映在定牌加工或其它合作經營方式中的商標使用許可行為難免會產生因合作關系破裂,商標注冊人單方面撕毀合同而挾怨報復出具未予許可的偽證問題。對此,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查處商標侵權行為時,應本著有利於當事人的原則,一方面應根據舉證責任規定,依法取得商標注冊人未予許可的證明(如前所述,當事人涉嫌侵犯《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規定所指商標侵權行為,無正當理由無法提供經商標注冊人許可證據或取得該證據的線索,無需商標注冊人提供未予許可的證明),另一方面也應當主動收集對當事人有利的反證,即足以推翻商標注冊人未予許可的證據。當然,商標注冊人與當事人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取得的單一侵權定案證據表示認可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對該定案依據直接予以認定,不必另外求證。

㈣ 超出授權范圍使用商標是侵權還是違約

屬於違法使用注冊商標,工商管理部門查到後會限期改正.期滿不改正的,由商標局撤銷其注冊商標。

㈤ 商標侵權

要在專賣店招牌上使用某注冊商標,需經該商標的注冊人許可,否則構成侵權。
「雅鹿」與「雅V鹿」構成近似商標,擅自使用也是侵權的。

㈥ 擅自改變核准注冊商標,構成侵權嗎

《商標來法》第51條規定:源「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注冊商標加以改變後,注冊人不再享有將其作為注冊商標使用的權利。《商標法》第22條規定:「注冊商標需要改變其標志的,應當重新提出注冊申請。」之所以不允許自行改變注冊商標,一方面是因為注冊商標是經過商標局嚴格審查後核准注冊的,有其明確的權利范圍,而自行改變後的商標有可能超出其原注冊的權利范圍,一旦使用人仍將其作為注冊商標使用,即標以注冊標記,則必然向他人錯誤地宣傳了其權利范圍,擾亂了商標管理的秩序,另一方面注冊商標自行改變後,還有可能同他人的注冊商標構成相同或近似,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 查看更多答案>>

