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委託作品被侵權案例

委託作品被侵權案例

發布時間:2020-12-24 08:15:17

⑴ 如何界定委託作品的侵權責任,委託作品的て諳

您好,委託人的行抄為若構襲成侵權只能是直接侵權,對於直接侵權的歸責原則,我國理論界有很大分歧,有的主張著作權直接侵權應實行無過錯責任,有的主張著作權直接侵權應實行過錯責任。

從審判實踐審理委託作品侵害第三人著作權的案件來看,法院實行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審理法院以委託人、受託人未盡到合理的審查義務從而認定其有過錯而判決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⑵ 我寫以下的武俠內容會不會被金庸說成是侵權

不算 侵犯版權是指:未經版權所有人同意,行使其擁有的權利及從事與行使該權利相關之商貿活動。概括而論,侵犯版權的情況,可分為直接及間接兩種。

直接侵權:指抄襲;復制,如將版權作品的表達語言復制為另一種語言,或作任何改編,包括將傳統媒體復制為非形體媒體,於互聯網上載或下載;出版抄襲品,如出版由二維版權作品復制而成的三維作品。

間接侵權:指將抄襲品入口、販賣、出租或作其它商業用途,以至提供方法、器具或地方作侵犯版權的行為。

以直接侵權的情況而論,所謂抄襲,並不一定是跟原作完全相同的,只要某項作品的實質部分被採用,便算侵犯版權。這是關乎質而非量的問題。也就是說,即使原作只有一句被抄襲,抄襲者已算侵犯了別人的版權了。

至於間接侵權,其成立條件則是:侵權者明知所處理的對象是侵犯他人版權的,而為交易的目的(包括出租、出口及進口)存有該等物件。所謂「明知故犯」,是以客觀標准衡量的,即只要侵權者知道一些對一般人而言足以表明該商品是抄襲品的事情,便算在知情情況下侵犯版權了。

正常情況下,只要徵求作者同意,便可合法復制其作品。但必須釐清的是,若作品是於下列特殊情況誕生的,則其版權便很可能不屬於原創人,要行使該作品的版權,便須直接洽詢版權的真正擁有者。

1.雇員作品

若作品是一名雇員受雇期間為工作而創作的,除非僱主與雇員另有協議,否則該作品的版權歸僱主所有。假如作品日後被利用的方式是僱主和雇員於製作該作品時未能預料到的,則雇員可以於該作品被利用時,獲僱主給予一些酬勞。

2.委託作品

若作品是作者受他人委託而創作的,而雙方事前又沒訂立任何協議,清楚列明該作品完成後版權誰屬及其有效期之長短,則作品的版權屬於作者,但委託一方則擁有雙方在委託製作作品時能合理預料利用此作品的目的的專用特許。

3.版權轉讓或出售

為了在版權擁有人的權益與公眾利益間取得平衡,於若干條件規限下,法例容許公眾人士合理使用版權作品。例如有限度復印學術論文等作私人學習或研究用途,在評論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在時事報導中引用報刊報導,教育機構、圖書館、檔案室以及公共行政上使用版權作品等,均屬合法侵權行為,與版權條例並無抵觸。

事實上,版權條例內有關「允許行為」的規定,超逾五十條,當中列明各種版權雖在,但使用時仍不會侵權的情況。至於哪一類作品當納入何種情況處理,條例則無清晰界定。簡而言之,「允許行為」通常包括私人及家居用途。而廣為一般人認同的守則,是使用時不侵害版權持有人的合法權益。
最後祝你寫出一本堪比《射鵰英雄傳》的好書

⑶ 歌曲的版權翻唱是如何收費的

要是徵得人家同意,在翻唱的時候,自己有公司的,公司來協商這個事情;要是沒有公司的,自己可以來協商這個事情。但是,這個費用問題,一直是內部協商的,沒有公開過,只要不是很離譜就是可以的。畢竟,很多人翻唱的時候,也是為了助興而已,例如王菲翻唱李健的歌曲,我覺得李健未必會跟王菲要錢,反而可能覺得是自己歌曲大火的一個方式呢!

