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地權屬糾紛調解協議書範本
以下提供一篇《土地權屬糾紛調解協議書》範文格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修改:
《土地權糾紛調解協議書》
甲方:XX縣百貨公司;
法定代表人:XXX,系該公司董事長。
乙方:城關鎮XXX村民委員會;
法定代表人:XXX,系該村村委會主任。
甲、乙雙方因土地權屬發生爭議,經過縣信訪局、城關鎮政府、縣國土資源局、縣商貿辦及縣政府法制辦等部門和單位的協調下,現達成如下協議:
一、甲乙雙方一致同意甲方和縣商貿辦所佔土地四至范圍以XX縣百貨公司現狀佔地平面圖為准,見本協議附件。甲乙雙方所爭議的土地使用權歸甲方。
二、本協議的附件為XX縣百貨公司佔地現狀平面圖。
三、甲方自願在公司固定資產處理後一次性付給乙方人民幣五十五萬元整(¥55000×××元)。
四、甲方今後在XX縣百貨公司現狀佔地范圍內(以XX縣百貨公司現狀佔地平面圖為准)重建時,乙方不得阻擋。
五、如一方反悔,不履行本協議及附件的義務,自行承擔法律責任。
六、本協議及協議附件一式九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協調部門和單位各執一份,縣政府存檔二份,自甲乙雙方簽字後發生法律效力。
甲方:
協調單位簽字:乙方:
XX年XX月XX日
㈡ 向縣人民政府要求撤銷調解委員會土地權屬糾紛調解意見書申請書怎麼寫
土地是國土部門依法管理,按照現在的法律、政策,再加上組織措施,任何土地問題都可以依法處理,肯定輪不到調解委員會出面,根本就不是調解的事
㈢ 土地權屬糾紛調處程序
一、申請
申請是指土地權屬爭議申請人要求人民政府調處部門接受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行為。
申請人主張土地權屬,要求調處部門處理土地權屬爭議,首先要自己提出申請,不提出申請,調處部門一般不主動處理。申請人申請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提交書面申請書,並按對方當事人數提交副本。委託代理人申請的,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
二、受理
受理是指調處部門依照爭議管轄的規定對申請人的申請決定收案審理的行為。
調處部門接到當事人的處理申請後,應當在1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決定受理的,應當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給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2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決定不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當事人對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在土地權屬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的利用現狀。
三、調查
調查是指調處部門承辦人員對爭議事實進行查證的行為。調查的目的是弄清案件事實。
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土地權屬爭議雙方當事人對各自提出的事實和理由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及時向調處部門提供有關證據。調處部門也可以直接調查取證,被調查的單位和個人有義務協助配合,並如實提供有關證明或者材料。在實地調查時,應當通知當事人及有關人員到現場。對證據要進行核實,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方可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四、調解
調解是指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和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通過說服教育和勸導協商達成解決爭議的協議。
用調解的辦法解決爭議,是處理涉及民事權益爭議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一貫做法。調處部門對受理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應當盡量採取調解的方法解決,促使當事人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書,當事人雙方應在調解書及有關界線圖上簽名蓋章。
五、處理
處理是指調處部門對受理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調處部門對經過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土地權屬糾紛案件,應當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避免久拖不決。處理決定書應當以人民政府的名義下達。受理土地權屬糾紛案件,應當在受理之日起6個月內作出處理決定,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應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六、處理決定送達
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後,調處部門應當及時將處理決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處理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6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七、執行
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生效後,當事人應當履行。當事人不履行的,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可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調處部門應當根據生效的調解書、處理決定或人民法院的裁定書、判決書等組織測定土地權屬界址、埋設界樁,辦理土地登記。
八、立卷歸檔
㈣ 誰有雲南省《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
我有,你QQ號?
㈤ 申請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申請書怎麼寫
當事人申請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提交書面申請書和有關證據材料,版並按照被申請人數提交副本權。申請書應當載明以下事項:(一)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郵政編碼、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職務;(二)請求的事項、事實和理由;(三)證人的姓名、工作單位、住址、郵政編碼。當事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申請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委託代理人申請的,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授權委託書應當寫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進行審查,並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定審查處理。
麻煩採納,謝謝!
