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四川省
http://www.naturesc.com/bbs/Show.asp?id=175&BoardID=21&TB=1
四川歷史簡介
遠古時期
根據古人類學的發現和研究,四川的史前時代發軔於200萬年以前,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和地質學年代上的更新世早期。1986年10月,在長江南岸的巫山縣廟宇鎮本坪村尤骨坡發現一批包括上內側門齒和下頜骨在內的古人類骨骼化石,經中國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紀早期,距今200萬年~204萬年,人類學家命名為「巫山人」。
在發現「巫山人」之前, 1951年,在長江支流沱江西岸的資陽縣(今資陽市)黃鱔溪,曾經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頭骨化石,具有明顯的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徵,古人類學家認為屬於新人(晚期智人)類型,其絕對年代距今1萬年~5萬年,並將其命名為「資陽人」。
四川境內迄今已被命名或被提議命名,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有三處:銅梁舊石器地點,位於銅梁縣西北的張二塘村附近,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距今約25150+/-310年或21450+/-850年;鯉魚橋舊石器地點,在資陽市孫家壩,距今約25100+/-400年;富林文化,在漢源縣富林鎮,遺址位於大渡河與流沙河匯合處的第二階地上,距今約2萬年。上述五處古人類化石及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在今四川地區從東到西的廣闊地帶就有人類生存與活動。
「蜀」之釋意
「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入四川盆地,被稱為"氏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和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區的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占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稱帝,史稱 "前蜀"和"後蜀"。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 "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的原始先民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其遺址分布很廣,至20世紀90年代,發現已經達200 多處,東起長江三峽,西至雅礱江、大渡河,北達廣元、閬中,南及西昌、長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元營盤梁。巫山大溪、廣漢三星堆、西昌禮州等遺址。
廣元營盤梁遺址位於廣元市東北川陝交界區的中子鋪附近,其年代距今六七千年甚至更早,是迄今中國長江流域首次發掘的以細石器為特徵的原始文化遺址。巫山大溪遺址,位於夔峽東口大溪與長江交匯處的三級台地上。同類文化遺址在長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沿岸也有發現,考古學界命名為「大溪文化」。大溪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5300年~6000年,其早期為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期,晚期則是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階段。居民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輔以漁獵經濟,已經有了產品交換關系。廣漢三星堆遺址布於廣漢市南興鎮的月亮灣三星堆一帶。其第一期文化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4000 年~5000年。發現有原始的木骨泥牆式房屋。居民己進入定居的農業經濟階段的西昌禮州遺址位於西昌安寧河東岸第三階地上,相對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居民也是以農耕為主,器物特徵與四川盆地及周邊各地都不相同,屬於金沙江流域的一種典型文化。
