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侵權案件有哪些
我就知道一瑪麗蘇妹子寫的一篇叫「心有靈曦」的瑪麗蘇文,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抄襲盜墓筆記原著,被告侵權給禁了
㈡ 民事侵權案件的起訴
會受理,只要有基本證據,法院就會受理的。
建議你請律師,然後到派出所復印詢內問筆錄,或者委容托派出所對證人進行詢問,然後拿這些證據去法院起訴。一般來說勝訴機會還蠻大的。
一般來說還要注意保存住院期間的醫療費單據,交通費票據,然後找醫生在你的病歷上註明需要休息,加強營養,後續醫療費用等。到時候可以把這些費用一起主張。
他應該賠償你的費用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交通費、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營養費、續醫費等。
㈢ 求4個法律案例, 還有案例分析, 心得。
例1:王xx,王妻李x,女兒王x ,一次地震中,王xx失蹤,妻李x按法定程序宣告王xx死亡,之後李x自行處理財產,並把女兒王x送與鄰居,自己改嫁。一年後,王xx回來,要求與李x復婚,要回女兒和財產。問,王xx的要求能否實現?
答案:
王某要求要回女兒和財產能夠實現,但要求與李某復婚不能夠實現。
理由: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二條之規定: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本案中李某已按法定程序宣告其死亡,符合本條規定。
根據《民法通則》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本案中王某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死亡宣告,然後要回自己的女兒。
第二十五條之規定,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所以王某可以依法要求李某返還財產或者進行補償。
例2:李某年滿17周歲,是某廠的臨時工,月收入800元。一天,李某未徵得家長的同意,把價值2000多元的數碼照相機送給好朋友程某。之後不久,李某因患精神分裂症,被宣告為無行為能力的人,其父母據此訴訟至法院,要求法院確認李某與程某的饋贈照相機的行為無效。
該饋贈行為是否有效?為什麼?
法院應如何處理本案?
答案:法院不應支持李某父親的訴訟請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的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本案中,在實施影碟機買賣行為時,李某已滿17周歲,並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因此,應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依法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無須徵得其父母同意。故李、於二人的影碟機買賣合同是依法成立的有效合同。至於李某患精神分裂症,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發生在買賣合同訂立之後,不影響該合同的效力。所以,李某父親的訴訟請求不應得到法院的支持。
例3:賀小紅系兒童影星,年滿9周歲,片酬頗豐。其父賀大明的親弟賀二白,家居山區,生活較為困難。賀大明將賀小紅的片酬3000元以賀小紅的名義贈與賀二白。
因此這一民事行為是否有效,為什麼?
答案:這一民事行為無效。民法通則規定,監護人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例4:2006年1月某日,本市田林路好又多超市內,姜女士正在采購速凍水餃。因多拿了幾個塑料袋,姜女士與速凍櫃台女營業員小張發生爭執並動手,後被勸開。姜女士繼續購物,並至收銀台付款。不料。小張突然沖上前來對姜女士動手,後姜女士被送至醫院,診斷為右鎖骨骨折。
要求:
1. 如果姜女士提起訴訟,可以要求的賠償項目包括那些?
