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中國海洋領土糾紛

中國海洋領土糾紛

發布時間:2021-01-07 06:54:38

『壹』 中國有多少海洋領土

根據世界海洋法規定,中國擁有的海洋國土面積是299.7萬平方公里,包括內水、專領海及專屬經濟區屬和大陸架。
中國面臨著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要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爭得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還有相當大的困難。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在黃海,我國與朝鮮和韓國存在著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
在東海,我國固有領土釣魚列島被日本非法佔領;按日本的無理要求,日本與我國有16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
在南海,我海洋權益受到的侵犯更加嚴重。從權威的海洋研究機構獲取的數字是:有大約12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處於爭議中。
中國還需要努力啊!

『貳』 我國海洋領土面臨哪些危機

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1. 近海環境呈復合污染態勢,危害加重,防控難度加大;2.近海生態系統大面積退化,且正處於劇烈演變階段,是保護和建設的關鍵時期; 3. 海洋生態環境災害頻發,海洋開發潛在環境風險高; 4.沿海一級經濟區環境債務沉重,次級沿海新興經濟區發展可能面臨新的危機和挑戰。

七大生態問題突顯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封閉性特徵,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脆弱性明顯。過去30年,我國沿海區域經濟和海洋經濟基本上沿襲了以規模擴張為主的外延式增長模式,使得近海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與20世紀80年代初相比,我國海洋生態與環境問題在類型、規模、結構、性質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生態、災害和資源四大生態環境問題共存,並且相互疊加、相互影響,呈現出異於發達國家傳統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特徵,表現出明顯的系統性、區域性和復合性。
盡管我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海洋環境與生態的保護工作,採取多種措施積極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陸地生態環境保護相比,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工作還比較薄弱。隨著國家新一輪沿海地區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
海洋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海洋生態系統包括濱海濕地、河口、海灣、珊瑚礁、紅樹林等,生態價值巨大,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種資源。然而,污染、大規模圍海造地、外來物種入侵導致濱海濕地大量喪失,我國近岸海洋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010年監測結果表明:2010年,處於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監控區分別佔14%、76%和10%。據初步估算,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我國濱海濕地累計喪失57%,紅樹林面積喪失73%,珊瑚礁面積減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蝕,沙質海岸侵蝕岸線已逾2500公里,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得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日趨減少。
海洋生態災害頻發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近海的赤潮、綠潮、水母旺發等災害性生態異常現象頻頻出現,為我國近海的生態安全敲響了警鍾。
21世紀以來,無論是發生頻次還是涉及海域面積,我國的赤潮災害都在驟增。2001年~2009年,赤潮發生次數和累計面積均為20世紀90年代的3.4倍。從多年的趨勢上看,赤潮的發生有從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擴展的趨勢。
2000年以來,我國近海無經濟價值的大型水母數量開始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水母旺發有可能對漁業資源產生不利影響。2007年開始,黃海海域連續出現滸苔形成的大規模綠潮。另外,隨著我國運輸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發生災難性船舶事故的風險逐漸增大。同時,海上油氣開采規模的擴大也增加了溢油災害的風險。
陸源入海污染嚴重
江河攜帶污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污口排污已成為影響我國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2010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0年河流攜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入海量較上年明顯增加;監測的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達標率均有所提高;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未見明顯改善,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較差。「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年均達千萬噸以上。從近年統計數據來看,全國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呈顯著下降趨勢,但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問題仍然嚴重。另據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全國農業污染源已成為我國陸地和海洋水污染控制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國近岸海域總體污染程度依然較高,近海海域污染面積居高不下,主要污染區域分布在黃海北部近岸、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這些區域大多為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之路使得這些地區背上了沉重的環境債務。
海洋生態服務功能受損
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沿海已經歷了4次圍填海浪潮。特別是最近10年來,我國掀起了以滿足城建、港口、工業建設需要的新一輪填海造地高潮。1990年~2008年,我國圍填海總面積從8241平方公里增至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圍填海面積285平方公里。據不完全統計,到2020年,我國沿海地區發展還有超過5780平方公里的圍填海需求,必將給沿海生態環境帶來更為嚴峻的影響。
從圍填海管理上來看,2002年1月《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以前,圍填海基本處於「無序、無度、無償」的局面。《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實施之後,圍填海管理有所加強,但是由於地方強大的填海需求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監管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漁業資源種群再生能力下降
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在20世紀60年代末進入全面開發利用期,隨著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的數量持續大量增加,對近海漁業資源進行過度捕撈。捕撈強度超過資源再生能力,急劇地降低了漁業生物資源量,一些傳統漁業種類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影響到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另外,海洋捕撈活動中的垃圾、污水對海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另外,魚蝦類等投餌性種類的養殖雖在海水養殖產量僅佔10%左右的比例,但卻是海水養殖污染的主要來源,對沿岸潮間帶生態系統構成了很大的壓力,直接破壞了漁業生物的產卵場和棲息地,進一步影響到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
河口生態環境負面效應凸顯
我國大型水利工程數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導致河流入海徑流和泥沙銳減,其中8條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約20億噸,減至近10年的約3億~4億噸,對河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產生了顯著的負面效應。
流域入海物質通量的變化導致河口三角洲侵蝕後退、土地與濱海濕地資源減少,河口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發生在河口與近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如浮游生物組成及種群結構改變、有毒赤潮種類增加、魚蝦產卵場和孵化場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與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密切相關。隨著今後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續增加,其對河口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將進一步凸顯。
海平面和近海水溫持續升高
近30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的海平面總體上呈波動上升的特點,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6毫米,高於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據預測,在未來的30年中,我國沿海地區海平面的平均升高幅度約為80毫米~130毫米,其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京津地區沿岸將是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主要脆弱區。與此同時,我國近海的海表溫度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將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資源分布范圍改變、紅樹林人工栽培范圍北擴和熱帶海域珊瑚白化等現象,還將導致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種組成格局發生改變。另外,海洋酸化將嚴重影響我國珊瑚礁的資源分布、食物產出和旅遊產業。可以預測,未來由海平面上升、水溫升高和海洋酸化等引發的各種海洋災害的頻率及強度將會有不同程度的加劇