上述新石器時代典型文化遺存,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面貌,說明居住於四川地區的原始先民,可能分屬於不同的人類群體。他們共同創造了四川地區的人類原始文明,並與黃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區的原始文明交相輝映,構成中華文明起源的曙光。
民族風情
概況: 四川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遠在青銅時代,這里就出現了燦爛的文明。 四川地跨南北,又處於長江和黃河兩大文明發源地之間,境內有長江橫貫西南部和四川盆地,橫斷山脈縱貫西部地區,自古就是各民族東西和南北遷徙的重要通道。因此,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民族走廊」之稱。自有史記載以來,有數十個民族先後在這里活動、生息、繁衍和相互融合。目前除漢族外,境內仍分布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僳僳、滿、納西、布依、白、傣、壯等14個少數民族,共有人口460多萬。約佔全省人口3.7%左右的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南部邊緣山地,其中以彝族、藏族、羌族等最具有代表性。
民族簡介:四川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遠在青銅時代,這里就出現了燦爛的文明。四川地跨南北,又處於長江和黃河兩大文明發源地之間,境內有長江橫貫西南部和四川盆地,橫斷山脈縱貫西部地區,自古就是各民族東西和南北遷徙的重要通道。因此,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民族走廊」之稱。自有史記載以來,有數十個民族先後在這里活動、生息、繁衍和相互融合。目前除漢族外,境內仍分布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僳僳、滿、納西、布依、白、傣、壯等14個少數民族,共有人口460多萬。約佔全省人口3.7%左右的少數民族地區主要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南部邊緣山地,其中以彝族、藏族、羌族等最具有代表性。
藏族 羌族 彝族 僳僳族
回族 苗族 納西族
白馬人 白族 傣族
布依族 土家族 摩梭人
蒙古族 壯族 滿族
四川民風
說起四川民風,傅崇矩曾以成都為例,在《成都通覽》中寫道:「成都人有一種特別之性質,又未可厚非者,列如下:士類純正,絕不聞革命談。民俗淳樸,實難見桀驁氣。鄉風古板,尚不入靡珏派。」此雖較偏激,但從全川來看,四川人勤勞、尚武、戀鄉、幽默、樂觀、狡猾、堅韌、重信義、互助、好游耍、喜歌舞、愛擺龍門陣、信巫等特點卻十分明顯,舉手投足間多蘊涵純朴古風。故杜甫則一入蜀,便作詩感嘆道:「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
⑵ 中國著名化學家
發明好「侯氏聯合制鹼法」的侯得榜最有名了。
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他於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四五十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侯德榜,名啟榮,號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一個普通農家。自幼半耕半讀,勤奮好學,有「掛車攻讀」美名。1903—1906年,得姑媽資助在福州英華書院學習。他目睹外國工頭蠻橫欺凌我碼頭工人,耳聞美國的舊金山種族主義者大規模迫害華僑、驅逐華工等令人發指的消息,使之產生了強烈的愛國心。他曾積極參加反帝愛國的罷課示威。1907—1910年,就讀於上海閩皖鐵路學院。畢業後,在英資津浦鐵路當實習生。這期間,侯德榜進一步感受到帝國主義者憑技術經濟優勢對貧窮落後的中國和人民進行殘酷剝削與壓迫,立志要掌握科學技術,用科學和工業來拯救苦難的中國。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以10門功課1000分的優異成績譽滿清華園,1913年被保送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1917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再入普拉特專科學院學習製革,次年獲製革化學師文憑。1918年又人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研究製革,1919年獲碩士學位,1921年獲博士學位。由於學習成績優異,侯德榜被接納為美國Sigma Xi科學會會員和美國Phi L ambda Upsilon化學會會員。侯德榜的博士論文《鐵鹽鞣革》,圍繞鐵鹽的特性以大量數據深入論述了鐵鹽鞣製品易出現不耐溫、粗糙、粒面發脆、易腐、易吸潮和起鹽斑等缺點的主要原因和對策,很有創見。《美國製革化學師協會會刊》特予連載,全文發表,成為製革界至今廣為引用的經典文獻之一。
