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礦群糾紛存在的困難

礦群糾紛存在的困難

發布時間:2021-01-03 16:11:23

A. 亟待加強的礦業管理

此文原載《華北地質經濟管理通訊》1994年第4期

礦業是以地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為勞動對象的重要基礎產業,尤其是處於工業化初期的我國,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更大。據統計,我國95%以上的能源生產,75%~80%的工業原材料,均來自礦業生產。最新統計顯示,1993年我國國有生產礦山開發利用的礦種162種,年產礦石量15.69億噸;產值1012.99億元;鄉鎮集體礦山和個體采礦開發利用的礦種170種,年產礦石量35.11億噸,產值630.54億元。但是,成績背後曠日持久的礦業糾紛同樣令人憂慮,其原因何在?解決出路在哪裡?本文將對此作一粗淺的分析。

1 形形色色的礦業糾紛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以下簡稱《礦產資源法》頒布並實施,從而結束了我國礦業無法可依的歷史,開辟了礦業法制化管理的新紀元。但是,《礦產資源法》實施8年來,雖然經地礦部和各級礦管部門、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無證非法開采礦產資源的情況在某些地方仍相當嚴重;而且,經調處、整頓已有好轉的礦業秩序一旦放鬆管理馬上出現反復。1993年6月,中央為減輕農民負擔,取消了「鄉鎮集體、個體礦管費」,對全國17個省(區、市)依靠此項收費開展礦管工作的市(地)、縣礦管機構影響很大,有的機構工作處於癱瘓狀態,由此導致了不少地方礦業混亂秩序的回潮。大自然賜予我們子孫萬代賴以繁衍生息的寶貴財富、生態環境,國家經濟發展必須的物質基礎,毀於被眼前利益誘惑的不法之徒,觀之痛心疾首!礦老闆可能是農民,但以獲取個人利益為目的開采礦產資源者,已不再是農民成分,以礦管費形式代表國家收取礦產資源補償費是理所應當的。

礦業糾紛的實質是資源之爭,采礦主體之間的經濟權益之爭,久調不決的「熱點」礦山糾紛,焦點集中表現在這一點。

(1)寶山鉛鋅銀礦區。位於湖南桂陽縣境內的寶山鉛鋅銀礦區,是一個以銅、銀、鉛、鋅等為主的多金屬礦床,在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的礦區內,先後建成並投產了三家國營礦山,即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直屬的寶山鉛鋅銀礦、湖南桂陽縣鉛鋅銀礦和鉛鋅錳礦。現在中央直屬的寶山鉛鋅銀礦八大井下採掘系統主體工程基本竣工,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生產系統;桂陽縣的兩家礦山也均形成了月處理礦石量150噸的生產能力,並建起了選礦廠和冶煉廠,企業間利益之爭形成了中央、地方兩級礦山的資源之爭,並一拖再拖。該礦區至今雖經湖南省和有色總公司主要領導多次交換意見,地礦部領導與有關各方面多次協調,但分歧仍未消除,糾紛依然存在。

(2)首鋼遷安礦區資源之爭。首都鋼鐵公司1958年在河北遷安縣建設礦山基地,累計投資6億多元,現已建成年采選185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1984年以後,遷安縣群采鐵礦迅速發展,全縣建成鐵礦45座,選廠37座,生產規模達到407.5萬噸,成為全國第一產鐵精粉大縣,鐵礦業收入佔全縣財政收入的1/3,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有限的資源,強烈的發展慾望,必然引起資源之爭。目前在首鋼采區范圍內,就有70多處群采點和11座小選廠,更為嚴重的是,地方為達到佔有開採的目的,竟把選礦廠建在礦體上,採取中斷交通、攔截車輛等方式阻止首鋼礦山職工和設備進入采區生產,雙方矛盾不斷加深。

(3)蒲白礦務局受小礦干擾嚴重。陝西省蒲白礦務局位於蒲城、白水兩縣境內,局所屬規劃區內1993年初有小煤礦118個,這些小礦大多分布在大礦各類保安煤柱和大礦巷道、采區的要害部位。小礦的侵入直接威脅著大礦安全生產,致使礦區服務年限縮短,資源損失浪費嚴重。

