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雇傭人侵權責任的幾個問題
構成要件:第一、須有第三人受損害的事實,第三人所受損害包括人身和財產損害。第三人所受的損害必須是客觀存在的,是僱工在執行雇傭人授權的事務時,對第三人的人身、財產造成的實際損害。
第二、雇傭人與僱工之間存在僱傭關系,僱傭關系的存在是雇傭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先決條件。第三、僱工的行為必須為執行職務的行為。雇傭人只對僱工執行職務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僱工的侵權行為是不是在執行職務時所實施的,是認定雇傭人責任成立的關鍵因素。因為雇傭人只可能對僱工執行其委託事務過程中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第四、僱工行為須構成侵權行為,僱工行為須構成侵權行為,是僱工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受僱人因僱傭活動對他人造成損害,應由雇傭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是僱用人賠償責任
2. 僱主為自己投保僱主責任險,能否理賠
[案情]張某和其僱傭的一批工人共同從事一艘滾裝船修理工程。張某向保險公司投保僱主責任保險,保險公司出具了保單、僱主責任保險條款和雇員清單,保單中列明被保險人為張某,同時張某也被列入雇員清單之中。後張某在船舶修理過程中發生中毒事故,致殘達7級,遂要求保險公司按照僱主責任保險進行賠償。
[分歧]本案的爭議焦點在於:案涉保險合同是否構成僱主責任保險,保險公司應否需按照合同約定進行賠付?對此,有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不能自己既當僱主又當雇員,將自己列為雇員的僱主責任保險的合同內容因缺乏保險標的要件,合同不成立,故保險公司無須賠償;第二種意見認為,將自己列為雇員的僱主責任保險合同成立且生效,但根據合同的約定,僱主必須向雇員支付賠償金之後才能向保險公司主張賠款,而張某對自己不可能支付賠償,故無權向保險公司主張賠付;第三種意見認為,將自己列為雇員的僱主責任保險合同因缺乏僱主責任這一保險標的而不成立,但符合意外傷害保險的特徵,保險公司應按意外傷害保險對僱主進行賠付。
[評析]這是一起較為特殊的僱主責任保險合同糾紛,特殊之處在於被保險人既是僱主又系雇員,而發生人身損害的正是被保險人本人。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理由如下:
1.張某與保險公司形成的以自己為雇員的保險合同不構成僱主責任保險。僱主責任保險是以僱主為責任主體和投保人,將僱主對雇員的經濟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把僱主所聘用的員工作為保險對象的一種責任保險。本案中,張某與保險公司之間不構成僱主責任保險合同關系:首先,構成僱主責任的前提是僱主與雇員之間存在僱傭關系,但張某無法與自己形成僱傭合同關系;其次,從法律性質看,僱主責任是一種侵權性質的民事責任,而張某對自己也無法構成民事侵權關系;再者,從責任內容看,僱主責任一般指工資補償、傷殘補助金、精神損害賠償等,張某對於自己都不能成立上述賠償內容。另外,僱主責任保險保障的對象是與保險人沒有合同關系的第三方,即投保人的雇員,但本案保障的對象是僱主本人,而非第三方。綜上,張某雖然符合僱主身份,但其與自己不成立僱傭合同關系,導致張某與自己之間不存在僱主責任,因此涉案僱主責任保險合同因缺乏保險標的而不成立。
2.案涉保險合同符合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的特徵。一般來說,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經保險人同意承保,並就合同的條款達成協議,保險合同即告成立。張某和保險公司訂立保險合同的意思表示已經要約和承諾,保險合同成立。該合同內容雖然不構成僱主責任保險,但基本符合意外傷害保險的特徵。意外傷害保險是以人的身體作為保險標的,屬於人身保險的范疇。本案中,保險合同約定的是由保險公司對僱主依法對雇員應承擔的醫療費及經濟賠償責任予以賠付,而醫療費及經濟賠償責任主要因雇員在受雇期間從事業務活動時遭受意外導致傷、殘、死亡或患有職業性疾病而產生,因此在僱主和雇員為同一人時,保險公司實際承保的就是僱主的身體,而非僱主的賠償責任,保險公司是以僱主發生意外導致傷、殘、死亡或患有職業性疾病為賠付條件。
