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報社名譽侵權糾紛案例

報社名譽侵權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6-13 13:56:00

❶ 求一些比較有名的名譽侵權案件

1.張鈺上訴「捍衛」名譽權。這是06年的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6/27/content_6297588.htm
2.博客侵犯名譽權典型案例 。也是06年的
http://tieba..com/f?kz=203576013
3."丈夫虐妻遭眾人毆打"引來名譽權糾紛。這是昨天的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5/12/300806.shtml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❷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2)報社名譽侵權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

❸ 民事名譽侵權糾紛案,被告應訴是否也需要作無過錯舉證

按相關法律規定,對於名譽侵權糾紛案,被告沒有所謂的無過錯回舉證責任。被告不需答要對自身無過錯承擔證明責任。
另外,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❹ 報紙上刊登虛假信息,侵犯名譽權,能得到多少賠償

如果報道不實,可起訴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適當賠償,但賠償數額不會很多。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
經濟損失;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
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❺ 法官狀告報社侵犯其名譽權案件

要賠償的!情節嚴重的話!電銷報社證書!在嚴重點要負刑事責任的

❻ 如何認定因案例報道引起的名譽侵權

1,侵害名譽權的最基本要件是看受害人的社會評價是否降低。侵權人用語言或行動,公然損害回他人人格答、毀壞他人名譽,或者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致使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的,應認定屬於侵害名譽權行為。2,認定構成侵害名譽權,還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3,相關規定:(1)《民法通則》規定:第一百零一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2)《民通意見》規定:14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❼ 關於名譽權的案件

幫你弄了幾個你看看有用么,謝謝
案例一
張靜是網路愛好者,網名為紅顏靜,在南京西祠網站中,真實姓名和網名都有一定知名度。在網友聚會上認識俞清風,並知其網名為華容道。俞清風後以'大躍進'的網名多次發出侮辱原告人格的帖子,張靜以其侵犯自己的名譽權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定俞清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撫慰金1萬元。

法院判決:

張靜,俞清風雖然各自以虛擬的網名登錄網站並參與網站的活動,但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見面互相認識並知道對方網名,且張靜的網名和真實身份還被其他網友所知悉,俞清風在西祠網站中多次以'大躍進'的網名發表針對'紅顏靜'即張靜的議論,其間多次使用侮辱性語言,主觀上具有對張靜名譽權進行毀損的惡意,客觀上實施了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關於精神撫慰金,考慮到知道'紅顏靜'為張靜的人數有限,且張靜在被侵權後也曾在網上發表針對俞清風不當言論的因素,因而判定:俞清風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支付精神撫慰金1000元。

律師點評:

網路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網路空間盡管是虛擬的,但通過網路折射出來的人的行為卻是真實的。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侵權的,也會承擔相應民事責任

案例二以及意見

原告:武躍貴,男,49歲,臨汾造紙廠經銷公司經理。

被告:中國工商銀行臨汾分行牡丹卡辦事處(以下簡稱牡丹卡辦事處)。

被告:臨汾福臨大酒店。

1997年6月26日,因公司業務關系,原告在福臨大酒店請客戶就餐,結帳餐費為260元。原告用其牡丹金卡與福臨大酒店結算,福臨大酒店服務員向被告牡丹卡辦事處核實該卡上是否有款,牡丹卡辦事處答復卡上無款,酒店服務員拒絕原告用卡結算。原告解釋無效,停留達兩個小時,後由原告所請客人支付了費用。事情發生後,原告認為自己的名譽、信譽受到損害,向臨汾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維護其合法權益。

審判臨汾市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原告一直按信用卡章程使用信用卡,在1997年6月25日往卡上存款4000元,卡上存款余額為1530.08元。經法院主持調解,原、被告雙方自願達成如下調解協議:

一、被告牡丹卡辦事處賠償原告武躍貴520元,並賠禮道歉(當庭執行)。

二、案件受理費400元,其他訴訟費用230元,合計630元,由被告牡丹卡辦事處負擔。

臨汾市人民法院確認該協議符合法律規定,於1997年8月7日制發了調解書。

評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條規定,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本案中,二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侵害原告名譽權的責任呢?

