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掛靠經營合同糾紛的注意事項
實踐中的掛靠經營形式繁多,如建築施工隊掛靠建築公司、個體車輛掛靠有資內質的出租汽車營運容公司等。現行法律對於掛靠經營並未進行專門的規定,相關條文大多散見在部門規章中,例如,財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清理甄別「掛靠」集體企業工作的意見》(財清字(1998) 9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重申規范進出口企業經營行為,嚴禁各種借權經營和掛靠經營的通知》等。掛靠經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現象,目前已不被允許。
【相關法條】
《清理甄別「掛靠」集體企業工作的意見》
略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取締以掛靠形式開辦葯品經營企業的批復》
略
《關於重申規范進出口企業經營行為嚴禁各種借權經營和掛靠經營的通知》
略
❷ 被掛靠單位在糾紛中承擔什麼責任
「掛靠」關系不受法律保護。最高法《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將掛靠經營界定為「掛靠方未取得建築施工企業資質或者超越資質等級,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進行施工的生產經營活動。」《解釋》第4條規定:「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與他人簽訂建築施工合同的行為無效。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134條的規定,收繳當事人已經取得的非法所得」。由此可見,由於掛靠屬於一種規避法律的行為,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事實,一旦發現,將承擔合同無效、沒收違法所得的法律責任。
最高法院僅對如何確定訴訟主體作出了司法解釋,最高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3條規定,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掛靠集體企業並以集體企業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訴訟中,該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與其掛靠的集體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第52條規定,借用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蓋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銀行帳號的,出借單位和借用人為共同訴訟人。那麼將掛靠人與被掛靠人列為共同訴訟人後,他們應該如何承擔責任,筆者認為,掛靠人和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在江蘇省高院發布的《關於當前經濟審判工作中若干問題的討論紀要》中就明確規定,無進出口權的法人用有進出口權的法人的進出口業務章對外簽約,應將兩者列為共同訴訟當事人,承擔連帶責任。
因此,掛靠人與被掛靠人對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已被司法實踐所接受。另外需要注意,被掛靠人允許他人掛靠經營,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易使相對人誤認為是在與被掛靠單位進行交易。被掛靠單位如不承擔責任,會使善意相對人遭受不合理的損失。
❸ 掛靠經營合同糾紛的釋義
現行法律並未對掛靠經營的含義進行規定。 一般意義上掛靠經營是指經營主體(多為自然人、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與另一經營主體(多為具備一定實力、信譽、資格的國有或者集體法人企業)協議約定,由掛靠方使用被掛靠企業的經營資格和憑證等進行經營活動,並向被掛靠企業提供掛靠費用的經營形式。掛靠經營一般是指以被掛靠企業的名義進行經營活動,同時支付一定的掛靠費用。實踐中,掛靠企業對外經營活動發生的債權債務,一般由掛靠企業和被掛靠企業承擔連帶責任。
❹ 與掛靠經營相關的建築領域民事糾紛主要有哪三種類型
(一)因施工隊欠材料、勞務費等引起的合同欠款糾紛;
在這一類案件中,根據民事訴訟法意見規定,建築單位和施工隊負責人應為共同被告,債權人可以同時起訴掛靠人和被掛靠單位,但根據當事人起訴自願原則,債權人也可只起訴掛靠人或被掛靠單位,人民法院不能依職權追加被告。
(二)因建設單位欠工程款引起的建築施工合同違約糾紛;
在這一類案件中,被掛靠單位、掛靠的施工隊均系債權人,但被掛靠單位是名義債權人,施工隊是實際債權人。
(三)因被掛靠的建築企業欠掛靠施工隊工程款及施工隊欠建築企業管理費、墊付材料 費等引起的掛靠合同糾紛。
❺ 建築工程掛靠經營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如何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司法解釋」)於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八條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按照不動產糾紛確定管轄」,即由建設工程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