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信用證糾紛案例分析

信用證糾紛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2021-06-13 08:16:29

A. 求信用證中出口商遭遇風險的案例以及分析,兩個以上

信用證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現代國際結算方式的發展與創新,信用證結算方式日臻完善。由於使用信用證手續煩瑣費用較高等原因,在發達國家,信用證已經不是一種主要的結算方式,但是在我國,從事出口業務的貿易商在選擇結算方式的時候仍然很青睞信用證。因為與其他的以商業信用作為結算基礎的結算方式相比,信用證確實給賣方提供了銀行的付款保證。但是從事國際經貿活動的人士普遍認為,沒有絕對安全的結算方式。由此看來使用信用證結算也是存在風險的,其風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來自開證行的風險

1.開證行資信不佳。信用證是開證行的有條件的付款保證。信用證開立後,開證行負有第一性的付款責任。因此,開證行的資信和付款能力成為關鍵性的問題。在全球數量眾多的銀行中,並不是每家都能開出讓人放心的信用證。對於一些實力較弱的銀行,或外匯短缺國家的銀行開出來的信用證,受益人一旦接受,面臨的可能就是收匯困難。所以,要了解開證行的資信。
2.開證行因破產或喪失償付能力對受益人構成的風險。在一些國家銀行破產的事時有發生,即使一些歷史悠久的大銀行也不例外。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英國著名的巴林銀行倒閉事件,到現在這一事件仍是銀行界,學術界和有關教育內容研究和引用的典型案例。

二、單證不符引起的拒付風險

在所有的信用證交易糾紛中,由於單證不符引起的拒付佔五成以上。而這一現象實際上是由信用證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因為開證行付款的條件是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要和信用證的要求一致,即單證一致,那麼對於單證不符的開證行就不再保證付款義務了,至於不符的單據最終是否會被付款,取決於進口商是否有付款的願望和付款的能力,即最終取決於進口商的資信。

三、國家風險

對於出口商來說,國家風險指來自進口商的國家風險,主要包括:外匯管制風險、外貿管制風險以及戰爭或內亂等。外匯管制有些是在交易之前就存在的,有些是突發的,如果貿易夥伴位於突然發生外匯管制的國家情況就更糟糕,因為一旦該國宣布全面凍結外匯,則由該國開出的信用證也被止付。外貿管制這是大多數國家都存在的,因而出口商對於其新的政策調整是難免要受到影響的,如果不能很快適應,也很可能會給履約收匯帶來困難。對於戰爭或內亂顯然其影響是多方面的也是最具有破壞性的。