翻唱歌曲,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註明人家的原創,自己是翻唱而已。這個是對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對人家知識產權的尊重。我們國家現在在大力倡導尊重紙市場全,你覺得是不是翻唱算侵權嗎?

⑷ 請教軟體開發中的版權相關問題

給你意見啊!!個人認識 內容多了點!!

何謂版權法?

根據本地版權法,版權是指原創作品擁有人可行使以下權利,包括:復制權、發行權、公演權、改編權及廣播權,及有權禁止任何人於未獲授權的情況下行使上述權利。版權原創作品,舉凡文學、音樂、戲劇及藝術作品,以至聲音紀錄、影片、廣播或有線傳播節目及已公開發表的編印版式,均受香港版權法保障。歸納而言,版權法例保護的作品,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類:

第一類:有確定作者而必須由作者本人原創的作品,包括文學作品、戲劇作品、音樂作品及藝術作品。

第二類:由原創作品洐生出來的版權作品,包括錄音製品、音像製品、電影作品、電台及電視廣播節目、有線電台的電視傳播及印刷品版式如文字及圖片的排版方式。

一般情況下,若第一類作品是於作者在世時公開發行,其版權的保護期由作品開始發表,直至作者死後五十年。假若作品於作者在世時從未發行過,則版權無限期歸作者所有。而原創作品的洐生作品,則由播放或發行起五十年內受版權保障,印刷品版式的保護期由首次出版起二十五年內有效。保護期終結後,版權作品即成為公有財產。所以有此安排,目的在於平衡產權人的投資及社會對該等作品的訴求,因此絕對合乎情理。但作品擁有者若希望延長版權的保障期,以印刷品為例,將之不斷改版亦不失為一可行方法。

與專利、商標及工業外觀設計等其它類別的知識產權不同,版權是一項自動賦予的權利。本港版權法採用「自動保護制度」,即創作者於完成作品,並經任何形式公開發表後,即自動成為該作品的版權擁有者,毋須注冊或辦理任何手續,已可受法律保障。而各地作者的作品,或於世界各地首次發表的作品,都可在香港受到版權保障。

香港的知識產權法雖為本地法,但由於不少國際版權公約如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國際版權公約》、《日內瓦唱片公約》及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均適用於香港,而各項國際條約亦規定締約成員國須承認其它成員國國民的知識產權,故本地創作人的作品,除香港外,亦同時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及地區受到保護。此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二十日完成互聯網公約,而於九七年實施的香港版權條例亦已包涵此公約的主要條文,因此於互聯網上傳送非授權版權作品,亦同樣受到本港及其它成員國禁止。

不過有一點必須強調,版權法保護的,只是意念的表達方式或有關製成品,而非意念本身,即任何創作,必須化作某種實質的表現形式,如透過媒體公開發表,才可受版權法保障。即將一本講解印刷技巧的書籍復制算是侵犯版權,但參照其中的技巧於現實生活中實踐卻不算侵權。

怎樣才算侵權?

侵犯版權是指:未經版權所有人同意,行使其擁有的權利及從事與行使該權利相關之商貿活動。概括而論,侵犯版權的情況,可分為直接及間接兩種。

直接侵權:指抄襲;復制,如將版權作品的表達語言復制為另一種語言,或作任何改編,包括將傳統媒體復制為非形體媒體,於互聯網上載或下載;出版抄襲品,如出版由二維版權作品復制而成的三維作品。

間接侵權:指將抄襲品入口、販賣、出租或作其它商業用途,以至提供方法、器具或地方作侵犯版權的行為。

以直接侵權的情況而論,所謂抄襲,並不一定是跟原作完全相同的,只要某項作品的實質部分被採用,便算侵犯版權。這是關乎質而非量的問題。也就是說,即使原作只有一句被抄襲,抄襲者已算侵犯了別人的版權了。

