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過錯的概念

侵權過錯的概念

發布時間:2021-06-20 10:44:16

㈠ 何謂「過錯」,其對侵權構成有何影響

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
過錯根版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權過失。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損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或放任其發生。
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雖已預見,但因過於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後果。
根據法律對行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過失又分為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一般過失是指行為人沒有違反法律對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沒有達成法律對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較高要求。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不僅沒有達到法律對他的較高要求,甚至連法律對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達到。
在侵權行為中,一般而言,對過錯程度的劃分並不影響民事責任的成立與否,也不會影響賠償責任的大小,因為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其賠償的范圍由損害的結果決定,不會因其過錯較輕而減輕其賠償。
既然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那麼在實行過錯歸責原則下的侵權責任裡面,如果「侵權人」沒有過錯,即侵權責任不成立。

㈡ 侵權行為的概念

從民法法系來講,獨立規定侵權法有其獨特的價值。首先從比較法來分析,大陸法系認為侵權是債發生的原因之一,通常寫入債法編。英美法系把侵權法獨立出來,與合同法相對應。比較起來,英美法系的模式更為優越。原因在於英美法系侵權法是開放的,有極強的包容性,所以嚴格責任理論產生於英美法系,這是大陸法系無法比擬的
侵權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違反法定義務,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侵權行為是行為人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的行為。侵權行為,它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以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行為。侵權顧名思義就是侵害權利,但是,侵害什麼樣的權利呢? 侵權行為是給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但並不是說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都是侵權行為。任何一種侵權行為在發生以後,受害人要主張侵權損害賠償,則必須要舉證證明行為人侵害了其某種權利或利益,而這種權利和利益應是受到侵權法保護的。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侵權行為侵害的是一種絕對權,而違約行為侵害的是一種相對權。所謂絕對權,就是指權利人人他的權利主體,就是這個法律關系的權利主體,它是特定的,但是這個義務主體都是不特定的,而權利人的權利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但是相對權,它只是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發生,也就是不僅權利人是特定的,而且義務主體也是特定的,權利人的權利只能對抗特定的義務人。所以,侵權行為的對象主要是絕對權。

㈢ 侵權責任的基本概念

侵權責任(Tortious Liability)
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侵權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侵權責任是任何人都對他人承擔這樣一種義務,即不因為自己的錯誤(過錯)行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即能構成侵權行為,要對受害方承擔責任。侵權行為基本上都是違法行為。 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表現在:
1、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民事義務有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法定義務是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設定的義務。這種義務對於每個自然人、法人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違反此種義務,即構成侵權行為責任。而約定義務則是特定當事人之間設定的某種義務,違反約定義務,構成違約責任。
2、侵權責任以侵權行為為前提要件
侵權責任產生的基礎是侵權行為,沒有侵權行為則不存在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侵權責任正是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3、侵權責任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侵權責任的行為人或責任人除了要承擔賠償損失、返還財產等財產責任外,在很多情況下,還可能同時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非財產形式的責任。 《民法通則》規定的特殊侵權責任包括:
◆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造成的侵權行為;
◆產品質量責任;
◆高度危險作業的侵權責任;
◆危害環境的侵權責任;
◆施工造成的侵權責任;
◆建築物及其附屬物造成的侵權責任;
◆飼養動物造成的侵權責任等等。
特殊侵權責任實行過錯推定或無過錯責任。受害人追究加害人的責任,只要證明三個方面:自己有損害;加害人有加害行為;損害與加害行為有因果關系。加害人要免除自己的責任,要根據法律證明符合法定的免責條款或自己沒有過錯。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㈣ 過錯責任原則的含義是什麼,什麼是侵權行為之債