一、原告的名譽是否受到損害公民的名譽是指社會對其品德、才能、思想和作風等的綜合評價。在本案中,原告認為主要是其信譽受到損害,但我國有關法律中對自然人的信譽未做界定。公民的信譽是指人們對其在社會交往中信用度的評價,作為一種社會評價,它顯然屬於名譽的范疇之內。在現代經濟活動中,個人或企業的信譽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信譽的好壞往往能決定商業交易活動的成敗,信譽度愈高,意味著成功的機率愈大。因此,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是很看重其信譽的。本案中,被告牡丹卡辦事處向原告用餐的福臨大酒店提供了原告信用卡上無存款的虛假信息後,福臨大酒店拒絕原告用信用卡結算,造成了原告請客,反而由客戶付帳的尷尬局面,同時極有可能使原告的客戶和他人懷疑原告是否誠實可信,而實際上飯店拒絕原告用信用卡結算,就表明飯店對原告的不信任。對原告這種不信任的態度,就是對其不能公正評價的表現。因此,原告的名譽受到損害是成立的。

二、行為人行為是否違法在本案受理過程中,對被告牡丹卡辦事處提供虛假信息的行為是否符合這一構成要件,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牡丹卡辦事處的行為不符合民法通則所規定的侵害名譽權行為方式侮辱、誹謗的特徵,所以不屬於違法行為,不應當承擔本案中的民事責任。我們認為,雖然牡丹卡辦事處沒有侮辱、誹謗原告的行為存在,但其提供虛假信息的行為顯然違反了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損害了原告的名譽,應該屬於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的其他方式中的一種情況,即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隱含情況。在我國法律規范中,這種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比較常見,不能因為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而排除行為人的義務。至於被告福臨大酒店,其向銀行查詢客戶信用卡上有無存款是其正當權利,其拒絕原告用卡結算,也是因為銀行提供了虛假信息,所以不能認定福臨大酒店應承擔民事責任。

三、被告牡丹卡辦事處有無過錯從調解書反映的事實上看,應該認定牡丹卡辦事處是有過錯的。根據中國工商銀行信用卡使用章程,銀行有義務在查詢時如實向特約單位提供信用卡持有人的信用狀況,不論牡丹卡辦事處是做了查詢工作,而沒有如實回答,還是沒有查詢就輕易答復,都說明其行為的失職,主觀上存在故意過錯。

四、牡丹卡辦事處的行為與原告名譽受到損害存在著直接因果關系正是由於牡丹卡辦事處提供虛假信息的行為,造成福臨大酒店不信任原告,拒絕原告用卡結算,而由原告客戶付帳的後果,所以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很明確的。

根據以上分析,被告牡丹卡辦事處的侵權責任是成立的。牡丹卡辦事處也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庭審過程中與原告達成了調解協議。

我們認為,本案在實體處理上是令人滿意的。但本案的調解書製作有不完善之處。第一,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起訴的條件之一是具有明確的訴訟請求,但本調解書沒有反映出原告的具體訴訟請求,籠統地說「請求法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合乎訴訟文書的製作規范,而且導致了訴訟費用數額的計算無依據。第二,協議內容沒有說明被告賠償原告520元的性質。本案是名譽侵權糾紛,被告給原告造成的是精神上的損害,不是經濟上的損失,所以應說明賠償的性質。

責任編輯按:

從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的文義含義來看,其所規定的損害名譽權行為方式表現為一種積極的作為方式,因此,常有人認為,只有積極的作為方式才構成侵犯名譽權,不作為行為不構成侵犯名譽權。其實,該規定的重點在於保護公民、法人的名譽權,不在於規定侵害名譽權的具體行為方式或表現形式。規定中雖然列舉了兩種積極的作為方式,但還用「等」字表示了可能有的侵權行為方式,而且,此處的「等」是不能用積極的作為方式來限定的;或者說,當初為什麼僅列舉了兩種積極作為的方式,這主要是考慮總結文革的教訓的結果,是當時的立法環境和基礎決定的。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依該規定之文義,侵害名譽權行為應是一種故意行為,不包括過失行為。確實,侮辱、誹謗行為應屬故意行為。但故意行為在實踐中是一種極端行為,因過失造成他人名譽受損害的情況時常發生,甚至後果更嚴重。而對名譽權的法律保護,法律上並未明文規定只有故意行為才構成侵犯名譽權,從立法技術上,區分「故意」和「過失」而定責任,必須是明文規定的。法律上未作這種區分定責的明文規定時,既是以包括「故意」和「過失」在內的「過錯」定責。