(4)翁福磷礦亂采損失嚴重。位於貴州省翁安、福泉兩縣境內的國家「八五」和「九五」期間建設的大型磷礦肥基地——翁福磷礦,近來大約有800人湧入英坪、磨墳兩個礦段,哄搶、亂挖礦石,致使寶貴的磷礦資源損失貧化嚴重,破壞了國礦正常生產秩序。

(5)雲錫礦再次面臨「肺癌」襲擊。雲南個舊錫礦,素有錫都之稱。1992年以來,每年有一萬多人非法進入亂采濫挖,現在發展到偷、搶礦石,在井下通風巷道中肆意開辟采礦面。更令人發指的是,全公司18條機械通風系統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難以正常運行。雲錫礦工面臨重蹈肺癌發病率高的覆轍。

上面所列的資源糾紛及大礦遭群采破壞現象,只是我國礦業秩序混亂的一斑,難以概括全部。礦業糾紛對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和損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干擾正常礦山生產、國家經濟建設秩序。由於礦業糾紛遲遲不能解決,致使近1/5的中央直屬、國家統配礦山至今得不到合法的采礦權,嚴重影響著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的搞活與發展;國家投巨資建成的生產系統,因資源糾紛或遭亂采破壞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拖延了國家投資的回收。

其次,是資源浪費嚴重,安全事故經常發生。由於糾紛各方爭搶的資源多是品位高的易采區,而忽略或乾脆丟掉品位低的難采地段,造成資源的沉睡。在資源爭奪戰中,由於鄉鎮礦缺乏法律監督、缺乏安全條件,加之管理不善,安全事故經常發生,同時也給大礦帶來無盡危害。特別是煤炭行業,鄉鎮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達6人;1993年發生在安徽淮南礦務局的巷道灌水事件是多麼慘痛的教訓!

第三,是一些地區因糾紛升級,治安狀況惡化。浙江長廣煤礦曾出現過搶砸國礦地面生活設施和洗劫農村的惡性事件。1988年12月,位於長廣煤礦公司礦區范圍內的安徽廣德縣新杭鄉農民,認為房屋開裂是長廣公司六礦採煤所致,要求賠償,礦方則認為是建築不佳造成,雙方爭執不下,導致大規模械鬥事件發生,釀成死亡1人,傷30人,財產損失嚴重的後果。

2 礦業糾紛症結探源

透過各種矛盾交織、各種認識上的反差形成的礦業糾紛難以調解的怪圈,我們發現礦業糾紛產生的根源在於:

第一,礦產資源開發缺乏合理的規劃,地方、鄉鎮礦業發展缺乏資源保證。由於我國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只有國家辦礦,國有礦山一枝獨秀。各工業部門在批辦國有礦山時,佔用了過多的資源,礦區范圍橫跨百里,服務年限超過百年,佔用了各省90%以上的資源,形成歷史遺留問題;前幾年,一些國家規劃礦區忽視地方礦的存在,盲目地批准建設又增加了新的資源糾紛隱患,寶山鉛鋅銀礦糾紛即是1989年國家計委、有色總公司在進行礦區規劃時,沒有客觀地考慮已於1956年和1984年建起的2個地方鉛鋅礦存在,而地方政府也存在無視國家計劃部門和國務院主管部門部署的情況。也正是國有大礦圈佔了絕大多數的探明資源,而地方、鄉鎮礦山經過1986年以來的大規模外延擴大再生產,產量地位顯著提高,迫切要求後備資源補充形勢下,最為奏效又便捷的做法,就是去爭國有礦山佔用的暫時沒有開採的資源,個體采礦者去偷、去搶國有礦山開採下來或准備開採的掘進面;同時,地方政府為保護地方工業發展,增加財政收入,限制國有大礦的採掘活動。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重點產煤市——山西省孝義市,煤炭生產占工業產值的75%,而境內3/4的探明儲量在汾西礦務局規劃區內,在市煤炭生產接替資源十分緊張,汾西礦務局又不同意調整資源規劃方案下,資源糾紛隨之產生。

