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證券法的默示民事責任
1、美國證抄券法的默示民事責任是指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法官可以根據證券法的立法意圖和基本原則而給予當事人民事訴權的民事責任。
2、美國證券法的默示民事責任的產生有其原因、理論依據及條件;
3、同時我國證券民事責任也有自身的缺點,可以借鑒美國的默示民事責任來完善我國證券民事責任的方案,如根據有關原則和精神賦予受害者訴權;
4、加強典型案例的參考作用,提高法官的素質和水平等。
❷ 共同侵權行為的法律規定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版共同侵權行為。權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❸ 如何評價美國法律協會的法律重述活動
美國普通法 法律淵源 美國法律有四種來源,它們分別是憲法法、行政法、成文法與普通法(包括案例法)。最重要的法律來源是美國憲法。所有其他法律都歸憲法管理並低於憲法。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譬如國會通過與憲法相沖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該法違憲。特別地,一部法律並不會被判違憲而「自動」消失;它必須由一部後繼法進行刪除。很多聯邦和州的法律在被判定違憲之後仍然留在法典中。但是按照「遵循先例原則」,一般下級法院不會引用違憲的法律,如果使用也會被最高法院撤銷判決。美國與大多數英聯邦國家都繼承了英國法律的普通法傳統。比如,美國法院承襲了「遵循先例」原則。一小部分在獨立戰爭時實行的重要的英國成文法被幾乎一字不差地被美國各州分別照搬。很多法律人士都會承認的是欺詐法和伊麗莎白第13號成文法這兩個例子。這些英國法律的現代美國版本仍然時常被現時的法律文書所引用。雖然不同的英聯邦國家法庭經常受到彼此的判決影響,美國法庭卻很少追隨獨立之後的英聯邦判例,除非沒有相應的美國判例、案情和法律條文幾乎相同,或者理由十分具有說服力。即使在獨立之後,早期的美國案例仍然經常引用當時的英國案例,但這種引用在19世紀中逐漸消失,因為美國法院建立了自己的原則來解決美國人的法律問題。[1]今天,美國的絕大多數司法引用來源於國內案例。有時,法庭和案例書編輯會例外地引用英國的傑出法學家,比如威廉·布萊克斯通或鄧寧勛爵的觀點,表達有關問題的第一印象。某些原意主義和嚴格文本主義的追隨者如美國最高法院的安通寧·斯加利亞(Antonin Scalia)法官堅稱美國法庭應該「永不」引用獨立之後在美國之外的司法系統的案例,無論理由是否具有說服力,僅僅只有解釋美國簽署的國際條約的情況下才可以作為例外。這種態度從原意主義的原則來說不足為奇,因為它不僅斷定憲法是美國司法權的最高來源,而且認為對憲法的唯一正確的分析應包括理解起草人的「原始意圖」。因此,討論在憲法之後的英國法律是無關的,因為它與憲法起草者的意圖沒有聯系。其他人如安東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法官與史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法官對此持不同意見,並時常引用他們認為有益的、具說服力的、實用的或有幫助的外國法律。但是外國法律從來未被作為有約束力的判例引用,而僅僅作為廣泛的英美文化價值觀的一個反映。[2] 刑法在刑法方面,所有的州對關於「惡性犯罪」(higher crimes)(或重罪(felonies)),比如謀殺和強奸,都有相似的法律,雖然在刑罰方面千差萬別。對於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即僅由州政府處罰的危險(而不是傷害性的)舉動,各州之間差別巨大。比如,對於酒後駕駛的處罰在1990年以前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應對毒品犯罪的州法律仍然各式各樣,某些州將擁有少量毒品視為輕罪(misdemeanor)或醫療行為,而另一些州將其歸類為重罪。[編輯] 侵權法 美國的侵權法在各州之間相差很大。比如說,某些司法系統不追究在沒有對原告造成人身傷害情況下的過失精神損害,但是大多數州並不如此。對任何特定的侵權行為,各州之間對行為動機、侵權類型、補救餘地、訴訟時效與被告辯護時所需的證言規定各不相同。對於幾乎每一種侵權法,大多數州實際遵循「多數議決制」,僅有一州或數州實行「少數否決制」。[編輯] 「統一」法律的嘗試 各種團體組織都在努力建立「統一」的國家級法律,但是只有部分是成功的。其中兩個扮演主要角色的組織是美國法律協會(ALI)和全國統一國家法委員會(NCCUSL)。最成功的與最有影響力的統一法是《統一商法典》(一個ALI-NCCUSL聯合項目)與模範刑法典(ALI)。除模範法典之外,美國法律協會也編寫了《法律重述》,被律師和法官所廣泛引用,以簡化對普通法現狀的概括工作。他們可以簡單地引述一項普通法原則的重述,來代替列出一份冗長乏味的舊案例引用列表(以便援引在這些案例中早已確立的法律原則)。[編輯] 地方法 各州將立法權授予數千個政府部門、區、縣、城市與特區。而所有的州憲法、成文法與行政法規在司法意義上也與相應的聯邦法律大同小異。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取決於當前的地點和行為,普通美國公民會受到聯邦、州與地方數十個不同的政府部門的法規管制。