本案被告牡丹卡辦事處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有權在持卡人的信用卡存款不足規定的額度時予以拒付,但也有義務在持卡人信用卡存款符合規定要求的額度時,及時、正確地為持卡人辦理結算支付。本案被告牡丹卡辦事處在原告信用卡上存款足以支付消費費用情況下,向特約單位提供不實信息,不論什麼原因,都說明其有過失,特別是在其是為公眾提供金融服務的經營單位的情況下,更難以什麼理由來推脫自己的責任。雖然其這種過失並不必然造成原告在特定情況下的名譽受到損害,但原告在本案特定情況下感到的名譽損害,畢竟出於牡丹卡辦事處的過失,沒有牡丹卡辦事處的過失,原告是不會有這種特定情況下的名譽損害的。因此,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論,牡丹卡辦事處的過失行為與原告所受到的名譽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牡丹卡辦事處就具備了歸責的基礎。而福臨大酒店在消費者持卡消費結帳時,為本店的利益和發卡銀行的利益及維護信用卡交易安全,有權向發卡銀行查詢核實,並在發卡銀行表示拒付情況下有權拒絕接受消費者的信用卡支付方式,此拒絕接受實際上是執行發卡銀行的指令。所以,該酒店在本案中的行為是正當行為,沒有過錯。

❽ 舉例說明新聞侵害公民名譽隱私權的要件構成

我國《民法》對於名譽權的定義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保護自己的名譽不被以侮辱、毀謗等方式加以醜化的權利。名譽權作為人格權的一種,為我國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所確認和保護,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名譽權的重要性體現在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使人們免受精神痛苦,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可能會有一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使人格名譽等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妨害名譽遂成為新聞媒介的一個重大的法律問題,名譽侵權案件也逐漸成為我國法院受理的一類重要的民事案件。現階段法院判案的依據主要還是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兩個司法解釋,也就是說,在新聞侵害名譽權這個領域,我國的立法尚不完善。由於新聞侵權對新聞事業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正逐漸成為新聞界和法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並提出了預防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幾點建議。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概念。
(一)概念
所謂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 所謂名譽權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和法人組織都享有名譽權,即享有對自己人格的社會評價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名譽權是一種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權,在新聞侵權中名譽權受損顯得特別突出,因為「公民或法人的社會活動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而名譽權與之密切相聯,所以,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構成對公民或法人名譽權的傷害。

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之規定,侵權行為是指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法律特別規定應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害行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它發生在新聞活動過程中,侵害的客體是名譽權,所以,我們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定義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利用新聞傳播工具向社會公眾傳播不真實的情況,或情況雖然真實但屬於法律禁止傳播的事項,從而侵害了他人的權名譽權,依法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和事實。

二,新聞侵害名譽權構成。
關於是否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這就是一般認為的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四個構成要件:名譽受損的事實、違法行為、因果關系、主觀過錯. 新聞侵害名譽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特殊之處在於涉及兩種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抗。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決定了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具有特殊性。我認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有以下四個構成要件:1.有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2.名譽受損的事實、3.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4、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廣泛、迅速地向社會傳播各種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而同時大眾傳媒侵害名譽權的糾紛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侵權的方式也呈多樣化,英美法等國把誹謗和侮辱作為侵權的主要方式,我國《民法》也持有相同的觀點,筆者也是相當同意這個觀點。