第二,現行財稅體制下的地方利益之爭。我國現行的兩級財政、分灶吃飯的體制,刺激了地方發展經濟的沖動,爭項目、爭投資、爭資源開發佔用權在所難免;分稅制的實施使中央與地方各級財政,對不同隸屬關系的礦山企業採取各自的支持、保護措施,引發出中央直屬礦山與地方礦山的資源之爭。跨省區礦山或礦務局糾紛,則產生中央與地方、地方間的雙重爭議。首鋼公司與河北省遷安縣地方礦山的糾紛,不僅表現為資源之爭,更有地方對采礦利稅外流而當地承受自然景觀破壞、環境污染,農田、果園大面積減少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之苦的強烈不滿。浙江省長廣煤礦公司11對礦井有8對位於安徽省廣德縣境內,由於歷史原因,公司在礦區設立戶籍、工商、交通及公、檢、法等一整套由浙江省管轄的行政管理機構,除計劃生育外,安徽省無權過問。安徽省方面對這種在轄區范圍內失去正常的行政管理權,而浙江省長廣公司在其境內採煤,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環境,又無任何利益分享的做法早有怨詞,在廣德縣地方煤炭工業大發展資源又不充足情況下,地方間的矛盾則由行政管轄許可權的摩擦轉變為行政權和資源開采權的雙重爭議,糾紛沖突更加頻繁,規模也升級擴大。

第三,礦產資源的無償佔有、使用。這可能是各級規劃部門不考慮礦產資源開發效益,任意規劃礦區范圍的根源所在,也是礦山間爭搶資源佔有開發權無所顧忌的原因之一。礦產資源是天賜富源,探明的礦產儲量是經國家大量投入查明的,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沿襲形成的國有礦產資源無償、無限量、無期限佔用開發體制,不僅造成大量的寶貴資源財富的損失、浪費,而且釀成了目前這種我們不願看到的資源紛爭迭起、久調不決的局面。令人欣慰的是,1994年6月國務院150號令頒布了《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全國各地為開征工作做了充分准備,它的實施必然對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減少國有資產的浪費流失,緩解目前各種資源糾紛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礦業法律、法規不健全,是糾紛產生、漫延、執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是新中國的第一部礦業大法,從無法到有法,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脫胎於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軌背景下的法律,天生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更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育、完善的新情況,加上配套法規遲遲不能出台,各類糾紛的出現在所難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礦山企業的礦區范圍,由審批機關即工業主管部門批准,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對此不具否決權,這就使得礦山企業及其主管部門為自身利益損害國家和地方利益的行為有機可乘,從而埋下中央與地方資源之爭的隱患。又如,具有獨占性排他性特點的采礦權,礦法規定鄉鎮集體企業可以開采國有礦山范圍內的邊緣零星礦體,這等於為鄉鎮礦山破壞資源整體功能,偷、搶國有資源,開了一扇法律窗口。再如,行政處罰權主體問題,本應由各級礦產資源主管部門審理的無證開采、越界開採的涉及采礦權爭議的案件,礦法卻規定由市、縣人民政府受理,在政企不分保護地方工業發展的錯誤思想支配下,執法為違法采礦活動猖獗,礦業糾紛的迭起執法提供了法律便利。

久調不決、反復出現的糾紛困擾了我們多年,阻礙了我國礦業的正常發展。

3 礦業糾紛出路探尋

首先是治標。由於礦業糾紛涉及面廣,歷史隱患與現實問題錯綜復雜,解決難度大,只靠地礦部門一家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必須各部門相互配合,關鍵要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組織領導,盡可能緩解矛盾。糾紛雙方要互相讓步,從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爭取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達成一致,盡快解決現存的礦業糾紛。

根本在於治本。治本需要從三方面著手。

第一,增加礦產資源勘探投入,緩解接替資源緊張的形勢。資料表明,我國「六五」、「七五」、「八五」頭兩年地勘費投入,分別為124.3億元、162.75億元和182.41億元,年平均增長幅度為6%,僅是同期國家財政收入增幅的一半。根據綜合投入產出法預測主要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再按噸地勘費投入法、累計地勘費投入法測算出,1988~2000年間年平均地勘費投資為160億元,2001~2020年間年平均地勘費投資需205億元,與1992年國家財政對地勘費的實際投資相比,相差數十億元。可以認為,礦產資源供應緊張的局面,是長期的地勘投入不足的表現。解決的辦法就是開源,多投入、多找礦。在礦產開發主體多元化的今天,僅靠國家財政投入,既不合理,也不現實;地方財政要拿出部分資金補助地勘工作,以利地方礦業發展,同時礦山企業也應劃出一定資金用於找礦勘探,以尋找接替資源,這是可行的選擇,也是必須走的礦業發展之路。

