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發生意外,具體責任由哪方負責
追問: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實習是學校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由於在校的實習學生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實習生受事故侵害,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受《勞動法》調整,而作為一般人身侵權按《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處理。為此,公司認為與本人未產生勞務關系!
㈡ 學生在實習期間受傷,如何索賠可否認定為工傷享受工傷賠償嗎
1、在實習期間因工作造成的人身傷害,不屬於工傷,不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2、學生在是實習期間因履行實習單位安排的工作而受到傷害的,屬於民事侵權,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受傷的學生應該向公司主張賠償。
3、學校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受傷害,如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應承擔想贏得補充責任,無過錯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㈢ 大學生實習期要學會如何維權
實習違約——培訓費該不該賠
小王是武漢一所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進行了三年專業學習後,小王感覺需要找個單位實習,增加實際工作經驗。但由於學校安排的實習單位離家較遠,今年暑假前,他選擇了自己找單位實習。
暑假一開始,他就開始到武漢的各家酒店接洽。三天後,終於在武昌的一家不大的酒店找到了實習崗位。實習前,酒店人事部門稱,單位剛好新進了一批員工,小王可以與他們一起參加培訓。雖然沒有經驗,但小王還是與酒店簽訂了一份實習協議,單位承諾,每個月向小王補貼生活費、交通費等600元錢,小王的實習期為兩個月。
因為想著是實習,小王就沒有對從事的具體工作提出自己的要求。上崗前,小王還頗激動了一陣,指望著能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既發揮一下自己的專業所長,也能增加點實際經驗。
然而,讓小王出乎意料的是,崗前培訓其實就進行了不到一個星期,除了學習酒店的管理規定外,大部分時間基本上都是在酒店打雜。小王向人事部門咨詢,人事主管告訴他,這就是上崗前的「傳幫帶」,並要他多向老員工學習。
培訓結束後,事情並未向小王想像的方向發展,本以為自己會被安排到酒店的管理部門,接觸相關管理知識,結果酒店直接將其安排到了樓層做服務員。
「我也不是說不能做服務員,畢竟要從基層做起,越是基層越能學習到實際經驗。」一開始,小王在樓層服務員的崗位上還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一個月過去了,酒店還沒有給小王調動崗位的意思。「既然是實習,我就想多呆幾個崗位,多體驗一下工作的過程。」於是,小王找到人事部,要求換崗,但主管告訴他,現在酒店缺少服務員,他還得繼續做下去。感覺到學不到什麼知識的小王,決定離開單位。
「不能給你支付補貼了。」人事部工作人員告訴他,由於參加了公司的培訓,上班期間又領了工作服,因此他這個月的工資已經被扣光了,況且,小王沒有履行完協議,酒店沒有找他賠償已經不錯了。
這讓小王覺得十分冤枉,「自己就是給他們打了一個月工,倒頭來還要扣培訓費、服裝費,實在是欺人太甚。」隨後,小王聲稱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此事,酒店這才同意支付500元補貼。
實習受傷——學校企業誰埋單
比起小王來,19歲的何歡(化名)遇到的糾紛就棘手得多。何歡是湖北某技術學校的學生,學的是機械專業。
2008年1月,根據學校的實習安排,何歡進入東湖開發區的一家外資汽配企業實習。當年4月9日,何歡在上班過程中,因為工件傾斜,造成右手夾傷。事發後,何歡被送往了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治療,並住院兩天。出院後,何歡申請了工傷鑒定。當年9月,何歡被勞動部門鑒定為九級工傷。
隨後,何歡向汽配公司提出了工傷賠付要求。當年11月,在學校、何歡家長的陪同下,何歡與汽配公司達成了調解協議,雙方參考九級工傷的待遇標准約定,由廠家一次性支付3.8萬元賠償金,雙方的賠償爭議就此終結。次日,汽配公司將賠償款支付給了何歡。
今年3月,由於認為這份協議顯失公平,何歡再次向部門提起,要求撤銷協議並重新給予5萬多元。
汽配公司稱,何歡人身損害是發生在自己單位,但他來實習是基於企業與學校的約定,雙方並不是。
最終,部門認為,雙方簽訂的調解協議真實有效,駁回了何歡的請求。
對此,湖北中和信雷剛律師認為,實習關系不屬於勞動關系,也不屬於僱傭關系,不受勞動法律的保護,該案不能用工傷對待,而我國法律目前尚未有相關規定,在實踐中,一般按照一般民事侵權賠償來處理。
律師建議:明確三方責權利
據雷剛律師介紹,無故辭退、被迫加班、剋扣工資、工傷事故被列為實習生權益受損的「四大罪狀」。雷律師介紹,根據我省的工傷條例實施細則,實習生是否認定工傷的問題並未明文規定,但法律界、企業界對此都有不同看法,爭議較大。
他認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企業在接納實習生時應與大學院校簽訂相關的實習協議。單就一個協議文本來說,實習協議必須包含實習期限及工作時間,實習崗位,實習生的具體專業要求,實習報酬,協議解除、終止的條件和後果等,還需單獨且詳細約定企業與學校雙方的一些特殊權利義務。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意外傷害或其他類型傷害的責任承擔問題。實習生的身份仍是學生,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建立事實或者法律上的勞動關系,因此不具備工傷保險賠償的主體資格,即使是在實習過程中受傷,企業也無法通過社保轉移工傷的風險。既然社保不賠付實習學生的工傷,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最終的責任承擔人只能是企業。但如果企業與學校約定了責任承擔比例,或者任何一方為學生辦理了意外傷害保險,企業就可以不用背負如此大的風險和負擔了。因此,最好在簽訂協議時要求學校負責給學生辦理《學生健康平安保險》。如果是保險條款之外的傷害則由雙方協商處理。
