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合同糾紛事實清楚證據充足第一次開庭可以判決嗎
經法庭審理,認為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且雙方認定事實的存在與成立,對證據不持異議,一般情況下是簡易程序,法院可以當庭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法釋[2003]15號)
五、宣判與送達
第二十七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除人民法院認為不宜當庭宣判的以外,應當當庭宣判。
第二十八條 當庭宣判的案件,除當事人當庭要求郵寄送達的以外,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領取裁判文書的期間和地點以及逾期不領取的法律後果。上述情況,應當記入筆錄。
人民法院已經告知當事人領取裁判文書的期間和地點的,當事人在指定期間內領取裁判文書之日即為送達之日;當事人在指定期間內未領取的,指定領取裁判文書期間屆滿之日即為送達之日,當事人的上訴期從人民法院指定領取裁判文書期間屆滿之日的次日起開始計算。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因交通不便或者其他原因要求郵寄送達裁判文書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當事人自己提供的送達地址郵寄送達。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自己提供的送達地址郵寄送達的,郵件回執上註明收到或者退回之日即為送達之日,當事人的上訴期從郵件回執上註明收到或者退回之日的次日起開始計算。
第三十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及雙方已經提交給法庭的證據材料缺席判決。
按撤訴處理或者缺席判決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當事人自己提供的送達地址將裁判文書送達給未到庭的當事人。
第三十一條 定期宣判的案件,定期宣判之日即為送達之日,當事人的上訴期自定期宣判的次日起開始計算。當事人在定期宣判的日期無正當理由未到庭的,不影響該裁判上訴期間的計算。
當事人確有正當理由不能到庭,並在定期宣判前已經告知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當事人自己提供的送達地址將裁判文書送達給未到庭的當事人。
第三十二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在製作裁判文書時對認定事實或者判決理由部分可以適當簡化:
(一)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並需要製作民事調解書的;
(二)一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明確表示承認對方全部訴訟請求或者部分訴訟請求的;
(三)當事人對案件事實沒有爭議或者爭議不大的;
(四)涉及個人隱私或者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一方要求簡化裁判文書中的相關內容,人民法院認為理由正當的;
(五)當事人雙方一致同意簡化裁判文書的。
⑵ 一個案例案記錄庭審現場的過程
職能復
記錄並反映法制庭審判過程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多見於報紙、電台、電視台等媒體。有的採取直播形式,有的採用紀實手法重現。是法制報道的重要方法之一,因其客觀、直接、公開的特點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布局
法庭以坐北朝南說,北邊的牆上有一個國徽,然後底下有一個長桌,國徽正下方是的中心座位是審判長,兩邊是審判員,在這個長桌下面是一個桌是書記員的位置,書記員的兩邊,也就是東西各一張桌,上面寫的分別是原告,被告,書記員正對的方向是聽庭的旁聽席。
要求
庭審現場需要庭後的努力,庭審現場緊張而有效,當事人都應該按法庭規則來辦事。
編輯本段程序
刑事案件的庭審現場程序
1,開庭 2,法庭調查。調查出庭人的身份。交換證據、質證。詢問證人部分,詢問鑒定人部分,訊問被告和辯護人詢問被告部分。 3,法庭辯論。針對爭議的部分,各方發表意見。 4,最後陳述
民事簡易程序的庭審現場程序
一個審判員,傳喚,答辯,舉證質證,辯論,總結,審理期限為3個月,如果原告被告方同一調解當庭宣判,如果有一方不同意調解或者雙方都不同一調解就下次開庭宣判。
⑶ 合同糾紛 一審結案後,怎麼調取庭審現場的錄音錄像
找案件承辦法官,要求復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庭審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第十一條 當事人、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等可以依照規定復制錄音或者謄錄庭審錄音錄像,必要時人民法院應當配備相應設施。
⑷ 已過訴訟時效的合同糾紛案,法院已立案並開庭,被告人如何維權
委託律師,律師可以幫你解決一起的。
已過民事訴訟時效案件也可以起訴,版法院也應該受理。
《最高人民權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受理後對方當事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抗辯事由成立的,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⑸ 合同糾紛案開庭後多長時間叛決,開庭前一個月立的案
簡易程序三個月內,普通程序六個月內。期間沒有法律規定時間。
一般情況下,庭審後半個月左右會下達判決書。
⑹ 合同糾紛案件,收到法院傳票,一般是怎樣的流程
法院的傳票,以直接送達為原則,以郵寄送達為補充,特殊情況下,公告送達。郵寄送達,專一般是直接按照當事屬人提供的地址郵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章,都規定了嚴格的送達程序。比如,民訴法規定,送達訴訟文書必須有送達回證,由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收到日期,簽名或者蓋章。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託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刑訴法的規定比民訴法則更強調傳票、通知書直接送達原則。
⑺ 合同糾紛案庭審,最常用的最後發言主要有哪些
沒有什麼統一的格式,法院一般會在書記員的電腦中預存一個文件,寫明庭審時間、主審法官名字、書記員名字、庭審的內容、當事人的名字等等空格,待庭審時填明,然後將庭審的發言全部計入就是了。
⑻ 請問被告能否請律師全權代表,被告本人不出席庭審現場是一個經濟糾紛案
完全可以
⑼ 合同糾紛一審結案後,怎麼調取庭審現場的錄音
在法庭審理中雙方的陳述以及質證等庭審活動,應當以開庭筆錄的記載為准,錄音錄像資料與記錄不一致的,以記錄為准,因此調取法庭審理的錄音錄像沒有必要,法院也不會允許。
⑽ 庭審現場 案例分析
明知盜竊而受雇接送行為的認定
[案 情]