專家建議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實現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必須採取綜合政策和措施。其基本思路是,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統籌海洋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海洋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堅持以生態系統為基礎,陸海統籌、河海一體的基本原則;統籌沿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有助於改善海洋—河口生態系統健康的保護和可持續土地利用方式;鼓勵和支持可持續的、安全的、健康的海洋開發活動,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跨越各部門之間的利益高層決策機構,形成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及部門之間的網路狀對接與合力,激勵各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參與。
第一,制定國家海洋和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新的我國海洋和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未來20年我國海洋和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提出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養護的重點任務。
第二,設立國家海洋委員會。通過建立陸海統籌和國家部門間的協調機制,鞏固和穩定齊抓共管的體制,形成政策合力,保障目前涉海政策和法律的有效執行。
第三,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規體系。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基本法》,作為海洋管理的根本大法;起草和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岸帶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渤海區域環境管理法》。
第四,實施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以生態系統為基礎,修編海洋功能區劃;建立圍填海紅線制度;建立海洋生態補償制度;建立海洋保護區網路;加強受損海洋生態系統的修復與恢復工作;加強海洋生物資源養護與增殖;發展碳匯漁業新模式。
第五,制訂防控流域對海洋負面影響的最優方案。為減少陸源污染和大型水利工程對河口和近海環境與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制訂最優方案控制流域—河口污染,並加強流域水利工程對河口水沙調控的綜合管理。
第六,加強長期、科學、陸海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和預測。相關涉海部門協力做好流域—河口—海域一體化的監測和對接,構建大氣、流域、海洋/海岸帶一體化環境監測體系,建立以環境監測網路、野外台站觀察和區域生態修復示範為一體的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和監測體系。
第七,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風險預警及應急響應制度。建立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風險預警及應急響應制度;建立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通報和區域潛在環境風險評估、預警及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區域突發海洋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體系。
第八,加強海洋意識宣傳,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大力開展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在沿海大開發背景下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在重大海洋開發活動決策過程中,建立暢通的公眾參與平台,讓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中國海洋報

『叄』 什麼是海洋領土

根據1994年11月16日,《聯合國海洋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的領海權外內,其管轄的海域面積容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以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

也就是說沿海國家在12海里內的領土叫海洋領土!1

『肆』 我國海洋領土范圍方面存在的爭端問題

南海方面:
南海,又稱南中國海,遍布大小島嶼,包括東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島。目前,南海四大群島中,西沙、中沙群島被中國實際控制,東沙群島由中國台灣控制,而南沙群島的情況復雜得多:越南非法佔據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非法佔據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非法佔據南沙西南部海域。南海爭端爭執的焦點就在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陸地面積雖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個海域面積達八十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沙群島地處越南金蘭灣和菲律賓蘇比克灣兩大海軍基地之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沖,通往非洲和歐洲的咽喉要道。

二、黃海
黃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夾在中國和朝鮮半島之間,海底全部是大陸架。在這個區域,中國和朝鮮、韓國都存在著爭端。
1、朝鮮
早在1955年,朝鮮政府就宣布了12海里領海區,並且在1977年,宣布建立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中規定「經濟水域從領海基線起200海里,不足200海里處劃至海洋的半分線」。
因為中國和朝鮮之間的黃海最大寬度不足400海里,所以朝鮮單方面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做法,明顯侵犯了中國權益。
在中國和朝鮮關於黃海劃界的談判中,中國主張以「中間線原則」來劃界,而朝鮮主張以「緯度等分線」法劃界。
所謂「緯度等分線」,是指以該海域各緯度中點連線來劃界。所謂「中間線」原則,則是指選取海岸兩邊距離最近的兩點,以兩點連線的中點來劃界。
由此,中朝之間產生3000多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
2、韓國
在和韓國關於黃海的劃界談判中,這次變成了韓國主張「中間線原則」來進行劃分,但中國表示拒絕。中國主張按照「自然延伸原則「劃界。
所謂「自然延伸原則」,原本是說在海洋劃界時,大陸架是沿海國家陸地在海洋中的自然延伸,因此大陸沿海國家對大陸架具有天然的、初始的和排他性的權力。
但是,且慢,黃海整個海底都是同一塊大陸架,如果按照這個原則,總不能把整個黃海都劃給中國吧?對此,中國自然有說道。
中國認為,中韓兩側黃海海底的土壤不同,靠近中國一側的土壤為黃色,這是黃河古河道沖進黃海的土壤,這一區域占整個黃海海底的2/3,因此這部分都應該屬於中國。另外1/3海底土壤顏色為紅色,那個才屬於韓國。(同學們現在知道了黃河攜帶大量泥沙的重大意義了吧?內牛滿面中……)
由此,中韓之間產生6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
在和中韓劃界過程中,中國強烈譴責韓國採取「實用主義」,面對日本時採用「自然衍射原則」,而同中國時談判時就忘記這一原則了。回頭再看看中國對朝韓兩國的劃界標准,不覺莞爾一笑。
網上還流行一種說法,說中韓東海劃界中,中國主張「中間線原則」,而韓方主張海岸線比例法。但根據《中國海洋國土知識地圖冊》(這是目前中國唯一一本獲批出版的海洋地圖冊),應該是韓方主張中間線原則,而中國主張自然延伸原則。同時,韓國建國大學李根寬論文《黃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也證實了這點。
可惜,沒有找到黃海劃界的地圖,所以只能紙上談兵了。
在黃海劃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伴隨著資源爭奪。1991年,韓國在黃海中部中國主張一側進行石油鑽探,結果被中國趕跑。此外,2000年時,兩國簽訂了《中韓漁業協定》,算是兩國海洋劃界談判中的一個重大成果。在協議中,雙方劃定了漁業暫時區域。