3.保險公司應依約對張某進行賠付。保險公司向被保險人進行賠付,必須是保險合同有效且滿足賠付條件。一般來說,投保人向保險公司投保僱主責任保險之目的是為了將自己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進行轉嫁。但張某將自己列入雇員名單,其目的不是為了轉嫁僱主賠償責任,而是為了在自己遭受意外時直接獲得賠償。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其在審查張某提交的雇員清單時,對僱主本人列入清單的行為並未提出異議。由此可以推定保險公司知道僱主親自從事僱傭活動,接受了僱主在發生意外事件時根據其傷殘情況由其直接獲得賠償的事實,而這種賠償方式符合意外傷害保險,而不是僱主責任保險。因此,可以認定張某和保險公司訂立意外傷害保險的內心意思表示真實一致,現張某發生人身損害,保險公司理應賠付。(作者單位:廈門海事法院)
3. 雇員侵權僱主責任
是的。如果只起訴僱主,僱主仍然要承擔全部責任然後可以向雇員追償
4. 雇員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後,僱主是否承擔相應的責任
當雇員在工作中致來使他人受源到損害後,責任是由雇員承擔,還是僱主承擔,抑或是雇員與僱主共同承擔呢?對此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的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1款也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5. 如何認定雇員執行職務侵權行為
僱主之所以要承擔雇員職務侵權行為產生的民事責任,是因為僱主和雇員之間存在特殊的人身關系,僱主能夠選任、監督雇員,雇員按照僱主的意志,為了僱主的利益而執行職務。僱主對雇員的非職務行為並不承擔責任。如何認定雇員的行為屬於執行職務行為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應從兩個標准考察:一是考察他人之間是否具有僱傭關系;二是考察雇員在實施侵害行為時是否在執行職務。考察僱主與雇員之間是否存在僱傭關系,主要看他們之間是否存在僱傭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存在勞動合同的,一般可以認定與僱主與雇員間存在僱傭關系。如果沒有勞動合同,就要進一步考察:雇員是否為僱主提供勞務,是否享受報酬,是否接受僱主的監督。盡管不存在僱傭合同或勞動合同,但雇員為僱主提供勞務且享受報酬,同時雇員還接受僱主的管理、監督的,視為雇員和僱主之間存在僱傭關系。考察雇員在實施侵害行為時是否在執行職務,應以雇員執行職務行為的外在表現形態為標准。如果行為在客觀上表現為與僱主指示辦理的事件要求相一致,就應當認定為屬於執行職務和范圍。例如,某飯店的采購員奉命去甲商場買菜,途中聽說乙商場的某價格更便宜,遂駕車繞道去乙商場,途中撞傷他人。僱主明確指示去甲商場,而采購員去乙商場買菜,途中聽說乙商場的行為是為了增進僱主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要求是一致的,采購員的行為是為了增進僱主的利益。因此,應當認定采購員去乙商場的行為是執行職務,采購員致人傷害的行為構成雇員執行職務侵害人身權。此外,雇員超越其職責的行為、擅自委託的行為都不屬於執行職務的行為。雇員與僱主之間存在僱傭關系,雇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傷害他人的,屬於雇員在執行職務侵害人身權的行為,相應的責任應由僱主承擔。
6. 意外傷害保險能不能抵消僱主侵權責任
【案情】伍某雇請朱某在其承包的工地工作。伍某事先為工地的全部建築工人購買了一份建築團體意外傷害險,保險金額為12萬元。保險的受益人系朱某。後朱某在工地施工時被一斷裂橫梁砸傷,造成原告各項損失達26萬元。雙方未能就賠償事宜達成協議,故朱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
【焦點】伍某作為投保人為朱某購買的人身意外傷害險的保險金能否折抵伍某的賠償款?