㈥ 申請政府幫忙解決調解土地糾紛申請書怎麼寫
申請人: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地區、地址、身份證號、聯系方專式
被申請人:姓名、屬性別、民族、出生日、地區、地址、身份證號、聯系方式
案 由:侵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仲裁請求:
請求被申請人返還其依職權強占的屬於申請人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份額0.80畝,並獨立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事實和理由:
事件陳述和理由描述
此致
xx市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
申請人:楊xxx
20xx年xx月xx日
案例展示如圖所示:
㈦ 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爭議案件調解處理申請書怎麼填寫
常錢睢飄練由賈冒順旻貴鄞仝青豹滂崇灃祚幺屯
不一定。。
勞動合同案件時應先調解的。。勞動爭議案件就不一定了。。勞動爭議不一定就是合同關系問題。。
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下列6類民事案件時應當先行調解: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勞務合同糾紛;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合夥協議糾紛;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
㈧ 調處土地權屬爭議申請書應當載明哪些事項
(1)爭議雙方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專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屬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2)調處土地權屬爭議的請求和所依據的事實、理由;
(3)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㈨ 加強權屬爭議調處有效化解土地糾紛
土地權屬爭議是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的爭議。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很強的工作,處理結果涉及公民和法人的重大權益,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為了依法、公正、及時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保護當事人的土地財產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先後下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開展了大量的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
一、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現狀及產生的原因
我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制度的建立,是根據1986年《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由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於1995年出台了《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建立了國家統一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制度。隨著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修訂和多年來各地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案件的實踐,2003年國土資源部進一步對《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進行了補充完善,2003年1月3日公布實施《土地爭議調查處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17號令)。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土資源部門配合各級政府調處了大量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保護了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2006年10月底,全國歷年累計受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358401件,其中2006年受理案件中,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之間權屬爭議佔32%,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權屬爭議佔31%,國有土地使用權之間權屬爭議佔19%,集體土地使用權之間權屬爭議佔18%。累計處理327707件,累計處理率達91.4%。土地調處工作取得了成效,起到了「定分止爭」的作用,保護了權利人的權益。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變化,土地的資產價值日益顯現,公民、法人與其他組織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與土地權屬有關的爭議也日益凸顯。據統計,我國土地權屬爭議案件每年高達幾萬起。如河北省2005年受理土地權屬糾紛23651起;海南省截至2005年底,受理土地權屬爭議6145起;廣州市2004年上半年受理案件71宗,與2003年同期相比增長40%。土地權屬爭議呈上升趨勢。
我國土地權屬爭議的形成由來已久,產生的原因復雜多樣,主要可歸結為三方面:一是由於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權屬、界限劃分不清而引起的爭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土地制度先後經歷了由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公私合營)到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直至1982年《憲法》確定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兩種所有制的變化。土地所有制度的變化過程中導致了一些土地權屬不清,這是土地權屬爭議產生的重要原因;二是由於計劃經濟時期,各級政府根據實際需要依據行政命令對土地進行頻繁調撥、土地權屬紊亂、證據不齊等,導致土地權屬爭議認定難。三是地籍管理基礎工作薄弱,技術手段落後,登記、發證不規范,客觀上造成土地權屬爭議調處難。土地權屬爭議的表現形式為:①土地所有權之間的爭議,即國家土地所有權與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集體與集體土地所有權之間的爭議。如新中國成立後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時期,留下來的土地權屬未定、體制調整、新劃地界不清等爭議;②使用權之間的爭議,即國有土地使用者之間、集體土地使用者之間的爭議,如集體與集體之間、集體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土地權屬不清引起的爭議,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引起的爭議,水面、灘塗權屬爭議,山林權屬爭議等。
當前土地權屬爭議出現的新問題,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05年《國務院關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5]9號)中特別提出「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健全行政爭議解決機制的意見》(中辦發[2006]27號),明確指出,行政復議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要求,國土資源部先後於2003年發布實施《土地爭議調查處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17號),以下簡稱《辦法》;2007年下發了《關於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94號),以下簡稱《通知》。《辦法》和《通知》的出台,為規范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工作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辦法》和《通知》的主要內容
(一)《辦法》的主要內容
《辦法》由《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的40條修訂為36條,對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職能部門、范圍、程序、期限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1.確定了調處的職責
《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調查和調解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2.調整了調處的范圍
《辦法》規定:「爭議一方為中央國家機關或者其直屬單位,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以及爭議一方為軍隊,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調查處理。」