至於間接侵權,其成立條件則是:侵權者明知所處理的對象是侵犯他人版權的,而為交易的目的(包括出租、出口及進口)存有該等物件。所謂「明知故犯」,是以客觀標准衡量的,即只要侵權者知道一些對一般人而言足以表明該商品是抄襲品的事情,便算在知情情況下侵犯版權了。

正常情況下,只要徵求作者同意,便可合法復制其作品。但必須釐清的是,若作品是於下列特殊情況誕生的,則其版權便很可能不屬於原創人,要行使該作品的版權,便須直接洽詢版權的真正擁有者。

1.雇員作品

若作品是一名雇員受雇期間為工作而創作的,除非僱主與雇員另有協議,否則該作品的版權歸僱主所有。假如作品日後被利用的方式是僱主和雇員於製作該作品時未能預料到的,則雇員可以於該作品被利用時,獲僱主給予一些酬勞。

2.委託作品

若作品是作者受他人委託而創作的,而雙方事前又沒訂立任何協議,清楚列明該作品完成後版權誰屬及其有效期之長短,則作品的版權屬於作者,但委託一方則擁有雙方在委託製作作品時能合理預料利用此作品的目的的專用特許。

3.版權轉讓或出售

為了在版權擁有人的權益與公眾利益間取得平衡,於若干條件規限下,法例容許公眾人士合理使用版權作品。例如有限度復印學術論文等作私人學習或研究用途,在評論中引用他人的作品,在時事報導中引用報刊報導,教育機構、圖書館、檔案室以及公共行政上使用版權作品等,均屬合法侵權行為,與版權條例並無抵觸。

事實上,版權條例內有關「允許行為」的規定,超逾五十條,當中列明各種版權雖在,但使用時仍不會侵權的情況。至於哪一類作品當納入何種情況處理,條例則無清晰界定。簡而言之,「允許行為」通常包括私人及家居用途。而廣為一般人認同的守則,是使用時不侵害版權持有人的合法權益。

如何保護版權?

版權一般為原創人所有,然為免在特殊情況下引起爭拗,原創人可事前與合作一的方,如委託人訂立書面協議。協議內容必須包括:合作一方可使用原創人作品的范圍,使用後應付款額,允許使用期限及是否容許作商業用途等。雙方訂立的內容不妨具體周密一點,以期將日後發生版權爭拗的機會減至最低。

雖然法例並無要求任何版權擁有人需在作品上附加聲明以保障權益,但於作品顯眼處加上版權通知,可提醒有可能侵權的人士,如欲行使作品的版權,必先取得擁有者的同意。

最常用的版權通知排列方法為:

&;(版權擁有人姓名)(作品完成年份)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倘若證實作品的版權遭侵犯,版權擁有人可循刑事或民事兩方面,提出控告。

民事起訴:版權擁有人可向侵權者追討賠償,包括賠償版權人的損失、追討侵權者所得之利潤或抄襲品的總售價為賠償。但以民事方式起訴對方時,版權人首先必須證明自己擁有版權,然礙於舉證困難,原訴人往往不易證明版權的擁有權。是故建議製作者保存所有製作工序的紀錄,包括草圖、起草書、模型等,以為擁有版權之證據。

刑事起訴:一般為較嚴重及大批的商業侵權罪行,如藏有侵犯版權物品作販賣或商業用途、進口或出口翻版物品等。此方面的責任由海關負責執行。法例規定,任何人如藏有侵犯版權物品作販賣或商業用途,均可處罰款或監禁,最高刑罰是監禁四年及每件侵權物品罰款港幣$50,000元。任何人如製造和售賣用作侵犯版權的設備,最高刑罰為監禁長達八年及罰款港幣$500,000。

版權人可向法院申請禁制令,實時禁制侵犯人一切侵犯行為或飭令侵犯人交出所有侵權物品予法院或版權人。

版權持有人或版權受讓人於繳付一筆保證金後,可向法院申請扣押令,授權海關扣押懷疑侵權的進口貨品,以便讓版權人採取進一步的民事或刑事行動。

版權Q&A

1.

