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權糾紛案件怎麼處理
這類案件一般來說復雜一點,特別是在舉證方面,還要看糾紛的類型,比如是股權轉讓糾紛,還是知情權糾紛還是出資糾紛,不同類型的糾紛,應對方案也不一樣。
㈡ 企業股權轉讓糾紛案例
公司股權糾紛案例
時間:2010-6-29 9:08:36
核心提示:原告:謝某 被告:張某、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 1997年6月10日,被告張某與上海立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立新公司)共同合作設立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下稱金剛公司),注冊資本為300萬美元,由立新公司提供39.5畝土地,張某擁有100%的股權。金剛公司成立後,張某將其20%的股份轉讓給原告,原告... 原告:謝某
被告:張某、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
1997年6月10日,被告張某與上海立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立新公司)共同合作設立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下稱金剛公司),注冊資本為300萬美元,由立新公司提供39.5畝土地,張某擁有100%的股權。金剛公司成立後,張某將其20%的股份轉讓給原告,原告共計向金剛公司匯款美元392,908.64元。根據金剛公司2000年6月10日的營業執照,其實到注冊資金為50萬美元。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間,原告與張某多次商討股權回購事宜。2000年3月13日,金剛公司董事會作出A、B兩個決議案(以下簡稱3•13決議),具體規定了股權轉讓以及支付轉讓款的方案。
原告訴稱,張某並未按合同、章程的約定繳納出資,並將原告的出資當作其個人出資進行驗資。原告與兩被告達成股權轉讓協議後,雖未到政府相關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手續,但原告實際於決議簽訂後即離開公司,張某也向員工宣布原告已退股的消息。由於兩被告始終未向原告支付相應的股權轉讓款,故提起訴訟,要求判令兩被告支付股權轉讓款。 被告張某辯稱,中外合作經營企業股權的變更,必須經審批機關批准和登記機關變更登記,光有董事會決議是無效的。並且,董事會決議本身也有違法之處,如將屬於金剛公司的兩處房產作價支付股權轉讓款,會造成合作公司注冊資本減少。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金剛公司辯稱:本案屬股東之間的股權糾紛,與金剛公司並無關聯。
審理中,原告以兩被告故意不到政府部門辦理股權變更手續,人為製造訴訟障礙為由,於2000年11月27日增加了一項訴訟請求,即請求判令兩被告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因本案所涉股東、股權變化所引起的一切法律手續。 針對原告增加的訴訟請求,兩被告辯稱,未能辦妥股權變更手續是由於原告自身原因所致,並非被告拖延不辦。此外,金剛公司已於2000年12月5日召開董事會,在原告借故拒絕參加的情況下,董事會作出了「關於2000年3月13日之A、B決議終止執行」的決議案(下稱12•5決議),因此原告退股的事實前提已不存在,請求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受理法院認為,3•13決議具有董事會決議和股權轉讓合同雙重屬性,原告與被告張某在3•13決議簽字之時,雙方的股權轉讓合同即已成立。由於原告並未參與12•5決議的議定過程,12•5決議對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並無實質影響。根據法律規定,這一股權轉讓行為應當報審查批准機關批准後方為生效,由於金剛公司未按決議去申報合作合同變更手續,致轉讓行為至今未能生效,轉讓合同未能發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故應對原告要求被告辦理股權轉讓手續的訴訟請求先行判決,至於其它有關支付股權轉讓款的事宜,在先行判決生效後再行處理。據此判決:被告張某、被告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應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就原告謝某將其在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的股權轉讓給被告張某事宜至審批機關辦理相關的股權變更手續。
判決後,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被告張某、金剛公司於判決生效後至審批機關辦理了股權變更手續,審批機關將被告金剛公司的投資者變更為案外人立新公司及被告張某。
關於股權轉讓款的支付事宜,法院認為:3•13決議系被告金剛公司的董事會為原告股權
轉讓事宜而達成之協議,各方當事人均應恪守。金剛公司願以其特定財產為張某支付股權轉讓款的行為,屬於債的加入,但其對相關債務所負的責任,應為有限責任,即僅以約定的財產承擔責任。據此判決:一、被告張某應予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原告謝某支付股權轉讓款40萬美元或人民幣3,311,600元。二、對於被告張某在前款中的債務,被告金剛公司應以各方約定的特定財產(上海市金沙江路65弄7號404室、上海市金沙江路69號底層店面房)為限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具體履行方式為:1、由被告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將上海市金沙江路65弄7號404室之房產過戶給原告謝某,該房屋作價人民幣421,145元;2、由被告上海金剛鑄造有限公司出售上海市金沙江路69號底層店面房,以所得款項償付被告張某在本判決第一款中的債務。三、對原告謝某的其餘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評析]
本案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法律問題:
