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助一篇,醫療糾紛的議論文2000字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人民日報:醫患關系再也「傷不起」
2012-03-27 來源: 人民日報
一起惡性的醫患沖突事件,讓許多人無法享受周末的輕松。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患者持刀行凶,致一死三傷。遇害的實習醫生剛剛接到香港一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
輿論一片唏噓。罵行凶者喪心病狂者有之,嘆醫生沒有溝通技巧、不諳患者心理者有之,怨醫生已成低收入高風險職業者有之,盼醫生有尊嚴地活著者有之,憂未來病無所醫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聲,讓行醫者更添痛楚,身心受傷。
盡管我們大力提倡醫患和諧,但醫患沖突在近年來依然時有所聞,醫患關系緊張的憂慮依然揮之難去。「醫者父母心」,中國傳統曾最受人尊敬、並與人倫至尊父母相提並論的職業,屢屢因沖突事件受傷,令人深思。
其實,不管在哪個國家,總有病重不治者、鋌而走險者,也總有缺乏溝通技巧的醫者,醫患沖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驚?這次哈爾濱被殺的醫生,和兇手並無直接接觸,受傷的醫生在替誰挨刀?
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在社會保障事業方面積累了不少欠賬,而「教育」和「醫療」就是被拖累的兩個大戶。今年,我們終於有望實現一個承諾近20年的目標——教育投入佔GDP的4%。然而,政府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也是一個長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視的指標。2011年,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僅佔GDP的1.35%,低於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而發達國家的政府衛生支出佔GDP比例一般為6%—8%,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2%—6%。
投入偏低,造成醫療保障水平偏低,城鄉與東西部醫療資源配置失衡,醫葯不分家帶來的「以葯養醫」、大處方等亂象,醫葯市場監管不力帶來的醫托作祟、假葯橫行……這一切恰與國民物質生活的日漸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溫飽之後,健康長壽的慾望激增,求醫問葯時卻殫精竭慮。人命關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將怨氣宣洩到了一線臨床醫生頭上。
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水準絕不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數都是醫者仁心。對13億人而言,這是接觸最多、依賴最深、受益最大的職業之一。絕大多數醫生護士,都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支撐著13億人的健康大業,為了治病救人,他們拿著低工資,「白加黑」地工作,承受著超乎常人想像的心理壓力,以及被一些無良同行倒出的、潑向這個職業的污泥濁水,甚至還得挨上雖然個別、卻令人痛心的無妄之刀,承受直接傷害。
醫生和患者,本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攜手迎擊共同的敵人——疾病。處於對立的兩極,只會兩敗俱傷。因此,請將手術刀對准制度之弊,請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樣,為提升醫療投入而呼籲努力。
這,才是讓醫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實習醫生命喪患者刀下醫患沖突何時休
來源:青年導報網 2012-3-27
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的惡性傷害事件。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03月25日《廣州日報》)
又是一起患者在醫院內刀捅醫生造成一死三重傷的惡性傷害事件。3月23日下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來該院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後因對醫生醫療建議不滿,手持水果刀闖進醫生辦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傷,這恐怕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新聞。然而,這樣的悲劇卻時常是我們的生活中上演,為此,筆者想問:是誰讓我們這個社會布滿了「戾氣」?又是誰讓患者走極端將怒火撒在醫生的身上?這背後到底是誰惹的禍?是醫院、醫生太「黑」,逼患者過度防禦喪失理性,還是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醫療體制要需要反思?
