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因為環境導致的糾紛經該走哪些程序
環境糾紛,是指環境保護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就其環境權利和義務而產生的爭議。環境糾紛按糾紛的法律性質不同,可分為環境行政糾紛和環境民事糾紛。
(一)環境行政糾紛處理程序
環境行政糾紛,可以通過環境行政復議和環境行政訴訟解決。
對於環境行政訴訟時效,環境保護法作了不同於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訴訟時效為15天;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訴訟時效為15天。
(二)環境民事糾紛處理程序
1.環境行政調解處理。是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對環境污染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進行調解處理的程序。環境行政調解處理既不是必經程序,也不是最終程序。環境民事糾紛當事人對行政調解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不經過行政調解處理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環境行政調解處理決定沒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對調解處理決定不服的,不能提起行政訴訟,而應提起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的環境民事訴訟。
2.環境民事訴訟。環境民事訴訟與其他民事訴訟相比有以下幾點特殊之處:
(1)環境民事訴訟時效為3年。環境保護法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由於從環境侵害行為到由它產生的危害後果之間,污染物有一個遷移、轉化和作用的過程,即危害後果的發生和暴露相對於污染行為有時間上的滯後性,因此,只有規定較長的訴訟時效,才能有效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2)環境民事訴訟適用舉證責任倒置。一般的民事訴訟,由原告負舉證責任,但在環境民事訴訟中主要由被告負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舉證責任。可見,在環境民事訴訟中,原告只需提供被告侵權的基本事實,而被告則負主要的舉證責任。之所以在環境民事訴訟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是因為要求原告證明被告從事排污行為、排污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十分困難,如果實行原告舉證無異於剝奪受害者的勝訴權。
(3)因果關系推定。在一般民事訴訟中,要求原告證明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嚴密的因果關系。由於環境侵害的行為並不是直接作用於受害人,而是以環境為媒介;環境侵害是通過污染物在環境中遷移、轉化來進行,有復雜的作用機理,加之很多污染後果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如果在環境民事訴訟中沿用嚴密的因果關系論,將使受害人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救濟。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適用因果關系推定理論,即被告不能證明自己與環境污染危害無關(如行為人排放的污染物不可能產生受害人遭受的污染),就推定因果關系存在。
『貳』 環境民事糾紛可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是污染致害?如果是報警或環保部門,以便於保留證據,證明致害原因和損失數額。然後可以到法院起訴索賠。
『叄』 解決民事糾紛需要用什麼方法
1,協商解決。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友好協商、達成和回解協議,進而解決糾答紛。
2,調解解決。在有關組織(如人民調解委員會)或中間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願、合法的基礎上、明確責任,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促使雙方當事人自主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
3,仲裁解決。糾紛當事人根據糾紛前或者後達成的仲裁協議或合同中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請,由仲裁機構依法審理,作出裁決,並通過當事人對裁決的自覺履行或申請強制執行而使糾紛得以解決。
4,訴訟解決。通過打官司解決,它指糾紛當事人一方依法起訴,由相關部門依法審理,作出判決或裁定,通過當事人對生效裁判的自覺履行或相關部門強制執行而解決糾紛。
上述四種解決糾紛的途徑中,仲裁和訴訟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協商、調解則不具有,因而當事人對協商和調解達成的協議可以反悔。當然,究意採用何種途徑去解決一個具體的民事糾紛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
『肆』 解決民事糾紛可以有哪些途徑和方式
解決產品質量民事糾紛的途徑包括: (1)當事人各方相互協商、自行和解; (2)調解; (3)申請仲裁; (4)向人民法院起訴。
『伍』 怎樣協調處理環境糾紛
根據我國目前法律規定,環境民事糾紛的主要解決途徑如下:
(1)糾紛雙方自動和解。即在雙方自願、協商的基礎上,弄清糾紛涉及的事實,確定解決途徑,然後雙方簽訂協議,化解糾紛。需要強調的是自行和解時雙方達成的協議必須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方能生效,且需經過公證機關公正以確保協議雙方都能按協議內容執行。自動和解可以在行政訴訟前進行,以省去訴訟的麻煩,也可以在訴訟中或調解中進行,只要負責處理糾紛的機關審查通過便可更早更有效地解決。這種方式因其簡便易行而被大力提倡。
(2)調解解決。即由糾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出面,協調糾紛雙方,弄清糾紛事實,協商解決辦法,最終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辦法。
(3)行政調解處理。是指有關行政機關在對環境糾紛做出處理決定之前先行進行調解的方式,是當前解決環境糾紛最常用的方式。
(4)仲裁解決。是指由除環境糾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進行判斷和裁決的方式。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環境糾紛仲裁的法律和機構,要採用這種方法解決環境糾紛,需要糾紛雙方先行達成採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的協議,然後提交我國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
(5)訴訟解決。是指環境糾紛雙方中的一方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判決解決糾紛的方式。
『陸』 民事糾紛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解決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很多種,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和解。即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當事人是民事糾紛的主體,他們對爭議的事項享有充分的處分權能。是否行使處分權能、何時行使處分權能以及以何種方式行使處分權能概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二)調解。糾紛當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習慣、道德、法律等規范),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明道理,促成糾紛主體相互諒解、妥協,從而達成最終解決糾紛的合意。
(三)仲裁。所謂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法對民事糾紛居中審理並製作一定法律文書平息沖突的方法。仲裁屬民間性質。仲裁的基礎是當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說,提交仲裁必須以雙方當事人同意為前提,否則,仲裁程序不能啟動。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員也由當事人選任。仲裁的最大特點是快速、簡便。隨著國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五)訴訟。民事訴訟即老百姓所講的「打民事官司」。相對於人民調解、當事人自我平息、單位(或部門、社區)處理和仲裁機制而言,民事訴訟是典型的公力救濟形式。這種公力救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強制性。民事訴訟還是國家處理民事糾紛的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因此,國家往往要對訴訟的主體、程序、制度等做出嚴格的規定。
『柒』 民事糾紛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先看自己是否占理,民事糾紛可以找當地派出所進行協調,如果協調不滿意,可以到當地法院進行訴訟。如果自己沒道理,就沒必要這樣去做,反而搬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