四、來自進口商的風險

在進口商品的市場行情發生變化即由暢銷轉為滯銷的情況下,信用不好的進口商往往會利用信用證結算的特點拖延或拒絕付款,給出口商帶來風險,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做法:
1.不嚴格按照合同條款開證。例如,不及時開證(不開證或不按合同規定的時間開證)或者在信用證條款中附加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例如提高信用證中的保險險別,變化目的港等來達到變更合同的目的,致使受益人無法按時履行合同而出現違約的現象。
2.開立帶有軟條款的信用證。「軟條款」信用證是指信用證表面要式完整,但是規定了一些受益人難以辦到的條款,這種信用證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因為受益人無法滿足信用證上這些條款的要求而失效,受益人就會面臨收不到貨款嚴重時面臨錢貨兩空的局面,非常被動。例如要求受益人提交不易獲得的信用證某特定人簽字的單據、或註明貨物配船部位、或明確要求FOB和CFR條件下憑保險公司回執申請議付(這兩種貿易術語由買方投保),這些條款對作為受益人的賣方來說根本無法履行或無法控制。
面對以上的風險受益人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防範,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
1.審查開證行的資信。受益人了解開證行資信可以通過出口地銀行來進行。銀行對開證行的資信調查,要靠平時資料的積累。對一些大銀行的資信情況,則可以從其信用等級中了解大概。國際金融界每年都對世界性大銀行的資信進行評級,譬如:最高評級為AAA,最差為D,若一家銀行被評為C級或D級,則其資信屬於差的行列。開證行資信不清楚的,應在仔細查清其資信後才能使用信用證;開證行所在國與出口人所在國無外交往來的,一般不接受;對於資信欠佳的銀行或政治局勢緊張或外匯匯率動盪的國家開來的信用證,應建議受益人盡量分散風險,或請其它銀行對信用證進行保兌。
2.提高結算人員的素質和責任心,爭取在公司或企業做單時不出錯誤或少出錯誤,另外,對於新加入結算隊伍的人員要請富有經驗的業務人員對其進行培訓,使他們充分認識結算風險給企業帶來的危害。
3.關注進口商所在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等的變化。對於可能遇到的風險要早作防範,即使貨物屬於積壓商品或交易條件很優厚也不能輕易簽下合同。但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務,對於局勢趨於穩定,國內各方面建設趨於正常的國家就要重新考慮與其進行貿易。例如,非洲的安哥拉,在2002年結束內戰後經濟迅速增長,是非洲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也是目前中國在非洲主要的貿易夥伴。
4.重視調查進口商的資信。資信調查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對貿易客戶或合作與投資夥伴的資金及信用等方面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可以通過國內外銀行或專業的咨詢和調查機構調查,也可以通過國內外的商會或我國的駐外使領館商務機構進行調查。總之,在進行貿易的時候一定要對將來的合作夥伴有一個盡量全面的了解以減少貿易風險的發生。對於已經發生的也要冷靜面對。例如碰到「軟條款」信用證首先應該拒絕接受,在審證時如果發現並確認存在軟條款應堅決要求對方修改。如果在貨物發運時發現也要指出對方的不妥之處,同時製作完全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據,讓對方找不到疏漏之處,爭取最大限度的避免損失。另外,軟條款形式多樣,作為業務人員要注意搜集並整理案例,提高對軟條款的分析和識別能力。
以上是出口商在使用信用證時,面臨的一些主要和常見的風險以及如何防範風險的建議,但是國際貿易具有線長面廣和環節多的特點,因而在貿易結算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當事人考慮周全,靈活變通,爭取安全收匯。

B. 國際貿易的案例分析題求解答

1. 信用證和貿易合同二者是什麼關系?為什麼?

(1)信用證與貿易合同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貿易合同是開立信用證的基礎,開證申請人必須根據貿易合同中規定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向銀行申請開證;

第二,信用證一經開出就成為獨立於貿易合同之外的自足文件,有關銀行不受貿易合同的約束。在進出口業務中,如受益人收到的信用證與貿易合同的規定不一致,他有權要求申請人修改,直至與合同相符為止。

信用證與貿易合同是兩種不同的契約,它們所約束的當事人不同:貿易合同的當事人是買方和賣方,貿易合同只對買賣雙方有約束力;而信用證則體現了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它對開證行和受益人、開證申請人具有約束力。按一般國際慣例,銀行只受信用證約束而不受貿易合同約束,銀行對貿易糾紛不介入。

2. 買賣雙方履約的主要依據應以何者為准?為什麼以它為准?

解析:買賣雙方履約的主要依據應以貿易合同為准。

因為,貿易合同是開立信用證的基礎,一般情況下,貿易合同的一方(通常是賣方)既是貿易合同的當事人,又是信用證的受益人。因此,既受信用證約束,又受買賣合同約束。信用證受益人不能在合同之外要求修改信用證,信用證獨立於合同,但除非雙方存在新協議,信用證必須根據合同開立開立和接受信用證是當事人的合同義務。

信用證一般只能約束信用證的受益人,因此,一般不能作為買賣雙方履行合同義務的主要依據。

本案中的非洲買方不是信用證的受益人,不受信用證條款的約束,因此,信用證上裝運條件僅規定:「最遲裝運期6月30日,分數批裝運。」的條款規定,不能約束買方,買方只依據貿易合同規定的條款:交貨條件為當年12月起至2000年6月,每月按等量裝運**萬米,憑不可撤消信用證自提單日後60天付款。我國出口公司依照信用證上的條款,作出的不顧合同的原訂裝運條款的行為構成了對貿易合同的違約。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C. 急求:國際貿易實務關於信用證的案例分析