說實話,看過這則報道後,只能說是這位患者太不理性了,做出如此非理性的暴行,實在是讓人痛心!要知道,你這樣針對醫生個體的非理性的暴行,只能是挫傷年輕一代醫生服務病患的熱情,最終受損的還是普通公眾,因為咱百姓的健康最終還是要託付給有尊嚴感的醫護人員。但是,如今「醫患沖突」事件的頻發,總還是事出有因的!曾幾何時,在我們的記憶里,醫生和病人之間是那麼的融洽,而今天,造成年輕醫生王浩之死的原因,不僅是患者的極端自私,可以說也是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不健全帶來的惡果。
針對此案的發生,可以說是醫患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任惹的禍。大家也知道,人類在社會的交往中,做任何事情70%靠交流,就更不要說「醫患之間」了。如今在醫患之間的糾紛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醫患缺乏溝通造成的。醫生和患者可能就差了那麼一句話,這句話可能是一句解釋,可能是一句安慰,也可能是一句道歉……然而有很多的醫生覺得醫學知識很復雜,很難也沒必要向患者解釋得太清楚。正是由於醫患信息間的不對稱,再加上一些醫生高高在上的態度,讓病人及其家屬對醫生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
另外,醫患沖突還有著復雜的經濟和社會根源。筆者在網上看到,有專家針對此事的總結:「如今的醫療服務提供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之間存在矛盾;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要求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學技術發展的有限性與患者期望值的無限性之間存在矛盾;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與缺乏有效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之間存在矛盾;醫療糾紛處理機制的不完善與人民群眾的訴求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可以說,正是由於這些矛盾的日積月累,才造成今天「醫患矛盾」緊張的局面!
其實,醫患關系的實質應該是「利益」的共同體,是共同對抗病魔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大家知道,我們到醫院看病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但現在醫患為何水火不容?多年來「醫療市場化」的體制改革,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不足,把醫院推向市場,醫生要創收謀利,而病人看病也從以前的「政府全包」變成「自己掏錢」,醫患的利益沖突越來越直接,矛盾沖突也就越來越突出。筆者認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政府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和監管,讓醫生不再為創收苦惱,讓病人看病基本能報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
由此看來,這次事件的發生,雖說尤其偶然性,但事實上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暴露出社會公德與法律的欠缺,事實上患者不能以犧牲醫生的身體來換回自己的利益。同時,筆者認為,社會各界關注當前嚴峻的醫患矛盾和醫院工作者嚴峻的職業環境。院方和患方都有自己的合法權利可以維護,院方有正常工作不受干擾的權利,醫護人員有身體和健康不受侵犯的權利;患方對治療方案、可能發生的後果以及醫療事故的處理規定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但是,不管哪一方都應採取合法的方式和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我們在為這28歲年輕的生命逝去感到悲痛的同時,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需要徹底反思?究竟是誰惹的禍?如今,在這「醫患沖突」中,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能否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喚醒社會的良知?醫患之間的和諧之風何時能吹到?我們翹首以待……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哈醫大醫患沖突釀命案65%網友「高興」憐憫心何在?
2012-03-27 | 來源:福音時報
核心提示:黑龍江某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福音時報) 3月23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了一起醫患沖突惡性傷害案件:一名年僅17歲未成年患者因不滿醫生的治療建議,持刀闖入醫生辦公室砍人,最終造成1死3重傷的慘烈後果。案發後,行凶者自殺未遂,被趕到的警察抓捕當場。消息傳出舉國震動,主流媒體均對悲劇中逝去的年僅28歲的實習醫生表示哀悼,亦對該未成年人行凶殺人的行為給予譴責。
然而主流之下暗藏逆潮,某網調查,6000多人次參與,竟有4000多人次選擇「高興」;23日下午悲劇發生,當晚23點多有網友發帖「應該舉國歡慶啊,喝點小酒,放起鞭炮……」而3萬多人參與此帖評論,轉發量5000多次。
知名節目支持人白岩松對此幾欲掉淚,表示「這社會病重了」。
著名音樂人李光平先生對此沉痛地說:「哭吧,沒有信仰的社會,讓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對生命的尊重、愛與寬恕;只有仇恨、兇狠與殘忍!」
誠然當前我國社會在醫患沖突中有緊張之處,這是國家和民眾都在努力改變的一個事實。只是在本案之中,輿論不當成為擴散仇恨的道具,人之所以為人,就當有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無論是死去的,還是活著的生命,都當有一種本能的敬畏之心。
生命因愛而存在,若是失去了愛,那麼我們就算社會再如何的發展完善,人活著什麼意義呢?對於失去的年經醫生,每一個國民都當秉承良心表達自身的哀傷,這不是一種強加於眾的情緒,乃是同為人者的一種同悲之情。缺乏這樣的心者,談何去解決處理其他的現實問題!