第二,改革辦礦模式,充分考慮資源賦存地的利益。這是減少資源糾紛、利益爭議的有效途徑。礦產開發本身就是對自然環境的一項大手術,它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是巨大的。在發生糾紛的地區則更為嚴重,由於糾紛雙方缺少一個合法的采礦空間,生產中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只進行有經濟效益的活動,很少承擔對當地環境保護的責任,建設應有的輔助設施,使廢石和尾礦無固定堆積場所,污水橫流。礦產開發收益被投資者拿走,要祖輩生活在富源地的人們承受環境遭破壞的侵害,於理不通,也不會被地方政府所接受。可行的辦法就是共享資源開發效益。河南中國長城鋁業公司礦山公司和湖北宜昌磷礦公司,走中地聯合辦礦的路子,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雖然,中央直屬礦山具有明顯的資金、技術、設備、管理優勢,而地方則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土地、勞動力優勢,雙方的聯合既避開了各自的劣勢,使優勢能夠發揮;又避免了可能的資源之爭,從而保證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更有意義的是,聯合辦礦節省了大量的資金投入,擺脫了多年來形成的國家投資辦礦、礦山辦社會、背包袱的窠臼。

第三,改革現行礦業管理體制,使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首先是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不利於資源管理的某些規定,明確執法主體的地位;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其次是拆除條塊分割形成的壁壘,使中央與地方共同關心資源的開發利用,破除所有制界限,按資源綜合利用效益原則分配資源,鼓勵民營化礦山的發展;再次是制定全國性的礦產資源規劃分配方案,做到資源的有計劃有序利用。

改革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並不足怪。礦業體制的改革作為偉大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既要解決多年計劃經濟體制積淀形成的各種問題,又要適應總體改革的需要及礦業自身的特點,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對目前出現的礦業糾紛,首先是正視它的客觀存在,探究其產生的原因,然後用改革的辦法去積極解決。回顧過去幾年的治理整頓,成效是顯著的,由於主要側重於強化管理,對一些深層次的痼疾觸動不大,違法開採的現象還時有出現。但是,令我們高興的是,今年國務院第150號令和152號令推出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和《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明確了執法主體及其地位,結束了礦產資源無償開採的歷史。今年全國人大已作出決定,在近兩年內對《礦產資源法》作出修改。國務院授權地礦部對礦產資源分配實施統一管理,並授權由地礦部組織對礦產資源的分配,實施行業規劃和地區規劃。隨著上述法律法規的出台,並貫徹、落實,可以相信,礦業秩序的好轉指日可待。

B. 礦山 糾紛

很簡單 撥打你那裡的電台電話把記者叫來,然後找政府能找多大就多大多找點這樣就算手眼通天也會百密一疏

C. 礦山企業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可以按以下框架擴充內容來寫:
首先開篇點出企業面臨的困難,並對困難做一簡單描述;版
其次分析導致企權業面臨困難的原因,然後匯總關鍵問題點;
三是針對關鍵問題點提出針對性的可行性、有效性的解決措施;
最後從自身角度提出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然後表表決心,暢想一下美好願景就好了。

D. 我國礦產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礦產資源配置方式及手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單一的行政計劃配置方式已被突破,市場機制逐漸在配置礦產資源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比,相對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需要而言,尤其是面對「可持續發展」這一時代呼喚的要求,我國礦產資源配置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礦產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與其特點有關,即國家所有,因此,其進入市場,通過市場配置,必須實行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因為市場配置是以產權分散為前提的,即每個市場主體,都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支配自己所掌管的資源,只有這樣,市場信號才能起作用;如果所有權是一家,使用權也是一家,高度壟斷,市場就根本無法調節。因此,礦產資源要進入市場,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必須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這種分離是通過設置探礦權和采礦權實現的。但礦產資源所有者從探礦權和采礦權那裡獲得的不是資源所有權的補償,這一點與土地使用費根本不同。因為受讓主體獲得探礦權和采礦權之後,在開發出售礦產品時,還要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而正是這個資源補償費體現了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實際上,探礦權和采礦權主體從礦產資源所有者那裡獲得的僅僅是探礦和采礦使用權。