1921年,侯德榜接受永利制鹼公司總經理范旭東的邀聘,離美回國,承擔起續建鹼廠的技術重任。在制鹼技術和市場被外國公司嚴密壟斷下,侯德榜帶領廣大職工長期艱苦努力,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於1926年取得成功,正常生產出優質純鹼。在總結親身實踐的基礎上,侯德榜用英文撰寫了《純鹼製造》(Manu-facture of Soda)一書,1933年在紐約出版,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產生了深遠影響。1934年,永利公司為了「再展化工一翼」和生產化肥,決定建設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銨的南京錏廠,任命侯德榜為廠長兼技師長(即總工程師),全面負責籌建。侯德榜深知籌建這個聯合企業的復雜性,且生產中涉及高溫高壓、易燃易爆、強腐蝕、催化反應等高難度技術,是當時化工高新技術之最;而國內基礎薄弱,公司財力有限,工作難度極大。他很耽心「……萬一功虧一簣,使國人從此不敢再談化學工業,則吾等成為中國之罪人矣!」但抱著「只知責任所在,拚命為之而已」的決心,知難而上。他按照「優質、快速、廉價、愛國」的原則,決定從國外引進關鍵技術,招標委託部分重要的設計,選購設備,選聘外國專家……結果,僅用30個月,就於1937年1月建成了這座重化工聯合企業,一次試車成功,正常投產,技術上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它給以後引進技術多快好省地建設工廠提供了好經驗。這個廠,連同永利鹼廠一起,奠定了我國基本化學工業的基礎,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但不久,發生「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軍逐漸逼向南京,曾先後3次以「工廠安全」相要挾,提出「合作」管理南京錏廠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們大義凜然,堅持「寧舉喪,不受奠儀」,拒絕「合作」;同時,積極響應抗戰,利用工廠設施,轉產硝酸銨炸葯和地雷殼等物資,支援前線。工廠被日本飛機3次轟炸,無法生產之後,侯德榜又組織職工緊急拆遷設備,並將人員和資料一同送往內地。
1938年,永利公司在川西五通橋籌建永利川廠,范旭東任命侯德榜為廠長兼總工程師。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侯德榜帶領職工,生產自助,維持公司人川員工生計;同時,著手籌辦四川鹼廠。由於四川的條件不適於沿用氨鹼法,侯德榜特於1939年率隊赴德國考察,准備購買察安法專利。在對方提出辱國的條件下,侯德榜中止談判,發憤自行研究新的制鹼方法。他領導一大批科研設計人員經過艱苦努力,於1941年研究出融合察安法與蘇爾維法兩種方法、制鹼流程與合成氨流程兩種流程於一爐,聯產純鹼與氯化銨化肥的新工藝。1943年完成半工業裝置試驗,但由於戰爭和政局混亂,沒有條件繼續實現工業化而中斷。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不久,范旭東逝世,侯德榜繼任總經理,全面領導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的工作。他立即組織恢復永利沽廠與南京錏廠的生產。錏廠的硝酸設備在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者運往日本,經侯德榜和李燭塵等人一再向有關方面嚴正交涉,他親赴東京找盟軍總司令部等有關方面據理力爭,才於1948年全部歸還,恢復硝酸生產,至今仍在運行。1947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顧問總工程師,先後5次赴印度指導改進該公司鹼廠的設備和技術,使這個鹼廠正常運轉,生產出優質純鹼。對此,後來尼赫魯總理訪華時也大加贊揚,引以為中印兩國人民友誼的典範。1949年,侯德榜第5次赴印期間,得知中共中央領導人很關心永利的事業,並希望與他共商國家大計,使之十分激動,力克重重阻礙,繞道泰國、香港、韓國趕回北京。聶榮臻元帥親自到車站迎接。毛澤東主席在接見他時說:「革命是我們的事業,工業建設要看你們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永利駐京辦事處探望他,祝賀他勝利返國,贊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邀請他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事,設計建設新中國的藍圖」。侯德榜受到極大鼓舞,決心加倍努力工作,報效祖國。之後,他相繼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首屆委員,第二、三、四屆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先後被任命為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政務院重工業部技術顧問,化學工業部副部長;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等等。