項目名稱解釋以及依據並初步確定各項的賠償金額
2. 姜女士需要狀告的對象是誰?商場還是小張?理由
3. 請介紹合同糾紛與侵權糾紛的聯系與區別
分析本案所涉及的是哪種糾紛,理由
答案:
1、醫療費用,相關交通住院伙食費用,營養費,護理費,誤工費,如果有殘疾的要根據傷殘等級賠償傷 殘費,殘疾輔助器具費。
2、如果按照侵權來告,可以列商場為被告,營業員的侵權行為是在履行職務過程中作出的。商場應當承擔職務侵權責任。
3、本案可以認為是兩者的競合。是明顯的侵權,也是在消費合同過程中的合同糾紛,商場沒有履行保障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安全之義務。
實踐當中,一般都將單位和個人都起訴在內。並且現在法院也通常會判商場和營業員共同承擔責任。
最近有一個很類似的案例,共享一下:
「北京公交售票員掐死少女案」告一段落:法院判定公交車上司乘人員均負有責任,與公交公司共同賠償死者家屬55萬余元。此前,肇事售票員已被判處死緩,死者家屬提出337萬余元的賠償要求。
本報訊 (記者 傅沙沙)曾引起廣泛關注的「公交售票員掐死少女案」的民事索賠部分近日有了結果——海淀法院認定,726公交車的司機韓某與另一售票員吳某對小晏的死也負有一定責任,故判決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與售票員朱玉琴共同賠償死者小晏的父母55萬余元,其中包括精神損失費10萬元。
2005年10月,13歲的小晏與父母到新街口買衣服,隨後搭乘726路公交車回家。 途中,她因票務糾紛與售票員朱玉琴發生爭執,被朱玉琴掐住脖子昏死過去。去年5月,肇事售票員朱玉琴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市一中院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半年後,小晏父母向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及事發車上該公司3名司乘索賠損失337萬余元。
小晏母親說,女兒與朱玉琴發生沖突後,司機韓某立刻停車,但並未制止朱的暴行,反而上前推搡小晏。小晏暈倒後口吐白沫,盡管老兩口苦苦哀求司機與售票員送女兒去醫院,但遭拒絕,司機還稱要拉他們去總站罰款。當他們在其他乘客幫助下打車將女兒送到醫院時,已錯過最佳救治時機,小晏經搶救無效死亡。
庭審中,一名來自遼寧的證人證實了小晏母親的說法,並稱司機韓某當時還在車上拉偏架,對小晏實施了人身侵害。二人的律師也當庭向小晏父母道歉,表示兩名司乘人員才工作一年,對意外的預見和處理經驗不足。
法院審理後認為,朱玉琴直接實施侵害行為致小晏死亡,車上其他的司售人員未能及時制止,還拒不協助將小晏送往醫院救治,對小晏形成了共同侵權,由於二人當時舉動屬職務行為,故巴士公司應承擔相應責任。
㈣ 侵權案件的性質
小葉律師:
從你的說法,可能是民事。
如有不明,可進一步咨詢。
㈤ 關於侵權案件
1)C侵權。因為C在沒有得到D授權的前提下,經營銷售D公司1993年已經注冊的產品。
2)C停止對D的侵權損害,向A追討大部分的損失賠償,A可以要求B承擔連帶責任,分擔對C的賠償。
㈥ 本人收到了侵害商標權糾紛的民事起訴狀。。郁悶啊。怎麼辦
被告銷售的滑鼠屬於生產商生產的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那銷售行為也屬於侵權行為,根據我國《商標法》規定
第52條第2項: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但因為你只是銷售商,且你在進貨時可能並不知道對方的生產已構成侵權。
第56條第3款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根據該條規定,你的銷售行為雖然構成對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犯,但依法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只需停止銷售即可。
適用該條規定免責的,需要你能夠證明你在銷售時不知道所銷售的產權系侵權產品;同時你還要證明你通過合法途徑取得商品,並能夠說明商品的提供者。
(6)對侵權案件的總結和建議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我國商標累計申請量2784.2萬件,有效注冊商標量1492萬件,僅2017年商標注冊申請量就達到574.8萬件。
我國每萬戶市場主體的平均有效商標擁有量為1520件,商標注冊證不僅是企業經營的品牌,其所具有的商標專用權更應得到有力保護,在日常經營中所發現的疑似侵權行為應得到重視並採取最合適的方式維護自身權利。
如何界定商標侵權
現行商標法第五十七條列舉了七項商標侵權情形,是商標侵權判定中最核心的法律適用標准。相關法律規定還包括涉及不侵權抗辯的第五十九條、涉及侵權賠償額的第六十三條、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情形的第六十四條等,在商標侵權案件中基本是圍繞上述法律規定審理的。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還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不同案件中可能運用到相應法律規定、司法解釋或意見等。
商標是否相同或近似、商品或服務是否相同或類似,以致具有混淆可能性,這是商標侵權案件的焦點問題,包括相同商品或服務上的相同商標。
這里的「相同」除標識、商品或服務本身完全相同,還包括因細微差異但不影響認知的相同和盡管名稱不同但實為同一種商品或服務的相同;