1 誹謗行為。
誹謗是指援引某個事實或將某個事實歸罪於某人或某個團體,從而損害了他的名聲或榮譽。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只稱侵害名譽權,不稱誹謗,是因為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和習慣上,誹謗已成為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行為的概念。以誹謗方式侵害公民、法人名譽權的行為主要有言詞虛假性、侵害對象特定性等特徵,本文就不具體分析了。誹謗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希望工程」為清白而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訴香港《壹周刊》誹謗案。在《壹周刊》的報道中,使用了諸如「數千萬善款不知去向」、「向貧農開刀」、「幹部孩子佔了便宜」等說法,而以上說法都無法用事實說明。2000年6月,香港高等法院判決涉案文章沒有事實依據,而且具有惡意,誹謗成立。這起案件也是中國大陸最著名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的首例名譽訴訟案。
2.侮辱行為。
侮辱是又一種侵害名譽權的方式,是以語言、文字或動作貶低他人人格的行為,它包括暴力侮辱、口頭侮辱和書面侮辱等幾種方式。而大眾傳媒傳播的內容侵害名譽權,主要是新聞或其他作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損害了他人的名譽。也就是說,只要侮辱行為造成了受害人的名譽受到貶損,就可視為侵權,而與事實真偽無關。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批評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規定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在個別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作品內容其侮辱性的性質並不明顯,有時可能找不到明顯的帶有侮辱性的言詞,但仍能令報道對象的名譽受到貶損性的傷害,仍可以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但是,在部分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新聞報道不但使用了侮辱性言詞,而且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權受到損害,這可稱之為新聞侮辱誹謗行為侵權。1998年孫敏訴張育仁、《重慶法制報》等社名譽侵權案可以說是這類侵權的典型。張育仁在涉訟報社上發表的《這傢伙,我認識》一文,不僅虛構了有損孫聲譽的種種「事實」,還對孫的外形進行了辱罵性的描寫。所以,法院判報社和張敗訴是意料之中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8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名譽侵權的認定,既可以是作品的語言帶有侮辱性所致,也可以是內容上的失實造成,兩者只要具備其一即可成立名譽侵權。


(二)、名譽受損的事實

名譽是一種社會評價,因而名譽受損的事實應以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是否造成受害人的名譽受損為依據。新聞作品是否造成對受害人的名譽侵害,是以其社會評價是否受損來衡量的,是一種客觀存在。因而名譽受損事實是指由於新聞侵害名譽權對個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的不利影響,這一般包括名譽損害、精神損害以及財產損害。
1.名譽損害。新聞行為一旦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
2.精神損害 伴隨名譽受損一個常見的損害後果便是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精神損害即精神利益受到損害,往往是和社會評價的降低同時出現的。表現為受害人因被誤解而造成精神的痛苦、怨恨、悲傷、憂郁、憤懣等情緒。可以認為,正是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才使得受害人的心理遭受損害。精神損害是因人而異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因而,受害人因學識、地位、承受能力等不同,新聞侵害名譽權給其心理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同的,這在具體案件中要區別對待。
3.財產損害 盡管新聞侵害名譽權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侵害人格權可導致相關財產利益的間接損失,比如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因誤工而減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甚至為宣傳產品所花費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廣告費也將付諸東流,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

(三)、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關系是追究行為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新聞活動中發生的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受害人名譽受損的結果必須是因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造成的,要求報道內容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損害結果並不是侵權行為造成的,當然就沒有理由讓行為人承擔責任。但同時要注意到,新聞活動中產生的新聞侵害名譽權有時候不僅是由新聞記者或新聞媒體本身造成的,還有其他因素參與。這主要指新聞源方面的因素。對於新聞源的法律責任,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默許,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這就是在所謂的一果多因中,尋找出直接(主要)原因來,使之承擔主要法律責任。值得肯定的是,這種因果關系是客觀的,一旦形成就不為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在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的名譽受損是由於自身的客觀事實造成的,新聞只是進行了如實報道,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損害,但這一損害是基於原有事實而產生,因而不能判定為新聞侵權。比如某人雖已被判有罪,但知道的人不多,經新聞報道後,知曉范圍擴大了,某人的名譽相應地降低了,但也不能因此說新聞侵害了某人的名譽權。