合理;
銀行只處理單據糾紛,對於涉及到貨物本身質量的不負責,只要單據和信用證要求的一致,必須付款;對於貨物質量產生的糾紛,進口方應該在信用證的單據要求里要求對方出示官方或其他權威機構的檢驗證明,並且在發現質量問題後依據合同的仲裁條款等進行索賠或協商解決!

D. 求幫寫一份東勤公司訴寧興公司信用證欺詐糾紛的案例分析,包括案例簡介,爭議焦點歸納,法律風險預防建議

案例簡介:
本案系由原告東勤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勤公司)訴被告寧波寧興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興公司)信用證欺詐糾紛一案。

本案的爭議焦點:
東勤公司訴寧興公司信用證欺詐,要求返還信用證項下的款項是否於法有據。
經審案法院審理後認定本案為合同糾紛案,而非信用證欺詐——法院認為東勤公司訴寧興公司信用證欺詐未提供充分的證據,法院不予採信。涉案信用證的受益人寧興公司已提交了相符單據,開證行審單後未提出不符點,並已對受益人付款,同時收取了開證申請人東勤公司對應的款項。故涉案信用證項下的付款義務已履行完畢,東勤公司請求返還信用證項下款項的依據不足。故審案法院判決:駁回東勤公司的訴訟請求。

法律風險預防建議:
信用證是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獨立於合同之外的單獨的單據買賣,是開證行對受益人有條件的付款承諾,只要受益人按照信用證的規定行事,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那麼,開證行就必須兌現對受益人的付款承諾。因此,開證申請人如果認定受益人的行為操作信用證欺詐,就必須提出有利的證據,證明信用證欺詐成立,否則就不能夠得到法院的支持。且最好的起訴時間為開證行對受益人付款之前,即通過向法院起訴,申請法院對開證行簽發「止付令」,在開證行對受益人付款之前「中止」對受益人或議付行的付款,這樣可以避免實際損失,要比付款後追討要省時省力——這是實踐經驗!

E. 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中關於善意第三人解釋

我國信用證欺詐例外的豁免制度相關規定及其存在的問題
作者:盧信 來源:《消費導刊·理論版》2007年第21期
[摘 要]目前我國與信用證欺詐例外豁免制度相關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和《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兩個,這兩個文件在規定這項制度中存在以下問題:法律效力偏低、規定過於分散、內容不完善。
[關鍵詞]信用證欺詐例外 豁免制度 法律效力

