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案件名稱「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一案」是什麼意思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回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合答同糾紛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爭議主體對於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合同糾紛的范圍涵蓋了一項合同的從成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
不當得利糾紛,是指因沒有合法根據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損失的事實產生的糾紛。
無因管理糾紛,是指因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的管理或者服務的事實行為,事實行為所產生的債務而產生的糾紛。民法通則第93條: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的,管理人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㈡ 法律上什麼叫無因管理
從法的歷史發展看,無因管理作為一項一般性制度,其制度理念源自於古代法中對遺失物十得這一具體事實的法律規定。無因管理制度起源於古羅馬法,屬於准契約之一,賦與兩種訴權:一種是無因管理正面訴權,也稱無因管理直接訴訟,即本人對管理人之訴權。另一種是無因管理反面訴權,也稱為無因管理反對訴訟,即管理人對於本人的訴權。
近現代各國民法對羅馬法中具體、個別的無因管理訴權予以不同程度的抽象,而建構起一般性的無因管理制度。
(1)法國民法《法國民法典》於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之第四編非經約定而發生的債中設有兩章規定:一為准契約,一為侵權行為與准侵權行為。准契約包括無因管理及非債清償兩部分。《法國民法典》對無因管理設有四條,即第1372-1375條。第1375條規定,「其事務受善良管理之本人,對於事務管理人以其名義所為之約束,應予履行;對於管理人為管理事務所負擔的全部個人債務,應予賠償;對其支付之一切必要或有益費用,均須償還。」
(2)德國民法《德法民法典》於第二編債的關系法的第七章(各個債的關系)的第十一節設有無因管理的規定,緊接在委任一節之後,稱為無委任的事務管理。共計11條,即第677-687條,其規定了管理人的義務和權利。並創設了准無因管理,包括誤信的管理和不法的管理。如第677條規定,「未受他人之委任,並對他人無權利,而為他人處理事務,負有依本人之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適合於本人利益之方法而為管理之義務。」第678規定,「條無因管理之承擔,違反本人之真意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且為管理人所明知者,雖有不可歸責之事由,管理人對於本人亦應賠償因其管理所生之損害。」
(3)、瑞士法《瑞士債務法》在第二編(各種契約關系)的第十四章設有無因管理之規定,共計6條,即第419-424條。該法第419條規定,「未受委任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負有適於他人之利益及得推知之目的,而管理其事務之義務。」第422條第一項規定,「管理事務如認為保護本人之利益所必要者,本人應償還管理人支出必要或有益而且適應其情事之費用及利息,並依同一情形為免除管理人所負擔之義務,至其他之損害,有依法院之裁量,負賠償之義務。」
(4)、日本民法《日本民法典》在第三編(債權)的第三章中規定了無因管理,共計6條,即第697-702條。第697條規定,「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應依事務的性質,以最適合於本人利益的方法而管理。管理人知悉本人的意思,或可得推知的,應依其意思管理。」第702條規定,「管理人為本人支出有益之費用,得請求本人償還。」
(5)、我國台灣地區民法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在第二編債的第一章通則中的第一節債之發生中的第三款設無因管理,共計7個條文,即第172-178條。該法典第172條規定,「未受委任,並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其管理應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有利於本人的方法為之。」第176條規定,「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並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者,管理人為本人支出必要或有益之費用,或負擔債務,或受損害時,得請求本人償還其費用及自支出時起之利息,或清償其所負擔之債務,或賠償其損害。」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㈢ 是無因管理還是侵權
無因管理是當事人指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他人謀利益,而沒專有法定約定義屬務的為他人管理事物。
無因管理的特徵為:管理人要有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必須要有為維護他人利益而進行管理的意思;必須是沒有法律的義務,即既沒有法律規定的義務,又沒有合同規定的義務。
因此,誤以為別人觸電,抄起棍子給人家兩下,很難理解為為他人謀利益而「管理事務」
同時,因為造成了損失,所以屬於侵權
但是因為事出有因,可以酌情從輕賠償。
㈣ 債的產生:①合同②不當得利③無因管理④侵權行為⑤締約過失⑥遺贈、拾得遺失物。可以分別舉例啊
因合同而產生:A與抄B簽訂買賣合同,A付了錢,B應當按合同給付對等物。
因不當得利:銀行利息計算錯誤,多付給你100元利息,此款對於你來講就是不當得利,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銀行。
因無因管理:你家的牛走丟,被人撿到後對牛進行了照料飼養,那麼此人進行了無因管理行為,你應當補償她支出的合理費用。
因侵權:甲打傷乙。因為甲侵犯乙人身權,這一侵權行為在甲乙之間發生債權債務關系。
因締約過失:A准備租房子給B,准備第二天簽約;C不想A租出房子,故意說高價租房子,並約定第三天簽約,因而A推掉第二天的B,但第三天C見目的達到了,同樣不簽約給A造成了損失。