(四)、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故意和過失。
1.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不利後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在新聞活動中,主觀動機的表現是多樣的,或為報復、或為泄私憤、或為妒忌等而撰寫新聞侮辱、誹謗他人。
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 這是指新聞作者和新聞媒體明知作品中有損害他人名譽的內容,但卻放任作品的發表,使得新聞侵害名譽權成為現實。這往往是因為作者或新聞媒體為追求作品的生動性或為吸引受眾,憑主觀想像無中生有地對事實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的別有用心。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主觀惡性重,隨著法制制度的健全和人民群眾法制意識的加強,這類新聞侵權案件在日益減少。
2. 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由於疏忽沒有預見或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侵權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新聞過失侵害名譽權 在新聞侵權中,過失侵權占的比例最大,而且越來越大。過失侵權一般表現為新聞失實、評論失當、用語不準或暴露他人隱私以及新聞機構因把關審核不嚴,使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作品得以發表。過失侵權也要負法律責任,這是因為過失侵權同樣會造成當事人受到名譽和精神乃至財產方面的損害。

過錯是構成侵權必不可少的要件,有過錯才有責任,沒過錯就沒責任。如果新聞記者和新聞媒體沒有過錯,即使對受害人造成了損害性後果,也不構成新聞侵權,更不用說承擔法律責任。

五,新聞侵害名譽權的預防。

在新聞價值實現過程中,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使得各種形式的新聞侵權不斷出現。因此,如何在新聞價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新聞侵權發生的機率,也就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下幾點建議:
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新聞立法,出台有關新聞傳播和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使新聞活動處於有法可依的境地。明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權利。
2.新聞單位要加強防範機制的建立. 多年來的新聞訴訟實踐表明,預防新聞侵權的關鍵在於新聞行業的自律。因而,把有關預防新聞侵權的規定形成一種內部制度成了重中之重。可喜的是,一些新聞單位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採用制定內部規章制度來預防新聞侵權。比如,《大眾日報》社於1999年5月制定的《關於防範新聞官司的若干規定》,及其針對具體問題制定的《關於對涉外廣告嚴格把關的建議》、《新聞報道不得侵犯隱私權》等文件;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於2000年5月出台的《南方日報報業集團預防新聞侵權的若干規定》,它們從新聞報道采編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到最後內部的責任認定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有效預防了新聞侵權。
3.新聞工作者要增強法律意識 。新聞工作者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是引發新聞侵權的最主要原因。在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尤其要大力強化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因而,新聞工作者都要認真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依法采寫和報道新聞,時刻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活動,確保報道真實合法,萬萬不可為了製造轟動效應而去製造虛假新聞、揭露他人隱私,侮辱他人名譽,這樣就從源頭上堵住了新聞糾紛。
總之,因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從而防止新聞侵權的濫訴,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已是社會潮流。以法律的形式有效規范和調整新聞活動是現代文明社會法治的要求。

❾ 公司或報社是否侵犯了我的名譽權

絕對是對你的名譽權造成侵權,不成問題。去告他,順手把報社列為第二被告。
關於第二點,你可以搜集相關證據,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者到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

❿ 新聞不屬實,嚴重侵犯名譽權,各位怎麼辦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問:因新聞報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如何確定被告?

答:因新聞報道或其他作品發生的名譽權糾紛,應根據原告的起訴確定被告。只起訴作者的,列作者為被告;只訴新聞出版單位的,列新聞出版單位為被告;對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都提起訴訟的,將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列為被告,但作者與新聞出版單位為隸屬關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的,只列單位為被告。

新聞侵犯名譽權是指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所反映的內容侵犯了特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對其名譽所依法享有的權利。 而新聞侵害名譽權抗辯事由即指媒體的新聞活動雖然給他人的名譽造成了損害,但該行為依法不構成侵權行為的情形。

上世紀以來,伴隨著廣播、電視的誕生和報業的發展,各種大眾傳播媒介諸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新聞傳播媒體更是被冠以「無冕之王」的稱號。