Q:張先生將自己撰寫的文章連同照片投稿至報社,一經採用並付予稿酬後,作品的版權是否歸報社所有?

A:否!版權是一種專有行使權,一般屬作者所有。張先生投稿予報社,相等於給予其一個可以使用作品的「特許」,如沒任何合約規定,則報社擁有作品該次在該份報章的刊載權,而這項權利只可行使一次。換言之,假若日後報社基於某種理由而需再次刊登作品或希望將作品結集成書,就必須事前徵求版權人,即張先生的同意。

2.

Q:李先生受黃小姐委託,印刷一批產品目錄,由於印品質素極佳,李先生未獲許可,便將其公開展示在公司當眼處,以作招徠,他的做法,是否已抵觸版權法?

A:是!除非李先生與黃小姐,事前已在合約中訂明印品屬受委託者所有,否則其版權歸委託一方,即黃小姐。李先生必須先獲得黃小姐的允許,才可作公開展示印品之舉。

3.

Q:陳先生向何先生提出使用其作品的請求,何先生口頭允許,這種承諾,在法律上是否具效力?

A:是!「特許」使用版權作品的條款,是透過合作雙方協議訂定的。協議可採用書面或口頭方式訂立,但假如涉及的是授予「專用特許」權利,即俗稱的「賣斷」版權,則雙方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協議,方為有效。

4.

Q:反政府團體借用政府的「飛龍標志」,移花接木地將其中的「香港政府」四字,更改為「反政府」,並公開展示,此舉是否己觸犯版權法?

A:是!只要作品的實質部分被採用,便算侵犯版權,此項規定重點在於質而不在量,即使抄襲的只為作品的極少部分,也可構成侵權行為。

5.

Q:關小姐將一項創新意念告訴鄧先生,及後鄧先生將該意念附諸實行,鄧先生此一做法是否已侵犯了關小姐的版權?

A:否!版權法保護的並非意念本身,而是意念的表現形式及有關製品,因此鄧先生此舉並無侵犯關小姐的版權,反而意念一旦化為實體,不論意念的原創人是誰,版權將歸表現意念者,即鄧先生所有。

6.

Q:Amy於未獲授權的情況下,從互聯網上下載一張照片,作為她辦公室計算機的桌面背景,她的行為是否己觸犯了版權條例?

A:否!侵權行為是指:在知情的情況下管有版權作品的侵權復製品。但由於Amy的行為與公司業務無關,而該侵權的復製品,即下載的圖片,只供有關雇員作欣賞之用,因此並不構成侵權行為。

行規的法律效力

版權法以外,印刷業內亦有訂立牽涉作品版權的行規,根據香港印刷業商會於八六年四月最新修訂之行規中譯本,有關「作品」之主權規定如下:

十.繪圖、印版、雕刻及電版等等之主權

(甲)凡由承印商提供之繪圖、草圖、油畫、照片、設計或排字,或由承印商製成或取得及利用之樣本、模型或同類設計及制自承印商原本之設計或按照顧客所提供之設計而制 之負片、正片、印版、雕刻、模版、工模、金屬印刷版或滾筒版,均屬承印商擁有之財物。再者,如無明確規定,而承印商自行製作之電版、膠版或其它製品,以縮減印刷工作或求取便利,則此等物品仍屬承印商所有,但顧客仍可備價向承印商購取。

(乙)由承印商所交之草圖與樣本乃屬承印商之財物,未經同意之前,不得用作其它用途,或利用該等圖樣而移作其它構思,凡未經許可而濫用此類草圖與樣本者,承印商有權 要求顧客賠償,及可再行提出侵犯創作主權之訴訟。