古人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對於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自有歷史來進行最終評議,我們要確信的是都有其解決的時候時期,無須把自我一時的情緒宣洩在個別事件之上以表達自己對整個現實社會的不滿,這是非常不明智和不可取的作為。當問題出現,不是情緒表達的時候,而是在信心和愛的層面上,我們的理性要真正發動起來的時候,這樣才有利於推動並更快更好的解決問題。
沒有慈悲心的人和社會最終只能走向毀滅與倒退。聖經勸勉世人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聖經·路加福音》6章)」
一網友為此呼籲說:只求主憐憫這世代,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不是足夠讓他們知道誰是真理和生命呢?悔改吧,耶穌是神!
2012新作文素材:醫患關系
南方日報:沒有權利保障,醫患都是弱者
洪 丹
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患者捅死1人、致傷3人事件,一名前程似錦的實習醫生無辜慘死於患者手中。這是一起讓人悲哀的事件,但更悲哀的在於,騰訊網轉載的此事件新聞報道後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網站設置的「讀完這篇文章後,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選擇了「高興」,佔到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
很多人都認為把這起事件歸結為「醫患矛盾」是不正確的。確實,在這起悲劇中,我們並沒有看到當事醫生太多的過錯,而受傷死亡的醫生亦非就診醫生。我們不能排除有些人性格偏執、沖動易怒,恰如那個拿著尖刀胡亂揮斬、完全喪失理智的17歲少年,殘忍奪人性命只因為自認為醫生「故意刁難」自己。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加震驚,如今的醫患關繫到底對立到了何等地步?一個萍水相逢的人竟成了緊張醫患關系下的犧牲品,實在讓人誠惶誠恐。而這種讓平常人感到惶恐的新聞,居然成就了某些人心中的「高興」,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讓人震驚!
一些醫生收回扣、收紅包、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等黑幕早已被輪番曝光,莫說一些精神偏執的人容易走向極端,就是普通人來到醫院、見著醫生,對於醫生開出的各種處方用葯檢查,都總不免作出戒備、以疑惑之心看待。鍾南山院士日前公開批評一些醫務人員「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網上支持者眾。許多醫療糾紛表面上看是患者對就診醫生不滿,但實際上已超出對具體醫療人員的意見,他們是對醫療行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甚至整個社會體制不滿意。於是,那些「沒有基本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咎由自取,即便醫患間信息嚴重不對稱,但患者也絕不是傻子,任你擺布;而另外那些心懷醫德的醫務人員就為這些害群之馬的惡行以及整個不完善的醫療制度埋單,甚至付出血的代價,成為「替罪羔羊」。
醫患矛盾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雙方都「搶著」表明自己是弱勢一方。站在專業知識的層面上,醫生一方無疑是佔領高地的,正因此,一些無良醫生才有可能憑借各種大處方大賺昧心錢。這就涉及醫生群體自律與他律的問題,包括醫生真正濟世救人、心懷父母心,主動排除各種金錢利益的干擾;也同樣包括監管部門對這種黑暗現象決不姑息,遇一例嚴厲查處一例,堅決把害群之馬清除出醫療隊伍。目前看來,一些醫院與監管部門對於一些「沒有道德底線」的醫務人員仍然睜隻眼閉隻眼,放任、縱容甚至同流,大有大貪,小有小貪。
事實上,沒有相應的權利保障,醫生與患者註定都是體制下的弱者。要做一個有醫德的醫生,意味著必須恪守清貧、耐住寂寞。在現有體制下,醫生的專業能力與知識處於一種被嚴重低估的狀態,因此,一些醫生才會耍各種小動作,自甘墮落。除了政府對於醫療系統加大投入以改變現狀之外,醫療費用的合理性、醫療行為的安全性、醫療流程、醫療事故的鑒定、賠償都應該有規范的法律體制來保障,而這些同樣是政府責任。目前看來,政府所做的仍不足夠。但如果任由醫患關系緊張,必然導致弱者繼續相殘,最終結果便是「叢林規則」——誰擁有暴力,誰「贏」。
⑵ 求幾篇醫生沒有醫德的小故事,編的也可以,急急急
2017年4月,央視名嘴、衛生部特邀「健康知識宣傳員」白岩松,在西安召開的中國整合醫學大會上,作了一場名為「醫學與醫德」演講。