一、關於未繳納投資的合作方是否享有股權問題 有觀點認為,本案被告張某在實際繳納出資之前並不享有合作企業的股權,也不享有將尚未支付對價的股權轉讓給他方的權利,所以被告張某向原告轉讓股權的行為是無效民事行為。
按照公司法理論,股東所持有的股份既可以是以原始出資方式而實際繳納的股款所折算出的股東在公司出資中所佔的比例或數量,也可以是股東以協議方式認繳但未實際出資的承諾比例或數量。由於中外合作企業的出資責任不同於公司法所規定的實收資本制,合作方在設立中外合作企業的申請獲得審批機關批准後,可以暫不繳納出資,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即可成立企業。出資可以在營業執照簽發以後繳清,也可採用分期繳付的方法,合作各方依照合作企業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繳足投資或提供合作者條件的義務。這種體制使中外合作企業的設立較為容易,成立後的資金運作也更為便捷、靈活,有利於吸引外資。但是相應的也產生了沒有繳納出資的合作方是否享有股權的問題。 雖然本案被告張某在轉讓股權之前尚未繳付其認繳資本的對價,但法院並沒有將張某向原告轉讓股權的行為認定為無效民事行為。原因在於:1、金剛公司依法設立後,有關合同、章程以及營業執照、批准證書等具有公示效力的登記文件中均有被告張某作為公司合作方及股東的記載,被告張某作為合法股東,享有由股份代表的股東資格及相應的權利。事實上,被告張某也行使了包括表決權、收益權、知情權等在內的股東權利,其所從事的經營管理公司的行為均應視為代表被告金剛公司所作的行為。如果以被告張某未出資為由認定其不享有股權,則被告張某代表公司所作的一切行為均應認定為無效民事行為,這種認識所導致的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是可想而知的。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合作各方應當根據合作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合作企業合同中約定合作各方向合作企業投資或者提供合作條件的期限」。對於在合同約定的投資期限屆滿前未繳納投資的合作方對合作企業所享有的權利,法律、行政法規均未作任何限制性規定。因此,在合同約定的繳納投資期限內,以被告張某未出資為由認定其不享有股權顯然缺乏法律依據。3、被告張某向原告轉讓股權的行為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並且報經審批機關批准,換發了批准證書,工商登記資料亦作了相應的變更記載,符合轉讓股權的法定條件,應屬有效。 二、關於3•13協議的法律效力問題
3•13協議具有董事會決議和股權轉讓合同雙重屬性。如前所述,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合作他方的書面同意;2、審批機關的批准。原告與被告張某在3•13決議簽字之時,雙方的股權轉讓合同即已成立。被告金剛公司的其他合作方參加了3•13協議,可以視為同意股權轉讓合同。但本案直至原告起訴時,被告金剛公司仍未向審批機關報送有關申請文件,致使合同未能生效。在訴訟期間,原告與被告張某對股權轉讓這一事實均無異
議,對應根據3•13協議辦理有關報批手續的事實亦無爭議,從而可以認定原告與被告張某在3•13協議中關於股權轉讓的意思表示真實。如果直接否定股權轉讓合同的法律效力,既不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也不利於市場交易的安全穩定。況且本案股權轉讓合同未能發生預期法律效果的原因是因為被告金剛公司未按3•13協議去申報合作合同變更的手續,在審批機關對股權轉讓事宜作出批准與否的決定之前,認定股權轉讓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並不符合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從合同履行的角度看,原告自3•13協議後,即退出金剛公司的經營管理,將其所享有的包括表決權、收益權、知情權在內的股東權利實際交付給被告張某,可以說,原告方的合同義務已經履行完畢。股權轉讓合同本身不存在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情形,如正常報批,則合同可完全履行。如果僅僅以欠缺報批手續這一生效要件否定合同的法律效力,顯然有違誠信、公平的法律原則,不利於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發展。 三、關於先行判決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判決」。本案關於股權轉讓合同一節事實查明後,法院考慮到股權轉讓款的支付需以股權轉讓行為生效為前提,所以對原告要求被告辦理股權轉讓手續的訴訟請求作出先行判決。先行判決生效後,被告張某、金剛公司至審批機關辦理了股權變更手續,審批機關將被告金剛公司的投資者變更為案外人立新公司及被告張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九條的規定,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辦理批准手續的,應當認定合同生效。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後,法院再就股權轉讓款的支付事宜進行審理作出裁決。
以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為生效要件的合同,被債務人以不作為形式阻撓,無法生效,由此產生的利益嚴重失衡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司法界。這種不作為行為與合同法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背道而馳,主觀惡意非常明顯,但長期以來,理論界對於這種行為的性質以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爭議較大,往往以合同未生效為結論,對相對方的利益保護較弱,無法制裁違背誠信原則的當事人。本案採用先行判決的方式為解決上述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司法實踐經驗。
㈢ 我是轉讓原來的公司全部股權及法人變更我名下,公司之前的債務糾紛案件是由誰承擔
取決於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的具體約定
㈣ 我是公司創始人,占股3成,姐夫是法人占股7成。他的關系,我全盤運作。每年盈利幾百萬卻沒我一毛錢!