這種區別主要是由於礦產資源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即大多數埋藏在地下,不經過勘查就無法確定其是否存在,無法確定其數量、質量、產狀、位置。對這樣的資源的所有者,不可能像土地資源所有者那樣,一開始就出讓使用權,而是首先要千方百計吸引勘查者,藉助勘查者的技術和資金實現所有者的權益,即找到了才存在歸誰所有的問題。所以,市場經濟國家通常把礦產資源所有權的受益權放在礦產資源開發之後才去實現,而不是一開始就收取使用費。同時承諾勘查主體投入形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是法人財產權,誰投資,誰受益;如果沒有這個承諾,有誰還會冒巨大風險去找礦呢?

礦產資源在兩權分離的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資源利用的指導思想過於單一。在強調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社會、環境和資源的負面效應,致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分地依賴於大量的資源消▓和投入,經濟發展的粗放性十分明顯;同時開發利用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

(2)宏觀配置上的失調與不足。一方面,長期單一行政計劃手段和其他不適當的行政配置方式,嚴重地阻礙了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的建立和資源市場的發育;另一方面,資源「條塊分割」的配置體制,導致了礦產資源宏觀規劃之間的沖突與不協調。此外,礦產資源宏觀配置缺乏足夠的信息作為決策支撐,尤其是缺乏一些公共綜合信息作支撐。國家對礦產資源統一規劃協調力度顯得不夠。

(3)礦產資源市場配置機制薄弱。相對於其他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而言,我國的礦產資源市場化程度較低,資源市場配置機制相對滯後,資源價格嚴重扭曲和不合理。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礦產資源無價或低價,以及礦產資源需求的失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難以發揮。

(4)礦產資源代際間配置失調。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正處於高峰時期。但是,由於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薄弱和法制建設的滯後,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關系處理不當,一方面,竭澤而漁式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仍未有根本性的好轉;另一方面,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與資源存量之間嚴重失衡,資源勘查薄弱、保證程度較低問題也嚴重存在。

(5)礦產資源區域配置的特色不明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進行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一系列國土資源的區域配置。但絕大多數地區是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目標下開展此項工作的,資源的區域間優勢互補、合理流動的配置方案少,產業結構趨同,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特色不明顯。

除了上述問題外,還有些需要商榷,比如,能不能把土地資源的兩級市場套用在礦產資源上?如果套用,在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是否值得關注?

(1)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大多數是在經過勘查之後才能確定下來,沒有經過勘查是無法形成所有權的。所以探礦權是形成礦產資源所有權的第一個門檻。不通過這道門檻,所謂國家所有權是空的,因此,多數國家把這個門檻設置得比較低,以便投資者容易進入,即通常用勘查登記的辦法准入,只收取少量的按面積計算的區塊使用費。《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也是這樣規定的,近年的實踐也是這樣做的。現在的問題是能不能把這個勘查登記的准入當成一級市場?或者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改成一級市場?由向政府登記改成由政府拍賣?這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很可能影響投資者進入,進而也將影響礦業權的增加和國內資源量的增加,進一步加劇礦產資源供需矛盾。

(2)作為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主體的我國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存在著許多先天不足,給礦業權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帶來許多困難。一般說,礦業權市場是由礦產品市場拉動的,而我國的礦產品市場近年發展迅速,但對礦業權市場拉動無力,探采失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筆者認為:①現在國有礦山生產的礦產品,其礦業權是無償取得的,加之企業領導的任期制,所以他們可以大量地產出礦產品,而不管以後如何;②國有礦山在無償取得礦業權情況下,也無須提取礦業權的折耗,因而企業沒有形成積累,無錢搞勘查投入。③直接進口礦產品,無須國內的礦業權。再從地勘單位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它們只是從事礦產勘查技術勞務的打工者,如今讓它們成為礦產勘查的投資主體,根本就缺乏投入資本。