白岩松在演講中提到了近年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時說:「中國只有兩個職業是帶『德』的,一個教師,一個醫生。而其他職業,都是用『職業道德』一詞就籠統帶過了,而這兩個職業是單獨計算的。原因在於,教師要負責人們的精神健康,而醫生要負責人們的肉體健康。其實還不止,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容易,育人難呀。醫生要肉體治療,還要有精神撫慰,肉體治療相對好評估,但是精神撫慰如何做呢?『德』字就在『育人』和『精神撫慰』之中誕生了。」
什麼是醫德?白岩松用幾個故事作了回答。
這三個故事都與醫學的技能和治療本身無關,但是誰能說這不是一個更大的治療呢?現在的加拿大總理名叫特魯多,100多年前有位加拿大醫生也叫特魯多,特魯多醫生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提煉出結核桿菌的人,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墓碑上的那三行字:「偶爾去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在撫慰」,這對於醫生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良醫治病時,必須做到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有來治病者,無論長、幼、怨、親,醫生都要如同對待至親一樣,把病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一心救治,如此可為大醫。白岩松演講中提到的幾位醫生,正是這樣既治「身」又治「心」的「大醫」。
by.羊城晚報
————————————————————————————————————————
出處
白岩松 | 三個醫德小故事_搜狐文化_搜狐網 http://www.sohu.com/a/143762301_523099
⑶ 白岩松演播室說「臟話」
白岩松演播室里說「臟話」,逗笑張泉靈。一汶川地震倖存者被俄羅斯救援隊救出,記者版采訪他感覺怎樣權,倖存者想了半天說:「狗日的地震好凶噢!老子被挖出來看到外國人還以為把老子震到國外了。」
http://tv.sohu.com/20080524/n257052568.shtml
⑷ 8.10白岩松在全景奧運評論國足的視頻
http://v.sohu.com/20080815/n258883256.shtml
要看快
⑸ 求白岩松《幸福了嗎》txt下載
http://k90mhc9.blog.sohu.com/151589442.html 我剛幫老婆下回好答
⑹ 白岩松談醫生術後喝葡萄糖水事件,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事件經過醫生術後豪飲葡萄糖水的事件在網路上持續引發著熱議,那麼這件事情的經過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原來,這件事情的主人公是陝西西安某一家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這位醫生的名字叫鄭濤。當天,鄭醫生下手術台已經凌晨四點鍾了,他剛剛做完一台腦干血手術,因為手術時長八小時,中途不能吃東西喝水,所以鄭醫生在離開手術台時,已經感到身體不適了。共同參與這場手術的護士長見狀趕緊遞了一瓶葡萄糖溶液,鄭醫生大口引用了起來,這則視頻被傳到了網上。網友們對該醫生的行為表示質疑。
我覺得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我國的醫患關系還是非常緊張的,患者們對於醫生並不理解甚至非常的刻薄冷漠,我覺得人們應該要改變醫患關系處於對立面的這種心態,嘗試著理解和包容。
⑺ 白岩松:僅靠道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白岩松:僅靠道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經過長時期的討論修改,《中國醫師道德准則》最終敲定40條,並於2014年6月25日在北京召開發布會。
會上,《中國醫師道德准則》正式對外公布,呼籲廣大醫師加強行業自律,弘揚大醫精誠。 「這是一個沒有強制約束力、但可以成為醫生內部道德呼籲和自律的准則。」白岩松在會上推薦。
來自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的領導和百位醫師代表、媒體代表出席會議,包括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楊民,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謝啟麟,中國醫師協會道德建設委員會委員、上海和黃葯業董事、總經理周俊傑,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員、中國醫師協會道德建設委員會委員白岩松,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應祿、鄭樹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等人員。