名存實亡的「九段線」, 好島嶼已被瓜分殆盡。

中國地圖的右下角,都附有一個南海諸島的小地圖,這個被海洋工作者常常提起的「九段線」分布著南海周邊國家爭奪的島嶼和海域。在南沙群島中,屬於中國控制的只有9個,其中中國大陸佔8個,台灣佔1個,而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所佔的卻多達45個。

依次列出南海群島既得利益者的名單:越南派兵搶佔29個南沙島嶼,是最多的。菲律賓是8個,馬來西亞是5個,汶萊是2個。

南海群魔亂舞背後是利益紛爭,是大國角力。

南沙之爭,其本質是圍繞著石油資源而展開的爭端,是名副其實的「石油政治」問題,南沙問題背後是撲朔迷離的大國角力。

菲律賓參眾兩院2月正式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列為菲「所屬島嶼」,該法案最後由總統阿羅約簽署後正式成為法律。

南亞有關當事國把東盟作為區域共同體,基於共同立場,協力對抗中國,以達到其進一步侵食和霸佔南海之目的。
南海爭端 -
中越南海爭端2007年3月份,越南宣布在越南北部海防市東七十多公里的海域發現石油儲量豐富的安子油田,並公開邀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公司進行公開招標,同時邀請俄羅斯作為南沙石油的開發夥伴。4月份,越南正式啟動與英國石油公司(BP)推進在南沙建設天然氣田和管道的計劃。2月12日,越南外交部發言人就南沙群島的所有權公開發表聲明,稱「有充分的歷史根據證明越南擁有南沙群島的主權」。

2007年4月,越南政府進一步劃定了南沙部分油氣招標區塊,並將在南沙舉行所謂「國會代表」選舉;越南還將
和英國BP公司合作在南沙修建天然氣輸送管道。不但如此,越南還放出硬話,狂妄地宣稱「擁有南沙全部島嶼的主權」,其官方《西貢解放報》甚至聲稱「決不放棄一寸土地」,並「不惜與中國一戰」。

可是在一個多月前2007年04月09日的越南國會主席阮富仲來中國訪問時,和中國只談兩國經濟合作、友好睦鄰,從頭到尾筆者就沒有看到在雙方會談中有關中越南海問題的議題。大概是越南的這位議會的議長沒有被授權,所以對中越之間的敏感問題是避而不談。

越南海空軍的現代化和越南對南沙群島的侵佔情況

過去三十年越南人對南沙群島的蠶食的情況、和導致越南人現在野心膨脹的所謂現代化海空軍事力量的實力。

1、1973年7月至1974年2月先後侵佔南沙群島的鴻庥島、南子島、敦謙沙洲(沙島)、景宏島、南威島和安波沙洲,並派軍駐守;1975年2月14日發表的白皮書,聲稱對西沙和南沙群島擁有「主權」。

從1975年4月至1991年11月,越南先後共侵佔南沙島礁27個。它聲稱擁有南沙全部海域。迄今,越南巳完成對南沙島礁的軍事控制部署;加強所佔島礁的基礎建設,增強島礁防禦作戰能力同時加緊對油氣資源的掠奪。

2、越南空軍目前裝備了從俄羅斯引進的可以進行對海精確打擊的蘇—30MK2戰機,和可以進行遠程空戰的蘇—27Sk戰機。但是越南國土南北端相距1600公里,縱深最窄處僅50公里。這種缺乏戰略保護縱深的地理特徵決定如果開戰越南空軍可能連他自己的本身防護都成問題,所以就是越南空軍完成他所謂的現代化改裝,而且進口的那二十幾架俄制三代戰機全部到位,他依然只是一支以國土防空為主業防禦性的戰術空軍。