過錯責任不僅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構成要件,而且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要件,同時也以過錯作為確定當事人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具體來說,過錯責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這就是說,行為人只有在主觀方面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確定行為人的責任,不僅要考察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要考察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若行為人沒有過錯,則雖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並不負民事責任。在考慮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過錯責任也要求考慮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的過錯問題。若損害完全是由於受害人本身過錯造成的,可以表明行為人沒有過錯,因而可以免除責任。 2.以過錯為歸責的最終要件過錯責任原則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表明過錯為歸責的內涵,重要的在於以過錯為歸責的最終要件,這樣才能貫徹「無過錯即無責任」的精神。過錯為歸責的最終要件,這就意味著對行為人的過錯應做為最後的因素和基本的因素來加以考察。而損害事件、因果關系在作為歸責要件上,不可與過錯置於同等位置。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雖無直接因果關系,但行為人有過錯亦不排除負責任的可能性。例如,行為人因自己的過錯使第三人事實侵權行為,行為人應對第三人的行為後果負責。另一方面,在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依法應承擔嚴格責任的當事人,如果能證明損害完全是由受害人或第三人的過錯所致,也可以被免除民事責任。 3.以過錯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過錯責任要求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體現在多方面。例如,在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情況下,應該把受害人和加害人行為作出比較,從而決定加害人應承擔責任范圍和受害人所應承擔的損失范圍。在數人共同實施侵權行為,或數人無意思聯絡而共同實施侵權行為的情況下,各個當事人的責任范圍應以其過錯程度為依據。在某些情況下,行為人可因為故意和重大過失導致責任的加重,也可以因為沒有過錯或過錯輕微而導致責任的免除或減輕。此外,過錯責任還體現在行為人的過錯對於其承擔何種責任形式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這主要體現在侵犯人身權的場合。根據我國司法實踐,在行為人侵犯他人人身權時,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應考慮行為人的過錯程度。 侵權行為是指因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行為。因侵權行為在侵害人和受害人間產生損害賠償的債權債務關系,所以侵權行為是債的發生根據之一,所生之債稱為侵權行為之債。 近代各國民法對侵權行為之債的規定能夠均自羅馬法上的「私犯」演變而來。羅馬法上的私犯是指侵害人身和私人財產的行為,其不包括違約等侵犯債權的行為。法國民法典把侵權行為之債歸入「非因合意而發生的義務」;德國民法典把侵權行為定義為「因故意或果實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或其他權利者。」在英美法中,侵權行為被認為是違反法律所規定的普遍義務而加害他人的行為,而違約行為則被人為是違反約定義務的行為。由此可見,侵權行為一般僅指侵害物權、知識產權等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行為,而不包括侵害債權的行為。特別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將人的精神權利納入基本人權的范疇,與此相事業能夠,各國民法始終將侵害精神權利的行為列為侵權行為,並以侵權所生之債的形式對受害者予以財產救濟。我國的《民法通則》在立法上充分吸收了各國在民法立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民法理論發展中的科學成果,所以對侵權行為的規定與其他各國民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體例上,將侵權行為列為民事責任發生的原因。侵權行為是一種單方行為,就侵權人的目的而言,並不是為了確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而侵權行為所生之債只是以侵權人承擔債務的方式填補受害人所受的傷害。我國《民法通則》雖然也肯定侵權行為在侵害人與受害人間所生的債權債務關系,但在立法體例上,為強化人們的守法觀念,把侵權行為所生之債看做是違反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責任,故列「侵權的民事責任」一節來代替侵權行為之債。侵權行為屬違法行為。法律確定侵權行為的違法性乃是為了劃定人的行使權利的界限,當人們在法律所定范圍內行使權利時,其行為則為法律所許可,反之則為法律所不容,以行為人承擔債表示不許可的禁止性。此外,合法行為雖一般不會引起侵權行為之債,但法律規定行為人的合法行為造成不應當發生的損害時,行為人也須向受害人承擔賠償損害的義務,例如我國《民法通則》關於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第128條)和緊急避險不當或超過必要限度(第129條)時的責任規定。這種規定雖有例外,但該情形下行為人的行為明顯已具有不法性。