2007年8月18日下午,周文成、李忠雲、李忠平經事先預謀,由周文成、李忠雲租用李忠平的摩托車從浦江到桐廬進行盜竊。當晚22時許,周文成、李忠雲乘坐李忠平的摩托車從浦江到桐廬縣鳳川鎮林園村喻塘自然村,由李忠平負責在路上接應,李忠雲負責望風,周文成採用溜門和插片開鎖的方法進入項愛萍、沈言坤、華新蓮、李愛娟家中實施盜竊,竊得香煙、手機、現金等財物,共計價值人民幣1438.50元。次日凌晨2時許,周文成、李忠平、李忠雲來到桐廬縣鳳川鎮再次行竊時被公安巡警抓獲。案發後,全部贓物被公安機關追回並已發還被害人。
[分 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李忠平是接受周文成、李忠雲的僱用,沒有參與分贓,不構成犯罪。第二種意見認為,李忠平實施了路上接送等行為,雖沒有參與分贓,仍然應構成盜竊罪的共犯。
[評 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一、被告人李忠平主觀上有共同盜竊的犯罪故意
犯罪的共同故意使共同犯罪人之間的行為,彼此聯系,相互配合,成為一致的共同犯罪活動。共同犯罪故意可以分述為實行故意、組織故意、教唆故意、幫助故意。幫助故意是指幫助他人犯罪的故意。幫助犯在其心理主觀上也有雙重的心理狀態。在認識因素中,一方面,認識到實行犯實行的犯罪行為和這種行為將要產生的危害結果;另一方面,認識到自己所實行的行為是幫助實施犯罪的行為,即以自己的幫助行為,為實行犯實施和完成犯罪創造便利條件。在意志因素中,一方面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為能為實行犯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希望或者放任通過自己的幫助,實行犯能夠順利完成犯罪或者造成一定的犯罪結果。結合本案,李忠平認識到周文成、李忠雲租用其摩托車,運送周文成、李忠雲從浦江到桐廬是進行盜竊活動,這是顯而易見的。李忠平不僅將周文成、李忠雲從浦江運送到桐廬,而且在周文成、李忠雲盜竊現場附近接應,以便他們能夠逃離現場。這充分表明李忠平不僅放任而且希望周文成、李忠雲盜竊得逞。李忠平的行為為周文成、李忠雲能夠順利完成盜竊犯罪創造一定的條件,並且造成了實際的犯罪結果。因此,李忠平主觀上具有與周文成、李忠雲共同盜竊的犯罪故意。
根據犯意形成時間的不同,共同犯罪故意從理論上可以分為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謀的共同犯罪。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著手實行犯罪以前已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為實行犯罪將各自的意思付諸實施的行為內容而進行謀議;事中通謀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行為人在著手實行犯罪以前並不存在共同犯罪的意思聯絡,在著手實行犯罪之際或在共同犯罪實行的過程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故意,也稱共同犯罪的意思聯絡,既可以明示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默示的方式形成;既可以語言的方式形成,也可以行動的方式形成。本案中被告人李忠平明知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租用摩托車從浦江到桐廬是進行盜竊,仍然接受僱用,其行為可以視作以實際行動與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達成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
二、被告人李忠平在客觀上有共同盜竊行為
共同犯罪行為就是共同犯罪定罪的客觀條件,是指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實,互相聯系、互相配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發生犯罪結果的場合,與犯罪結果間存在因果關系。從理論上看,共同犯罪的客觀條件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各共同犯罪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犯罪行為;二是在共同犯罪聯絡的意思支配下,各行為人的行動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各行為人的行為都是整體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三是在發生犯罪結果的場合,每一個行為人都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於共同犯罪行為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對於因果關系的認定,不能孤立考察,應當將共同犯罪行為作為一個整體考查其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即使共同犯罪中的直接行為人造成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其他行為人的行為沒有直接導致結果發生,仍然不能否認這些犯罪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案中被告人李忠平用摩托車將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從浦江接送到桐廬的行為孤立的看雖然好像不是犯罪行為,但分析行為的過程,與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盜竊行為是有機聯系的,是整個犯罪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他們各自的行為和所發生的犯罪結果之間,都具有因果關系。可以這樣說,沒有被告人李忠平的行為,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不一定在這天進入項愛萍、沈言坤、華新蓮、李愛娟家中實施盜竊。因此,被告人李忠平實施的行為是與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共同盜竊犯罪行為的一部分。
共同犯罪行為可分述為:實行行為、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幫助行為是指為其他共同犯罪人實施犯罪創造便利條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行為。從幫助的時間來分,可以分為事前幫助、事中幫助、事後幫助。本案被告人李忠平事前用摩托車將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從浦江接送到桐廬進行盜竊,事後又負責在路上接應,為被告人周文成、李忠雲實施盜竊提供便利條件,致使周文成、李忠雲盜竊得逞。因此,被告人李忠平的行為屬於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事先、事後幫助的行為。
綜上所述,被告人李忠平主觀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共同盜竊的行為,其行為雖未直接參與盜竊也未參與分贓但仍應按盜竊罪的共犯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