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南人民軍的發展就受到武器裝備陳舊老化的制約。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軍方開始把相對寬裕的資金加強海軍實力。越南海軍現有各型作戰艦艇120餘艘,包括護衛艦、炮艇和袖珍潛艇等。它們大多是當年蘇聯援助的陳年舊貨,由於缺乏保養和零件供應,使得越南海軍與周邊海軍比起來,實力實在是難以啟齒。基於傳統合作關系,越南把發展海軍的重心放在與俄羅斯合作上。

總之就是越南海軍購買的俄羅斯戰機、軍艦全部到位,越南海軍一樣脫離不了近岸作戰防禦型海軍的范疇。這也是一支把護衛艦作為海上作戰編隊主力艦的越南海軍的無奈和悲哀。
南海爭端 -
中馬南海爭端南海博弈之跳樑小丑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副首相納吉(DatukSeriNajibTunRazak)2008年8月赴南沙群島燕子島,宣示主權。台「外交部」昨天重申,「中華民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並重提「南沙倡議」,主張以環境保護取代主權爭議,吁南海周邊各國優先考慮劃設海洋生態保育區,「中華民國」願透過協商對話,和平解決南海爭端

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2009年3月5日中午登陸南沙群島的彈丸礁(馬來西亞稱拉央拉央島)和光星仔礁(馬來西亞稱烏比烏比礁),首次以總理兼國防部長的身份宣示馬來西亞擁有其「主權」。
南海爭端 -
中菲南海爭端1950年,民間人士進佔南沙太平島及其他諸島,大肆盜采磷礦。

1956年,自稱所謂的探險者,登上了南沙。

1971年,聲稱8島為卡拉揚(Kalayaan)非屬南沙,也非為任何人之主權,據以劃定領海線。

1972年,指定屬巴拉望省。

中菲黃岩島之爭

對於黃岩島是中國領土的立場,菲方過去從未表示過異議,但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專屬經濟區的法規頒布實施來,菲方突然以黃岩島位於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為借口,先是宣稱對黃岩島擁有海洋管轄權,後公開叫嚷對黃岩島擁有主權。據統計,從1997年以來,菲在黃岩島抓捕和騷擾我漁民的事件平均每年二三起。每次事發後,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並提出了抗議和交涉,但菲方充耳不聞,侵犯行為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呈變本加厲之勢。
菲教育部在新版地圖中將黃岩島,甚至整個南沙群島列入了菲國版圖,將地圖送往了4萬所公立學校圖書館。更為嚴重的是,菲政府竟然企圖把南沙群島是菲律賓領土列為修憲的內容,妄圖以法律的形式進行領土擴張。

菲律賓參眾兩院2月正式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列為菲「所屬島嶼」,該法案最後由總統阿羅約簽署後正式成為法律。

菲律賓參議員勞薩斯更是囂張地表示:「別太把中國的抗議當回事。」
而美國已公開由它的智囊向菲建議,說不用管中國的相關的法律或者中國的抗議,美國會承認或支持菲律賓的占據島嶼行動。