相同商品或服務上的近似商標、類似商品或服務上的相同商標、類似商品或服務上的近似商標,這里的「類似」指商品或服務在功能用途、消費群體、銷售渠道、服務方式等方面趨同,「近似」指標識在音、形、義方面的近似。
當然,除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的相同商品或服務上的相同商標情形屬構成侵權外。
對於相同或類似商品、服務上的近似商標及類似商品、服務上的近似商標是否構成侵權均需以是否具有混淆可能性作為最終判定標准,此時則需要權利人結合標識的近似、被控侵權標識使用的方式方法、被告是否具有攀附惡意等方面舉證,後由法院或商標行政管理部門作出裁決。
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權利人需在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中的情形舉證支持因侵權行為而應獲得的賠償數額,但多年實務證實侵權賠償額的舉證是「維權難」的難點之一。
權利人需證明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合理倍數。
上述情形均難以確定的,則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在三百萬元以下酌情裁判。實務中,在此權利人需盡量證明權利商標的使用時間、知名度、因侵權而造成的市場份額流失事實、侵權人因侵權行為在網路銷售、銷售額信息發布、所涉及行業商品或服務的利潤構成等,此部分需要當事權利人的配合。
當然,侵權賠償數額中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在維權時的律師費、公證費、訴訟費等合理支出實則是先行墊付,在侵權判定成立時上述費用會由法院判令由被告償付。
這盡管不是「先投入再產出」的關系,但應成為權利人在自身合法權利受到損害時敢於維權的後盾,是法律賦予權利人進行合法維權的保障。
如何應對侵權訴訟
實務中,很多當事人作為被告收到法院發的訴狀及相關材料後選擇了不作為的方式應對被訴。但作為國家審判機關,法院行為具有公權力特徵,即使被告不應訴也仍會依照《民事訴訟法》中缺席審判的原則作出與之存在直接利害關系的判決,其判決具有公信執行力。
來自法院的文件與消息絕不是不理就能解決的。所以,當事人應與法院取得聯系,按照應訴通知准備相關文件,積極應訴是解決訴訟應踏出的第一步。
通過法院轉發的訴狀及證據材料,基本可以了解原告所訴被告具體的侵權行為、涉及的法律規定、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的數額等案件焦點問題。
針對不同的焦點問題需要做好抗辯,具體分為以下三種:
1、不侵權抗辯。商標法第五十九條規定了三種不侵權情形:
一為注冊商標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等及直接表示商品的質量等或含有的地名,注冊商標權利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二為三維標志注冊商標中含有的商品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形狀、為獲得技術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狀或者使商品具有實質性價值的形狀,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三為在注冊商標申請日之前,他人已經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標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該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圍內繼續使用該商標,但可以要求其附加適當區別標識。具體是否適用,需根據具體案情進行抗辯。
2、侵權不賠償抗辯。根據商標法第六十四條規定,一為注冊商標專用權人不能證明此前三年內實際使用過該注冊商標,也不能證明因侵權行為受到其他損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二為作為被控侵權產品的銷售商,如不知道是侵權商品的,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3、賠償無依據抗辯。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三條規定, 侵權賠償數額是按照一定賠償計算標准順序計算的,根據此規定被告可從原告是否能提交證據證明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商標許可使用費等方面進行原告的賠償數額無事實與法律依據的抗辯。
訴訟往往被認為是解決爭議的最後途徑,但實務中原告選擇訴訟方式可能不僅是一案之糾紛,面對訴訟糾紛,可以選擇遵從法院安排通過審判後的判決執行,當然,也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選擇最有利解決方案。
如與原告取得溝通達成調解,在法院同意下撤銷訴訟,減少自身訴累,或經法院途徑簽署調解書,不僅可相應減輕責任還可具有公信力。如通過訴訟的介入與對方促成了更為積極的商業合作機會,那也不失為一種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