此外,企業還應在協議中約定如何管理實習生的具體事項,並可約定如發現實習生不符合實習要求或不適宜安排工作等情況,可以提出終止實習、解除協議。
㈣ 學生實習期間發生"工傷"怎麼處理
學生實習期間發生「工傷」按民事侵權處理。
學生實習期間,雖身處實習單位,但目的是把課堂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實際運用能力,屬課堂教學的延伸,其身份仍然是學生,仍為學校所管理,是在執行學校的安排。用人單位僅僅是根據學校要求,提供實習場所、環境、條件。學生並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身份,與實習單位並無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規調整,不適用工傷保險條例。
學生在實習中發生事故遭受傷害,應按一般人身侵權損害賠償處理。即根據學校、實習單位、加害人、實習學生自己等四方是否有過錯,來決定民事賠償責任的承擔。有實習合同的,可循學校與企業之間簽訂的實習合同協商賠償事宜,也就是說,依據合同約定的權利與義務並在區分責任的前提下進行賠償,達成賠償協議;無實習合同又協商不了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救濟。
《工傷保險條例》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㈤ 在校學生的實習期法律是否有相關規定具體規定是什麼
見習和實習沒有什麼區別,都只是實踐中的叫法,
不管是實習還是見習都沒有明確的法律或文件依據。都是學校或者用工單位根據內部制度來做一些要求,你想知道些具體問題問問相關單位同事或者學校的老師好了。
如果是有些具體的問題,如實習期間的待遇、保障等,可以留言給我。
㈥ 如果大學在外實習期間學校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學生簽了租房合同怎麼辦
這是侵權行為,也是商業欺詐,是違法亂紀的行為,也是畜生的行徑,必遭報應。
㈦ 學生在實習期間遭到實習單位性侵害校方負責任嗎
找酒店,和學校關系不大
㈧ 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就像民法中僱傭關系(如:保姆等)不受勞動法保護一樣,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法理上稱為主體不適格。
參考資料:《實習期間的權益如何保障》
http://www.fyee.net/info/62970-1.htm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極其關注大學生的實習環節,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也在積極拓寬大學生實習渠道,許多公司、企業等單位成為部分高校的定點實習場所和實訓基地。為了積累經驗,增加求職砝碼,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不少學生自己也在主動地聯系實習單位。
實習期間不成立勞動關系
不可否認,實習是一個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階梯,如果實習好了,自然可以提高實踐能力,拓展就業機會,可一旦事與願違,在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該如何尋求保護呢?
「大學生畢業實習的明顯特點是用人單位與實習人員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勞動法專業博士范圍指出,「因為實習大學生與學校依然有教學關系,還處於沒有畢業的狀態,大學生的檔案等個人履歷文件也放在學校,單位根本無法與實習大學生建立勞動關系。而且這種實習本身的目的在於接觸社會,實踐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專業訓練,其根本目的在於教學。」
范圍指出,通常所說的實習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並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實習。根據勞動法及其配套規定總結提煉,實習基本分兩種情況。一是實習人員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單位通過實踐進行一定的專業訓練,如《專利代理條例》中規定,初次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實習滿一年後,專利代理機構方可發給《專利代理人工作證》。在這種實習中,實習人員必須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目的在於增強從事這些專業工作的熟練度,以便將來能夠較為獨立地從事這樣的職業。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律師、醫師,等等。
另外一種是實習人員出於學習需要在單位進行社會實踐的行為,如上面所說的大學生的畢業實習。
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對於第二種情形的實習,法律上區別是否是實習的唯一標准就是學生的身份。范圍分析說,一般情況下在校學生在學校安排下或者利用課余時間到單位進行實習,因在此時全日制學生還是學生身份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和保護。由於學生不是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不能作為勞動爭議處理。
一旦學生在畢業後,繼續留在實習單位的,兩者間的關系將發生變化,將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畢業之後以失業或待業人員身份到其他用人單位的,因其已具備勞動者的身份,視為就業,則產生試用期、學徒期等概念。無論是在試用期還是學徒期,學徒期和試用期都應當成為勞動合同期的一部分。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其所在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如在此期間不幸患病的,還享有法定的醫療期。
保障合法權益的對策與建議
由於實習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保護,那麼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呢?一旦發生侵權案件,維權又以何為法律依據呢?
