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勞資糾紛與經濟糾紛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的法律制度下,從本質上說,勞資糾紛屬於經濟糾紛的一種,兩者都是債權債務回糾紛。答但是兩者適用法律部門不同,勞資糾紛適用《勞動合同法》,屬於經濟法部門;一般經濟糾紛適用《合同法》、《物權法》等,屬於民商法部門。另外,勞資糾紛在程序上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必須先申請仲裁,對仲裁結論不滿,再向法院起訴。
㈡ 勞資糾紛屬於什麼類型的案件啊
勞動爭議案件,應到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勞動仲裁。但如果單位已經出具欠條,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㈢ 哪些糾紛屬於勞動爭議的受理范圍
復勞動爭議的范圍是:制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
(七)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後發生的糾紛;
(八)勞動者退休後,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而發生的糾紛;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㈣ 勞動爭議屬於經濟糾紛嗎
不一定
大部分勞動合同糾紛屬於經濟,但是也有不屬於經濟的。經濟肯定不等同於勞動糾紛。
㈤ 勞動糾紛屬於民事訴訟嗎,一般怎麼進行劃分
您好!勞動糾紛的解決途徑多樣,並非只有訴訟一樣,所以不能直接說勞動糾紛就是民事訴訟。
勞動糾紛指的就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由於達不成一致而產生的糾紛。勞動爭議發生後,勞動者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勞動者想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首先要在勞動糾紛發生後的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勞動仲裁申請,對仲裁結果不服時,應當自收到仲裁裁決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而不能直接提起訴訟。請注意,向監察部門舉報和到調解委員會調解都不是必經過程,但是勞動仲裁卻是起訴的必經過程。
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和審理一般民事糾紛一樣,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主要程序有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等。 一審程序比較復雜。審理之前人民法院將進行向被告發送起訴狀副本、組成合議庭、開展調查或委託調查、通知當事人參加訴訟等事宜。法庭調查時,按當事人陳述、證人作證、出示證言書證等證據、宣讀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這樣的順序進行。進入法庭辯論後,先由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然後由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再由各方互相辯論。辯論之後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判決書中應當寫明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可依法提起二審程序。須在一審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上訴狀應當寫明當事人的姓名、法人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姓名,原審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編號和案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二審法院應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並應組成合議庭進行開庭審理。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也可徑行判決。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是終審判決。
審判監督程序是當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而需要再審時所進行的程序。當事人也可以申請再審,但須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㈥ 勞資糾紛是什麼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產物,嚴重時往回往以罷工形式出現。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私營企業中也有勞資糾紛,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政府根據「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予以解決。現階段,外資企業、私人企業中存在的勞資糾紛,納入勞動爭議的處理程序予以解決。
勞資糾紛也稱為勞動爭議,是指勞動者(員工)與投資者(用人單位)之間由於種種利益沖突而發生的糾紛。勞資糾紛的種類: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二條的規定: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糾紛主要有以下幾類:
(1)因企業開除、除名、辭退職工和職工辭職、自動離職發生的爭議;
(2)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的規定發生的爭議;
(3)因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4)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依照本條例處理的其它勞動爭議。
㈦ 勞動糾紛與勞資糾紛的區別是什麼有沒有法律依據
勞動糾紛和勞務糾紛是不同的法律概念。勞動糾紛適用勞動法律、法規;勞務糾紛適用民事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