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因人身損害(傷害)而形成的案件,在民事訴訟中,是適用侵權責任法,還是適用民法通則
你好,侵權來責任法自和民法通則均屬於法律,根據新法優於舊法和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就應首先適用侵權責任法,未用規定的再適用民法通則。其實最高院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屬於司法解釋范疇,因該解釋在侵權責任法之前制訂並實施,與侵權責任法沖突的不再適用。
㈡ 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哪個的效力高
侵權法屬於新法,同時屬於特別法。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特別法優於一般內法的原則,侵權法效力優於民法通容則,即民法通則規定與侵權法沖突的條文自侵權法實施之日起自動失效。
注意:侵權法不能看成是民法通則的一個部門。理由如「蘇州錦綉江南」所述:「我國目前還沒有成文民法典,民法通則其實相當於民法典的總論部分,侵權責任法相當於民法典裡面侵權法部分。你可以比照我國的刑法典進行理解。」
㈢ 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哪個的效力高
侵權法屬於新法,同時屬於特別法。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特別法版優於一般法的權原則,侵權法效力優於民法通則,即民法通則規定與侵權法沖突的條文自侵權法實施之日起自動失效。
注意:侵權法不能看成是民法通則的一個部門。理由如「蘇州錦綉江南」所述:「我國目前還沒有成文民法典,民法通則其實相當於民法典的總論部分,侵權責任法相當於民法典裡面侵權法部分。你可以比照我國的刑法典進行理解。」
㈣ 民法通則146條的結構和類型
第一百四十六條 【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版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權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涉外侵權責任爭議的法律適用的規定。
侵權責任爭議的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是侵權行為地法,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當事人雙方同一國籍或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或住所地法。至於第二款是關於侵權行為的認定,認定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㈤ 承擔新聞侵權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分別就承擔民事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方式進行了規定,新聞侵權責任也適格於這些方式: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相關鏈接:《有關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問題》
一、新聞侵權的界定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范,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受眾傳播內容違法或失實的新聞,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新聞侵權的主體是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人員。也包括其他公民或法人。新聞媒介是指從事新聞采編和傳播的單位,即法人,如電視台、電台、報刊社等;新聞從業人員主要是指新聞單位中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工作人員。但非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工作,如給新聞單位投稿的其他作者,其提供的新聞稿源如果內容侵害他人權益時。
同樣構成新聞侵權。
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兒種行為。
二、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責任構成要件是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條件,也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負侵權責任的根據。在我國新聞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新聞侵權行為的違法性。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幾種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對這些規定的一般性保護條款,使他人受到侵害,就應視為違法。
新聞侵權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新聞侵權藉助於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實現對他人人格等合法權益受損。承受恐俱、悲傷、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或遭受財產損失。因此,新聞侵權往往呈現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也較為嚴重。
新聞侵權人存在過錯。在侵權行為中,損害事實的存在是由於行為人的過錯所致。過錯可分為故意和過失。故意過錯事實明確無可辯駁。過失所致侵權猶如司機駕車無意中撞傷人一樣,有不可能推卸的法律責任。檢驗是否有過錯的標准應該是客觀的,即通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來判斷其主觀過錯有無。
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結果必然是侵權行為造成的。正當的新聞批評雖然會使被批評人受到社會的譴責,似乎他的名譽受到了傷害,但這種批評和譴責是真實的,是與他的不良表現相符合的,所以不構成什麼侵權。只有以虛假事實指責他人,給他人造成不公正的、貶低性的評價,這才構成侵權。
三、新聞侵權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一旦發生新聞侵權行為,應按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了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十種方式。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承擔民事責任有非訟程序和訴訟程序兩種途徑。主要方式:
,.更正與答辯。發表更正與答辯是新聞機構對所刊發的不真實、不公正的內容履行的一種職責。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該法規第二十八條規定:「報紙、期刊發表的作品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有關出版單位更正或者答辯,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近期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受害人對正在實施的侵權行為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實施。這種形式主要適應於各種正在進行的或處於持續狀態的新聞侵權,對於已經終止和尚未實施的新聞侵權不適用。特別注意的是,停止侵害應當包括防止侵害,如某些誹謗性的新聞作品即將發表或傳播。為