在我國,由於近十年來國家對傳媒事業的大力發展和新聞政策對輿論監督的積極倡導,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更是深入到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聞媒體所進行的輿論監督這項帶有社會責任的工作也使其在相當程度上被權威化。傳播事業的發展,傳媒影響力的擴大,輿論監督的加強,新聞媒體公信力的提高,都不可避免使新聞報道在追逐新聞的同時更加深入和細致,引起侵犯名譽權的案件。據最高人民法院梁書文先生介紹:「1993年受理的侵害名譽權案件比上年上升26.53%;1994年為3543件,比上年上升12.1%;1995年為3843件,比上年上升8.74%;1996年為4417件,比上年上升14.94%;1997年為4625件,比上年上升5.3%。1997年比1993年多了1514件,四年間上升了48.75%。」(徐訊:《新聞記者》1998年第1期)這其中就包括以新聞傳媒為當事人的訴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法制部主任徐訊曾指出:隨著新聞輿論監督事業的發展,中國新聞的侵權糾紛正處於第四次高峰期之中。(徐訊:《中國青年報》2002年2月10日)

由於新聞侵權案件多數是公權與私權的較量,在這種案件中,新聞媒體相對於普通自然人,是掌握話語權的強勢一方,在法律的公平原則之下,更容易被判罰侵權,承擔責任。新聞侵權訴訟的增多,使得新聞媒體常常作為被告,為了訴訟而奔波不休,勞民傷財,影響其正常運營。以至於部分新聞媒體談虎色變,避而遠之。在這樣一種現狀之下,新聞媒體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新聞媒體如何才能充分的進行輿論監督,同時又不違反法律法規,正當的行使自己的權利並在相關法律問題中勝訴呢?這就引出了新聞侵犯名譽權的抗辯事由。

二、新聞侵害名譽權民事責任的免除事由

(一)證明傳播內容的真實性

新聞傳播內容的真實,並不要求作品百分之百的真實准確。由於新聞工作的時效性、復雜性特點,要求新聞作品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准確無誤是不現實的。只要報道中關繫到特定人名譽的部分基本准確就構成免責事由。這包括兩層含義,首先要關繫到特定人名譽。有的新聞在主要報道某人時並無失實之處,但涉及的其他人或事卻發生了基本內容的失實。這對於後一相對人來說,也屬於內容失實。其實,「基本事實」的劃分界限在於錯誤報道的比例是否足以影響到特定人公正社會評價的降低。比如將數額不大的偷稅行為描繪成偷稅漏稅上百萬元,就是將一般違法行為變成了犯罪,明顯貶低了他人的社會評價,侵害了他人名譽權,屬於基本事實失實。再比如,將某公司從事非法經營所投入的總金額700萬元說成了非法牟利700萬元,經調查,該公司非法牟利是50萬元。報社對公司非法經營的報道是基本屬實的,報道中牟利金額的失實,對公司的名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不構成侵權。在該案中,數字的失實就不構成基本事實失實。

(二)權威的消息來源

國家立法、行政、司法機關及執政黨組織的文件、行為、事務稱為權威消息來源。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人員據此撰寫發表的客觀報道,不必承擔對內容真實性的審核責任。也就是說,各級國家機關和執政黨組織供新聞單位發表的材料應當具有使公眾相信其為真實確定的證明效力,即公信力。新聞媒體的活動以滿足公眾知情權和實現言論自由為根本目的,是一種具有公益性質的信息傳播活動,因此新聞媒介客觀准確的報道有關黨和國家機關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公共事務,既是其權利也是其義務。只要報道是對黨和國家機關的公共文件、行為、事務的客觀引用和描述,即使內容對特定人的名譽有損,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也不承擔侵權責任。當然,如果國家機關對其公布的文書和公開的職權行為做出公開糾正,則新聞機構有義務做出公開更正。

以上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消息來源以外的個人、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因不具有足夠的權威性,提供的新聞材料也不具有公信力。新聞單位和作者對這些消息來源提供的材料應當也能夠調查核實。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即使是提供本單位內部或自身活動的材料,如果內容涉及特定人的名譽,新聞單位和作者也應進行核實。有些新聞單位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來稿只看公章,不予核實就發表,如果構成侵權,新聞單位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公正評論