1953年,他參加了民主建國會,並當選為第一、二屆中央常委。同時,他更加勤奮於科學技術工作,為發展化學工業日夜操勞。他先後向中央領導人介紹過「永利公司建設十大化工企業的設想」,提出過「對復興工業的意見」等多項建議。他參與了全國化學工業和科技事業的許多重要決策,領導了化工行業許多重大科技活動。在他的建議和指導下,對聯合制鹼新工藝繼續進行補充試驗和中間試驗,1962年實現了工業化,成為我國生產純鹼和化肥的主要方法之一。1958年,他又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的設想,親自領導示範廠的設計、施工、試驗和改進,1965年獲得成功。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和廣大職工共同努力下,陸續推廣建廠1000多座,其產量長期佔全國氮肥總產量一半以上,對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侯德榜在發展磷肥、農葯、聚氯乙烯、化工機械等工業和化工防腐技術,以及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科技人才等方面,也作出了許多貢獻。1972年以後,侯德榜日漸病重,行動不便,仍多次要求下廠視察,幫助解決技術問題,還多次邀請科技人員到家裡開會,討論小聯鹼技術的完善與發展等問題,嘔心瀝血,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侯德榜畢生的科學技術實踐,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突破氨鹼法製造純鹼的奧秘
純鹼,學名碳酸鈉,是生產玻璃、搪瓷、紙張等許多工業品、食品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化工原料。1861年比利時人蘇爾維發明的氨鹼法,即用食鹽、氨和二氧化碳反應製造純鹼的方法,適於大工業生產,產品質量高,成本低,遠優於早期用芒硝經硫化鈉制純鹼的呂布蘭法。但這種生產方法長期被幾大公司控制著,封鎖技術,壟斷純鹼市場。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卜內門公司在我國乘機抬高鹼價七八倍,甚至有行無市,致使不少以鹼為原料的工廠紛紛倒閉。愛國實業家范旭東為此十分痛心,特集資開辦永利制鹼公司。經多方努力從美國買來一套東拼西湊的鹼廠圖紙和一些設備,1919年開始在天津塘沽建廠。施工中,設計圖紙和設備出了許多問題,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復雜性和難度逐漸被受到重視。連續化的制鹼流程從化鹽、燒灰、吸氨、碳化、煅燒、蒸氨到動力,一環扣一環,連成整體,均需配套協調動作,才能正常生產;任何局部故障或失調,都會牽動全廠,造成事故。范旭東認識到:要搞好這樣的現代化化工廠,沒有可靠的專家來主持技術工作,肯定不行。經陳調甫熱誠推薦,范旭東選中了在美國攻讀博士的侯德榜。1921年初,他寫信並派專人送到美國,坦誠書懷,邀請侯德榜「學成回國,共同創辦中國的制鹼工業」。純鹼工業的重要性、問題的緊迫性以及范旭東工業救國的抱負、膽識和熱誠,深深打動了侯德榜。他把邀請視為報效祖國的良機,毅然相許。
一到永利鹼廠,侯德榜就全身心撲在了工作上。當時,鹼廠設備安裝已全面展開,侯德榜從邊干邊學入手,逐步熟悉情況,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試車過程中,陸續出現問題和事故好幾百起,彼伏此起,延續幾年。其中包括蒸氨堵塔、巨震、碳化塔液泛、結疤,煅燒爐結疤、咬刀、燒裂,產品帶色等重大技術問題。他通過深入現場,親自觀察、檢測、操作,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依靠廣大職工,聽取意見和建議,組織指導他們查閱書刊資料,搞試驗研究,搞處理方案,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蒸氨工序結疤堵塔問題中,侯德榜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反復探索,找出了硫酸銨、煉焦氨水等不同氨源對結疤的不同影響,以及它們對氨氣濃度和氨鹽水質量的不同影響,從而得出了各自不同的適宜操作條件。對於碳化工序,他們通過計算、測定、試驗等,深入研究了反應熱、溶解熱、四元體系相圖等從理論到實踐的廣泛問題,對碳化塔及換熱器的型式、結構、尺寸、配伍、操作條件、碳化/清洗倒塔制度、異常狀況等都找到了合適的參數與措施。關於煅燒工序,他們研究弄清了鹼灰濕度對結疤的影響,找出了適量硫化物對確保白色純鹼的作用機理與操作辦法;通過研究煅燒過程溫度/分解速度的變化進程、熱腐蝕與煅燒爐的材質與結構等問題,自行設計、委託製造,用上了先進的回轉式煅燒爐。到1926年6月,侯德榜和他的同事們陸續解決了各工序的問題,徹底掌握了氨鹼法制鹼的全部技術秘密,而且比蘇爾維法有所創造,有所改進,從而使這座亞洲第一鹼廠生產出了紅三角牌優質純鹼。8月,這種純鹼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質獎章,並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