南海爭端 - 爭端背後南海爭端黃岩島
南海局勢升級後,一些大國或地區集團出於各自不同的戰略目的,積極擴大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染指南海地區事務,力圖使南海問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東海
東海爭端
在東海,和中國有爭端的是韓國、日本兩個國家。
1、韓國
在中韓東海劃界問題上,依舊延續了兩國黃海劃界的矛盾,也就是說,韓國則主張以中間線原則來劃界,而中國主張以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來劃界——即按海底底土顏色不同來劃界。由此產生12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區。
中韓在東海問題上,最嚴重的爭執,則是蘇岩礁。
蘇岩礁位於東海北部,距離崇明島大約150海里。是一處暗礁,最高處在水下4.6米處,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400米。
中國對蘇岩礁了解倒是很早,精確測繪也早在1963年進行過一次,1992年,海軍北海艦隊兩艘測量船又對蘇岩礁進行了全面精確測繪。估計在當時中國人心中,這地方是理所當然是中國的,所以誰也沒有在意。但任誰也沒有想到,土共整天打雁,卻被雁兒啄了眼。
韓國人是在1984年才發現這個地方的,1987年,韓國把蘇岩礁命名為「離於島」,到了2000年,韓國投資230多億韓元(2400萬美元),對在其上蓋起了一棟76米高的建築物,其中水下40米,水上36米。面積1300多平方米,而且還有直升機停機坪。其中有8名所謂「研究人員」常駐。
韓國在蘇岩礁上搞建設時,土共居然蒙在鼓裡,一絲一毫都不知道。直到韓國工程完工,人員入駐後,土共這才如夢初醒,趕忙提抗議,但為時已晚。
本來,對於蘇岩礁這樣海底的一塊暗礁,按正常人的想法,也真沒有什麼可值得關注的。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謂「島」,是指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而且只有島才擁有領海、毗鄰區和專屬經濟區。就連一個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岩礁,都沒有專屬經濟區,何況如蘇岩礁這樣在常年在水下4.6米處的暗礁?
但韓國人硬就把這個暗礁搞成了「島」,並且悍然以此為基點,來和中國進行劃界。(不過話說回來,寫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曾母暗沙,無語中……)
2、日本
中日在東海劃界上的爭議,首先也是在於雙方對於所採用標准各執一詞。日本主張採用「中間線原則」,而中國則主張採用「大陸架延伸原則」。不過,對日本的大陸架延伸原則,土共可就不象對韓國那麼客氣了。韓國好歹和中國同在一個大陸架上,土共不好意思做太絕,對日本就沒有那個顧慮了,一下子把界線推到了沖繩海槽。
但日本不同意這一觀點,日本認為沖繩海槽「只是一個偶爾的斷裂」,不具備任何法律上的意義,因此要求以中間線劃界。但日本所主張的中間線,是以中國大陸沿岸與日本島鏈沿岸之間的中間線,尤其令中國人不能接受的是,日本的基點中,居然包括了釣魚島。所以在中國看來,日本所謂的中間線,自然是非法的,無效的。
中日之間,最大也是最敏感的爭議,自然非釣魚島莫屬了。
釣魚島,最早當然是中國人先發現、並納入管轄的,是台灣的附屬島嶼。但日本自從甲午戰爭前,就私自上島採集鳥羽和鳥糞,算起來倒是日本對其開發在前。甲午戰爭時,日本人趁中國敗局已定,在《馬關條約》簽訂前三個月,吞並釣魚島,將之劃歸沖繩縣管轄。二戰結束後,沖繩被美國佔領,釣魚島也因此落入美國手中。1971年,美國向日本交還沖繩時,將釣魚島一同交還。為此,海峽兩岸的中國政府都發表聲明,表示抗議,而在全球華人中,也興起了保釣運動的風潮。在此壓力下,美國宣布,他交還日本的,僅僅是釣魚島的管轄權,並不涉及主權。——這就是釣魚島問題的來由。
1972年中日建交談判時,兩國同意將釣魚島問題掛起,留待日後解決。但此後日本並未遵守承諾,各種動作不斷,如在上面建造直升機停機坪,修建燈塔等等。
就目前而言,由於日本實際控制著釣魚島,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明顯處於劣勢。本來兩岸可以攜起手來,共同面對,無奈大陸的這一提議被馬英九斷然拒絕。
由於釣魚島既關系東海劃界,又牽扯到海底資源,因此中國很難在這一問題上做出讓步,一旦中國失去釣魚島,不但將喪失大量資源,而且東海所轄海域也將所剩無幾,同時中國南北海上運輸通道也將受制於人,釣魚島對中國,實在是意義重大。
說到中日東海劃界,就不能不提一個地方,這就是沖之鳥礁,日本叫沖之鳥島。這個地方在沖繩以東的太平洋上,距離關島比較近。是一塊小礁石,漲潮時大部分被淹沒,退潮時露出水面。日本人在這塊礁石上乾的事情,和韓國人在蘇岩礁上乾的事情一樣,在上面修築人工建築,意圖化礁為島,以此來獲得4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按說這個地方和中國沒有什麼關系,但在中日劃界談判中,中國總是拿這個事情來惡心日本人。一笑~~~
東海劃界,其中資源的爭奪自然是重頭戲。這裡面比較重要的就是東海油氣田的爭端。中國在東海地區建設有四個油氣田,分別是春曉、斷橋、平湖、天外天,這三個油田本來是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的,而且在日本所謂「中間線」的中國一側,也就是說,即使按照日本的劃界原則,這幾個油氣田也是屬於中國的。但日本提出了一個「吸管理論」,認為這幾個油氣田距離中間線太近,雖然是位於中國一側,但在開發過程中,會把日本一側的油氣吸走,由此認定中國的開發行為損害了日本權益。
於是兩國從2004年開始了談判,談判結果,中國同意日方以出資形式入股春曉油氣田。說實話,土共的這個決定沒少給自己招罵。不過這下好了,趁著釣魚島事件,土共乾脆中斷談判,自己獨自開發,估計該日本郁悶了。

『伍』 中國海洋領土的劃分依據和歷史原因

沒有依據,二戰結束後,美國用軍艦帶著中華民國的官員圈海佔地。
圈下來後,中國卻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來維持佔領,導致部分海域被擠占

『陸』 中國擁有的海洋領土面積是多少

「300萬平方公里」是國內公認的中國海洋國土面積。從權威部門獲悉的中國海洋面積是299.7萬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柒』 近期我國海洋領土糾紛不斷的原因

