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香港發生的合同糾紛,在大陸起訴,應採用大陸還是香港的法律
看合同中有無約定在發生糾紛時適用法律的條文,如果沒有約定,合同雙方協商解決。內如果無法達成容協商一致意見,去法院起訴時可以要求法院審查合同的實質,選擇適用法律。一般來說,合同糾紛可以選擇的合同簽定地、履行地、交貨地、糾紛發生地等多個地區的法律。
❷ 香港什麼部門名責侵權行為
香港海關負責侵權行為
❸ 急!關於香港法,侵權責任!
你可以參考一下法律,具體的香港法律我也不了解。我只能查到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成功.另外你可以到http://vip.chinalawinfo.com查相關規定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適用法律公約
(簽訂日期1985年10月30日
生效日期1985年10月30日)
第一章 適應范圍
本公約各締約國,期望統一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法律選擇規則,銘記一九八0年四月十一日在維也納訂立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茲協議如下:
第一條 本公約確定適用於貨物銷售合同的法律:甲、在其營業所設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合同;乙、所有涉及在不同國家的法律之間進行選擇的其他情況,除非這種選擇僅僅是根據當事人對適用法律作出的規定,甚至對法院或仲裁庭也一並作出了選擇。
第二條 本公約不適用於:
甲、由於執行而進行的銷售或其他依法律授權的銷售。
乙、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但適用於根據單據進行的貨物銷售。
丙、對於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銷售;但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既不知道也沒有理由知道這些貨物是供這種使用時,應當適用。
第三條 在本公約范圍內,「貨物」包括:
甲、船舶、船隻、小船、氣墊船和飛機;
乙、電
第四條
一、供應尚待製造或生產的貨物的合同應視為銷售合同,除非訂購貨物的當事人承擔供應這種製造或生產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
二、若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為供貨方的主要義務,則這種合同不應視為銷售合同。
第五條 本公約不確定下列事項所適用的法律:
甲、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或由於當事人無行為能力而導致合同無效的後果;
乙、關於某一代理人是否能約束某一本人,或某一機構是否能約束某一公司或法人團體或非社團組織的問題;
丙、所有權的轉移;但第十二條明確提到的問題應受本公約指定的適用法律管轄;
丁、銷售對當事人以外的任何人的效力;
戊、仲裁協議或法院選擇協議,盡管這種協議包含在銷售合同之中。
第六條 本公約確定的法律,不論是否某一締約國的法律,均予以適用。
第二章 適用法律
第一節 適用法律的確定
第七條
一、銷售合同受當事人選擇的法律支配。當事人的選擇協議必須是明示的或者從合同的規定和當事人的行為整體來看可以明顯地推斷出來。這種選擇可以僅限於合同的某一部分。
二、當事人可在任何時候約定,其銷售合同全部或部分適用原來所沒規定的法律,而不管原來適用的法律是不是由當事人。銷售合同訂立後,當事人對適用法律的任何變更不得有損於合同在形式上的有效性或第三人的權利。
第八條
一、在未按照第七條選擇銷售合同適用法律時,合同應受賣方在訂立合同時設有營業所的國家的法律管轄。
二、但是,銷售合同應受買方須在訂立合同時設有營業所的國家的法律管轄,如果:
甲、談判在該國家進行,並且參加談判的各當事人在該國訂立了合同;或
乙、合同明確規定賣方在該國履行其交貨義務;或
丙、合同主要依買方確定的條件和應向買方投標人發出的投標邀請(招標)而訂立。
三、作為例外,如果根據整個情況,例如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任何業務關系,同明顯地與本條第1或第2款應適用於合同的法律以外的另一法律有更密切的聯系,則合同受該另一法律的管轄。
四、如果在合同訂立時,買方和賣方營業所所在國據第21條第1款b項作了保留,則第3款不予適用。
五、如果在合同訂立時,買方和賣方在不同國家設有營業所,營業所所在國均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則凡屬該公約調整的事項不適用於第3款。
第九條 凡拍賣地國的法律或交易所所在地國法律不禁止選擇時,則因拍賣而進行的銷售或商品交易所或其他交易所內的銷售,受當事人根據第七條選擇的法律管轄。若當事人未作出選擇,或禁止作出此種選擇時,則適用拍賣地國法律或交易所所在地國的法律。
第十條
一、凡選擇符合第七條規定的,則有關當事人適用法律選擇,這種同意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實質上的效力的問題由所選擇的法律來確定。如果根據該項法律,選擇是無效的,則適用於合同的法律按第八條的規定來確定。
二、銷售合同或其任何條款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實質上的效力問題由按本公約規定應適用於合同或條款的法律來確定。
三、但是如果依據情況,按照前項所規定的法律確定這個問題不合理時,則為了確定他並沒有同意這種法律選擇、這個合同或者任何合同條款,當事人可以依據他設有營業所的國家的法律。
第十一條
一、同一國內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銷售合同,如果符合了本公約規定的管轄該合同的法律規定,或符合了合同訂立地國法律的規定,則在形式上有效。
二、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銷售合同,如果符合了本公約規定的管轄該合同的法律規定,或符合那些國家其中之一國的法律規定,則在形式上有效。
三、由代理人訂立的銷售合同,代理人的行為地國即是上述款項所指的有關國家。
四、擬使已經訂立或擬訂立的銷售合同產生法律效力的行為,若符合了本公約管轄合同的法律規定,或符合了該行為地國的法律規定,則該行為在形式上有效。
五、若合同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訂立時,其營業所所在地國已根據第21條第1款c項的規定作了保留,則本公約不適用於該合同的形式上的效力問題。
第二節 適用法律的范圍
第十二條 根據第七條、第八條或第九條,銷售合同適用的法律具體地管轄:
甲、合同的解釋;
乙、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合同的履行;
丙、買方有權從貨物中取得產品、產物和收入時間;
丁、買方對貨物承擔風險的時間;
戊、當事人之間保留對貨物所有權條款的合法性和效力;
己、不履行合同的後果,包括可取得損害賠償金的損失類別,但不得影響法院地程序法;
庚、債條及時效的各種消滅方法;
辛、合同無效的後果。
第十三條 若無明示條款作出相反規定,則對檢驗的方式和程序的規定,運用貨物檢驗地國的法律。......
