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恢復原狀是物權保護行為還是債權保護行為
廣義的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例如通過消除影響使被侵害的名譽權得到恢復。狹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損害的財產修復,即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恢復原狀的適用以須有修復的可能與必要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適用此種責任形式。恢復原狀在不同的場合適用具有不同的內涵。在合同法上,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合同無效、被撤銷或部分的解除場合,通過恢復原狀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狀態達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在物權法上,恢復原狀作為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意在使權利人恢復對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在侵權法上,通過修理、重作、更換等方式使權利人的損失得以補償。
債權保護也有恢復原則。合同之債,合同的違約責任有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 、重作、更換。 法定之債因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而產生,保護方式有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 修理、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賠禮道歉。
你只要理解,物權屬於絕對權對世權,債權屬於相對權對人權,這樣的就差不多明白其中的法理,我講的不一定對,畢業好多年了,也沒怎麼接觸法律了。
Ⅱ 我可以要求開發商將三樓恢復原狀嗎可以以侵權之訴起訴開發商嗎
合同上當然沒有明確樓上房間的用途為辦公用房,但開發商是後來更改了設計,認為自己有權更改,雖然有(住宅設計規范)但我的為商業用房.開發商認為只要沒有涉及到主體結構,就不需要通過有關部門的批准.
我該怎麼辦?
更改房屋的設計,如果沒有改變主體結構,也沒有對你造成影響,則你沒有訴訟理由。
對你們有影響嗎?
難以提起侵權之訴。
Ⅲ 物權編規定的恢復原狀和損害賠償是什麼性質的權利
物權編規定的恢復原狀和損害賠償是物權請求權。
在現代意義上,物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在其物被侵害或有可能遭受侵害時,有權請求侵害人返還原物、恢復原狀、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排除妨害。物權請求權是保護物權的一項專門的制度,是民法上的一項獨立請求權制度。
它的特點在於,原則上不考慮相對人是否有過錯。如果物權人在其物權受到侵害或妨害的情況下,行使物權的請求權,只須證明相對人已實施了侵害或妨害其物權的行為,便可以要求相對人排除妨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由於這些特點,使物權的請求權能夠有效地保護物權。
(3)恢復原狀屬於什麼侵權擴展閱讀
物權制度是產權保護的基石,物權法律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後,物權編草案進一步完善。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以及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草案在強化業主權利保護、增加居住權規定、完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的規則等多方面作出完善。
「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並不需要對物權法進行脫胎換骨式的修改,而應該在保持物權法的基本制度與基本規則不變的情況下,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必要的、適當的修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說。
專家普遍認為,物權編草案總體上是對現行物權法的延續和「升級」。從物權法到物權編草案,標志著我國物權法律制度的再度明確與不斷完善。這樣的立法方式也有利於最大程度凝聚共識,減少爭議,提升立法質效。
Ⅳ 12.以下屬於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有( )。 A.停止侵害 B.恢復原狀 C.修理、重作、更換 D.返還財產
以下屬於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有( C,D)。
C.修理、重作、更換 D.返還財產
A.停止侵害 ,和B.恢復原狀 ,均屬於物權侵權的民事責任救濟方式。
最容易答錯的是D返還財產。物權糾紛可以要求返還財產,但無效合同、撤銷合同、不當得利,等合同糾紛,也同樣會出現返還財產的請求。所以,返還財產屬於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方式。
Ⅳ 排除妨礙、恢復原狀是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對嗎
排除妨礙、恢復原狀在行政法中屬於強制執行的方式,但在民法如《侵權責任法》中屬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十二條行政強制執行的方式:
(一)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
(二)劃撥存款、匯款;
(三)拍賣或者依法處理查封、扣押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
(四)排除妨礙、恢復原狀;
(五)代履行;
(六)其他強制執行方式。
(5)恢復原狀屬於什麼侵權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22章的規定,中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通常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幾種:
一、查詢、凍結、劃撥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查詢是指人民法院向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單位調查詢問或審查追問有關被申請人存款情況的活動。凍結是指人民法院在進行訴訟保全或強制執行時,對被申請執行人在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單位的存款所採取的不準其提取或轉移的一種強制措施。
二、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民事訴訟法》第222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
三、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被申請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查封是一種臨時性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對被申請執行人的有關財產貼上封條,就地封存,不準任何人轉移和處理的執行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強制執行
Ⅵ 什麼是恢復原狀
恢復原狀,是指要求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國採取措施使受到其不法行為損害的有關事物或局勢恢復到該不法行為實施以前的狀態的責任形式。
這種責任形式一般適用於一國的國際不法行為給他國造成物質損害的情形,其具體措施按照損害的情況有所不同,通常包括歸還被掠奪或非法沒收的財產、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修復被非法損壞的使等。
在廣義的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例如通過消除影響使被侵害的名譽權得到恢復。狹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損害的財產修復,即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恢復原狀的適用以須有修復的可能與必要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適用此種責任形式。恢復原狀在不同的場合適用具有不同的內涵。