(3)我國礦產勘查當前存在的問題,還表現在礦產資源通過市場調節之後,開始暴露出許多礦產自然豐度差,沒有競爭力,有的品位低、成分復雜,有的地理位置不好,有的地質工作研究程度很高,找礦難度大等問題。加之,原有的地勘單位實行事業管理,隊伍臃腫,負擔過重,所以勘查成本很高。這種情況,過去在政府財政投入時,因有無限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被掩蓋起來了;如今一踏入市場,面對國際競爭便暴露無遺。

(4)礦業權市場不發育,至今尚未形成統一、有序的礦業權交易場所,出讓礦業權主體和購買礦業權主體之間缺少信息溝通,行業壟斷、地區封銷還時有發生。

E. 礦山企業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礦產資源、銷售)

浮選機浮選液面翻花在操作中經常發生,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礦漿濃度過小,給礦量不穩。在反浮選工藝中,粗選、精選的濃度較容易控制,造成翻花現象較少。而掃選作業處理的是浮選泡沫,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泡沫的黏性大、流動性差,經常在泡沫槽內加水過多,此時泡沫槽應減少補加水,以增加掃選作業濃度,礦量不穩在操作上要調整浮選機各槽內的礦量,如果是礦漿泵上量不穩要檢査處理。(2)葉輪和蓋板磨損嚴重間隙過大,要及時更換葉輪、蓋板,調整間隙。(3)浮選機轉速過快或反向,要更換電機或皮帶輪,降低轉速,或重新接線調整反向。
浮選跑槽:浮選機浮選跑槽也是浮選操作過程中的常見現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浮選給礦置大或中礦返回量大,此時應較少浮選單機給IT量,增開浮選系統,減少中礦返回貴,使浮選機各槽內礦量平衡。(2)捕收劑添加量過多,捕收劑兼有起泡劑的作用造成跑槽現象,此時應減少捕收劑的用量。
浮選壓槽:浮選壓槽現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原因:浮選給礦濃度過大或過低,粒度過粗。此時應調整好浮選給礦濃度,加強磨礦分級和粗細分級操作,提高粗細分級溢流粒度。捕收劑用量少,不起泡,給礦品位高。此時應增加捕收劑的用量,提髙礦漿溫度,盡可能將脈石礦物浮出,有利於降低浮選槽內的礦量和濃度,在上道工序上可提高磁選機電流,降低浮選給礦品位。(3)浮選機攪拌能力下降或未充氣。此時更換磨損嚴重的浮選機三角帶,調整松緊度,提髙攪拌能力,處理浮選機充氣管,增大充氣量。(4)浮選機不轉。此時要査找浮選機不轉的原因,電機是否燒壞,軸是否斷裂,葉輪有無脫落。此外要定期的對浮選機槽體進行定期的沖洗,以減少浮選機槽體內的死料角,提高浮選機的處理能力和選別效果。
浮選泡沬發粘:造成浮選泡沫發粘現象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給礦性質,包括給礦粒度過細、含泥量偏高、礦漿濃度過大,此時應在上道工序上給予適當調整。(2)PH值低,應多加NaOH。(3)捕收劑或氧化鈣用釐過多,應減少用量。
精礦尾礦鐵品位均較高:造成精礦品位髙,同時尾礦品位也髙的原因有:給礦品位高,此時上段工序強磁選作業要提高場強多回收精礦,降低給礦品位。浮選機浮選崗位操作不當,此時粗選和精選作業少刮多走,增加一掃精礦返回量。葯劑添加不當,應少加捕收劑,多加澱粉。
精礦尾礦鐵品位均較低:造成精礦品位低,同時尾礦品位也較低的原因有:(1)給礦粒度粗,鐵礦物單體解離度低,此時應強化磨礦分級作業,保證磨礦粒度。(2)給礦鐵品位低,此時上段磁選作業要降低磁場強度,以增加給礦鐵品位。(3)葯劑添加不當,應多加捕收劑,少加澱粉。(4)浮選崗位操作不當,此時一掃選應多刮少走,精選應多刮少走。3.7精尾不分造成精尾不分的原因有:⑴澱粉效果差,應對澱粉進行檢査化驗。給礦粒度粗,鐵礦物單體解離度低,此時應強化磨礦分級作業,保證磨礦粒度。礦漿溫度過高,葯劑作用效果減弱,此時應關小蒸汽閥門,減少氧化鈣用量。