[編輯] 稀奇古怪的例外 如上所述,路易斯安那州法律大部分源自拿破崙法典,它自從法屬北美殖民地時期就對法國法律傳統忠貞不渝。波多黎各也是美國的一個大陸法地區。但是顯然,因為普通法的影響與不得抵觸至高之聯邦憲法,兩個司法體系中的刑法已被修改。加利福尼亞是一個從借鑒了很多大陸法特色的普通法地區。除了上文提到的法典化之外,它還有一個婚姻行為人的共同財產制度。另外,加利福尼亞民法典中的合同法被作為債務法的一部分,顯示此處受到大陸法的影響(雖然法典中的條文顯然來自普通法)。很多西部的州,包括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都使用一套源自西班牙大陸法體系的,被稱為優先佔有原則的水利權分配原則。應注意每個州都修改了這一原則以適應本州的州內情況和需要。
❹ .簡述加害給付的構成要件
債務人履行行為不符合法律和合同規定。如前所述,在加害給付的情況下,債務人存在著繪付行為,但這種給付行為是不符合合同規定的。在加害給付情況下,債務人的不適當履行包括哪些情況?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德國學者lehmann將積極侵害債權分為四種類型:(1)瑕疵履行行為致生非瑕疵履行本身所生的特別損害;(2)繼續性契約的一部分履行;(3)履行未盡誠實信用;(4)預期違約。(5)德國學者fikentscher將積極侵害債權類型分為:(1)不良給付,債務人雖然將具體給付標的提出,但由於品質的缺陷,使得債權人受有損害;(2)違反保護義務,債務人履行義務不符本旨而致債權人履行利益以外的利益受有損壞;(3)違反忠實、守秘、照料、協力的附隨義務。引起加害給付的不適當履行行為主要有:1、給付的產品本身存在著缺陷或瑕疵所謂缺陷是指產品存在著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斯特拉斯公約》第2條規定:「考慮到包括產品說明在內的所有情況,如果一項產品沒有向有權期待安全的人提供安全,則該產品為有缺陷。」美國產品責任法中還將缺陷定義為:「不合理的危險性。」美國《侵權行為法重述》第2版4o2a條規定:「產品缺陷是指產品處於一種使人或有形財產遭受不合理的損害危險的狀態。」中國法律實際上也採納了這一概念,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0條提及「商品存在缺陷」並與其他商品不合格相區別,實際上這里所說的缺陷是指產品具有不合理的危險;《產品質量法》第34條更為明確地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與此相關的概念是瑕疵。瑕疵概念一直存在著爭議。我們認為瑕疵應指商品或服務不符合法律、合同等規定的質量標准以及對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和其他特性的要求。瑕疵包括產品瑕疵和服務瑕疵,但在物的瑕疵擔保中,僅指物的瑕疵。 缺陷和瑕疵相比較,可見缺陷盡管和產品責任聯系在一起,但仍屬於一種瑕疵。所以瑕疵實際上有兩類:一是指缺陷,二是指缺陷以外的其他瑕疵。從法律上看,二者存在以下區別:(1)所指對象不同。缺陷僅僅用來描述產品存在著危險;而瑕疵可以田來形容商品不合格,又可指服務不符合合同規定。商品存在瑕疵並不一定具有「不合理的危險」;而一旦有了「不合理的危險」,也就成為缺陷產品了。(2)產品缺陷在產品使用中,極易產生對人身、財產的傷害。而其他瑕疵則不會象缺陷產品那樣,它不會帶來嚴重後果。由於缺陷是一種嚴重的瑕疵,因而任何產品都不得具有缺陷,即使生產者明確告知有缺陷存在也不應當予以生產和銷售,但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只要作出了說明,應當准予銷售。根據《產品質量法》第14條規定:產品質量應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准;同時應當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3)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加害給付主要是因為缺陷產品造成的,例如該法反復強調,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它財產損害,生產者和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而瑕疵履行是由於一般的瑕疵所造成的。這種分類有一定道理,但是在特殊情況下,-般的瑕疵也可能引起加害給付後果。如上例中給付蟲蛀蘋果致使債權人原有的蘋果被蟲蛀,實際上是-般瑕疵,但引起了加害給付後果,所以我們認為一般的瑕疵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引起加害給付的後果。
❺ 美國侵權法重述 第二版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侵權法重述:綱要》是2006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肯尼斯·S·亞伯拉罕,阿爾伯特·C·泰特,許傳璽等。該書主要有研究院特別編制的案例總結,以及對人、物等的侵權行為進行了相關解釋和介紹。
❻ 如果在美國被侵犯人身自由權,我可以用美國哪一條法律告他人呢想得知最好的答案,謝謝大家的幫忙!