首先,應當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宣示。菲律賓違反了中國與東盟各國關於南海問題達成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府間協議,中方首先應通過外交途徑來進行交涉,譴責這種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除了外交上的宣示以外,還要在軍事巡航、海洋漁業、石油勘探等方面加強我們的主權意識,積極進行宣示。
其次,進一步加快海洋立法,為南海爭議島礁確立法律地位。長期以來,中國的海洋權益保護存在大量空白。我們雖然有足夠的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但在國內立法方面卻一直有所欠缺。這導致了我們不能有效遏制侵犯中國海洋權益的各類行為,對許多突發事件難以應對。因此,加強和完善海島保護,通過法律程序向國際社會充分表明立場已經刻不容緩。
除此之外,我國應加快領海基線的確定,盡快研究並向聯合國提交自己的領海基線主張,加強對南海島嶼的管轄管理等,都是應對南海島嶼爭端的有效措施。
我國對黃岩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菲方不顧歷史事實,將無可爭辯的中國島礁單方面劃歸己方,本身就很難獲得聯合國的審核通過。如果菲方一意孤行,勢必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不僅不能達到目的,相反更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令其陷入外交尷尬。菲律賓圖謀侵佔黃岩島的歷史
20世紀90年代前,菲律賓出版的地圖均未將黃岩島列入其領土;其間,菲政府雖將黃岩島劃入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但並未提出主權要求。
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專屬經濟區的法規頒布實施,菲政府以黃岩島位於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為理由,宣稱對該島擁有海洋管轄權,隨後改稱擁有主權。
1997年,菲律賓多次出動軍艦、軍機在黃岩島及附近海域對中國民間組織的無線電探險活動進行跟蹤、監視和干擾。
1997年4月30日,菲兩位眾議員搭乘海軍艦艇登上黃岩島,並在島上豎旗立碑,對中國漁民進行攔堵和恫嚇。
1998年1月起,中國海南省四艘漁船在兩個月內,相繼在黃岩島海域被菲海軍攔截,51位漁民遭「非法入境」指控,被菲拘押近半年。
1999年5月23日,中國一艘漁船在黃岩島遭菲軍艦追擊並被撞沉,致11名漁民落水。據報道,菲海軍曾使用機槍掃射。中國外交部就此向菲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
1999年6月,菲教育部在新版地圖中,將黃岩島連同整個南沙群島列入其版圖。
1999年8月,菲政府將「南沙群島是菲領土」列為修憲內容。
1999年11月3日,菲海軍一艘艦艇在黃岩島巡邏時故意「擱淺」,中方曾多次交涉,但菲方拒不將艦艇拖走。
2000年,菲海軍在黃岩島海域開槍射殺一名中國漁船船長。
目前,黃岩島為中國實際控制。

『捌』 中國海洋領土爭端問題

中國海上相鄰的實體有九個分別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朝鮮、日本國、台灣、菲律賓共和國、馬來西亞聯邦、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朝鮮方面:目前中國僅與朝鮮簽署了海上分界的條約。1962年中朝海上分界時,中國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放棄了鴨綠江口外海域的主權,讓朝鮮領海直接觸及中國海岸線。從而與朝鮮確定以東經124度10分6秒為界。東經123度59分至東經124度26分間的海域,為兩國「自由航行區」。但是現在朝鮮竟然以《國際海洋法公約》為由單方面撕毀兩國之間業已達成的條約,廢除124線南段2/3,將其專屬經濟區伸入124線以西,挑起中朝海上爭端。
南朝鮮方面:南朝鮮以《國際海洋法公約》為由將其專屬經濟區覆蓋中國主權島嶼蘇岩礁,挑起黃海6萬東海18萬共計24萬平方公裏海洋爭端。
日本方面:二戰後《波茲坦公告》第八條早已明確日本沒有領海權、日本對四大島以外任一小島行使主權必須經由中國同意,但是日本卻故意曲解非法的《歸還沖繩協議》,企圖霸佔我釣魚島,吞並我東海16萬平方公里。
台灣方面:1949年國民政府覆滅後其殘余盤踞台澎金馬及南海部分島嶼,分裂國家,與中央分庭抗禮。
菲律賓方面:二戰結束後,菲律賓是最早入侵南沙群島的國家,該國於1946年從美國統治下宣布獨立時就對南沙群島的東部島嶼提出主權要求,並與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發生領土爭執。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起,菲律賓便派人進駐南海群島一些島礁進行掠奪性開發,並將南沙東部島礁命名為「卡拉延群島」。60年代第二次越南戰爭爆發,美國海軍在南中國的大部海面游弋,並把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海面的黃岩島當作靶場。菲軍利用這一形勢,派兵陸續侵佔了南沙群島的馬歡島、南鑰島、中亞島、西月島、北子島、費信島、草沙島、司令礁這8個島礁。作為南沙第二大島的中業島上過去曾有中國國民黨軍的駐軍,後來撤回台灣,1971年菲軍便佔領該島並建成統治南沙群島東部的指揮中心。菲當局還以其所侵佔的島嶼作為依據,對本屬中國的4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提出非法要求。
1994年,菲律賓政府宣稱對其過去並未提出過領土要求的黃岩島有海洋管轄權,1997年又正式對該島提出領土要求。2009年3月阿基諾夫人簽署「領海基線法」,將中國的南沙部分島礁和黃岩島劃入菲領土。2010年阿基諾三世上台後,卻採取了將南海東部稱為「西菲律賓海」等一系列挑戰中國主權的動作,兩國的海上爭執再度升溫。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飛機偵察發現中國漁船出現在黃岩島瀉湖內,便出動美國去年剛贈送的一艘「准軍艦」(其實是艦齡已47年的老邁海岸巡邏艦),前往綁架中國漁民。當菲軍人准備綁架中國漁船時,中國兩艘海監船及時趕到瀉湖入口堵住菲艦,菲軍人逃回軍艦。那艘雖有3000多噸排水量卻沒有戰斗能力的巡邏艦也於次日撤回,菲方又派警備艇打起白旗前往黃岩島海域,同中國的海監、漁政船形成對峙。
1994年12月29日,中方以漁政31號為指揮船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復菲律賓侵佔的南沙美濟礁。1995年1月,菲方艦只想駛進美濟礁時被中方驅離,菲律賓軍方隨即聲稱其軍機和巡邏艦發現美濟礁上有中國的建築物。2月8日,菲總統拉莫斯發表講話對「中國軍艦出現在美濟礁」提出抗議,菲律賓政府向美國柯林頓政府求援時,還揚言要把美濟礁問題提交國際仲裁。中國方面則堅持聲明美濟礁在歷史上就是本國領土,自然有權進駐修築漁業設施。
對中國方面這一維權行動,惱羞成怒的菲當局採取了各種反撲手法。1995年5月13日,菲方故意組織了由美、日等國記者參加的記者團到美濟礁進行「實地采訪」,在兩艘軍艦護航下企圖強行進礁。守礁的中國漁政船在主航道中間實施了堅決阻擋,對峙了幾小時後迫使對方退卻,菲方只好安排記者坐直升機進行「空中采訪」。
1998年10月菲律賓重新在美濟礁挑起事端。12月,菲空軍以C-130運輸機搭載一名美國議員飛過美濟礁上空,再度尋求美國軍事援助。
目前菲律賓侵佔我[中業島]、[南鑰島]、[費信島]、[馬歡島]、[西月島]、[楊信沙洲]、雙黃沙洲、司令礁、北子礁。
大馬方面:自其大陸架劃出領海線,並控制其所謂之領海內的彈丸礁上建機場、發展觀光、挖油井,行動積極而獲利。目前侵佔我彈丸礁 皇路礁 南海礁 榆亞暗沙。
汶萊方面:雖沒有聲稱島嶼主權,1984年大陸架聲明中包括了南通礁。
印尼方面:不顧中國自宋朝以來對蜈蜞嶼以北海域行使主權的事實,將其專屬經濟區伸入南海九段線線內,包括其天然氣油田。
越南方面:以法國1930年聲索整個南沙、西沙的主權,越南侵佔了我[南威島]、[景宏島] 、[鴻庥島]、畢生島、[敦謙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舶蘭礁、瓊礁、鬼喊礁、南子礁、大現礁、中礁、西礁、東礁、南華礁、日積礁、蓬勃堡、奧南暗沙、金盾暗沙、萬安灘。