《辦法》明確了不受理的范圍。規定五種案件不受理,即土地侵權案件;行政區域邊界爭議案件;土地違法案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案件;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
3.明確了調處的程序
《辦法》規定調處的程序由申請→受理→調查→調節→處理五部分組成。
申請:申請人具備申請條件;載明申請人、被申請人、請求事項、事實和理由;證人。
受理:提出是否受理意見。決定受理的,申請書副本發送給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提交答辯書和證據;不受理的,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政府做出不予受理決定,當事人不服的,可申請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調查:指定承辦人,進行查證。
調解:查證後,雙方合法自願調解,製作調解書,雙方簽字,國土部門和承辦人簽字蓋章,送達當事人,上報上級部門。對於不能達成調解或送達前一方或雙方反悔的,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報政府決定。
處理:提出處理意見。
4.縮短了案件受理時限
為了提高辦事效率,《辦法》縮短了案件受理時限。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由《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規定的收到申請書之日起15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縮短為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由決定受理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縮短為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對不受理的更是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由《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規定的10日內通知申請人改為:「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為避免一些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久拖不決,《辦法》對調查處理工作的期限作了原則性規定。規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土地權屬爭議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因情況復雜,在規定時間內不能提出調查處理意見的,經該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時間。
5.規定了調查處理意見的內容
針對各地調查處理意見格式不規范,不統一的問題,《辦法》對調查處理意見的內容進行了統一的規定,內容包括四個方面:①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②爭議的事實、理由和要求;③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法規等依據;④擬定的處理結論。
6.確定了調解書的法律地位
《辦法》規定:「生效的調解書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記的依據」。
(二)《通知》的主要內容
《通知》就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建立健全調處工作機製作了具體部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建立應急機制建設
《通知》要求,第一,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加強對調處工作的組織領導,抓好爭議的應急機制建設,成立工作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建立目標責任制。第二,抓好應急基礎建設,建立信息庫。第三,建立預警機制,制定應急處理預案,提高應對和處理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2.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通知》強調,遇有緊急情況要快速上報,對於發生群體性事件並造成人員死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的特別嚴重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必須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報告,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須在接到報告後48小時內以書面形式報國土資源部,並提出初步處理意見。
3.建立保障機制
《通知》要求,加強隊伍建設。要使調處隊伍專業化、專職化,提高調處業務人員的法律政策水平,有條件的地方要成立調處工作機構,集中力量解決糾紛。保障辦案經費。 積極研究探討解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收費問題。 規范程序。案件處理要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做到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發揮調解作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對案件先行依法調解,注意從源頭上減少土地權屬爭議升級。
4.建立檢查制度
《通知》指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定期對調處工作進行檢查和指導,特別要對辦案質量和效率進行定期考核,要求確保調處工作有效進行,實現「案結事了」。
三、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中注意的問題
(一)進一步提高對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依法調處土地爭議,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法律性很強的工作,處理結果涉及群眾重大民事權益,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增強自覺性和緊迫感,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辦法,推動與實現和諧穩定格局。
(二)調處工作中要堅持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原則
由於土地權屬爭議成因復雜,所以在土地權屬爭議處理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合情、合理、合法地加以解決;其次,由於處理土地糾紛涉及各有關部門,應同有關部門共同協商,正確處理好部門之間的關系,共同做好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
(三)調處工作要程序合法
因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不同於其他案件,對於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此可見,土地爭議調處具有調解在先、處理在後,行政處理在先、司法訴訟在後的特徵。因此在土地爭議調處的程序上要做到①調解在先、處理在後。行政調解是在雙方當事人自願,在第三人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主持下,在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就土地權屬問題達成雙方一致意見。行政調解是土地權屬爭議處理的一種形式,行政調解的達成,能使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迅速、及時結案,又可以減少訴訟,不留後遺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行政處理在先、司法訴訟在後。對一些案件當事人自行解決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處理是最好的選擇。這樣通過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政府可以更好地實現土地政策,解決登記問題,提高辦事效率,但並非土地權屬爭議不能進入司法程序。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時行政程序優先,在我國被設置成土地權屬爭議須經行政處理,行政處理結果要接受司法審查。也就是說,土地權屬爭議當事人對政府的處理結果不服可以在法定時間內提起訴訟。
(四)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的長效工作機制
建立長效的工作機制是有效解決土地權屬爭議的重要保證。①完善爭議調處工作機制,整合調處力量,成立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構,及時、妥善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的調處工作;②加強地籍管理基礎工作,建立爭議信息庫,實行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動態監測,增強管理科技含量,避免新的爭議產生;③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業務人員的法律政策水平,使調處隊伍專業化、專職化;④保障辦案經費,積極爭取財政的支持,將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專項用於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積極研究探討解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收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