永利制鹼公司曾長期遭受別人壟斷技術、獨霸市場的折磨,多次瀕臨天折,侯德榜對此感受很深,在鹼廠生產成功之後,他不願看到後來人再受箝制。他堅守老師傑克遜(D.D.Jackson)的銘言:「科學技術是屬於全人類的,它應該造福於人類」,他說:「我們決不做第二個蘇爾維,第二個卜內門」,決心把自己多年實踐獲得的制鹼技術經驗公布於世。范旭東對此大為贊賞、支持。1933年,侯德榜用英文撰寫了《純鹼製造》(Manufactureof soda)一書,作為美國化學會叢書之一,在紐約出版。在該書前言中,侯德榜寫道:「本著作可說是對存心嚴加保密長達世紀之久的氨鹼工藝的一個突破。書中敘述了氨鹼製造方法。對其細節盡可能敘述詳盡,並以做到切實可行為本書的特點。書中內容是作者在廠十多年從直接參加操作中所獲的經驗、記錄以及觀察、心得等自然發展而形成的……總的來說,製造廠已得到本工業獨特要求的充分保護,而其細節只能通過多年實際操作親身體現方可獲得,至於工廠的特殊環節可以說任何一個好的設計師通過一些試驗都能得到好的解決方法,所以無必要為本工業對外保密……在物理化學這一領域中處理大量氣體與液體的經驗及數據應當公諸於世界,為其他化學工業所利用。這是出版此書的基本動機。」這段前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這本書的宗旨和性質。這本書的出版,結束了氨鹼法制鹼技術被壟斷、封鎖的歷史,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受到高度重視,被公認為制鹼工業技術的權威著作。美國著名化學家威爾遜教授稱贊這是「中國化學家對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它相繼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對世界制鹼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表彰侯德榜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奧密的功績,1930年哥倫比亞大學授予他一級獎章;1933年中國工程師協會授予他榮譽金牌;1943年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是當時全世界僅有的12位名譽會員之一。
發明聯合制鹼新工藝
聯產純鹼和氯化銨的連續法聯合制鹼新工藝,是純鹼生產技術發展歷程中繼呂布蘭法、氨鹼法之後的第三次飛躍。它的出現,正如侯德榜後來在《制鹼化學》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是由於氨鹼法消耗原料(食鹽)多,不經濟;廢液量甚大,要佔用大片土地來堆積且污染水源。為了克服這些缺點,1931年,察安公司首先用碳酸氫銨處理鹽鹵的方法在捷克建了一座日產純鹼和氯化銨各10噸的工廠,其食鹽利用率可達90%—95%。1938年在籌建永利川廠純鹼裝置之初,由於四川井鹽昂貴,耕地少等缺點,侯德榜等人.認為不能沿用氨鹼法,因此侯德榜乃率隊到德國洽購察安法專利。在德意日已結成法西斯軸心的政治背景下,他們一行在旅途和工作中遭遇困難重重。談判中,對手先以高價勒索,後又提出:「用察安法生產的產品,不準向滿州國出售。」公然否定東三省是我國領土。對這種損權辱國的條件,侯德榜十分氣憤,當即據理批駁,中止談判,撤離德國。之後,侯德榜利用他的豐富經驗和淵博知識,組織指導永利公司大批技術骨幹開展了新法制鹼的研究。第一步,先摸索仿試察安法。當年就在川西五通橋開始試驗。當時,四川科研器材、試劑、資料十分匱乏,舉步維艱。次年春,侯德榜安排科研人員將試驗遷到香港進行,他自己在紐約函電聯系指導。通過500多次試驗,分析2000多個樣品,侯德榜和幾位技術骨幹基本掌握了察安法。第二步,侯德榜決定研究碳酸氫銨水溶液與食鹽粉直接復分解的方法。1940年初,試驗獲得了初步結論,隨即在上海法租界安排進行擴大試驗。同時,增派技術人員到美國深入進行補充試驗,並著手進行鹼廠設計。1941年初,在美國的試驗得到了准確的結論,並查明了察安法專利報告所謂「該法的關鍵在中間鹽的加入」的虛妄論斷。同時,上海的擴大試驗也初步得到了近似小試的結果,表明新法制鹼初步成功。永利川廠廠務會議決定將新法命名為「侯氏鹼法」,馳電紐約,祝賀侯德榜「積二十年深邃學理之研究與獻身苦幹之結果,設計適合華西環境之新法制鹼,為世界制鹼技術辟一新紀元」。