『玖』 軍事理論論文:中國海洋領土的現狀及思考 求指導!!!!

馬克思曾說過,「不能想像一個偉大的民族能夠與海洋相隔絕」。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和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加大,海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海洋是國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已成為各國共識。

人類的古代史是一部陸權史。而近代史則是一部海權史。盡管麥哲倫、哥倫布們駕駛風帆駛向世界盡頭的時候,海權作為一種理論甚至還沒有成文。但實踐先於理論的海權終歸還是決定了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500年來的走向。

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地理大發現、初步實現全球性物資流通和掠奪性貿易支撐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百年的強盛;繼之而起的大不列顛更是依靠控制海洋而稱霸三百年。及至美國崛起,兩次世界大戰,列強們既是出於海洋戰略帶來的殖民地利益的爭奪和貿易主導權之爭,而解決此類沖突的戰場也有相當部分集中於海洋之上。由此可見,海洋在當今以至於以後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會巨大的作用。

中國海洋權益的現狀

1.我國島嶼被侵佔。在東海,中國固有的領土釣魚島被日本非法佔有。釣魚島自古都是我國漁民避風、休漁的棲息地,但被日本實際控制,日本不僅反對我國海軍接近釣魚島,連我國科考船也不能接近,甚至我國漁民也不能到附近海域捕魚。日本拒不承認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在南海的南沙群島,有40個島嶼被他國侵佔,中國實際控制的只有8個。

2.海洋資源被掠奪。與島嶼主權歸屬的爭端相伴而生的是以資源為核心的各種矛盾。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目前在南沙海域投入開採的油井已經超過1000口,這些油井絕大部分位於南海斷續線中國一側海域,每年開採的石油超過6000萬噸。此外,我國從1999年開始在南海實行夏季休漁制度,但有的國家不但說中國「無權宣布休漁」,而且乘我國漁民休漁之機大肆捕撈。

3.海域劃界矛盾重重。我國瀕臨黃海、東海、南海。由於海域狹窄造成我國與海上鄰國海域劃界的矛盾比較突出。在黃海和東海其寬度最寬處只有360海里,不足400海里,出現海域主張重疊的情況。總面積38萬平方公里的黃海海域中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有25萬平方公里,可是有的國家主張等距線為界,如果按此劃分,他們可以多劃十幾萬平方公里。東海大陸架是中國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積77萬平方公里的東海海區中應歸中國管轄的為54萬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卻提出中日兩國是共架國,要求按中間線劃分海域。按此無理要求,日本與中國有十幾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

4.海上運輸通道的潛在威脅。南中國海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被納入美國的全球戰略之中,被美國列為要在世界控制的16個海洋咽喉要道之一。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政策已由「消極中立」轉變為「積極中立」,並且宣稱釣魚島在美日聯合安保范圍之內。南海地區被日本視為傳統勢力范圍,南海交通線被看作是日本的生命線,因此,日本以「確保海上航由」、「反對使用武力」為借口,積極涉足中國南海事務。近年來,美日兩國以打擊海盜恐怖活動和維護國際航道通暢為由,正力圖控制被稱之為中國海上生命線的馬六甲海峽,因為目前中國進口原油的90%以上需要通過油輪經馬六甲海峽運輸。這些外部勢力的因素將對中國的積極發展和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中國維護海洋權益的策略思考