㈦ 是冒充注冊商標還是商標侵權

案情:2003年11月12日,上海市甲公司與山東省臨沂市乙公司簽訂委託加工協議。協議約定:甲公司委託乙公司生產A牌洗發水2000箱,甲公司只提供帶有注冊商標A的包裝樣品,乙公司自行購置原料,印製包裝進行生產;並約定乙公司生產的產品不得自行對外銷售,只能由甲公司進行銷售。經查,甲公司的注冊商標A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香皂,不包括《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中的商品「洗發水」。至案發時,乙公司共加工A牌洗發水1340箱,擅自對外銷售了720箱。
對乙公司行為的定性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乙公司生產加工、銷售合同標的物的行為屬於冒充注冊商標的行為。
此意見認為,冒充注冊商標是指商標使用人在未經商標主管機關核准注冊的商標上標明注冊商標字樣或者注冊商標標記的行為。認定是否冒充注冊商標應以商標主管機關是否核准注冊為惟一要件。《商標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注冊商標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這里「核准注冊」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即核準的標志和核定的商品,超出任何一個方面都屬於冒充注冊商標行為或可能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本案中,乙公司按照委託合同的要求,把核定在「香皂」商品上的注冊商標使用在核定商品范圍之外的「洗發水」上,顯然沒有經過商標主管機關的「核准注冊」,其生產加工帶有注冊商標A的洗發水屬於冒充注冊商標的行為。
筆者持另一種意見,即乙公司銷售標的物的行為屬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而生產加工標的物則屬於冒充注冊商標行為。
雖然《商標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注冊商標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但這是針對商標確權而言的。商標專用權的權利范圍與權利的保護范圍的內涵不同。根據《商標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商標專用權的權利保護范圍除「注冊商標專用權,以核准注冊的商標和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外,還包括「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顯然,商標專用權的權利保護范圍要大於確權的范圍。本案乙公司違約銷售合同標的物的行為就屬於「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行為。雖然乙公司的使用事先得到甲公司的許可,但是該許可使用不是任意的使用,而是在「不得對外銷售」的條件下的使用,否則就失去了許可的基礎和條件,是「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的」使用。因此,乙公司銷售A牌洗發水的行為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乙公司生產加工委託合同的標的物,超出了注冊商標A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圍,其生產加工行為構成冒充注冊商標的違法行為。
對徐曉同志的《是冒充注冊商標還是商標侵權?》一文的不同觀點 陳進軍 張丕溫(山西省介休市工商局)
12月2日「中國工商報-商標世界」的《理論·法制》版刊登了徐曉同志的文章———《是冒充注冊商標還是商標侵權?》,該文對山東臨沂乙公司擅自銷售上海甲公司委託其加工的A牌洗發水一案進行了分析,作者把乙公司的生產、銷售分作兩部分,認為其生產A牌洗發水行為為冒充注冊商標行為,銷售A牌洗發水為商標侵權行為,筆者以為不妥。
首先,乙公司的行為只能定性為商標侵權行為,即《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項所述的「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行為,具體到該案為在類似商品(洗發水)上使用的行為。從作者提供的案情看,乙公司是受上海甲公司的委託,為其生產加工2000箱A牌洗發水,雙方委託加工合同成立,其合同約定「公司生產的產品不得自行對外銷售,只能由甲公司進行銷售」,而乙公司卻擅自銷售。盡管被查獲時,乙公司只銷售了720箱,但其違背合同約定擅自銷售,具有明顯的主觀故意(如不被查獲,其可能要全部售完),且已售出720箱的客觀事實,也造成了對甲公司A牌注冊商標的侵害後果,所以乙公司的行為構成商標侵權。
其次,乙公司的行為不構成冒充注冊商標行為。從本案看,如果乙公司沒有擅自銷售A牌洗發水,只是按合同約定加工2000箱A牌洗發水,那麼等甲公司提貨(或其發貨)時,嚴格地說,乙公司就不是這2000箱A牌洗發水的所有權人。《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訂作人未向承攬人支付報酬或者材料費等價款的,承攬人對完成的工作成果享有留置權」,可見,在合同履行前,乙公司只有留置權,洗發水的所有權人為甲公司,構成冒充注冊商標的主體也應為甲公司,因為其A商標經核准使用的商品為香皂,卻擅自擴大使用到洗發水上。
第三,商標侵權案件中生產與銷售不能分作兩個階段。從本案看,乙公司只是受委託加工生產,至於生產加工什麼,則只能按委託方的要求做,否則就是違約。如果不是乙公司違約擅自銷售,其行為就不違法,正是乙公司的擅自銷售行為才導致其商標侵權,而侵權不僅僅是銷售行為本身,乙公司的生產加工都應包括在內。
冒充注冊商標對誰處理? 高 峰(安徽省阜陽市工商局)
12月2日12月2日"中國工商報-商標世界"的《理論·法制》版刊登徐曉同志的《是冒充注冊商標還是商標侵權?》一文,文中介紹案情為: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委託加工協議,委託乙公司生產A牌洗發水2000箱,乙公司生產的產品只能由甲公司銷售。經查,甲公司的注冊商標A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香皂,不包括"洗發水"。至案發時,乙公司共加工A牌洗發水1340箱,擅自對外銷售720箱。徐曉同志認為,乙公司銷售標的物的行為屬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而生產加工標的物則屬於冒充注冊商標行為。
筆者贊同徐曉同志認為乙公司銷售行為是商標侵權行為的觀點。本案中乙公司接受甲公司委託生產加工商品,沒有商標使用權,其違約銷售商品,構成了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擅自在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的侵權行為。但其生產加工標的物屬於冒充注冊商標行為這一觀點則值得商榷,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定性和確定處理對象。
第一,如果乙公司將已加工尚未銷售的商品交給了甲公司,則構成冒充注冊商標行為的是甲公司。冒充注冊商標,是指商標使用人使用未注冊商標標注注冊商標標記的行為。"商標使用人"主要是指直接使用商標的行為人。不直接使用商標的行為人,例如銷售商經銷了他人冒充注冊商標的商品,不構成冒充注冊商標的違法行為。本案中甲公司是商標使用人,如果乙公司未違約,加工的商品無論是否交付,甲公司都應承擔冒充注冊商標的違法責任;乙公司雖已違約,但仍交付給甲公司產品的,甲公司應承擔收取商品的冒充注冊商標的違法責任。
第二,乙公司已加工尚未銷售的商品未交給甲公司。根據乙公司違約的故意,如果其不能提供充分證明,可以認為乙公司准備將所有生產的商品銷售,但因被查獲而未實現。乙公司對銷售的商品承擔商標侵權責任,對未銷售的商品亦應承擔商標侵權責任。
生產、銷售都是冒充注冊商標行為 陳繼文(納愛斯集團打假維權辦)
對12月2日"中國工商報-商標世界"的《理論·法制》版一文,我們同意第一種意見,認為乙公司生產加工、銷售A牌洗發水的行為屬於冒充注冊商標行為。其理由是:
一、1994年9月2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標字(1994)第261號《關於貫徹實施〈商標法〉有關問題的批復》中規定:在未經核准注冊的商標上加註注冊標記,包括在注冊商標核准使用的商品范圍之外的其他商品上使用該商標並加註注冊標記,則屬於冒充注冊商標的行為。乙公司生產加工並銷售的A牌洗發水,是注冊商標使用在核定使用的商品(香皂)之外的其他商品,符合冒充注冊商標行為的條件。
二、甲公司在洗發水上並沒有注冊A商標,不享有在洗發水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香皂與洗發水不是類似商品。乙公司生產加工並銷售A牌洗發水的行為並不構成對甲公司的侵權。
三、甲公司不享有A商標在洗發水上的商標專用權,不是商標擁有者,無權許可乙公司生產加工A牌洗發水。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的委託加工協議的標的物是冒充注冊商標的商品,違反了我國的有關法律法規,該合同應屬無效合同,協議中"乙方生產的產品不得自行對外銷售"的約定自然不對乙方產生約束力。
值得指出的是,乙公司在訂立合同時,有義務要求甲公司提供有效的授權證明,因定牌加工而發生商標侵權糾紛時,應根據委託加工合同,與委託方各自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至於本案中,乙公司未經甲公司同意,擅自對外銷售720箱A牌洗發水的行為,應由乙公司單獨承擔法律責任。