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法租界被日軍佔領,新法制鹼的擴大試驗被迫中斷;同時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在其撤退中的設備器材等盡陷敵手,川廠的建設前景受到了嚴重威脅。在范旭東的支持下,侯德榜仍繼續進行他的第三步試驗,即研究制鹼流程與合成氨流程結合,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工業試驗方案。他在美國購買了已受控制的液氨,空運四川。郭錫彤等技術人員和工人們按照侯德榜的方案,在川西五通橋建設了一套日產純鹼和氯化銨各幾十公斤的連續法中間試驗裝置。1943年秋,開車試驗,精製的鹽液(含鹽母液)送人吸收塔,用(氨廠的)氨進行氨化後,送碳化塔,用(氨廠的)二氧化碳進行碳酸化,得到含碳酸氫鈉結晶的反應液,過濾,濾餅煅燒,得純鹼;濾液經降溫,加人粉鹽,析出結晶,再過濾,將結晶乾燥,得氯化銨;母液加鹽,再送吸收塔氨化……如此循環,連續運轉,不斷製得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試驗運行順利,確立了「侯氏鹼法」的原則流程。它融合了氨鹼法與察安法,使鹼廠與氨廠密切結合,食鹽利用率達95%—98%,沒有廢液排出,投資和產品成本比分別建廠可大幅度降低。同年12月,中國化學會特將第十一屆年會安排在永利川廠舉行。通過聽取報告和參觀試驗車間操作運行,年會對「侯氏鹼法」給予高度評價,並致函在國外的侯德榜表示祝賀。這一新工藝還在1949年和1953年兩次得到主管專利機關批准,獲得專利證書。不幸的是,由於戰爭影響,條件困難,這套中試裝置運轉兩個多月就停產了。
1945年抗戰勝利後,永利公司的精力轉向了恢復塘沽鹼廠與南京錏廠的生產,隨後,又受內戰影響,永利川廠的建設和「侯氏鹼法」的工業化問題長期未能繼續。1949年底,侯德榜受中央財經委員會和重工業部委託,率團到東北考察時,發現生產氨的大連化學廠與生產鹼的遠東電業曹達工廠隔牆為鄰,是發展聯合制鹼的極好條件,當即建議兩廠結合,採用這一新工藝;同時,建議在恢復大連化學廠生產的過程中,建立聯合制鹼的生產試驗車間。他的建議得到有關各方支持,很快調集了大批技術人員,在侯德榜的指導下,開展了日產10噸的試驗裝置設計、設備製造、安裝、試驗;同時,在實驗室進行補充試驗。1952年底,試驗裝置投入全流程試驗不久,主管部門傳來蘇聯某專家的意見,說「氯化銨肥效有問題;蘇聯不以氯化銨為肥料,也不搞聯合制鹼,」試驗被迫停了下來。迎著「一邊倒」的壓力,侯德榜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充分掌握了德國、朝鮮、英國、日本以及蘇聯和我國東北、華北使用與試用氯化銨的大量資料,證明「肥效肯定」。1957年初,侯德榜,「堅持科學真理,這是科學家的基本信念」,給化工部***組寫報告,並找彭濤部長面談,坦誠、嚴肅、詳細陳述了對蘇聯專家意見的看法,以及日本已有3個氨鹼廠改用類似方法生產了氯化銨。不久,彭部長告訴他:「周總理剛才來電話,說部***組的報告和你的信都收到了。中央討論了這個問題,同意你的意見,支持你繼續把大連的試驗搞下去,希望早日成功。周總理還說,你年紀大了,要多加保重。」這年下半年,試驗重又展開,並進一步充實力量,隨後。開展了16萬噸級生產車間的設計。在侯德榜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了聯合制鹼流程,確定了工藝參數、設備選型等生產所需數據。其中,「改用兩次碳化」,進一步穩定提高了單位含鹽母液所得氯化銨與鹼的產率;結晶器的研究和防腐蝕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搭伴試驗的蒸汽煅燒爐,進一步提高了全流程的技術先進性。1961年,第一條8萬噸級生產線建成,投入試生產。1964年,試生產達到了預定的各項指標,國家科委副主任親臨現場,主持通過了聯合制鹼新工藝的技術鑒定。之後,這種新工藝陸續在全國50多家工廠推廣,年產純鹼和氯化銨各達百多萬噸,成為我國生產純鹼和化肥的主要方法之一。
發明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
50年代中期,億萬中國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迫切需要化肥。1957年初,化工部彭濤部長提出了遍地開花辦小氮肥廠的戰略構想,在廣大技術人員中開展了大討論。討論很快集中到氨加工品種選擇這個關鍵問題。同年7月,侯德榜在大連鹼廠參觀食用碳酸氫銨小裝置時受到了啟發。他運用聯合制鹼新工藝的思路,進一步想出了把碳酸氫銨的生產融入合成氨生產之中的方法。合成氨生產流程中有個水洗工序,用水吸收變換氣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使合成氣凈化。侯德榜設想,將水洗改成氨水洗,用合成氨車間生產的氨製成氨水代替水,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在凈化合成氣的同時生成碳酸氫銨,使脫碳工序與氨加工車間合而為一。這種辦法,既不要特殊材料,又能大幅度降低氮肥廠的投資、能耗和產品成本;搞小型裝置,不僅降低了設備製造、安裝及生產操作管理的難度,而且產品可就地就近使用,能減少分解損失,節省包裝運輸費用。這些優點可能是當前中國條件下大辦化肥,實現彭濤部長構想的希望所在。他立即向彭濤部長提出建議,很快得到了部領導和廣大技術人員的支持。通過進一步研討、計算,侯德榜和有關設計人員擬定了工藝流程和設計方案。經部領導批准,決定首先利用上海化工研究院已有的合成氨車間加以改造,作為年產2000噸合成氨配8000噸碳酸氫銨的縣級小氮肥廠示範試驗裝置。