股權糾紛當然需要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㈤ 真功夫的股東糾紛
1990年6月18日,17歲的潘宇海開始創業,在東莞市長安鎮107國道邊上開辦「168甜品屋」,經營甜品及快餐生意,由於經營有方及對美食的天賦,小店在當地很快就有了名氣,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1994年,潘宇海的姐姐潘敏峰與姐夫蔡達標在經營五金店倒閉後一直沒有正式職業,為幫助處於困境中的姐姐和姐夫,潘宇海拿出「168甜品屋」(後改為「蒸品店」)50%的股份給蔡達標、潘敏峰夫婦,讓其一道參與經營。潘宇海負責全面管理、蔡達標負責前廳待客、潘敏峰負責財務和采購。
1997年,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潘宇海提出蒸櫃的整體設計思路,並委託大學教授進行電路設計,最終成功研製出電腦程式控制一體化蒸櫃,一舉解決了中餐標准化的歷史性難題,使中式快餐連鎖化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168蒸品店」改組成為「東莞市雙種子飲食有限公司」,開始在東莞市快速擴張,潘宇海任雙種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至今。
2003年,雙種子公司與葉茂中營銷策劃機構合作,對公司品牌和全國性經營戰略重新定位策劃,「真功夫」品牌正式確立,並於2004年開出第一家真功夫餐廳,定位於「蒸」文化,開始全國大發展。當時潘宇海占雙種子股權50%,蔡達標、潘敏峰夫婦佔50%,大家商定潘宇海負責企業內部管理、蔡達標負責外勤事務的分工、潘敏峰負責資金管理。
2006年,真功夫品牌在實施走向全國的戰略中需要資金,遂開始與風險投資機構接洽,並從只注重企業經營開始同時向注重宣傳包裝轉換,為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做准備。從這一時期開始,負責外勤的蔡達標作為企業的形象代言人代表企業不斷出現在各種會議和媒體上,在為企業宣傳的同時蔡達標為自己披上了很多光環,潘宇海則繼續潛心企業管理和開疆拓土,將門店從華南到華東到華北,完成了全國性布點,並經營良好,很快就使企業成為了本土中式快餐企業的第一品牌。
2006年6月,真功夫進入「2005年度中國快餐企業20強」,排名第六,位居本土快餐品牌第一。10月,真功夫當選中國快餐十佳品牌企業。
2007年,公司正式引進兩家知名風投 「今日資本(香港)」、「中山聯動」,兩家風險投資基金(各占股3%)後,公司進行重組。為使公司上市不受影響,按照風投的要求,公司改組採用的方式「裝資產不裝股權」的方式,即將原雙種子公司和蒸品店的所有資產及其180餘家門店裝入新成立的「中外合資經營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現公司),原雙種子公司保留並作為合資公司的持股公司。一直負責主外的蔡達標以方便對外交際為由,要求出任第一屆合資公司董事長,由於合資公司只是過渡性安排,公司已制訂3-4年上市計劃,合資公司須提前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創始人潘宇海等股東當時沒有反對,但從此為股東糾紛埋下禍根。
2007年,真功夫重組完成後股權結構為:潘宇海與蔡達標分別持股41.74%,雙種子公司持股10.52%;兩家風投「中山聯動」與 「今日資本」各持股3%。雙種子公司一直由潘宇海主持工作並擔任法定代表人從未變更過(潘宇海與蔡達標各持有雙種子公司50%股份)。從個人持股情況看,潘宇海與蔡達標股份相同,但從實際控制的股權數量看,潘宇海直接控制52.26%股份,蔡達標只實際控制41.74%股份。
由於2006年潘宇海的姐姐潘敏峰因為實在無法忍受蔡達標糜爛的私生活與蔡達標離婚,但蔡達標以公司正在引進風投談判中,離婚消息傳出去和股權分割後風投就不會進來等為由要求潘敏峰對離婚消息保密和股權交其一人管理。
2007年真功夫成功引進風投後,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要求更為規范,原來作為家族企業無所謂的關聯交易和人事安排需要切斷和規范,蔡達標借機提出了「去家族化」的口號,這本是好事情,各方股東都沒有意見,但蔡卻把「去家族化」作為其排擠公司其他股東和打擊異己的工具。一是對於關聯交易的處理,在公司新規出來後,潘宇海發現蔡家關聯交易不僅沒有切斷,反而不斷增加,遂在董事會上明確提出應當限期清理,蔡達標表面上同意並向董事會寫下書面保證,但背地裡卻叫其兄弟姐妹們換個「馬甲」作供應商。二是關於人事問題,蔡借「去家族化」把公司與潘關系密切點的管理人員借機趕走,潘宇海認為對一些企業功臣的處理不人道,雙方引起爭執。