本人認為,意外傷害險的受益人系雇員,該保險金請求權人僅限於雇員或其近親屬,僱主不享有保險金請求權,故該項保險金不能折抵僱主的賠償款,理由如下: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三十九條:「投保人為與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投保人身保險,不得指定被保險人及其近親屬以外的人為受益人。」之規定,如果雇員發生人身傷害,基於僱主購買的人身意外險而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只有雇員或者雇員的近親屬。僱主作為投保人並不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也就對保險金不具有所有權。根據《侵權責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僱主負有賠償責任。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四十六條:「被保險人因第三者的行為而發生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等保險事故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後,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之規定,公民的人身在被保險後,如果遭受侵害,可以同時獲得保險金和向侵權人主張賠償的;而且公民人身遭受侵害,其實際物質和精神損失是無法真正計算的,法律只是為了便於賠償而設定了一定的計算方法,法律並沒有規定公民不能因受傷而獲得多方的賠償,所以本案雇員是可以同時請求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和要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的。
7. 僱主為雇員購買意外險 受傷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僱主若要通過保險來分散其作為僱主法律責任的風險,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1、為其雇員投保僱主責任險。所謂僱主責任是指僱主對其雇員在受雇期間因發生意外事故或職業病而造成人身傷殘或時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僱主責任險是指以僱主的僱主責任為承保風險的責任保險。僱主責任險屬於財產保險,與機動車責任險類似,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為僱主,其價值和目的在於轉移僱主對雇員賠償的風險。僱主為雇員投保僱主責任險後一旦雇員收到傷害僱主要承擔賠償責任,相對應的保險賠償金則由僱主領取,即便是直接支付給受傷害的雇員,但這屬於保險公司代為僱主賠償的性質,仍可以減輕僱主的賠償責任,這就實現了僱主通過保險來轉移其作為僱主的法律責任。2、為雇員投保意外保險,同時約定受益人為僱主,或是在投保意外保險前與雇員約定若將來雇員在雇傭工作中收到傷害,相對應的保險賠償金抵作僱主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由於僱主責任保險承保范圍相對意外保險較窄,且投保主體是單位、個體工商戶等,通常不包括個人,有的還要求雇員必須與僱主建立勞動關系,這可能導致僱主不能購買僱主責任險或是僱主責任險並不能更多的轉移僱主的賠償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可選擇為雇員投保意外保險,這樣既沒有主體限制,賠償的范圍也相對較大。但若想達到通過人身保險來分散僱主責任,還應通過下列方式來完備相應的法律環節:一是在意外保險中約定保險金的受益人是僱主,但要注意的是,這需要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否則無效;二是可不在保險合同中約定受益人是僱主,但應另行簽訂合同約定,發生保險事故,如果僱主要承擔賠償責任,則相對應的保險賠償金可以減輕僱主的賠償責任。
8. 雇員有侵權行為僱主是否承擔責任
【第九條】 雇員抄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9. 已為雇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僱主還應承擔賠償責任嗎
僱主若要通過保險來分散其作為僱主法律責任的風險,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1、為其雇員投保僱主責任險。所謂僱主責任是指僱主對其雇員在受雇期間因發生意外事故或職業病而造成人身傷殘或時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僱主責任險是指以僱主的僱主責任為承保風險的責任保險。僱主責任險屬於財產保險,與機動車責任險類似,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為僱主,其價值和目的在於轉移僱主對雇員賠償的風險。僱主為雇員投保僱主責任險後一旦雇員收到傷害僱主要承擔賠償責任,相對應的保險賠償金則由僱主領取,即便是直接支付給受傷害的雇員,但這屬於保險公司代為僱主賠償的性質,仍可以減輕僱主的賠償責任,這就實現了僱主通過保險來轉移其作為僱主的法律責任。2、為雇員投保意外保險,同時約定受益人為僱主,或是在投保意外保險前與雇員約定若將來雇員在雇傭工作中收到傷害,相對應的保險賠償金抵作僱主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由於僱主責任保險承保范圍相對意外保險較窄,且投保主體是單位、個體工商戶等,通常不包括個人,有的還要求雇員必須與僱主建立勞動關系,這可能導致僱主不能購買僱主責任險或是僱主責任險並不能更多的轉移僱主的賠償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可選擇為雇員投保意外保險,這樣既沒有主體限制,賠償的范圍也相對較大。但若想達到通過人身保險來分散僱主責任,還應通過下列方式來完備相應的法律環節:一是在意外保險中約定保險金的受益人是僱主,但要注意的是,這需要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否則無效;二是可不在保險合同中約定受益人是僱主,但應另行簽訂合同約定,發生保險事故,如果僱主要承擔賠償責任,則相對應的保險賠償金可以減輕僱主的賠償責任。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10. 因為雇員的重大過失或者故意,僱主和雇員要承擔連帶責任嗎因為侵權責任法和司法解釋不同!!請高人指點!
我國對於用人單位採取的是無過錯責任,只要工作人員實施侵權行為造回成他人的損害,用人單位就要答承擔賠償責任。用人單位不能通過證明自己在選任或者監督方面盡到了相應的義務來免除自己的責任。
無論是侵權責任法還是司法解釋,都規定了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其立法意圖在於:因為工作人員是為用人單位工作,用人單位可以從工作人員的工作中獲取一定的利益,因此,工作人員因工作所產生的風險,需要用人單位承擔。用人單位與工作人員相比,一般經濟能力較強,讓用人單位承擔責任,有利於更好地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於用人單位在選任工作人員時能盡到相當的謹慎和注意義務,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監督和管理。
可以說,解釋第九條是對侵權責任法三十四條的一個細化和具體化,在司法實踐中遇到此類問題,以司法解釋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