一、信用證欺詐例外的豁免制度相關規定
(一)《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
到目前我國尚沒有信用證交易及其欺詐的法律,現在法院處理相關事宜的根據是1989年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該《紀要》強調:「信用證交易和買賣合同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在一般情況不要因為涉外買賣合同發生糾紛,輕易凍結中國銀行所開立的信用證項下的貨款,否則會影響中國銀行的聲譽。」根據以往國際國內的實踐經驗,如有充分證據證明賣方是利用簽訂合同進行欺詐,且中國銀行在合理時間內尚未對外付款的,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買方的請求,凍結信用證項下的貨款。但該《紀要》強調:「在遠期信用證情況下,如中國銀行已承兌了匯票,中國銀行在信用證上的責任已變成票據上的無條件付款責任。即使有確鑿、充分的證據證明欺詐的存在,且中國銀行在合理的時間內尚未對外付款。法院也不應採用止付令與凍結令來干涉銀行在遠期信用證下的到期無條件付款責任,不應該凍結信用證項下的貨款,不應該限制正當持票人的受款權利。」
(二)《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68次會議於2005年10月24日通過了《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該規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45該規定的第八條試圖通過列舉方式來界定何謂「實質性欺許」: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存在信用證欺詐:(一)受益人偽造單據或者提交記載內容虛假的單據;(二)受益人惡意不交付貨物或者交付的貨物無價值;(三)受益人和開證申請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單據,而沒有真實的基礎交易;(四)其他進行信用證欺昨的情形。第九條開證申請人、開證行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發現有本規定第八條的情形,並認為將會給其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時,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的款項。
該規定也用列舉的方式為信用證欺詐例外設置了豁免的情形。第十條人民法院認定存在信用證欺詐的,應當裁定中止支付或者判決終止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開證行的指定人、授權人已按照開證行的指令善意地進行了付款;(二)開證行或者其指定人、授權人已對信用證項下票據善意地作出了承兌;(三)保兌行善意地履行了付款義務;(四)議付行善意地進行了議付。
這些出台的規定充分反映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意見和司法傾向,其中的一些適用規則反映了當今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存在的問題
國際上對我國的法院濫用禁令干預信用證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同時使我國的銀行業務面臨很大的風險,「外國的銀行再也不願意保兌中國銀行的信用證。的確,這威脅很大,畢竟一家國際銀行是否會為了賺0.5%- 1%的費用去保兌信用證主要考慮的是開證銀行的資信以及其他會影響到它得到償還款項的因素。如果中國銀行信用證無法被保兌,將嚴重影響中國外貿的進行。之所以存在這種情形,是目前我國立法滯後和司法的不規范所造成的。
UCP500對信用證欺詐的相關問題沒有任何條文予以規定,而是留給各國國內法加以處理。從現行立法上看,我國尚沒有關於信用證方面的專門法律。而且迄今為止,我國未以立法方式對信用證欺詐例外豁免問題作出規定。長期以來,調整信用證欺一詐問題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司法文件和領導講話,包括1989年《關於印發(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以下簡稱《紀要》)、1998年《關於慎重處理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李國光副院長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應當看到,雖然上述文件曾經或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但都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缺點。
(一)法律效力偏低
《通知》和《規定》只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效力低於法律和行政法規。如果信用證交易當事人或審判信用證案件的人民法院認為它們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而拒絕適用,那麼這些文件將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外還有一點,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只能指導和約束司法審判,用以解決訴諸法院的糾紛:對於規范信用證當事人的交易行為,以減少和避免糾紛的發生則無能為力。而《紀要》和《講話》雖然在司法實踐中為各級法院所遵循,但可能連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都沒有。以「座談會紀要」和最高法院的領導講話作為法院審判適用的依據,不倫不類,既不符合國際慣例,又與中國的對外貿易大國的身份不相稱。因此為了避免因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以至於我國法院在信用證審判實踐中態度不確定,並時有錯誤的裁決發生,我國立法機關應該盡快出台有關信用證的專門的法律法規,以適應國際貿易發展的大趨勢。
(二)規定過於分散
現有的對於信用證欺詐例外豁免的規定,本來已經很不完備,還分散在數個不同的文件里。一旦過於分散,就有諸多不可避免的缺點。首先,不利於信用證交易當事人和人民法院找法用法。有可能就是因為對這些規定了解得不夠全面,而產生本來可以避免的信用證糾紛和裁判錯誤:即使把這些規定了解全面了,也會無端多費時間和精力;其次,這些於不同時期的文件,體現了最高人民法院對欺詐例外豁免問題不同階段的認識,相互之間並不完全一致,容易在實踐中造成混亂。因此,有必要在已有的基礎上,在一個規范性法律文件裡面對欺詐例外的豁免作出集中、統一和全面的規定。
(三)內容有待完善
縱觀我國現有的幾個涉及信用證欺詐例外豁免的法律文件,不僅存在法律效力偏低、規定過於分散的缺點,而且其對欺詐例外豁免的規定內容上也有改進的空間。比如說,《紀要》的適用對象僅限於中國銀行,因為當時只有中國銀行開辦信用證、外匯結算業務。但是現在許多商業銀行也被許可經營外匯結算業務,應擴大解釋為適用於所有有資格開辦外匯結算業務的商業銀行。又如,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是最新頒布的司法解釋,自然也是最為全面和詳細的。但不能說《規定》已經臻於至善了,因為裡面還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問題。比如第十條規定的欺詐例外豁免的情形包括:(一)開證行的指定人、授權人已按照開證行的指令善意地進行了付款;(二)開證行或者其指定人、授權人已對信用證項下票據善意地作出了承兌;(三)保兌行善意地履行了付款義務;(四)議付行善意地進行了議付。那麼當欺詐為第二人所為,毫不知情的善意受益人可不可以要求欺咋例外豁免呢?《規定》列舉的情形沒有將其包括在內,顯然認為是不可以。但英國已經有在此情況下排除欺一詐例外原則適用的判例,筆者覺得有借鑒和吸收的必要。如此等等,都需要在以後的立法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韓超、熊禎,《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下的銀行權利義務分析》,載《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 2004年第6期。
[2]張華,《論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適用限制》,載《外交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F. 信用證案例求解