行規訂定的版權原則,與香港版權法提出的作品版權歸原創人所有的規條精神同出一轍,如由承印商提供之繪圖、草圖、設計等,由於提供一方是承印商,故版權自然歸其所有。但由於行規只屬印刷業行內定下的條款,並非法律條文,故在香港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事實上,行規的十七條《仲裁》一項已清楚列明:

如雙方同意,對於合約內之權利與責任,在簽約後不論何時發生任何問題或歧見,可交由一個或兩個仲裁人處理。如一人則在香港共同委任,如由二人則每方各委任一人。不論仲裁者為一人或兩人,一切應根據香港現行有效之仲裁條例,或其法例之修改,或重新制定之法例處理。

於此可見,行規始終是建基於法律之上,並非一獨立而有效的法律條文。一旦發生爭拗,爭拗雙方還須訴諸現行有效的仲裁條例或法例,不可單憑行規,得到合理的解決,是以行規的條款並無法律約束力。而且礙於種種變數,行規根本無法涵蓋所有情況,再加上印刷公司往往因害怕得失客戶而未敢嚴格執行條款,因而令行規形同虛設。

中國版權法規知多少?

中國版權登記制度於九○年九月七日頒布,九一年六月一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其保護的作品種類包括:

(1)文學作品;

(2)口述作品;

(3)音樂、戲劇、曲藝、舞蹈作品;

(4)美術、攝影作品;

(5)電影、電視、錄像作品;

(6)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

(7)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

(8)計算機軟體;

(9)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保護的其它作品。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均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依照該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著作權,受該法保護。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為自然人作者終生及死後五十年,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的作品為首次發表後五十 年。

為維護作者或其它著作權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有利於解決因著作權屬引起的著作權糾紛,國家版權局於九四年十二月制定了《作品自願登記試行辦法》(計算機軟體登記除外),該辦法於九五年一月一日開始實施。根據該《辦法》,國內作者的作品著作權登記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版權局負責;外國以及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作者或其它著作權人的作品登記,由國家版權局受理。作品版權登記證是作品著作權屬的初步證明。

申請著作權登記需提供的文件包括:

(1)申請表;

(2)申請人身份證明;此文件需公證。

(3)作品說明書;

(4)權利保證書;此文件需公證。

(5)作品樣本或影印本一份;

(6)權利歸屬證明(版權頁復印件或版權歸屬協議等)

(7)代理委託書。

根據《辦法》規定,版權登記機關會於收到申請後一個月內完成審查及頒發證書。

版權保護與訴訟

根據《著作權法》規定,凡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而使用其作品,即構成侵犯著作權行為。受害人可將被告所在地或著作權侵權行為的發生地、結果向法院提出起訴。著作權侵權案件訴訟時效為二年,從受害人知道或應當知道侵權發生之日算起。《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於九二年十月三十日在中國生效。因此,外國作品的版權,現於中國同樣受到保護。

制止著作權侵權行為,可透過下列三種法律程序:

1.行政處理程序

《著作權法》第46條規定,下列著作權侵權行為,除承擔民事責任外,行政管理機關亦會處以行政處罰:

(1)剽竊、抄襲他人作品;

(2)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營利為目的,復制發行其作品;

(3)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

(4)未經表演者許可,將其表演製作錄音錄像出版;

(5)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之廣播、電視節目;

(6)未經廣播電台、電視台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之廣播、電視節目;

(7)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

根據《著作權法實施細則》規定,行政處罰包括給予警告,停止營業,沒收非法製作的違禁出版物和復制設備,沒收非法所得和罰款。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可據上述規定向著作權行政管理機關投訴,請求對侵權行為進行行政查處。

2.民事訴訟程序

《著作權法》第45、46條對侵害著作權的行為,規定了以下民事責任:

(1)停止侵害;

(2)消除影響;

(3)公開賠禮道歉;

(4)賠償損失。

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可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要求侵權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3.刑事訴訟程序

刑法第217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均會受到懲罰。

(1)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有其它嚴重情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