范圍指出,現階段,國家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有關規定中對校外兼職和實習環節的約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實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產生的勞務和人身傷害糾紛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糾紛處理,雙方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
由於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實習期間大學生在與用人單位的交涉中處於劣勢,特別是在目前就業難的情況下,學生本人並不具備要求用人單位簽訂實習權益保障協議的主動權。據相關調查,用人單位也沒有與實習生簽訂保障協議的主動意識。一些學生自己通過關系找實習單位,雙方連基本的協議都沒有,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後,不願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有關專家指出,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積極探索與構建大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的保障體系。
其中,教育行政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相關法律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出台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使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保障問題有法可依,把實習期間的大學生納入法律制度的調整范圍,或者出台更為明確的為實習期間大學生服務的法律,切實降低大學生因實習期間權益受損進行維權的成本,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
此外,高校作為管理者,應該有針對性地制訂一些實習規范性文件,並盡可能和實習單位達成一致。大學生在自選實習單位時還應該注意,要慎重選擇實習單位,事先了解該單位的經營合法性和行業信譽;在對實習單位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最好在實習前與之簽訂實習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拒絕實習單位收取抵押金或扣留身份證件的無理要求,等等。同時,在實習過程中,要多留意周圍的人和事,一旦權益受損發生爭議,才能找出有利於自己的證據或證人。
同時,政府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必要時把簽訂實習保障協議納入實習生進入市場實習的規則之中,制訂詳細的就業市場准入規則,不斷規范就業市場,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通過培訓或簽訂責任書等方式,督促部分單位遵守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切實加強政府在該方面的調控與監管力度,為大學生的實習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㈨ 在校學生實習期內受傷,學校要負責嗎給個法律依據
如果學生實習中受到傷害,實習單位也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學生可以依據民法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實習生與用人單位間的法律關系不屬於勞動關系,但可以歸入民法的范疇,直接適用我國《合同法》以及《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民事法律來調整和賠償,依此賠償的數額略低於工傷賠償的標准。
:實習生要學會自我保護
實習協議是學生保護自我權益的有利武器,因此必須與用人單位簽訂明確的實習協議,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
簽訂實習協議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查明用人單位的主體資格是否合法。協議雙方的主體資格是否合格是協議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因此,實習生簽協議之前,一定要先審查用人單位的主體資格。
其次,看清協議條款是否明確合法。實習協議的內容是整個實習協議的關鍵部分,實習生一定要認真核查雙方權利義務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法律和政策;是否明確了崗位與薪酬等。
再次,查看簽訂實習協議的程序是否完備。實習生和用人單位經協商一致,簽協議時要注意完整地履行手續。
最後,注意違約責任的界定是否明確。在協議內容中,應詳細表述當事人雙方的違約情形及違約後應負的責任,同時還應寫明當事人違約後通過何種方式、途徑來承擔責任。這樣才有利於當事人雙方履行協議,也有利於防止糾紛的發生及糾紛的解決。
㈩ 大學生實習期怎麼維權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企業在接納實習生時應與大學院校簽訂相關的實習協議。單就一個協議文本來說,實習協議必須包含實習期限及工作時間,實習崗位,實習生的具體專業要求,實習報酬,協議解除、終止的條件和後果等,還需單獨且詳細約定企業與學校雙方的一些特殊權利義務。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意外傷害或其他類型傷害的責任承擔問題。實習生的身份仍是學生,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建立事實或者法律上的勞動關系,因此不具備工傷保險賠償的主體資格,即使是在實習過程中受傷,企業也無法通過社保轉移工傷的風險。既然社保不賠付實習學生的工傷,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最終的責任承擔人只能是企業。但如果企業與學校約定了責任承擔比例,或者任何一方為學生辦理了意外傷害保險,企業就可以不用背負如此大的風險和負擔了。因此,最好在簽訂協議時要求學校負責給學生辦理《學生健康平安保險》。如果是保險條款之外的傷害則由雙方協商處理。
此外,企業還應在協議中約定如何管理實習生的具體事項,並可約定如發現實習生不符合實習要求或不適宜安排工作等情況,可以提出終止實習、解除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