發揮醫生的主體作用
「國外的行業組織包括台灣、香港都有行業的要求和准則,我們國家在推進醫改過程中,要特別發揮醫生的主體作用;其次當前的醫患關系不好,我們醫生不能要求患者對自己加大信任,而應該用自己的道德准則贏得患者的信任。」中國醫師協會張雁靈會長在發布會上介紹。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也呼籲:「期待廣大醫務人員共同尊崇《中國醫師道德准則》,在全社會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為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期待我們這個准則在全行業發揮更重要的引領作用。」
准則導讀
《准則》共有40條,包括基本准則、醫師與患者、醫師與同行、醫師與社會、醫師與企業5個方面。《准則》的第一條就是「堅持患者至上,給予患者充分尊重」。《准則》倡導醫生要「耐心傾聽患者陳述,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式醫患關系」「以患者可以理解的語言或方式與之進行交流,並盡可能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正確評價自己的醫療能力」等。
在醫患關系方面,《准則》規定:「不因患者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政治關系、種族、宗教信仰、國籍、出身、身體或精神狀況、性取向或經濟地位等原因拒絕收治或歧視患者。醫師不應將手術、特殊檢查和治療前的知情同意視為免責或自我保護的舉措。醫師享有對患者處方、治療或轉診等技術決策的自主權,當患者利益可能受到損害而醫師本人無力解決時,應主動通過相關途徑尋求解決。」
《准則》特別提出:醫師不得參與或接受影響醫療公正性的宴請、禮品、旅遊、學習、考察或其他休閑社交活動,對於企業的公益資助、臨床研究或學術推廣應按規定申報和說明。同時明確規定:醫師不得因醫葯企業的資助而進行有悖科學和倫理的研究,不能為個人利益推銷任何醫療產品或進行學術推廣。
白岩松現場反問:「僅靠道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白岩松在會上講話
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員白岩松,少有的持續關注並支持醫生群體的公眾人物,關於他為醫生說話的相關言論和文章,在醫生群體間廣為流傳,深受醫生歡迎。
「醫師道德准則因為涉及到太多社會敏感問題,一再改來改去,但是在改完之後發現它迎合了當下時代很多熱點問題,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值得關注。」作為中國醫師協會道德建設委員會里的一員,白岩松在會上說。
對公布的40條醫師道德准則,白岩松認為有積極意義,「這是一個沒有強制約束力、但可以成為醫生內部道德呼籲和自律的准則,希望醫生以此為准則在實際中採用。」但他也同時反問:僅靠道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如果相關的醫療改革不能盡快推行,醫生僅靠這個能夠持續多久?
白岩松認為醫療體制必須為醫生實踐這些准則提供土壤,大型醫院必須能滿足醫生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否則「醫生按照道德准則來執行了,聽了這個患者半小時,那麼接下來根本不是這個患者著急的問題,是下一個患者要過來跟醫生急,甚至可能會產生患患矛盾。」所以,缺少了體制的支撐,僅靠一個自律和道德准則是沒有多大用處的,也無法持續長久。
社會發展轉型期的醫生壓力
上海和黃葯業總經理周俊傑在會上講話
作為醫和基金的贊助者,上海和黃葯業特派總經理周俊傑到場參會。常年從事醫療相關工作,
周俊傑對醫生群體的工作狀態非常了解,他在會上坦誠中國目前還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醫生擔負著巨大的責任和壓力,應該享有崇高的榮譽和尊敬。而為了緩和當前緊張的醫患矛盾,重審醫師精神,發布《中國醫師道德准則》意義也是十分重大和必要的。
據了解,上海和黃除了獨家贊助「醫和」基金,早在2006年開始,就一直配合中國醫師協會,在全國30多個省市開展了醫師宣言倡議活動,受到了熱烈好評。
「醫和」專項基金同步啟動
在發布准則的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國醫師協會還啟動了「醫和道德建設專項基金」。該基金為公益性質,由上海和黃葯業資助,每年100萬元人民幣,將連續資助五年,用於加強醫師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建設,宣傳醫師優秀人物和事跡,創建和諧的醫療環境。
⑻ 白岩松的一篇文章"我為什麼信任醫生
原文如下:
你願意信任醫生嗎,讀完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會改觀的。
七年前,因為踢球骨折,我在北醫三院做骨折手術。在手術台上,大夫問了一句:你有什麼要求?