1958年春,侯德榜率領一批技術人員到上海,與有關單位合作,進行設計、設備試制、安裝及試驗。在「大躍進」的熱潮中,68歲的侯德榜與大家同吃同住,爬高塔,下地溝,挑燈夜戰,搶時間搞設計、施工。在工作中,侯德榜高度重視工程質量與節約,對技術問題一絲不苟,每張圖紙都經他校核到每一個尺寸確實無誤,再簽字發出。為了降低設備製造難度,使沒有大型水壓機的省級機械廠也能製造全套設備,能確保設備質量,能安全運轉。侯德榜特別注意革新製造工藝。其中,對於採用鑄鋼工藝取代鍛造工藝製造高壓容器(包括合成塔、銅液塔、鹼洗塔等)之類重大問題,他既積極,又慎重。一方面,他積極倡導,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再三組織上海機電系統的有關人員研討落實其可行性、可靠性及其相應措施。還親自找當時在上海工作的德國機械專家孔歇爾教授討論,證核無誤之後,才確定進行試制和試驗。對其中高壓高溫運轉的關鍵設備合成塔,他還親自參加爆破試驗,確證安全可靠才同意在小氮肥廠中採用。1958年4月底,示範裝置建成,「五一」節那天按計劃開車試驗,當天下午順利打通了全流程,生產出了第一批碳酸氫銨化肥。接著,在化工部安排下,由部分省市採用定型設計和統一製造的成套設備,陸續建設13套縣級氮肥廠試驗裝置,從煤、焦造氣到生產出化肥,進一步試驗這種新工藝的廣泛適應性,積累經驗,以便大面積推廣。
由於各地條件不盡相同,這13套裝置存在不少因地制宜的差異,試驗工作十分復雜,其中,二氧化碳與氨是否平衡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影響卻很大。為了防止不平衡對全流程的影響,有的廠已在流程中增加了高壓水洗,回收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用以提高碳化效率,調節平衡。但這樣一來,新工藝的許多優點就不存在了。侯德榜對這些試驗,尤其對平衡問題抓得很緊。一面自己查閱資料,組織檢測、計算、試驗,一面深入各試驗現場,調查研究,總結交流。他先後提出了吸氨與碳化工序影響穩產高產的主要操作條件和適宜的參數,碳酸氫銨的濕度與穩定性的關系,降低碳酸氫銨濕度的方法以及其他提高碳酸氫銨穩定性的措施等等,指導各地搞好試驗。對於丹陽化肥廠狠抓二氧化碳與氨的平衡試驗研究,侯德榜特別關心,曾同彭濤部長一起向江蘇省化工廳主持該廠試驗的陳東總工程師布置任務,提出要求;又親自八下丹陽,與該廠一起研討問題,總結經驗,觀察措施效果。這個廠在已有水洗脫碳裝置的基礎上,結合管理,將送人水洗塔的變換氣量逐步減小,送人氨水塔的變換氣量逐步增大,最後做到全部不送水洗,只送氨洗。1962年實現了全流程二氧化碳和氨的平衡,保證了高產、穩產、低能耗,這標志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的新工藝通過了技術關和經濟關。之後,在全國各地進一步迅速推廣這種新工藝,建廠達1000多家,而且有的廠又陸續擴建增產。從7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小氮肥廠的產量長期佔全國氮肥總產量一半以上,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65年,國家科委特向以侯德榜為首的3位技術負責人和4個有重大貢獻的單位頒發了發明證書,給予了表彰。
傳播科技知識培育科技人才
自幼樹立「科學救國」、「工業救國」宏願的侯德榜,十分熱心科技知識的傳播與應用,注意愛護和培育科技人才。
早在美國求學時,侯德榜就積極收集對我國發展工業有實用價值的技術。1917年他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至今仍有技術指導作用的《碳化矽之製造》等科技文章。對自己從事科技工作的成果和心得體會,他認真總結,勤於筆耕,力求翔實地公諸於世。於1959年出版的《制鹼工學》這部巨著的前言中。侯德榜寫道:「我國制鹼工業獲得突飛猛進之發展,工人成為國家的主人,迫切要求掌握技術。因此,塘沽永利鹼廠員工將作者的英文第二版(編者按:指1942年出版的《純鹼製造》)譯為中文……但作者認為英文第二版之內容,已為十數年前的資料,尤以其中多系外國資料,現應結合中國的資源情況,作重要之修訂和補充……近承化學工業部領導同志以作者多病,給予休養,因得在青島及北京小湯山兩地,於休養時期歷時四五個月,完成此書,以償夙願……若能有裨於亞、非、拉丁美洲國家建立自己的制鹼工業,並促進其國家的化學工業的獨立,擺脫帝國主義者的控制,則更是欣幸的。」這些話,深刻地反映了侯德榜從事著述的心情。在這種心情的驅動下,畢生忙於生產建設的侯德榜,竟撰寫出版了10部科技圖書和70多篇論文,共250餘萬字。對傳播技術、培養人才起了重要作用,也為我國和世界科技知識寶庫增添了財富。
⑶ 南風化工是不是要重組,000737
每日經濟新聞
6月7日,南風化工(000737,收盤價5.62元)披露擬將控股子公司江蘇南風54%的股
權轉讓給公司實際控制人中鹽總公司,交易價5.02億元; 未料引來江蘇南風另一股東
高爾登不滿,近日公開發聲明指並未放棄優先購買權,南風化工發布的為"虛假信息".