美國《侵權行為法(第二次)重述》規定:
❼ 第二次合同法重述中的重述(restatement)是什麼意思
象明月說的那樣,美國的這種重述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而修訂是有立法權的立版法機關對權法律作出的有法律效力的修改和更新。這就是兩者的最主要區別。
重述一般會涵蓋一定時期內美國法律的一些重要理念,理論的產生和變化。很多對美國法律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著名法學家的理論會被記錄在這種著作中,由於權威法學家的學說有時候會被作為法律的無約束力的淵源,如果被立法者所採納的話就會變成有約束力的淵源。所以這種專家意見很受重視,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❽ 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美國產品責任法概述
根據美國《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規定,產品責任是指「生產者和銷售者對於因其製造和出售有缺陷的產品而使該產品的購買者、使用者及第三者遭受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而進行賠償的法律責任」,調整這種法律責任而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就是產品責任法。
按照有關美國法律的解釋,產品責任是一種侵權行為,因此產品責任法是侵權行為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它又具有不同於一般侵權行為法的特點。由於美國有的州法認為產品責任的承擔可以建立在完全獨立的嚴格責任基礎之上,這種嚴格責任既區別於過錯責任,也不等同於一般侵權法上的無過失責任,受害人可以僅通過證明產品存在缺陷,並且這種缺陷造成了對受害人的損害,而無須證明生產者或銷售者對缺陷的存在具有過失,即可請求他們給予賠償。因此美國的產品責任法是一種以嚴格責任為主要歸責原則的特殊的侵權行為法。
美國的產品責任的立法表現形式多樣,既有習慣法(common law),又有成文法(statute law),包括聯邦產品責任法、各州產品責任立法及判例以及適用於各州的有關產品責任的規定、判例,也包括對司法實踐有著指導作用的有關產品責任的示範法。為了統一各州產品責任法,美國商務部於1979年1月公布了《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 (Model Uniform Proct Lability Act),作為專家建議文本,供各州在立法及司法中參考適用。此外,美國參議院商業科學和運輸委員會下設的消費特別委員會於1982年公布的《產品責任法草案》以及美國法學會編撰的《第二次侵權法重述》(1965年版)在統一各州的產品責任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1997年5月2日,美國法學會通過了新的產品責任法重述——「法律重述(第三次),侵權:產品責任」,標志著美國產品責任法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❾ 美國侵權法重述是哪一年
最初的《侵權法重述》於1923年——美國法律研究院在同年早些時候成立後不久——即開始編撰。因此,與《代理法重述》和《合同法重述》一道,《侵權法重述》是研究院最早的幾個項目之一。在隨後數年內全面負責該工作的報告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弗朗西斯·H·博倫(Francis H.Bohlen)教授,雖然起草該《重述》部分章節的助理報告人達7人之多。該《重述》的最後一卷(即第四卷)於1939年出版。又過了16年後,在1955年,研究院回到侵權法這一主題,對最初《侵權法重述》的各個方面進行回顧和反思,依據其後法律的發展重新表述並常常擴展其規定內容。費時24年才完成的《侵權法重述第二版》最終完全替代了原《重述》;因此,本書未收入原《重述》的任何章節。《侵權法重述第二版》的報告人是躋身20世紀最著名侵權法專家的兩位學者:加利福尼亞大學赫斯汀法學院的威廉·L·普若瑟(William L.Prosser)教授和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約翰·w·威德(Johnw.Wade)教授。最初的編撰工作幾乎完全是普若瑟完成的,並且前十九章在他仍擔任報告人時已被研究院批准、出版。普若瑟在1970年辭職後,威德承擔了修改普若瑟的剩餘幾章的草稿、將其提交研究院批准,並監督其出版的責任。
❿ 侵權法重述第三版
美國法律研究院,由法律學者、法官與法律實踐者組成的傑出團體,多年來一直編纂各種法律「重述」,即對美國法的詳盡、權威的總結或過濾。這些總結在諸如侵權、合同與財產等普通法領域特別具有價值——在這些領域,法律規則散見於成千上萬的司法裁定,因此很難查找、掌握。美國法律研究院的重述因此對美國法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正如司法裁決書對重述的大量引用所反映的那樣。譯成中文後,這些重述將為中國的法學院學生、學者、法官和實踐者提供一個對美國法的准確、高效的指南。
——理查德·A·波斯納,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第七巡迴庭首席法官(1993—2000)、法官(1981—1993;2000至今),同時執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美國法律研究院的各種重述是許多在多種法律領域內最有才乾的美國學者與實踐者長期、認真合作的結果。尋求其他法律制度的智慧結晶的中國法律改革者應為這些富有學術性與影響力的書籍目前已開始被譯成中文而感到幸運。沒有人應該聲稱美國的經驗與解決辦法必定適用於中國獨特的政治一法律文化與問題。但是,如果比較法的一個功能是開擴視野、啟發思考,這些新的譯文便應該受到我們中國同事的廣泛欣賞。
——傑羅姆·A·柯恩,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中心創建人暨首任主任(1965-1981)、副院長(1975-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