F. 礦產開采存在問題

我國部分礦產開采存在以下問題:①計劃性差,存在采易丟難,采富丟貧現象;②環保投入少;③民礦濫采亂占,嚴重破壞礦產資源;④礦區引發災害多。

由於設計開采等措施不當,特別是民礦對礦區環境破壞導致多種災害發生。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淹井、冒頂、瓦斯爆炸、尾砂與尾水污染等。如1986年6月3日5:33,湖北宜昌地區鹽池磷礦區發生一次大崩塌滑坡,崩滑體100萬m3,死亡284人,直接經濟損失510萬元。主要原因是在山坡陡崖下建井采磷礦,造成地面不均勻沉降和礦層變形導致崩塌滑坡發生。又如廣西大廠礦務局1998年12月礦區地面發生大塌陷。廣西泗頂鉛鋅礦因地表河水灌入礦井,被迫花費上千萬元改道泗頂河。廣西合山礦務局溯河礦井因民礦亂挖窿道,貫通礦井與紅水河,造成淹井事故,花費數以百萬元計的資金無法治理,致使投資數上千萬元的礦井報廢。

采礦排土及尾砂掩埋農田房屋,尾水污染水源的事故時有發生。廣西陽朔鉛鋅礦因廢水含有害元素而被關閉停產;欽州某錳礦旁一農村40多年來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略有減少,生育能力下降與礦區污染有密切關聯;天等東平錳礦一條沖溝泥沙就掩埋農田十數畝;大新下雷錳礦廢水污染整條下雷河,致使群眾飲水用水困難,等等。

G. 如何處理礦群關系

如何正確處理礦群矛盾,是地方政府和煤礦企業面臨的老大難問題。興仁縣副縣長靳龍方告訴記者,興仁是全國2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也是我省第一個工業產金縣。隨著礦產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對礦產資源開採的規范化管理,礦群矛盾不斷凸現和尖銳,甚至曾經引發一些群體性事件。如何發展煤礦產業、黃金產業,妥善處理礦群矛盾,推進和諧礦區建設,一直是興仁決策層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通過近兩年的實踐,興仁和諧礦區初見雛形,過去矛盾集結的煤礦產業得到健康發展,推動了煤炭向產業化轉型。作為我省建設和諧礦區的策源地和開拓者,興仁縣在實踐上取得諸多突破。

興仁礦區獨創的「礦災基金」,解決了礦群矛盾調處中無責任主體的災害賠償資金來源問題。成立煤炭協會,由煤炭協會收取「礦災基金」(協會委託縣煤炭稅費徵收管理局以每噸5元的標准收取),按照「企業所有、專款專用、政府監督」的原則管理使用。礦災基金設立後,2007年累計收取基金920萬元,預計2008年可收取2000萬元,並將相關項目資金打捆使用。2007年以來,各種生態項目資金、農村扶貧資金逐漸向礦區傾斜,共計投入3000餘萬元資金用於礦區生態治理、人畜飲水、通村通組公路等。此外,該縣煤礦企業無償投入礦區道路、學校等方面的建設資金約2000餘萬元。

資金籌措上的突破解決了歷史遺留矛盾。目前,興仁已投入資金近2.22億元,初步解決了地質災害、人畜飲水、環境污染等問題。對於房屋在採煤片區范圍內的農戶,由煤礦企業每年無償供應每戶村民4至5噸原煤,對礦區周邊群眾供煤按坑口價或成本價收取,礦區以外的困難群眾生活用煤由煤調基金給予補助,每年優惠和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煤供應戶數達4567戶20393人。並委託專業機構對礦區進行地質災害評估鑒定,確定了72個地質監測點,落實專人實施24小時監控。由於礦區現階段主要遺留矛盾得到逐步解決,群眾上訪案、群體性事件大幅減少,礦區趨於動態穩定。