當時,我的回答是:我會做一個模範患者。這是您的專業,一切聽您的。
手術效果非常好。在手術半年後,我回到了北醫的大院踢了一場足球,為我做手術的醫生也在場。
其實,當你信任對方的時候,對方給予你的會更多。當你一開始就帶著懷疑的眼神時,恐怕你才是最大的受害者。當下中國,醫生和整個社會之間正是處於這樣一種錯位的關系中。
這個行當介於上帝、佛與普通職業之間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談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醫生?醫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
大家說到醫生,都會說兩個詞,一個是醫德,一個是醫者仁心。
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有哪些行業的後面是帶「德」字的?!只有教師和醫生,一個是師德,一個是醫德。我們的前人夠聰明,之所以這兩個行業後面帶「德」,因為他們維系人生中兩個最重要的健康領域,
一個是精神健康,一個是肉體健康。所以,社會對這兩個職業的要求特別高。現在很多的醫生都有委屈:我在做這樣行善積德的事情,為大家守護健康,可是還面臨著懷疑。千萬不要懷疑,千萬不要有委屈感。我還是要強調,你越靠近佛,你遭受的磨難和委屈就越多。因為你的職責大,大家的期待也就越高,大家對你的需求也高。
醫者為什麼要有仁心?!醫生這個行當介於上帝、佛與普通職業之間。大家到醫生這兒來,往往都是帶著苦痛,帶著絕望。歸根到底,與其說是到醫生那兒來看病,不如說是到醫生那兒來尋找希望。我們常說,醫生是治病救人。其實治病就夠了,為什麼還要說救人?治病只是治療病狀,但是救人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我們面對這個行當的時候,過多地強調生命的因素,而忽略了心靈的因素。這也是社會上很多的需求跟這個行當發生摩擦的誘導因素。
干醫生這個行當,你看到的總是一顆又一顆苦痛的心,一張又一張苦痛的面孔。當然,醫生最大的幸福是,病人來的時候是苦痛的表情,經過你的治療,一段時間之後,他帶著笑容離開了。因此,心靈的撫慰和支撐原本就是這個行當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不僅僅是五年六年學到的醫術本身。只有把生理上的治療技能和心理上的撫慰加在一起,才構成「醫者仁心、治病救人」這八個字的全部含義。
醫生這個職業具備五重價值
醫生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說,中國人用四個字把這一輩子概括:生老病死。請問,這四個階段,哪一個階段離得開醫生?請告訴我,哪個人能夠確定一生都不會成為病人。如果你能確定自己一生都不會成為病人,你就罵醫生吧!沒有任何人敢打這個包票。
從醫德到醫者仁心,再到治病救人,都體現了醫生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價值—生命價值。
醫生僅有生命價值嗎?我覺得醫生還具有社會撫慰價值。患者有很多的痛苦,有很多的折磨,釋放往往來自醫生的撫慰。因此,一位好醫生的標志是治好病,也包括讓很多人感受到希望和溫暖。這原本是另一種醫術。醫生第二個價值就是撫慰整個社會。
我覺得醫生的第三個價值是情緒價值,第四是社會的信心價值。所謂情緒價值,社會上戾氣、抱怨幾乎到處都有,如果大家能夠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狀態,醫患沖突就會減少。所謂信心價值,我們中國現在什麼都不缺,但是最缺的就是信任和信心。醫患關系失衡的核心就是信任缺失。如果這個行當的改革能夠進行得更加徹底,恢復信任,就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價值。
醫生的最後一個價值呢?那就是科普價值。寫一篇論文和醫生的晉升是有關系的,但是寫十篇科普文章卻對晉升沒有影響。請問有多少醫生願意做這樣辛辛苦苦的事情?除非他有極大的道德追求和責任。但是每一個醫生都知道,科學常識的指導,會幫助相當多的人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急病不轉化為慢病。
生命價值、社會撫慰價值、情緒價值、信心價值、科普價值,我認為,醫生這個職業具備這五重價值。但現在醫生被整個社會安排了太多的應急價值,一到流行病傳播的時候,一到汶川地震等災難發生的時候,醫生全成了白衣天使。因為關鍵時候醫生是社會安定的穩定器。但是一過了那段時間,大家就都健忘了。