(2)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有其它特別嚴重情節者,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⑸ 商標里用了方正字體,算侵犯版權么

你好,這是屬於復侵權的
國家版制權局2003年關於電腦書法作品是否侵權的答復建議您看一下。如果這種字體是具有一定的獨創性並能以某種形式復制,可能會被認為具有作品性,享有版權;如果是該公司發明的一種字體,就可能享有專利權保護。因此要看這種漢宜字體享有某種權利保護。

⑹ 如何判斷某作品是否為委託作品

【摘要】近年來,委託作品的侵權官司屢見不鮮。根據版權領域的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理論,委託人只能構成直接侵權。如委託人未履行審查義務或有過失,或者受託人損害第三方權利,則委託人和受託人將依據具體情況各自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關鍵詞】委託作品 直接侵權 間接侵權 侵權責任
委託作品,是受委託創作的作品的簡稱,指委託人向作者支付報酬,由作者按委託人的意志和具體要求創作的作品。對於委託作品著作權的歸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與委託作品相關的著作權侵權糾紛,主要有兩類:一是在委託作品的著作權歸受託人所有的情況下,委託人未經受託人許可使用委託作品是否構成侵權;二是委託作品侵害第三人著作權時的侵權責任。對於第一類糾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委託人與受託人未約定使用作品范圍的,委託人可以在委託創作的特定目的范圍內免費使用作品。對於第二類糾紛,法律未作規定,審判實踐中的做法也相差很大,因此無論就理論還是司法實踐而言,對此問題很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
委託作品合同是承攬合同
正確認定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對於正確認定委託作品侵害第三人著作權責任的承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關於委託作品合同的性質,有三種不同觀點,即委託創作作品的合同是委託合同、承攬合同還是無名合同。對此,筆者認為委託創作合同應為承攬合同。因為,就合同的表現形式及其法律後果而言,委託他人創作作品的合同符合承攬合同的特徵。按照《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條,承攬合同是指「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而承攬合同中定作人交付的工作成果既可以是有形的物,也可以是智力成果。反對將委託作品合同定性為承攬合同的理由之一,就是認為承攬合同中定作人所交付的工作成果通常是有形的物,不包括智力成果。這種觀點既無理論依據,也與審判實踐不符。在德國通常認為科學藝術創作可以成為承攬合同中所約定的工作,我國合同法理論也認為智力勞動可以成為承攬人的工作,而且得到審判實踐的支持。如1997年2月13日權辦[1997]12號《國家版權局關於對影樓拍攝的照片有無著作權的答復》第2條規定「顧客同影樓的關系,應屬於民法中的承攬合同關系。因承攬合同關系產生的照片,應屬於著作權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委託創作。」
此外,將委託作品合同定性為承攬合同有著實踐基礎。國家版權局1999年11月11日《關於〈快樂大本營〉一案給長沙市開福區人民法院的答復》,稱委託作品為「在民法的委託或者承攬關系下創作的作品。因此,委託創作合同應為承攬合同,委託人為定作人,受託人為承攬人。
委託人是直接侵權還是間接侵權
在委託作品侵害第三人著作權時,委託人是承擔直接侵權責任還是間接侵權責任,審判實踐的做法並不一致。著作權「直接侵權」是指未經版權人許可,也缺乏「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等抗辯理由,而實施受版權人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如復制、發行、表演和改編作品等。①這是各國版權法普遍明文規定的一類版權侵權行為。理論上,版權間接責任是指某些當事人雖然沒有親自從事復制、傳播或改編等直接侵權行為,但是由於其與直接侵權行為或者直接侵權人的關系,也要對直接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②在國外,著作權間接侵權的立法體例主要有兩種:其一以英國為代表,以成文法的形式在直接侵權之外直接規定從屬侵權行為和許可侵權;其二以美國為代表,關於間接侵權的規定散見於各個判例,並且形成一個以幫助侵權和替代責任為主要內容的體系完備的間接侵權制度。③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著作權間接侵權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著作權間接侵權是過錯責任,間接侵權人主觀上是明知或有理由知道直接侵權行為的存在;第二,間接侵權人未直接從事使用作品的活動,但為這種活動提供方便或促成這種活動的實現。而在委託創作的作品侵害第三人著作權時,委託人是侵權作品的定作者,也是侵權作品的最終使用者和實際受益者,其行為不符合間接侵權主體的特徵,因此其並非著作權間接侵權者,其行為若構成侵權,只能是直接侵權。
委託人的合理審查義務
如上所述,委託人的行為若構成侵權只能是直接侵權,對於直接侵權的歸責原則,我國理論界有很大分歧,有的主張著作權直接侵權應實行無過錯責任,有的主張著作權直接侵權應實行過錯責任。從審判實踐審理委託作品侵害第三人著作權的案件來看,法院實行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審理法院以委託人、受託人未盡到合理的審查義務從而認定其有過錯而判決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對此,筆者認為,委託人的審查義務不是實質審查,而是形式審查。理由如下:
第一,在委託作品中,承攬人是在委託作品中使用他人作品的選擇者和決策者,而且在侵權作品中使用他人作品的方式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如在廣告侵害他人著作權的案件中,侵權廣告往往是將他人的作品當成廣告的背景或配圖使用,甚至廣告使用的廣告語都可能侵權。因此要求委託人承擔實質審查的義務是不符合公平原則的。
第二,依據著作權法的規定,作品一經創作完成即自動產生權利,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具備獨創性和可復制性。而對著作權是否具有獨創性一般人很難了解和確定,也就不能對該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做出判斷,而委託人一般情況下並非該領域的專家,要求其對委託作品承擔實質審查的義務是不現實的。
第三,既然當事人之間的合同是承攬合同,根據合同承攬人負有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即承攬人應當保證第三人不會就該委託作品向委託人主張任何權利,因此委託人對委託作品只負有形式審查的義務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因此,委託人在履行審查義務時,應對委託作品中使用的第三人的作品,要求承攬人提供著作權人的使用許可,如果承攬人承諾委託作品是其獨立完成的,沒有使用第三人的作品,則在接受委託作品之時,應要求承攬人出具說明。若委託人採取了上述措施,則應認定其履行了審查義務。

