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類
(一)停止侵來害; (二)排源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㈡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責任類型有哪些
第五章產品責任
第六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
第八章環境污染責任
第九章高度危險責任
第十章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第十一章物件損害責任
㈢ 侵權行為分為幾類
侵權行為可分為:
1.侵犯人身權,譬如:強奸、大人等;
2.侵犯著作權:譬如:抄襲別人著作中的關鍵內容專冒充是自己筆下的文屬字等;
3.侵犯公民的名譽權:譬如:謠言誹謗等;
4.侵犯公民的相鄰權,譬如在半夜發出強烈噪音而影響鄰居休息等等、等等;
5.侵犯公民的政治權利,譬如:非法剝奪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等
6.侵犯公民財產權:譬如:偷盜、搶劫、強占他人財物等等。
以上這些分類只是大類,如果細分,侵權的行為就太多了,舉不勝舉。
㈣ 侵權責任中公平分擔損失有哪些情形
您好,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 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釋義內容:
【釋義】本條是關於公平分擔損失的規定。
侵權責任的承擔以行為人有過錯為基本構成要件,行為人對損害發生沒有過錯的,除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外,一般不承擔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損害的發生行為人雖無過錯,但畢竟由其引起,如果嚴格按照無過錯即無責任的原則處理,受害人就要自擔損失,這不僅有失公平,也不利於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因此本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公平分擔損失的情況包括: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按照民法通則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意味著行為人不能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民事活動,因此不能認為他們的行為有過錯,當監護人盡到了監護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仍給他人造成損害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監護人分擔損失。
(2)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沒有過錯,但造成他人損害。
(3)具體加害人不明,由可能加害的人分擔損失。
(4)因意外情況造成損害。
(5)為對方利益或者共同利益進行活動過程中受到損害。
公平分擔損失的規定是侵權法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特別規定,與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同:
1.與過錯責任的區別:(1)過錯責任原則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前提,而公平分擔行為人並沒有過錯。(2)承擔過錯責任以填補受害人全部損失為原則,公平分擔只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給受害人以補償。
2.與無過錯責任的區別:(1)無過錯責任不問行為人是否有過錯,其適用以法律的特殊規定為根據。也就是說,承擔無過錯責任,行為人可能有過錯,也可能無過錯。而公平分擔,行為人沒有過錯,也不屬於法律規定的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形。(2)無過錯責任適用於法律明確規定的幾種情形。而公平分擔只是原則規定適用條件,沒有具體界定所適用的案件類型。(3)承擔無過錯責任,有的是填補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有的法律規定了最高責任限額。公平分擔只是分擔損失的一部分,沒有最高額限制。
公平分擔適用於行為人和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的情況。如果損害由受害人過錯造成,應當由其自己負責;如果由行為人或者第三人過錯造成,應當由行為人或者第三人負責;如果行為人和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有過錯,應當根據他們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分配責任。也就是說,只要有過錯責任人,都不適用本條規定。
公平分擔不是說加害人與受害人各打五十大板,平均分擔損失。確定損失分擔,應當考慮行為的手段、情節、損失大小、影響程度、雙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等實際情況,達到公平合理、及時化解矛盾、妥善解決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關於侵權損失賠償都有哪些規定
網上查查看
㈥ 侵權責任法中產生補充責任的侵權類型有哪些
你好:
補充責任是指基於同一個損害事實產生兩個以上的賠償請求權,數個請求權的救濟目的相同,但對請求權的行使順序有特別規定的,受害人應當首先向直接加害人請求賠償,在直接加害人不能賠償或者賠償不足時,受害人可以向補充責任人請求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補充責任人在承擔了補充責任後,有權向直接責任人行使追償權,但就其過錯行為產生的直接損害部分不享有追償權。
《侵權責任法》中,關於補充責任的條款,主要有三條:第34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第37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第4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