❹ 急急!關於香港法,侵權責任!
把你的證據搜集全面,比如照片,書面資料等等
聯系一間香港的律師事務所,請他們幫忙,會給你很專業的幫助
放心吧,香港法院會給出公正的裁判!
❺ 香港公司商標侵權
回答如下:
1.就算是香港法律保護的合法公司,在大陸被起訴也有應訴義務,其義務與大陸其他法人實體進行民事訴訟時應履行義務沒有任何不同。
也就是說,根據現行大陸與香港民事訴訟進行的相關司法解釋,香港律政司在大陸法院要求下有協助義務,需要協助送達傳票。如果香港公司不應訴,以缺席判決論。
2.香港公司缺席判決不影響判決書的法律效力,仍然必須履行。考慮到大陸公司同時起訴香港公司與內地經銷商,所以肯定存在責任分配問題。
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涉及港澳台也屬於涉外民事訴訟,涉外民事訴訟區別於普通民事訴訟,有較長的答辯期,審限以及執行期限,所以香港公司的履行很可能晚於內地經銷商,執行起來所需時間也較長(因為需要香港司法機關的協助),但是不存在不需履行的可能。
3.判決書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事後的名稱變更不影響變更前的法律責任追究,因為根據現行公司法,即使變更名稱,辦公地點,仍然是原來的經營實體,哪怕分立合並這種情況仍然需要承擔之前主體存在的法律責任。
同時,大陸公司追討的本就是他的商標侵權行為,只要損失已經發生而且追討還在訴訟時效之內,就不以香港公司以後的行為作為轉移,
主要問題是香港公司沒有任何資產的話,執行就比較困難了,香港的破產法比我們寬松,公司破產了就很難追究了。建議可以在起訴書中要求內地經銷商與香港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所謂連帶責任,即使香港公司無力履行,大陸經銷商也必須履行全部賠償責任,只享有賠償後再向香港公司追討的權利,這樣對大陸公司是最有利的,因為經銷商資產在內地,執行更容易快捷。
4.如果香港公司不履行判決,股東是否承責不可一概而論。根據現行公司法,如果可以證明公司存在本身就是為了從事非法交易或者根本沒有實際資產(所謂皮包公司),那麼股東就需要承擔全部責任,否則股東以出資為限承責,此時也就是說公司無力承責就破產,股東無額外責任。
股東是哪裡的人並不影響上述判斷標准,只不過如果股東是外國人將產生適用法律以及涉外訴訟的問題。一般而言,如果無法證明香港公司以詐騙為主業,那麼直接起訴股東是不可以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繼續就你的提問回答如下:
1、如果有實際證據能夠證明公司就是皮包公司,那麼可以直接將公司以及公司股東列為共同被告。但是必須在起訴書中說明侵權行為出於股東授意,公司並沒有承責能力,甚至設立初衷就是為了詐騙等事實。
如果有證據,起訴不被法官駁回或者要求變更,那麼大陸公司的賠償責任人裡面就包括香港公司的股東了。至於股東如何承擔責任,取決於判決,一般而言會先以香港公司資產清償,無法清償部分才到股東。
2.如果你想由股東全額承擔,方法很簡單,要求股東和香港公司承擔連帶責任。如上所述,連帶責任不問責任人之間如何分配,只要求其中一方有償還能力即可,這樣對原告而言最有利。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追究股東責任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要證明不存在實際經營行為,是皮包公司本來就很難。而且不同於公司,個人財產的清查執行起來會更加困難。
但是如果股東在大陸有財產,那麼會簡單很多,怕他脫逃轉移甚至可以申請查封凍結(僅限於大陸的財產,香港那邊的財產要經過那邊的法律程序,比較復雜)。
PS
國內是可以起訴香港公司的,因為此處是侵權案件,按照我國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侵權行為發生地以及侵權結果發生地在中國,國內的法院就有管轄權,此時不用適用原告就被告原則去香港起訴,國內也可以起訴,您可以查下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第九章。只不過審理的許可權一般在中級人民法院,只有少數基層人民法院(例如廣州,深圳)可以審理此類案件。