㈧ 對方的商標一直處於異議當中,在異議當中我們使用它的商標文字是否侵權

在對方商標獲准注冊之前的行為可以不用管,因為對方商標沒有注冊,你們公司不回構成侵答權。但是對方商標獲准注冊之後,如果你們還是在原來的范圍內生產和銷售,也不侵權,關於在原來的范圍、規模內生產和銷售,則要具體分析。超出原來范圍的使用對反商標的行為,則構成侵權。如有進一步的問題,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㈨ 先注冊商標在前,注冊公司名稱在後,公司構成侵權嗎

根據《商標法》
第二十二條 商標注冊申請人應當按規定的商品分類表填報使用商標的商品類別和商品名稱,提出注冊申請。
商標注冊申請人可以通過一份申請就多個類別的商品申請注冊同一商標。

第二十三條 注冊商標需要在核定使用范圍之外的商品上取得商標專用權的,應當另行提出注冊申請。
如果單純只是商標名稱相同,但A公司與B公司只是用相同商標經營不同產品的話,並不屬於侵犯商標權,除非A公司是馳名商標。
如果B公司與A公司是經營同一種產品或者服務,那麼可以進行維權,需要收集對方注冊公司晚於A公司商標注冊成功的時間,以及B公司使用A公司商標的證據。

閱讀全文

與商標超出使用范圍構成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