阻止該作品傳播,受害人有權要求法院禁止該作品的發表和傳播。停止侵害的請求權只能由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既可以直接向侵害人提出,也呵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先行做出停止侵害的裁定。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對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等人格權的侵犯,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但都廊採取公開的形式進行,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恢復名譽的范圍一般應當與侵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賠禮道歉。是指侵權行為人向受害人承認錯誤、表示歉意,以求得受害人的原諒。賠禮道歉不以公開進行為要件,但其內容須事先經過人民法院審查,可採取口頭方式或書面形式。在訴訟中,當事人用賠禮道歉的形式承擔民事責任的,還應當在《判決書》中闡明。」
賠償損失。新聞侵權行為賠償損失分為兩部分,一是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賠償,二是精神損害賠償。經濟損失賠償,是指賠償受害人因侵權行為而造成的財產損失。精神損害賠償,又稱非財產損害賠償,是對侵權行為所造成精神損害所作的賠償。賠償的數額主要視受害人的受害程度、損失的大小來決定,且須遵循公平責任原則。新聞侵權損害賠償既是一種債,又是一項民事責任。」
四、避免新聞侵權行為發生的對策.輿論監督不能超越自己職責范圍作為媒體記者,不得以「無冕之王」的身份超越行政、司法程序,在涉及某一問題或事件的批評性報道中越俎代庖,更不能輕易作出是非評判,干擾司法審判。應該做到:不獵奇、不炒作,不使問題復雜化,著眼於解決問題,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轉化。記者實施輿論監督的目的就是促進問題全面客觀公正的解決。也就是說,當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不一定非要寫出稿子,進行曝光。這也正是輿論監督的核心價值。對於不宜公開的調查采訪結果,可以通過《內參》的渠道反映給中央、省、市領導。
輿論監督應掌握好報道的尺度要掌握相關政策、紀律及采訪報道原則,做到「幫忙不添亂」。適時、適度、公開、客觀、公正、恰當的輿論監得可以切中時弊,警醒世人,引起各級政府的幣視,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嚴格批評性報道的審批程序,注意發稿時機、數量、內容、分寸。要杜絕采訪不實的報道或以偏概全的報道。以免引起新聞官司和不必要的糾紛。新聞工作者從事輿論監督時,一定要把握「慎重選材,斟詞酌句,報道客觀」的原則。
熟悉相關免責條款,嫻熟采訪技巧依據到目前為止的法律規定精神,在以下三個方面對輿論監督者是可以免責的:
新聞索材出自國家機關的公開文書和公開行為的。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規定:「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准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解釋》第九條規定:「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
撰寫、發表批評性文章,只要文章中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且沒有侮辱人格內容的,即可免責。
總之,
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禮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重法、學法、懂法、守法,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現實社會給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
㈥ 《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六條有何缺陷
外國人在我國遭受中國人的侵害時,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專六條的規定,侵屬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這說明在人身損害賠償金額的計算上也必須適用我國的法律。但是由於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如果這些發達國家的公民在我國受到人身損害,請求損害賠償時,能否適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此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
在日本,關於外國人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日本民法和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對此時的損害賠償的具體計算均未作出規定,不過在學術界,存在母國基準說(即受害人本國基準說)、日本基準說(即損害發生地基準)和生活實態說。生活實態說認為,損害賠償的計算應當以填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為准:對於受害人的精神撫慰金,如果受害人在日本滯留,則按日本的標准計算,如果受害人回國或者因事故死亡,對其本人或者其家屬的撫慰金則以其本國基準計算。 我國有的學者主張借鑒日本的生活實態說來處理外國人在中國受害的損害賠償計算問題。
㈦ 《民法通則》將侵權行為作為債產生的根據而加以明確規定。 這句話對不對啊
有些教學來參考書質量不好出現錯誤答源案是很正常的。
個人認為這道題設計得很矬。侵權行為是債產生的根據之一,這一觀點在民法學主流理論上是肯定正確的,但硬要摳字點兒的話,我國《民法通則》確實沒有「侵權行為是債產生的根據」這一明確的條文,並且在《民法通則》中「債權」一節下面只提到了合同之債、不當得利之債、無因管理之債。
順便說一下:一樓的說法不對,雖然合同之債和侵權之債是債的最主要形式,但還有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得法律事實可以是債形成的根據。
㈧ 法律問題!合同約定因為違法而無效與侵權行為經當事人同意而免責的矛盾!
1、哈哈,你自己把自己繞暈了。按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勞動合同法是專門專規范勞動合同屬的特別法,其對於勞動合同問題的效力高於民法。勞合法26條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條款無效,沒留任何餘地。
2、民法通則沒有規定侵權行為因預先的免責約定而免責啊,你是不是理解錯了?而且民法通則所說的侵權是狹義侵權,不包括勞動法意義的以剋扣工資為表現的「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
3、但要承認,勞動法不禁止事後的和解,不然的話勞動案件法院就沒法調解了。
㈨ 《民法通則》上的侵權法規范主要規定在什麼
侵權法屬抄於新法,同時屬於特別襲法。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侵權法效力優於民法通則,即民法通則規定與侵權法沖突的條文自侵權法實施之日起自動失效。
注意:侵權法不能看成是民法通則的一個部門。理由如「蘇州錦綉江南」所述:「我國目前還沒有成文民法典,民法通則其實相當於民法典的總論部分,侵權責任法相當於民法典裡面侵權法部分。你可以比照我國的刑法典進行理解。」
㈩ 民法通則無過錯責任,文書怎麼寫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內
《侵權責任法容》第七條規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依據上述規定以及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之規定,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損害的發生既不是加害人的故意也不是受害人的故意和第三人的故意造成的,但法律規定由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歸責原則;它是一種基於法定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有效彌補受害人因特殊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
它與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共同構成現代司法制度中侵權民事責任的三大歸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