因遺贈:A的法定繼承人為B,但A遺贈財產給C,但A死亡時,C有權請求B交出指定遺產。
因拾得遺失物:A將東西遺失在B的計程車上,B撿到後應該返還。
㈤ 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什麼意思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回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答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合同糾紛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爭議主體對於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合同糾紛的范圍涵蓋了一項合同的從成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
不當得利糾紛,是指因沒有合法根據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損失的事實產生的糾紛。
無因管理糾紛,是指因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的管理或者服務的事實行為,事實行為所產生的債務而產生的糾紛。民法通則第93條: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的,管理人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㈥ 民法無因管理與合同的區別
無因復管理,是指沒有法制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損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僅為他人),主動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法律事實。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被管理的人,為本人。無因管理之債發生後,管理人享有請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的債權,本人負有償還該項費用的債務。 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無因管理之債的產生是基於法律規定,而非當事人意思。
顧名思義,合同就是相對的有因——即雙方有明確合同依據。
㈦ 正確區別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
無因來管理與侵權行為從形式自上看,由於都有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干涉或侵犯他人權益的情況,故在劃分上存在一定難度。
可以以行為結果為主行為動機為輔為標准判別兩種行為。盡管兩種行為均起於無因,但無因管理人從主觀上看是源於為他人謀利益的善良願望,並且也積極實施了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從結果上看,無因管理的受益人因為無因管理而得到了好處,從而避免了其在財產或人身上可能造成的損失,即管理人的行為最終是符合受益人的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的。
㈧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三條與無因管理的聯系與區別
侵權責任法
第二十三條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內由侵權人容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民法通則
第九十三條 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首先,關於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三條的法條內容分析,《侵權責任法》第23條:「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這條法條當中存在侵權人、被侵權人和受益人三個當事人,被侵權人的損害是由侵權人的行為造成的,受益人在受益的范圍內予以補償。其次,關於民法第93條無因管理的規定,當中可能不存在侵權人和被侵權人當事人,如遇到台風,行為人為了防止鄰居的圍牆倒塌,采購木頭予以加固,避免鄰居的損失,這當中就不存在侵權和被侵權,只是受益人要為行為人購買的木頭進行支付而已。所以,對於兩個法條的適用,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用。
㈨ 合同行為和無因管理行為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合同、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合同的主要區別在於:回合同為表意行為,答即以意思表示為要素,須有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並且當事人應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無因管理是單方實施的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由於合同當事人依據合同享有權利和義務,而無因管理以管理人無約定或法定的管理義務為前提。?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在於:無因管理屬於法律事實中的行為,不當得利屬於法律事實中的事件。?
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的區別在於:無因管理是合法的事實行為,而侵權行為屬於不法的事實行為。
㈩ 偷工減料屬於什麼形式的債,合同之債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
如果偷工減料交付的產品不符合合同的約定,那麼構成違約,是合同之債。專
如果偷工減料生產的產品給消費屬者帶來了傷害,那麼構成侵權,是侵權之債。
偷工減料與無因管理、不當得利都沒與關系。
合同、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都是民法上債發生的原因,你先要判斷偷工減料那個事件是合同關系還是侵權關系,結論就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