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構建民事權益保護與保障行為自由之間的矛盾關注
通過保障行為自由的同時,構建民事權益保護的格局,這是《侵權責任版法》的主要任務權。既要保障行為自由,又必須構建民事權益保護的法治環境。不能因為保障行為自由就放棄侵權者侵權責任的追究。兩者相輔相成。供參考。
⑵ 對於網路言論有什麼法律
對於網路言論的相干法律有: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2)侵權責任法中的自由權是什麼擴展閱讀:
1、2013年,中國最新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該司法解釋子2013年9月10日起實施。
2、一般來說,中國有關網路誹謗的民事侵權成立,須具備以下兩個要件:
(1)要有損害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為通過網路傳播了有損特定人名譽的文字、圖片或語言。
(2)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行為人明知傳播內容必然或可能會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卻希望和放任結果發生的,為故意。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害他人的民事權利但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結果導致他人的名譽受到損害的,為過失。
⑶ 什麼是責任
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
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百質的重要指標。責任產生於社會關系中的相互承諾。
在社度會的舞台上,每種角色往往意味著一種責任。當我們在承擔一項責任的時候,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也意味著獲得回報的權利。
(3)侵權責任法中的自由權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意義:
責任是一種職責或任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責任有個人的責任和集體的責任。
個人的責任指一個完全具備行為能力的人(成年人)所必需去履行的職責。集體的責任指一個集體必須去承擔的一種職責。責任的追究一般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的為准。
內涵:
責任就是擔當,就是付出.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和自由是對應的概念,責任事實上,雖然不是時間上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於責任之中。
負責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動。除了他的行為和他本人以外,再沒有別的能夠支持他,減輕他的負擔,這個事實就是自由的證據。負責任的行動發生在義務中,這義務給予他自由,給予他完全的自由。同時,負責任的行動完全發生在相對性的區域內,發生在無數視角里,每一種特定的現象都在其中出現。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侵權責任法的第六條主要是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其中第一款規定的是過錯責任。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侵權責任法的基本歸責原則,適用於一般侵權行為。第二款是關於過錯推定責任的規定。
第六條說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包含以下含義:
第一,它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責任的構成要件,行為人具有故意或者過失才可能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它以行為人的過錯程度作為確定責任形式、責任范圍的依據。
在過錯責任原則中,不僅要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往往也會考慮受害人的過錯或者第三人的過錯。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對損害的發生也存在過錯的話,則要根據過錯程度來分擔損失,因此可能減輕甚至抵消行為人承擔的責任。
在共同侵權的場合,共同侵權人的過錯程度甚至可能成為其內部分損失的依據。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賠償損失解釋》中,採納了根據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在共同侵權人內部分擔損失為原則,平均分擔為例外的主張。
我國《民法通則》第條第二款將過錯責任原則規定為侵權法的歸責原則。這一原則的確立,為民事主體的行為確立了標准。
它要求行為人善盡對他人的謹慎和注意,盡量避免損害後果,也要求每個人充分尊重他人的權益,從而為行為人確立了自由行為的范圍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它也有利於預防損害的發生,通過賦予過錯行為以侵權責任,教育行為人行為時應當謹慎、小心,盡到注意義務,努力避免損害的發生。
⑸ 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中的理性人
理性人是法律上的假想人,他被理想化和標准化了,具有法律所期望的一般內人所應有的容謹慎和理性。一般認為,理性人既不會過於謹慎也不會過於自信,他可以憑著一般經驗預見到其他人的疏忽,在突發的緊急狀態下仍保持冷靜。Alan Herbert先生甚至誇張地認為:「理智的人」沒有任何人類的弱點,沒有陋習,沒有偏見,沒有貪婪,沒有惡意,沒有惰性,不會心不在焉,像對自身安全一樣謹慎地對待其他事,這個優秀但也會令人反感的人物像紀念物一樣樹立在公正的法庭上,徒勞地號召他的公民以他為榜樣做人。 從理論上講,理性人標准作為衡量行為人過失的一般標准應該是客觀的,但英美法的司法實踐中,由於理性人標準的認定是由法官來完成的,因而具體判例中,不同法官認定的理性人又是千差萬別的,「在一個法官看來遙不可及的事,也許在另一個法官看來不僅自然,而且是有可能的。」⑸可以說理性人標准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具有靈活性,彈性很大的標准,那麼是否理性人標准就完全是法官個人判斷的事情,而沒有一定的規則可供因循呢?當然不是。以上摘自韓來峰的《試述英美侵權法中的理性人標准——兼論我國過錯理論的司法選擇》希望對你的理解學習能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