然後,又開始罵醫生。
關鍵看環境激活的是人性中的善還是惡
我前幾天也出席了中國醫師協會醫學道德委員會關於醫生道德自律的會議。道德的問題需要有力地倡導,但是僅靠倡導和自律是不夠的。中國人的人性不比一百年前更糟糕,也不比一百年後更好,關鍵是看環境激活的是人性中的善還是惡。
今天中國的道德問題似乎太大了,比如老人跌倒了沒人扶。老人跌倒了去扶他(她),他(她)會訛人嗎?我相信十個訛人的老人中有八個九個都是善良一生、謹小慎微過來的中國人。但是,在中國,老人們第一怕的就是給孩子添麻煩。當他一摔倒,一發現動不了了,立刻擔心給孩子添多大的麻煩,價值觀一下子就扭曲了。這時候,任何人伸出一隻手,他們都會像救命稻草一樣抓住,說不定就會訛人。等我們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健全了,我想這種情況就會很少了。
因此,道德問題往往是改革不到位的問題。幾十年前,中國兩輛汽車一撞,下來就打,為什麼啊?因為打贏打輸決定了賠償。今天兩輛汽車一撞,沒有人動手,因為每個人都強制上了第三方責任險。可見,制度可以提升文明。
如果一位醫生一上午看五六十個號,水都不敢喝,廁所都去不上,如何做到耐心地傾聽每一位患者的聲音?如果做一個手術才得一百多塊錢,但一個支架利潤可能幾千塊錢,你會作何感想?要是在自己醫院做一個手術只有一百多塊錢,走穴去另外一個醫院,可能拿到一萬多塊,我們有什麼資格要求人性在這樣扭曲的制度里必須高尚?坦白地說,目前社會上出現的相當多的醫患矛盾,是在替醫療改革行進速度太慢背
著黑鍋。如果醫療改革不能快速地破局,這個黑鍋還要背很久。
在緩和醫患關繫上,不能把壓力全部推到醫生和院長身上。
科學本來就是有成功、有失敗、有探索,還有曲折的。因為醫患的風險和制度,很多醫生都不敢建議患者用冒險的治療方案。
所以我認為,中國醫療困局的突破,需要整個系統的改變。我們全部的情緒都寄託在每一位醫生溫和地對待患者上,這其實做不到,我們依然沒有進入良性循環。潤滑機制和緩沖地帶非常重要。我們在座的院長,可以嘗試在醫院設置志願者,引入NGO (非政府組織)。他們並不佔用你們的資源,只是要有一定的培訓,就可以完成長久的潤滑和緩沖。
為什麼我對醫生有這樣的情感
最後我要講一個故事,作為結束。為什麼我對醫生有這樣的情感?我的家庭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我大學畢業回老家,即將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我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我的家鄉在內蒙古的海拉爾。那個地方很偏遠。上個世紀70年代,我爸那時30多歲,總咳嗽,有時還帶血。有一天,他出差要去天津。我媽就囑咐他,辦完公事了一定要去醫院看看病。我爸去了天津,最後一天才去醫院。結果,他被診斷出有癌症,醫生不好當面去告訴他,只是對他說:對不起,你不能走,必須住院。
我爸肯定不幹:一堆事情,必須要回去。他掏出車票對醫生說,這是我今天回海拉爾的車票,非走不可。醫生就說,請你稍等,我去找我們的領導來跟你談。醫生去找領導的時候,我爸溜走了。
晚上,我爸在天津火車站等車的時候,火車站的喇叭響起來,居然有人找他:海拉爾來的某某某,請到火車站門口。我爸走到火車站門口,下午那位醫生,焦急地站在門口等他。原來那位醫生記住了晚上的車次。我爸就這樣被救護車拉回了醫院。
盡管我爸兩年後還是過世了,但是我媽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安安靜靜地說:如果遇上這樣的醫生,加上現代的技術,也許你爸的病就能治好了。
————
所幸我們處在現在,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戰勝疾病。所幸我們遇到了現在的醫生,不用在一個個火車站的站頭等待,而是直接在微信聯系。
感謝願意信任我們的醫生,即使不在門診,也會和我們在手機上聯系,正是這樣介於上帝、佛、普通職業之間的醫生,才會讓我們的疾病更好的得到治癒。
你願意信任醫生嗎,如果願意,記得問候一下,那一定是他工作中最溫暖的瞬間。
⑼ 白岩松的博客是
http://blog.sina.com.cn/u/1085831550
⑽ 誰知道白岩松的博客地址,要真的啊
你的那個只是象徵性的博客。
白岩松的真正博客在內央視網中,地容址是:
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yan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