一、完善我國的海洋立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制定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規,主要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漁業法》《領海及毗連區法》《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等。可以說,上述法律法規,覆蓋了我國管轄的所有海域,使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賦予沿海國在其管轄海域的各項基本權利在我國國內立法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但目前在我國現行的海洋立法中,海洋區域的軍事利用、海洋軍事行動等方面的內容仍是空白。這些空白讓外國軍用艦機在我國控制海域的非法軍事行動變得肆無忌憚。因此,與海洋聯系最為密切的海軍,應該積極推動與平時海上軍事行動有關的海洋立法。

二 臨時安排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維護海洋權益的基本方針

共同開發是指有關國家在暫時擱置對資源開發的專屬性主權權利爭議的情況下,在相互協定的基礎上,以某種合作方式勘探和開發重疊主張海域的相關資源。它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認可和採用的一種功能性合作制度。它既不影響有關國家的權利主張,又能以符合經濟效益原則和各自利益的方式及時、有效地勘探開發資源,使雙方迅速地從商業性石油發現和生產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共同開發在有關國家優先利用爭議區域資源的實用考慮與維持各自權利主張或立場之間建立了適當的平衡。

在東海,如果中日兩國能對東海大陸架進行共同開發,無論於中國還是日本,均是有益的。一方面,中日兩國都是石油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另一方面,中日石油公司已有十幾年的合作歷史,中日石油公司在渤海灣的聯合開發是相當成功的。通過實施共同開發,兩國均可在不放棄其權利主張的前提下,增加新的石油來源,從中國方面來講,還可獲得資金和技術。在政治上,共同開發也有助於維護東海地區的穩定。事實上,日方始終沒有明確拒絕過中方共同開發的提議。

在南海,南沙群島的爭議涉及到五國六方,其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妥善解決南海爭議問題,我國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出發,創造性地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到如今,南沙群島爭議的解決出現了一些積極的發展態勢。一是中國與東盟各國於2002年11月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旨在保持南海局勢的穩定,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二是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漁業合作協定於2004年6月生效,這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第一次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海域劃界問題,對推動南沙等海洋爭端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三是中、菲、越三國石油公司於2005年3月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議》,南沙爭端當事國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面邁出了歷史性、實質性步伐。從更大范圍看,中國與東盟國家已經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並正在建設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這無疑有助於緩和南沙局勢。當然,由於各方不會輕易放棄主權要求和既得利益,南海問題的解決仍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

三 加大科技和資金的投入是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保障

海洋資源的開采需要資金和科技的投入。《公約》雖然規定國際海底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實行「平行開發」的原則,但由於各國綜合國力相當懸殊,事實上難以平等。沒有高科技的支持和經濟的高投入,便沒有資格成為「先驅投資開發者」,也無力在深海礦藏開發中競爭。同時,在有爭議海域實施的「共同開發」合作模式中,科技優勢也有助於收益分配。當今海洋開發難度大、投資多、風險高、周期長,要想取得最好的開發效益,必然要以科技的高投入為前提。

四、建立綜合的海上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國家安全

海權是一個國家運用軍事力量對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海上力量的強弱,建立一支強大的,有威懾力的現代海軍是中國海權戰略的第一步,同時也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第一步。

應建立防空識別區,加強對沿海海域和空域的警戒和管控。防空識別區是一國基於空中防禦的需要,在其領空以外劃定的鄰接其領空的特定空域。現行國際法不禁止各國在其領空附近的國際空域建立防空識別區。迄今為止,美國、日本、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建立了這種防空識別區。鑒於我國周邊的安全形勢,特別是海上安全形勢,建立我國的防空識別區已經是勢在必行。

加強維權巡航。二00八年,中國已建立全海域維權巡航制度,將三百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納入定期維權巡航制度管理范疇。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中國海監各海區總隊在我管轄海域進行了巡航監管,對我與鄰國存在爭議的海域進行了巡航監視

走向海洋是所有強國相同的戰略選擇和道路,當今各沿海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視海洋的戰略地位及其重大價值。以爭奪海洋資源、控制海洋空間、搶占海洋科技制高點為主要特徵的2l世紀國際海洋權益斗爭呈現出日益加劇的趨勢。我國所面臨的海洋維權形勢也會更加嚴峻和復雜。如何在新一輪的海洋競爭中,既保衛我國的海洋國土、捍衛我國的海洋權益,又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是我們應該思考和應對的重要課題。

『拾』 中國海洋國土面積是多少

根據世界海洋法規定,中國擁有的海洋國土面積是299.7萬平方公里,包括內水內、領海及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容
中國面臨著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要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爭得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還有相當大的困難。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在黃海,我國與朝鮮和韓國存在著1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區。
在東海,我國固有領土釣魚列島被日本非法佔領;按日本的無理要求,日本與我國有16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
在南海,我海洋權益受到的侵犯更加嚴重。從權威的海洋研究機構獲取的數字是:有大約12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處於爭議中。

閱讀全文

與中國海洋領土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
汽車駕駛證有效期滿了怎麼辦 瀏覽:851
馬鞍山市浩宇機械公司 瀏覽:139
馬鞍山寶龍華庭地基 瀏覽:324
著作權歸什麼部門管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