恢復原狀之消除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4條將「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並列作為一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是指違法行為人侵害公民、法人的人身權利;
損害其名譽、榮譽時,受害人有權要求棱害人在影響所及范圍內,以公開形式承認侵害過錯、澄清事實、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恢復未受損害時社會對其品行、才能或信用的良好評價的責任措施。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消除影響;網路-恢復原狀
Ⅶ 恢復原狀和賠償損失可以由被侵權人選擇嗎
你好
是的。
這是體現在被侵權人的訴訟請求中的。
但是一旦法院判決是可以選內擇的,要不容就是恢復原狀、要不就是賠償損失。
這樣的話,可以由侵權人選擇。
只是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一般都是確定性的判決。
法院一旦確定要如何履行,就按照判決書的來、
如果可以恢復原狀的,一般會判決恢復原狀、
Ⅷ 恢復原狀和賠償損失可以由被侵權人選擇嗎
產品質量民事責任,是指產品的生產者、經營承以及對產品質量負有直接責任的人違反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質量義務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者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對於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賠償。 因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因銷售者提供該產品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失的,銷售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因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損害賠償應當包括下列費用:
一、人身損害賠償:
1、醫療費;2、治療期間的護理費;3、因誤工減少的收入;4、交通費; 5、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 6、殘疾者生活補助費; 7、殘疾賠償金; 8、受殘疾人撫養的人所需的生活費; 9、造成死亡的,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死者生前撫養的人的生活費; 10、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費用。
二、財產損害賠償:
1、將損害財產恢復原狀;
2、將損害財產折價賠償;
3、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賠償。 受害人向生產者、銷售者提出損害賠償的時效期限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超過二年時效,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因缺陷產品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的請求賠償權,自該產品交付最初使用人時起至缺陷引起的人身財產損失時止,如果該產品自交付最先使用人至事故發生之日超過十年,受損害人的請求賠償權喪失,如果明示的安全期在十年以上,受損害人仍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生產者或銷售者承擔賠償范圍包括: (1) 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產品缺陷造成受害者人身傷害的,侵權人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等費用;
第二,造成殘疾的,還應支付殘疾者的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等;
第三,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撫養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
(2) 財產損害的賠償范圍。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權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權人應當賠償損失。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銷售者如果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不必承擔賠償責任。這種過錯是一種推定過錯,銷售者負有舉證責任,否則不能免除賠償責任。產品質量損害賠償糾紛處理 產品質量損害賠償糾紛是指產品製造者、銷售者對因製造、銷售或者提供有缺陷產品,致使他人遭受財產、人身損害所應承擔民事責任而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 產品質量損害賠償關系的權利主體不僅包括產品消費者,還包括因缺陷產品受到損害的第三人,如產品購買者或使用者的親屬、鄰居或其他人。
產品質量損害賠償關系的義務主體主要指產品製造者和銷售者。這里的產品製造者和銷售者是廣義概念,製造者包括零部件製造者和成品製造者,銷售者包括產品批發商和零售商。 產品製造者和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必須滿則三個客觀條件:
(1)產品質量存在缺陷;
(2)造成他人財產或者人身損害;
(3) 產品質量存在缺陷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根據產品質量損害賠償的補償原則,侵害人應對受害人受到的損害,賠償實際和全部的損失。實際損失是指損害實際造成的損失,不包括受害人預測、設想而實際並未發生的損失。全部損失是指受害人因產品質量缺陷所造成的一切損失,包括直接和間接損失及可得利益的損失等。產品質量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通常包括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
Ⅸ 恢復原狀不屬於違約責任是什麼意思
您好,廣義的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例如通過消除影響版使被侵害的名譽權得到權恢復。狹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損害的財產修復,即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恢復原狀的適用以須有修復的可能與必要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適用此種責任形式。恢復原狀在不同的場合適用具有不同的內涵。
在合同法上,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合同無效、被撤銷或部分的解除場合,通過恢復原狀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狀態達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在物權法上,恢復原狀作為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意在使權利人恢復對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在侵權法上,通過修理、重作、更換等方式使權利人的損失得以補償。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Ⅹ 恢復原狀是否屬於行政處罰
恢復原狀不屬於行政處罰,屬於責令糾正違法,從行為屬性上講,是一種行政命令行為。行政處罰是對違法行為人的一種懲罰,而責令糾正違法是對違法現狀的一種修復。責令糾正違法意味著將違法的現狀直接修復為合法的狀態,因而它有恢復原狀的功能;正因為責令糾正違法具有恢復原狀之功能,所以當事人所需的付出僅與恢復原狀的成本相等。而行政處罰不同,它不是直接對違法狀態的修復,而是對違法行為人進行制裁,以迫使其吸取教訓,保證以後不再違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處罰具有懲罰性,當事人必須為其違法行為付出比修復行為更多的「代價」。從這種意義上說,糾正違法作為一種「修復」是等價的,而處罰作為一種「懲罰」是不可能等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