新聞學上的評論是指新聞媒介結合重要的新聞事實,針對普遍關注的實際問題發表的論說性意見。從性質上分為批評(criticism)和評價(comment)。新聞媒介是社會輿論的窗口,也是社會監督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批評監督權利和言論自由的途徑和手段。因此保護新聞媒介就社會關注的焦點及公眾利益有關問題進行評論的權利就非常必要。

我國對「公正評論」適用范圍相當狹窄,僅提到「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批評和評論」。實際上,公正評論這一抗辯事由的內涵相當廣泛,但其構成必須符合兩個要件,一是公益,二是公正。所謂「公益」指評論的對象必須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包括: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機關的各種政策、措施。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各種行為和決定,個人和團體在藝術上的表現,公眾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的真相。所謂「公正」,是指評論者依據客觀事實,發自內心的誠實、公正的立場和認真的態度做出評論,對藝術作品和學術作品的評論應當對事不對人。

(四)未通過大眾傳媒公開

在我國,新聞機構可以將自己了解但不適於公開刊登的材料編成「內參」供領導部門參考。這些內部參考資料,顯然是排除在大眾傳媒之外的。因此,盡管這些內部參考資料由新聞機構編印,但其刊載的內容即使有不實之處,也不構成新聞侵權,甚至連一般名譽侵權都不構成。在現實中還存在很多機關團體學術機構和企業編印的、只在本單位(系統)或其他一定范圍內傳播的刊物。這些刊物只取得國家「內部資料准印證」而不能公開發行,但是可以在單位之間交流贈閱。這種內部刊物的受眾相對有限,但往往是與受害人接觸機會較多的人,內容一旦失實也會給涉及人造成相當的影響。盡管如此,這種內部刊物跟大眾媒體在製作主體、受眾范圍、社會影響上都有質的差別,因此內部刊物發表的內容侵害特定人名譽的,也只能認定為一般名譽侵權,不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

(五)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指被侵害人事先明確做出自願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在新聞侵害名譽權中,就是指被侵害人同意發表可能對自己名譽造成影響的內容。新聞作品以特定人為寫作對象時,往往要采訪特定人本人或由其提供材料。作者根據受訪人自己的陳述或提供發表的材料寫成的文章發表,應視為受訪人同意,作者和新聞機構可以免責。不過在實際生活中,作者根據受訪人的陳述或提供發表的材料成文發表,卻常常引出糾紛。如李某某訴郝某某、《蘭州晨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案。原告系「變性人」,在接受《蘭州晨報》記者郝某某采訪時,不僅向記者詳盡講述了其做變性手術的前因後果,還提供了關於自己經歷的書面材料。期間,第一被告為原告拍攝了照片,隨後用原告真名寫成文章發表於《蘭州晨報》,並配發了原告照片。第一被告後又將該文發表於《現代婦女》雜志。在原告所在地引起轟動,導致原告被迫遷往外地。原告至蘭州中級法院起訴三名被告侵犯名譽權。後雙方庭外和解,原告獲賠。在本案審理過程中,第一被告曾提供了其通過長途電話向原告詢問能否使用真名的電話記錄和電話錄音。但合議庭認為該證據不能證明原告明確同意被告使用其真名和照片。因此,爭議的關鍵往往在於當事人在相關內容公開之前是否對文章的寫作和發表所可能涉及的事項明確表示同意。新聞采訪人通常具有專業知識,在采訪中處於主動地位,而采訪對象在提供了相關素材之後,對采訪者如何使用資料,如何製作和公布采訪內容,往往無能為力。筆者認為,新聞采訪人員與采訪對象應當在采訪之前,就采訪及采訪內容的製作和公布所涉及的問題等進行明確約定。例如是否允許使用本人真名和照片,是否允許引用所提供的全部資料,有關內容公布前是否須經本人審核等。還要約定,如果遇到約定以外的情況時,應當先與本人協商。另外,在采訪對象同意的情況下,對於涉及其他人名譽的部分,采訪人也應當徵得相關人同意。 (朱旋:《合法與非法——論新聞侵犯名譽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與免除》)

閱讀全文

與報社名譽侵權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