2008年上半年,潘宇海與蔡達標開始產生隔閡,由於合資公司董事長蔡達標停開董事會,為擺脫僵局,在另一小股東今日資本的出面調停下,潘宇海作出讓步,由公司出資5000萬元獨立重新創建一個新品牌(「哈大師」),董事會形成書面決議。然而,當潘宇海剛剛完成新項目後勤基地建設和開設兩家門店後,在新項目還未來得及完成首期布點,蔡達標就採取了「斷糧」的措施,在首期投入1600萬元後,把持公司財務並置董事會的決議於不顧,任憑股東們如何催促也不再投入一分錢,新項目因此半途夭折。
2009年,潘宇海發現真功夫主要供應鏈全部由蔡達標的兄弟姐妹控制,而公司掌控采購大權的也是其妹蔡春媚,其時公司利潤嚴重下滑,公司經營每況愈下,財務反映經常有大額異常資金撥付。此時,蔡達標以運營資金缺乏為由要求董事會通過同意向銀行貸款的決議,潘宇海對此提出要先審計看賬,然後再看是否需要申請貸款。蔡達標堅決不同意查賬,董事會因此不歡而散。
2008年至2009年期間,蔡達標以「去家族化」為名,逐步排擠潘宇海。雖然潘宇海選擇了隱忍和退讓,但最終還是被步步緊逼到連公司大門、公司網站都進不去的地步。潘宇海與蔡達標的矛盾由此激化。
2009-2010年,潘宇海拿起法律武器開始維權,通過知情權訴訟開始司法審計。司法審計發現了蔡達標違法犯罪線索,司法機關於2011年開始對蔡達標立案偵查。2011年3月17日,真功夫多名涉案高管被審查,蔡達標逃跑。同年4月蔡達標被公安機關在廈門抓獲。2013年12月,蔡達標因涉嫌挪用資金、職務侵佔等犯罪一案在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迎來了一審判決。蔡達標因犯職務侵佔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100萬元;犯挪用資金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數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4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100萬元。
2011年3月17日蔡達標潛逃後,依公司法及章程規定,公司由副董事長潘宇海主持工作,後經公司董事會選舉潘宇海為公司代理董事長和董事長。在真功夫風雨飄搖之際,潘宇海回到真功夫。當時的真功夫在三年浩劫期間,蔡達標在 「轉移公司利潤、削弱公司增值能力」 (引自蔡達標《脫殼計劃》原文)的理念指導下,開店數量僅百餘家,營業額同比幾乎沒有增長,經營接近虧損,發展陷於絕境中。潘宇海通過斬斷利益輸送鏈條、調整經營策略、提升經營理念等方法,帶領公司排除一切非法干擾,潛心經營,逐漸走出困境,於危機中穩定了真功夫。真功夫發展重新回到正常軌道。2011年底,真功夫推出「中國味道計劃」和五年戰略規劃。
2012年,真功夫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際化高管團隊組建完成,門店建設加速擴張,企業文化全面確立,經濟效益快速增長。2012年利潤超過2008-2010年三年利潤總和。真功夫和潘宇海個人也獲得了社會、行業所授予的多項殊榮。「中國味道計劃」獲稱年度全國十大創新案例,真功夫公司榮獲「全國優秀餐飲企業」、「第十二屆中國飯店全球論壇2011-2012年度中國餐飲百佳品牌」、「中國十大馳名餐飲連鎖品牌」等殊榮,並入選「中國烹飪協會成立25周年紀念右側全國優秀企業名錄」,成為「年度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總排名第十四位,再次位居中式快餐之首。
㈥ 莫名其妙被一家公司注冊為持股百分之三十一點幾的股東,公司就我和一個持股法
只能說明你的個人信息被人用了,被誰用了你找誰,公司沒有義務和能力來判斷用了你個人信息的人是不是你。比如你有一個叫李強的同學實際叫王寧,冒用了李強的身份信息,但這事跟你沒任何關系,公司同樣如此
㈦ 一毛錢股份都沒拿到,創業公司到底該拿股權糾紛怎麼辦
根據你的提問,經股網的股權專家在此給出以下回答:
三條原則