對此,今日南風化工回應: "無義務告知."兩位股東大打口水戰之時,《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也發現,江蘇南風盈利狀況奇佳,2011年凈利潤率高達40%; 南風化工出售理由
牽強,令投資者不免懷疑,此項關聯交易恐存貓膩.
子公司合資方發聲明指責
6月7日,南風化工發布公告,公司擬將持有的江蘇南風54%的股權轉讓給中鹽總公
司,轉讓價格為5.02億元,江蘇南風另一股東高爾登(持股46%)放棄本次股權的優先購
買權.由於中鹽總公司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該交易構成關聯交易,需提交公司股東大
會審議.次日,南風化工即公告,將於6月25日召開股東大會審議此項議案.
未料, 公告一經發布便引來糾紛!6月13日,江蘇南風的另一股東高爾登公開發表
聲明稱,南風化工發布的為"虛假信息".
在聲明中, 高爾登方面指出,4月21日,5月7日,南風化工曾分別委派蘆仁鎖,朱安
樂兩人與高爾登商談股權轉讓事宜,高爾登均明確表態優先購買.在此期間的5月3日,
南風化工還寄來《股權轉讓通知書》,再一次對交易進行了通報.
只是幾次協商及函件交流中, 南風化工皆未告知會將江蘇南風54%的股權轉讓給
誰,具體轉讓價格是多少,僅籠統地說"5億元以上",令高爾登方面無法作出具體判斷.
5月12日,5月28日,高爾登方面連續兩次復函,要求南風化工來江蘇洪澤縣召開股
東大會商討股權轉讓事宜,並申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公司不放棄優先購買權",南
風化工皆沒有回復.
公司回應:無義務告知
對於高爾登方面的指責,今日南風化工作出回應.
南風化工表示,《公司法》並無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必須召開股東會討
論通過.公司於5月3日發出 《股權轉讓通知書》,已履行告知義務;加上兩次會談,高
爾登都未就5億元以上價格購買江蘇南風54%股權予以確認; 至6月3日30天期限屆滿,
高爾登並沒有購買,視為放棄.在股權轉讓沒有結果之前,南風化工沒有義務將受讓方
信息告知高爾登,反而具有為受讓方保密的責任,公司嚴格恪守了基本的商業規則.
因此,南風化工認為,6月7日發布的 《關於出售江蘇南風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股權
的議案》合法,有效.
很明顯,雙方爭執的中心為江蘇南風,焦點為優先購買權,江蘇南風究竟是家怎麼
樣的公司?
資料顯示,江蘇南風成立於1998年8月21日,注冊資本為4000萬元. 公司主要產品
為元明粉,在洗滌劑,紡織印染,玻璃,飼料以及醫葯中,應用廣泛. 元明粉屬於資源型
產品,我國芒硝礦資源極為豐富,總保有儲量105億噸,居世界首位,探明儲量比世界其
他各國的總和還要多.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江蘇南風總資產為5.19億元,凈資產為5991.48萬元; 去年
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71億元,實現凈利潤1.09億元,凈利潤率高達40%.
江蘇南風盈利狀況奇佳
江蘇南風對南風化工也很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南風化工2011年年報,公司去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9
.79億元,實現凈利潤僅5342.55萬元;可見沒有江蘇南風,南風化工去年實際虧損530.
68萬元.另外,元明粉利潤奇高,該產品2007~2011年的毛利率分別為37.6%,40.6%,24.
6%,33.1%,34.6%,是南風化工所有業務中最賺錢的.
對於出售這樣一家公司的股權,南風化工的解釋為,隨著芒硝礦的不斷開采,其礦
藏中的氯化鈉不斷富集,鹽的生產和銷售將成為江蘇南風發展的關鍵. 中鹽總公司在
鹽的經營方面獨占優勢. 公司將持有的江蘇南風股權轉讓給中鹽總公司,有利於放大
中鹽總公司資源優勢,保證江蘇南風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這也就是說,南風化工認為江蘇南風擁有的芒硝礦品位正不斷下降,已是"雞肋".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僅采礦權一項,評估機構給出的評估值便高達6.83
億元,占總評估值9.29億元的74%.
另外,高爾登方面在兩份復函中警告南風化工,"因為江蘇南風在經營中的一些行
為, 使得貴公司的所謂'股權轉讓'提議已有可能不能實現","請貴公司關注江蘇南風
經營過程中出現的情況: 借款,土地和礦權等資產已被抵押".高爾登的說法隱隱指明
江蘇南風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即便如此,高爾登仍執意不肯放棄購買權,難免讓
人對南風化工給出的賣出理由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