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消費者權益受損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一)消費者的弱勢地位。
在市場上商品交易的雙方,一方面是生活消費者。另一方面是商品經營者。作為消費者來講,往往是以個人的名義從事商品購買活動。但作為經營者來講,則是以組織的名義從事商品出售活動。因此,以個人名義從事商品購買活動的消費者和以組織名義從事商品出售活動的經營者比較起來,前者顯得力量極其弱小,由此而造成了買賣雙方交易能力的不對等,使個人消費者成為沖突中的受害者。2010年央視3・15晚會所揭露的惠普公司電腦黑屏事件,雖然牽涉到眾多的消費者,但消費者則是以個人的身份出現在惠普,這一在電腦產品中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公司面前,顯得力不從心,多次交涉無果,受損權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維護,其弱勢地位顯而易見。
(二)消費者消費品知識的缺乏。
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為滿足自己生理以及心理的消費需要,而購買復雜多樣的消費者。但作為商品經營者來講,則專營某一特定的商品。因此,消費者與商家比較起來,消費品相關知識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消費者由於對消費品的質量、性能,不能做出有效的判斷,只能被動地聽從商家的宣傳介紹。正是由於消費品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對稱,商家往往利用這種優勢,在購買現場對消費者進行欺騙宣傳、誇大優點、隱瞞缺點、誘騙消費者上當。
(三)消費者的個性誤區。
為消費而購買消費品,是消費者的一大購買特點,不管這種消費是生理方面的還是心理方面的。因此,消費往往依據自己的愛好、興趣以及虛榮心理來選購商品。精明的商家根據消費者在購買現場的言談、舉止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欲罷不能、先睹為快的外部特徵,對消費者進行誘惑、慫恿,使之步入消費陷阱。這一問題在文化市場上表現尤為突出。比如第一輪生肖郵票中的猴票,由於發行量小,加上通信過程中的消耗,其存世量就更小了。為此,消費者對此票趨之若鶩,不惜破費購買。正是由於這種消費上的沖動性,被擁有現代營銷手段的經營者所利用,有些經營者用相當逼真的假冒郵票哄騙集郵愛好者。當人們從興奮中冷靜下來,方知受騙,但已為時已晚。消費者的個性誤區,為自己的消費生活付出了代價。
(四)消費者組織力量的不足。
消費者的消費生活,是通過與商家買賣的交易來實現的。在每一次的商品交易中,即使是權益受到了損害,消費者也只能是單打獨拼,沒有力量與經營者組織體相抗衡。經營者組織體以自己的團體優勢應對個體消費者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後來雖然成立了消費者協會,這一被稱為消費者的「娘家人」的組織形式,但這一組織形式畢竟是民間組織,而不是官方機構。消費者在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重大的權益侵害案,消協卻無能為力,只能通過司法程序的介入,最終得到解決。因此,消費者組織力量的不足,導致了經營組織者在消費者面前有恃無恐、膽大妄為,權益侵害個案一樁接一樁,有的甚至是不了了之。
2. 侵犯信息網路傳播權的原因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九條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網路用戶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的具體事實是否明顯,綜合考慮以下因素,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構成應知:
(一)基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二)傳播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類型、知名度及侵權信息的明顯程度;
(三)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主動對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進行了選擇、編輯、修改、推薦等;
(四)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積極採取了預防侵權的合理措施;
(五)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設置便捷程序接收侵權通知並及時對侵權通知作出合理的反應;
(六)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七)其他相關因素。
這是最高院的規定,反過來理解就是「侵犯信息網路傳播權的原因」了。
比如:
「(六)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反過來理解是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沒有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則就構成了侵犯信息網路傳播權了。
結合您的問題,我也又從新學習了一遍,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3. 網路消費者的影響網路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
1、產品的特性
首先,由於網上市場不同於傳統市場,網上消費者有著區別於傳統市場的消費需求特徵,因此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在網上銷售和開展網上營銷活動的。根據網上消費者的特徵,網上銷售的產品一般要考慮產品的新穎性,即產品是新產品或者是時尚類產品,比較能吸引人的注意。追求商品的時尚和新穎是許多消費者,特別是青年消費者重要的購買動機。
其次,考慮產品的購買參與程度,一些產品要求消費者參與程度比較高,消費者一般需要現場購物體驗,而且需要很多人提供參考意見,對於這些產品不太適合網上銷售。對於消費者需要購買體驗的產品,可以採用網路營銷推廣功能,輔助傳統營銷活動進行,或者將網路營銷與傳統營銷進行整合。可以通過網上來宣傳和展示產品,消費者在充分了解產品的性能後,可以到相關商場再進行選購。
2、產品的價格
從消費者的角度說,價格不是決定消費者購買的唯一因素,但卻是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肯定要考慮的因素,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一般商品來講,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經常表現為反比關系,同樣的商品,價格越低,銷售量越大。網上購物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網上銷售的商品價格普遍低廉。