礦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由此得到較大改善。潘家莊鎮鎮長黃松告訴記者,過去「怕提安全、怕提和諧」的礦區農村,現在是新農村建設的亮點。目前該縣已啟動礦區13個村新農村建設規劃,硬化通村、通組、串戶路,改造爐灶3000戶,新建沼氣池40餘口。對礦區進行油路改造,該縣礦山企業污染治理已投入資金7000萬元以上,建成了礦渣處理尾礦庫、廢氣除塵、煙氣洗滌、生活廢水處理等設施,礦區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礦區水源枯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和諧礦區還給當地群眾帶來更多的出路和財路。2008年以來,興仁培訓煤礦一般作業人員、煤礦特種作業人員、技業管理人員1000餘人,全縣合法煤礦中該縣農民工達1600餘人,年收入達8000多萬元。礦區群眾參與運輸的車輛達到1000餘輛,每年收入可達7500萬元以上。企業生活消費帶動了礦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蔬菜、礦區畜產品等消費為當地農民增收數百萬元,礦區群眾逐漸從傳統的種植業向工業、運輸業、特色種植業轉變。據統計,由煤炭開采帶動農民收入占總收入的60%以上,礦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1900元,提升到2007年的2800元,預計今年可達3200元以上。礦區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變了過去守著資源過貧窮日子的窘況。

人和萬事興。由於礦群矛盾的逐步解決,礦區社會秩序保持動態穩定,興仁在延長煤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取得新突破,完成了煤化工、加工工業、重工業等循環經濟生態園區前期規劃,煤化工項目已列入《貴州省普興礦區煤電化一體化規劃》;巴鈴煤化工項目列入省級重點項目;480萬噸洗煤廠、2×30萬千瓦煤矸石電廠、120萬噸甲醇廠、50萬噸電石廠等煤化工、鹽化工項目正在加緊規劃申報,90萬噸焦化項目已獲省發改委批復,到2011年可實現1000萬噸的生產能力。煤炭逐漸向產業化轉型。

省農辦副主任李昌來認為,興仁建設和諧礦區的思路和實踐,解決了「有資源的地方人民不一定富裕的問題」,這是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的結果,既發揮了資源優勢,防止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又解決了資源富集地區礦產開發和人民生存的這一矛盾,建設和諧礦區對促進資源性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意義不止於興仁,也不止於貴州。

H. 礦山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1、缺乏對相關礦山采礦安全規定的重視 我國對於采礦行業,已出台了眾多法律法規,對其開采和管理工作做了較為
詳盡的規定,如《礦山開采法》、《礦山采礦安全規程》等等。但是在實際的采 礦過程中,很多企業無視這些規定。對於落後的安全管理方法,不予改進和提高,
依然我行我素,導致重大安全隱患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排除。
2、對於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
在礦山開采企業安全管理過程中,沒有將安全責任落實,在發生了安全事故 之後,相關責任不明,特別容易造成互相推諉的情況,不能對事故原因進行及時
的分析。同時,相關的監管部門也沒有發揮監督管理的職能,對采礦安全監督流 於形式,走過場。

3、礦山采礦人員專業素質較低 參與礦山開採的人員往往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文化程度較低,專業素
質更是不能適應現代化的采礦工業管理需求。很多采礦人員對礦山本身缺乏基本
的了解,在實際開采過程中,由於缺乏專業的知識,個人操作缺乏專業人士指導, 很容易因操作不當而引發礦區安全事故。礦山采礦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高,工
作危險程度也很大,因此很多專業技術人才不願留在礦區工作,出現了大量專業 技術人才外流的現象。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低素質的一線采礦人員之間沒有形成
良性的互動,兩者之間無論是在技術水平上,還是專業素質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 距。這也是導致礦山采礦技術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I. 礦山糾紛

我想這是兩個問題,我將分別回答。
1礦山又探礦證和采礦證,上面有明確界限,最後界定當然是回官方。
2這樣事情答應該報警,打人方按照尋釁滋事或者按照擾亂公共秩序罪都可以定罪判刑。然後被打方可以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要求對方賠償。

閱讀全文

與礦群糾紛存在的困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借款糾紛二審答辯狀 瀏覽:990
馬鞍山甜醅 瀏覽:441
lol皮膚龍年限定皮膚 瀏覽:370
伊成果之子 瀏覽:791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
商丘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49
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 瀏覽:33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案 瀏覽:10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