⑺ 視頻資料著作權怎麼確認

依據作品自願登記辦法的規定,視頻作品進行版權登記的,需要提交的材料包版括視頻樣本、版權人權身份證明、作品登記表等。
相關法律規定
《作品自願登記辦法》
第八條 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申請作品登記應出示身份證明和提供表明作品權利歸屬的證明(如封面及版權頁的復印件、部分手搞的復印件及照片、樣本等),填寫作品登記表,並交納登記費。其他著作權人申請作品登記還應出示表明著作權人身份的證明(如繼承人應出示繼承人身份證明;委託作品的委託人應出示委託合同)。專有權所有人應出示證明其享有專有權的合同。
第九條 登記作品經作品登記機關核查後,由作品登記機關發給作品登記證。作品登記證按本辦法所附樣本由登記機關製作。登記機關的核查期限為一個月,該期限自登記機關收到申請人提交的所有申請登記的材料之日起計算。

⑻ 幫助別人設計的作品使用了侵權字體,玩意委託人被起訴我是不是需要承擔責任

我還是個未成年人,因為喜歡做圖,就用手機幫別人做圖,現在才知道字體有版內權,容我翻了轉賬記錄,發現有幾筆匯款,我感覺是幫別人設計的圖但是我都忘了,也聯系不上,我每天過的生不如死,天天想這些事,學業也荒廢了,我該怎麼辦?如果被起訴我是不是需要承擔數十萬元的罰款?這個也沒啥事 不過對方有啥事還會聯系你 不會直接 投訴的 想開點沒事的

閱讀全文

與委託作品被侵權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