㈤ 過錯責任原則的一、過錯原則的概念

過錯責任原則包含以下含義:第一,它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責任的構成要件,行為人具有故意或者過失才可能承擔侵權責任。第二,它以行為人的過錯程度作為確定責任形式、責任范圍的依據。在過錯責任原則中,不僅要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往往也會考慮受害人的過錯或者第三人的過錯。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對損害的發生也存在過錯的話,則要根據過錯程度來分擔損失,因此可能減輕甚至抵消行為人承擔的責任。在共同侵權的場合,共同侵權人的過錯程度甚至可能成為其內部分損失的依據。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賠償損失解釋》中,採納了根據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在共同侵權人內部分擔損失為原則,平均分擔為例外的主張。過錯責任原則是在否定古代法中的結果責任原則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正式確立過錯責任原則,該法第1382條和第1383條分別規定了作為和不作為的過錯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二款將過錯責任原則規定為侵權法的歸責原則。這一原則的確立,為民事主體的行為確立了標准。它要求行為人善盡對他人的謹慎和注意,盡量避免損害後果,也要求每個人充分尊重他人的權益,從而為行為人確立了自由行為的范圍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它也有利於預防損害的發生,通過賦予過錯行為以侵權責任,教育行為人行為時應當謹慎、小心,盡到注意義務,努力避免損害的發生;它充分協調和平衡了「個人自由」和「社會安全」兩種利益的關系。

㈥ 侵權的定義

侵權行為是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也可以稱為一種侵害行為,這可以從詞源學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在英語中,「侵權行為」一詞稱作「tort,來源於拉丁文「tortus ,原意是指扭曲和彎曲,它也用於將某人的手臂或腿砍掉的情形,此種含義仍然能從德語(jemanden einen Tort antum;Tortur)和法語(avior tort;faire tortous)中找到,以後該詞逐漸演化為錯誤(Wrong)的意思。在法語中,tortum和tort都是來源於拉丁語「delictum,其原意是「過錯」,「罪過」。拉丁語名詞delictum派生於動詞delinqere(偏離正確的道路),意思是一個違法、一個失誤或者一個錯誤。中文的「侵權行為」一詞「最早於清末編定《大清民律》草案時才開始應用。」但是在舊中國民法中對侵權行為的概念卻缺乏明確的界定。

㈦ 從一般人身損害侵權的角度分析過錯責任的含義

一、《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
即: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解讀運用】
1、一般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所謂過錯責任原則,即行為人的行為存在過錯的,就要承擔侵權責任;即有過錯有責任,沒過錯沒責任。
2、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
(1)有行為人的侵權行為。行為人的行為包括積極地作為,也包括消積的不作為。
一般而言,侵權行為多是行為人對他人的民事權益實施了積極的加害行為,如毆打辱罵他人,侵佔他人財產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行為人的消積不作為也可能構成侵權,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91條的規定,「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窨井等地下設施造成他人損害,管理人不能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施工人或者管理人如果未盡到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不作為侵權的行為人一般是基於其未履行某種法定義務而產生的,如果沒有法定義務為前提,行為人的不作為一般不構成侵權。
(2)行為人行為時存在過錯。
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損害,但並非必然要承擔侵權責任,有過錯即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過錯責任的例外情形是無過錯責任。只要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為不以過錯為要件的(即無過錯責任),那麼,行為人存在過錯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核心要件之一。
「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某種損害後果而希望其發生或者放任其發生的主觀心態。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大意或者輕信而致其未履行應有注意義務,結果導致損害後果發生的主觀心態。
(3)發生了受害人合法民事權益受到損害的後果。
《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受害人受到損害的後果包括但不限於生命喪失、身體殘疾、財產減少、名譽和精神損害等現實損害。因此,應當由侵權人填補其給受害人造成的現實損失。
侵權行為除了對受害人權益造成現實損害之外,也有可能對受害人的合法民事權益造成現實威脅。《侵權責任法》第21條規定,「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也應當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4)行為人行為與受害人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的重要構成要件。如果行為與後果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系,就有可能承擔侵權責任,無因果關系就無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類型,一般為一因一果,也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甚至多因多果。
對於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一般由賠償權利人承擔;但諸如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等特定情形下,法律規定對於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應由行為人承擔。
3、行為人與其他當事人均無過錯時,依據法律規定的公平責任原則,可能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而沒有賠償責任。

㈧ 侵權責任的概念

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簡稱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定的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所謂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者人身,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的行為。

㈨ 侵權行為的基本概念

行為人由於過錯來侵害人身、財自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閱讀全文

與侵權過錯的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