不合理——信用證是獨立於合同之外的單獨的、單據買賣,即信用證一經開出,就不受合同的約束,而是憑受益人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付款。且信用證的修改要麼全部接受,要麼全部拒絕,而不能夠部分接受部分拒絕。

因此,本案例的受益人沒有理解信用證的性質——獨立於合同之外的、單獨的單據買賣,且在接受信用證的修改時沒有全部接受,則如果仍按原信用證的允許分批裝運安排分批裝運的話,那麼肯定是交單不符,開證行將拒付貨款。

G. 信用證案例分析

銀行的做法合理——因為在信用證沒有規定交單期的情況下,受益人必須在提單日後21天內交單。貨物於月5號裝船,那麼受益人必須在10月26日之前做交單議付。而受益人卻是於10月28日才向銀行遞交信用證規定的全套貨運單據要求議付,因此,超過了提單日後21天。根據慣例銀行將拒絕接受遲於提單日後21天的「陳舊單據」。

所以,對於受益人10月28日的交單予以拒付合理。

H. 信用證糾紛案例分析

1.未弄清與非商的關系。如果是老顧客可以考慮這么做,如果是新顧客,這樣做很冒險了!版信用證是結賬權的依據,銀行要擔當風險的,有瑕疵,銀行結賬都不利索了,更不要說有錯誤了!
2.發生這種事情後,應及時多方面與貨代、銀行、非商溝通,了解顧客的貨是不是很著急,如此的處理方式,開證行能不能接受。
3.信用修改問題,不單單是買方與賣方的商討事宜,要考慮的信用證,風險承擔方是銀行,而不是僅憑買方、賣方一方面的或雙方的電報協議進行獨自修改,一定要將修改意見反饋到開證行,詢問銀行的意見,並最好形成一定的記錄。

I. 國際貿易實務兩起預期違約糾紛案分析

我倒是覺得,抄在簽訂合同之時襲,其中就應該有合同撤銷和解除的規定,外貿合同中如果沒有這種規定,那就太可笑了。因此,此條款才是合同的要件之一。
第一個案例,不管雙方合同中有無撤銷規定,中方都不應不予理睬,外貿業務無大小;而對於香港公司來說,他們的可笑之處就在於,沒有根據合同規定,在中方沒有開立信用證的情況下就發貨,因此不管怎麼說,他們這種想通過造成既定事實來脅迫中國公司的做法都是愚蠢的。中方完全可以以信用證未開為由拒絕接貨,至於涉及其他的經濟損失和賠償,可以提交仲裁。但我認為,如果合同中未明確規定合同撤銷和解除的規定,則中國公司十有八九是要承擔一定責任的。
第二個案例,這個很清晰,巴西公司完全可以以不可抗力為由不履行合同。
從這兩個案例來說,不管中方對錯,對於對方的意見不予理睬都是極端錯誤的,也是很容易陷自己於被動的。外事無大小,做外貿工作一個很小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很棘手的後果,請大家三思啊。

閱讀全文

與信用證糾紛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