1、量化貢獻,明晰合夥人的責、權、利。創業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創業過程中,每個合夥人都應當不斷為創業公司提供資源與能力,為創業公司的成長保駕護航,因此權利和利益的分配也需要導向能夠長期為創業公司貢獻的合夥人,可以適當採取按年度、項目進度或者融資進度等方法逐步分配合夥人股權,從而規避短期現象的發生,保障公司經營理念統一,穩定發展。
2、為投資者進入留出空間,同時保障融資過程中公司控制權不旁落。我國公司法要求同股同權,雙層股權架構的設計從法律角度無法實現,但是也有著各種方法能夠讓創始團隊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比如我國公司法允許公司章程對投票權進行特別約定(有限責任公司),允許股東在股東大會上將自己的投票權授予其他股東代為行使(股份有限公司),允許部分人執行企業事務(有限合夥企業)。因此,雖然麻煩,但也能做到讓創始人以少數股權控制公司。
3、為公司的股權激勵留出空間。作為創業企業,要始終留出一部分股權池,來吸引區域人才、行業人才的加盟,這種長效的、形成機制的激勵,也能夠保證新老團隊的磨合不出現問題。如若不然,最早進入公司的一批人把自己看成元老,擔心新人替代自己的地位;新人們認為自己的能力更強,看著元老理所應當享受股份,雙方產生強烈的排斥情緒,那麼創業企業的沖刺馬拉松賽永遠都不可能跑到終點。
五大陷阱
在股權分配過程中,往往會碰到一些陷阱,這些陷阱使得股權分配功虧一簣甚至適得其反,本中心認為最常出現的五大陷阱有:
1、平均分配股權。由於中國人講究平分天下,加上大家對這個平分的感覺非常好,剛畢業的大學室友或是企業里30歲不到的年輕同事,往往一起出來創立一家公司,公司的股權選擇平分,給大家的感覺最好。然而,平均分配股權所帶來的問題和隱患極多,未來股權空間的預留和來源、投資者進入後的公司控制、未來貢獻不同導致的心理不平衡,都會成為公司四分五裂的導火索,我們所熟知的真功夫股權之爭,以及西少爺三少分家,都是因為平均分配股權所引發的矛盾而最終影響了公司的發展。
2、外部股權過多。這種情況對初始創業者非常常見,尤其是缺乏初期啟動資金、缺乏人才的創業團隊,如果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公司的價值、不能合理規劃股權,往往會因為一時緊缺,將公司的大量股權交給早期投資人或者早期兼職員工,從而最終使得控制權旁落、或者團隊凝聚力因為股權受到影響等情況的發生。
3、核心創始人持股過低。一家偉大的企業往往都有一個牽頭人,在企業早期的大多數時間里,個人的決策以及行為風格對企業的影響都會非常重要,然而在初期的創業團隊股權分配以及後續股權稀釋中,創始人的股權會逐漸稀釋到一個過低的水平。如果沒有一些控制權保護措施,就需要有大量的時間精力被使用到去防止股權爭奪戰之中,在選擇接班人、合作對象和團隊的時候,也會顯得過分復雜和謹慎,對企業的融資等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4、過早分配、一次分配、缺乏約束、滋養懶人。還有一種常見的陷阱就是大家在創業早期將股權三下五除二就分配完了的情況,我們認為這樣的分配非常值得商榷。一方面這樣的一次性分配缺乏對既得股權者的約束,會導致後續激勵不足、滋養懶惰情;二來,因為過於早期,團隊的貢獻和價值並沒有科學的方法去衡量,所以股權分配的合理性無法論證,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隨著工作的推進,這樣隨意的分配會成為較大的隱患;另一方面,一開始就吃干榨盡會導致後期沒有充足的預留股權對未來需要引進的人才進行吸引與激勵,公司在人才之爭中天然處於劣勢地位,長此以往公司會因為後繼無人或者擴張乏力在競爭中逐步被淘汰。
5、流於紙面制度,缺乏文化宣導。我們認為,如果一個創業公司的股權分配完全流於紙面制度,缺乏企業文化的宣導,創業公司就僅僅是一個由創業團隊、投資人以及被股權激勵的人才組成的利益共同體,無法真正意義上達成心靈契約,更無法成為事業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
以上就是經股網的股權專家根據你的提問給出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經股網,一家以股權為核心內容的企業家股權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