香港適用英美法系,「揭開法人面紗」理論(即跳過空殼公司直接追究股東責任)是英美法系首先倡導的,最早的案例也發生在英國。所以香港法律遵循英國傳統也是支持的,但是仍然有嚴格的限制而已,限制已經如前述,具體你可以找下香港那邊的案例就知道了。
楊影律師的意見很中肯,起訴大陸的經銷商肯定是最方便的,不過此時必須考慮經銷商的承責能力問題。按照我國《商標法》,大陸公司是可以把經銷商以及香港公司都起訴的,此時雖然比較麻煩,但是責任的承擔和履行比較有保障。當然,如果經銷商財產豐厚,此時只起訴他也是可以的。
但是不能忘記的是,經銷商被起訴一定會把香港公司拉進來的,因為他們才是授權者,他們有義務保障權力的合法性。此時面臨的選擇不過是把香港公司作為共同被告起訴還是作為第三人而已。此時與一開始起訴二者本質區別不大。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❻ 香港公司侵犯商標權該怎麼辦
目前存在較多的大陸公司和個人在香港申請主體與大陸地區知名品牌和知名企業名稱相同的公司名稱,回到大陸地區生產和銷售,意圖依傍大陸知名品牌和知名企業的良好商譽,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認,牟取非法利益。
通過突出使用香港公司字型大小混淆知名品牌商品已經成為較為常見的仿冒侵權行為。香港企業注冊環境較為寬松,兩個香港公司字型大小隻要一字之差或者文字的位置不同,都可同時核准注冊。由於香港和大陸的司法體制不同,在香港成立的仿冒公司,如通過大陸的行政或和司法體制,難以根除香港仿冒企業的仿冒行為。
檢測侵權行為難度大。一般企業主動檢測香港字型大小侵權難度較大,因為字型大小侵權有別於普通商標侵權案件,一般企業很少主動檢測新申請的香港公司行為,但是近似商標的檢測企業做的很到位。
大陸法院商標侵權訴訟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由於香港字型大小侵權行為,侵權主體在香港,而大陸法院無法撤銷或者加責與香港公司,導致侵權主體在被起訴之後能很快找到新的大陸合作對象繼續該侵權行為。
訴訟索賠難度大。香港字型大小侵權行為主體是香港公司,一般會授權大陸個體工商戶或關聯公司進行仿冒產品的宣傳和銷售。由於香港公司的財產受香港法律保護,大陸法院無法追償,因此訴訟賠償難以認定以及執行。
突出使用香港公司字型大小侵權的打擊方案
(1)維權原則:及時檢測,及時維權,先行政後司法。
(2)香港公司字型大小投訴
對於侵權主體,從注冊之日起至今未超過12個月,可以向香港香港公司注冊處提出香港公司字型大小近似投訴,通過行政途徑,變更上述主體的仿冒字型大小。
則處長可由注冊時起計12個月內,以書面指示該公司在處長指明的期限內更改公司名稱。
(3)香港訴訟維權
對於侵權主體,從注冊之日起至今超過12個月,可以向香港地方法院和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訴訟,要求更換香港侵權字型大小,停止侵權行為,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案件操作遠期目標
(1)定期檢測香港公司字型大小
定期檢測,登錄香港公司注冊處官網,下載新注冊公司名單(每周更新)
重點檢測,登錄香港公司注冊處網上查冊中心網站,以名稱起首查冊方式查詢當前所有以「某某」為字型大小的公司信息。
(2)及時投訴侵權主體
盡可能快速及時投訴侵權主體,一方面可以給予侵權個人迎頭痛擊,另一方也可以減少因為侵權給貴司帶來的損失。
(3)一段時期的集中打擊可以有效減少類似侵權行為人的基數。
因為突出使用香港公司字型大小侵權的行為人是一些相對固定群體,如果某個品牌對其打擊力度很大,他們會轉而仿冒其他品牌。我司在長期對此類案件打擊過程中已經總結出規律,基本上以一年為周期的打擊方案較為合理,侵權行為人一般在受到一至兩個打擊周期後不會繼續侵權。
❼ 香港公司被侵權如何處理
你好。首先還是要明確幾個問題後,才能給出具體法律意見:1,該離職業務員如何利用貴專司的名義銷售屬產品,是使用空白合同,私刻公章,已無效的授權委託書等;2,香港離岸公司是公司的名稱嗎?業務員注冊的公司如果名稱一致,涉嫌侵權,可以起訴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