此外,消費者對於互聯網有一個免費的價格心理預期,那就是即使網上商品是要花錢的,那價格也應該比傳統渠道的價格要低。這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的起步和發展都依託了免費策略,因此互聯網的免費策略深入人心,而且免費策略也得到了成功的商業運作。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新興市場它可以減少傳統營銷中中間費用和一些額外的信息費用,可以大大削減產品的成本和銷售費用,這也是互聯網商業應用的巨大增長潛力所在。
3、購物的便捷性
購物便捷性是消費者選擇購物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消費者選擇網上購物時考慮的便捷性,一是時間上的便捷性,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並節省時間;另一方面,是可以足不出戶,在很大范圍內選擇商品。
4、安全可靠性
網路購買另外一個必須考慮的是網上購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問題。由於在網上消費,消費者一般需要先付款後送貨,這時過去購物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場購買方式發生了變化,網上購物中的時空發生了分離,消費者有失去控制的離心感。因此,為減低網上購物的這種失落感,在網上購物各個環節必須加強安全措施和控制措施,保護消費者購物過程的信息傳輸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以及樹立消費者對網站的信心。
4. 網路購物糾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糾紛產生原因,排在首位的是交易規模在特定促銷期間較大。網購消費市場經歷了多年快速增長,交易份額巨大,網購用戶數量龐大。特別是「雙十一」等特定促銷期間,成交額十分巨大,網店牟利的沖動進一步加劇,如去年11月11日當天的網路消費交易金額超過1207億元,使得特定促銷季成為糾紛的高發期。
第三個原因是消費者沖動消費佔一定比例。消費者在「滿100減50」、「消費200送600紅包」、「七天無理由退貨」等強大促銷攻勢和「全民購物狂歡」的輿論下,往往會沖動消費,收到貨物後發現並不滿意,或恢復冷靜後反悔。最後,網路交易平台業務分拆的需要也會產生糾紛。提供商出於自身經營需要,在集團內部拆分業務范圍,雖主觀上無惡意,但在客觀上造成消費者無法確定實際的供貨方。
5. 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問題的原因求解答
電子商務拓寬了消費市場,增大了消費信息和市場透明度,傳統的消費活動幾乎都被搬上了網路空間。然而事情都具有兩面性,電子商務帶來優越性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的問題,增加了消費者遭受損害的機會。中國網庫王海波先生認為電子商務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存在如下諸多方面的問題。
1)交易安全問題
由於電子商務的活動很多都是在開放、虛擬的網路環境下進行,形形色色的人員都可以參與其中,這就給交易安全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身份識別、信用認證、合同有效性的認定和安全電子支付是電子商務應用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2)消費者的知情權問題
知情權是消費者的一項基本權利。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應知曉商品和服務的真實情況。但在實際電子商務活動中,經營者對消費者虛假告知或不完全告知的案例時有發生。
3)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問題
在電子商務中,由於黑客技術的發展和網路利益的驅使,消費者的隱私權極易受到侵犯。網路隱私一旦被濫用,將給消費者個人帶來難以想像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
4)消費者退換貨問題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由於網路交易的特殊性,消費者不能當面檢驗商品,導致錯誤的購買決定的可能性較大;另一方面經營者的權益也可能受到消費者退換貨的影響。如一些數字化的商品:音樂CD、影視DVD、軟體、電子書籍等,消費者在要求退換貨前保留了復製品的可能性很大。
5)格式條款的效力問題
格式合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但網路中存在諸多不公平的格式合同或霸王條款,如果這些格式合同或霸王條款得不到合理控制,會增加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最終導致消費者拒絕這種網上交易方式。
6)管轄權問題
網路的非中心化和無邊界性,使網路空間成為一個不易受主權管轄的新的領域,網上活動發生的具體地點和確切范圍很難界定,因而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問題可能受到立法差異、管轄許可權制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多方面的阻礙。
7)損害責任的承擔問題
在網路交易過程中會經常遇到一些障礙,導致交易中止。不管中止的原因是來自黑客襲擊還是系統失誤,責任都必須要有人來承擔,誰來承擔這個風險呢?而相關法律法規對於電子商務中這一責任的承擔問題並未明確。
6. 你好,請問如何聯系你,我想咨詢一下關於網路游戲公司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一些問題
你好,首先我要說一下,我不是律師或者法律方面的工作者,但是我是常年對電子游戲內有接觸的人員,我對容這種電子游戲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是服務平台誤封號,這一點是不算侵犯消費者的權利的。您可以選擇聯系客服。如果客服部給予解決的話,您可以向服務平台的後方公司對客服進行投訴。
對於誤封這一點不侵權的,而且誤封時間較短。如果咨詢公司名稱不予回答的話,您就要看這個游戲是否有合格的審批編號。那種野雞公司的游戲都是不怎麼樣的。
您說的消費者的權利在誤封號這一方面是不會受到任何侵犯的,所以您沒有任何上訴的權利。
如果真的說是涉及到金錢,而且項目款項超過1300元的話,您是可以選擇向這個公司正式發出律師函或者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