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身份關系糾紛

身份關系糾紛

發布時間:2021-06-15 22:53:48

1. 有關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有哪些為什麼這一類民事糾紛有不可處分性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身份關系只有在法定情況下才能處理。

2. 什麼是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阿

一、身份關系訴訟訴訟包括婚姻事件、收養關系、親子關系等。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沒有專門設立人事訴訟程序,最高人民法院也沒有就人事訴訟作出專門的司法解釋。
二、2001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下面簡稱《規定》),吸收和確立了有關辯論原則的內容,並首次在第八條和其他有關條文中,規定了一般訴訟程序中的自認等有關訴訟規則,不適用於身份關系訴訟(即人事訴訟)。
三、身份關系訴訟的范圍,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婚姻成立不成立之訴;2、婚姻無效之訴;3、撤銷婚姻之訴;4、離婚之訴;5、夫妻同居之訴;6、收養關系成立不成立之訴;7、收養無效之訴;8、收養撤銷之訴;9、終止收養之訴;10、婚生子女否認之訴;11、請求認領之訴;12、認領無效之訴;13、撤銷認領之訴;14、就母再婚後所生子女確認其父之訴。

3.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中的「有關身份關系」怎麼理解

第二十三條【合同糾紛管轄】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合同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

即時結清的合同,交易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3)身份關系糾紛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

對於其中的「爭議標的」,應理解為原告起訴主張被告不履行或違約履行的合同義務。實踐中應注意把握以下:爭議標的」應當理解為合同義務,不能把「爭議標的」等同於訴訟請求。合同糾紛中,訴訟請求是基於合同關系主張對方承擔合同責任的聲明。

針對的是違反約定義務形成的責任。違反非貨幣義務形成的違約金、定金、賠償損失等請求均為貨幣給付性質,如果將「爭議標的」擴張理解為訴訟請求,將導致違反非貨幣義務形成糾紛的地域管轄規則虛化。

4. 人身關系的糾紛,比如婚姻或繼承糾紛,我國仲裁機構不予受理是否正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3條規定,因遺產繼承發生糾紛而約定進行仲裁回是無效的,因為仲裁程序要解答決的是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的糾紛,然而遺產繼承糾紛是基於特定身份關系而產生的,不在仲裁法調整的范圍內。
像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都不能仲裁。
望採納!

5. 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的有一個是: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我

因為法律規定由原告的戶籍所在地與居所地不一致的,由居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二十一條規定: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戶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的戶籍所在地與居所地不一致的,由居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非軍人對軍人提起的訴訟;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對正在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對正在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合同簽訂地人民法院管轄。

(5)身份關系糾紛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的相關要求規定:

1、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追索損害賠償的訴訟,由受害船舶最初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加害船舶船籍港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2、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6. 對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的判決不服可否上訴

對婚姻關系和身份關系的確認案件屬於非爭議案件,一審終審,沒有上訴權。

7. 為什麼身份關系的案件不適用仲裁

很簡單了,因為仲裁機構是一個民間團體,他存在的基礎是雙方認可並限於財產關系,作出的也只能是裁定而不是判決。就是說仲裁委的角色是居間調解。而身份關系相對復雜,更不是通過調解就能解決的。因此,仲裁不能處理身份關系的案件。

8. 離婚案件中關於身份關系的訴訟不能上訴,這依據的是哪個法條

不是身份關系的不能上訴,是涉及婚姻效力的判決不能上訴。
參考法條:《婚姻法解釋一》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婚姻無效案件,對婚姻效力的審理不適用調解,應當依法作出判決;有關婚姻效力的判決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9. 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是否都不適用自認(2)

法院不採納被告丙的自認而要求必須鑒定,此時有三種可能:(1)原、被告都同意鑒定;(2)原、被告都不同意鑒定;(3)被告不同意鑒定。 第一種觀點:如乙無其他證據證明與丙「曾有同居或性關系」,法院將以原告舉證不能而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第二種觀點:甲已有證據證明與丙曾有「同居或性關系」而丙拒絕配合作DNA鑒定,丙的行為就構成「妨礙舉證」,法官可根據《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75條:「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直接推定甲的主張成立。 第一種觀點在被告丙已承認是乙生父的情況下,即丙與甲都承認乙系二人所生的事實,法院卻要求「甲提供證據證明與丙曾有同居或性關系」,以證明丙可能是乙父親。甲與丙同居,甲也很難找到證據(同居時會想到保全證據的可能性不大)證明,法院要求甲舉證實屬為難。如果再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僅有失公正,而且嚴重損害原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不利於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原則。即使甲能舉證證明與丙曾有同居或性關系,顯然丙自認的可信度遠高於甲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法院囿於「身份關系不適用自認」而舍高求低,明顯矛盾,難以讓人信服。 第二種觀點雖有利於原告,但依然存在諸多瑕疵。(1)被告丙承認是原告父親而拒絕做DNA鑒定,認為鑒定純屬多餘,浪費錢財,這屬於「無正當理由」嗎?特別是在甲、丙都承認乙是其子女的情況下,法官為了客觀真實而要求被告必須鑒定,被告的拒絕怎能說是「無正當理由」呢?(2)採取75條推定判決也未達到客觀真實的證明標准,其可信度也遠不如自認,舍棄可信度高的自認而選擇可信度低的推定,無疑是對苦苦追求客觀真實的諷刺。 綜上,筆者認為有關身份關系的案件並非都不能適用自認,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不違反公序良俗就應當適用。筆者建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第一款應當修改為:「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分關系的案件中可能損害第三人利益或社會秩序的除外。」

10. 什麼是身份關系的訴訟

是確認之訴的一種。請求確認、變更、解除身份關系的訴訟,包括收養、婚姻、贍養以及其他身份關系如股東、合夥人等等的訴訟。

閱讀全文

與身份關系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