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雇員侵權僱主責任
是的。如果只起訴僱主,僱主仍然要承擔全部責任然後可以向雇員追償
❷ 雇員受責任糾紛的案由廢止了嗎
現在多以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
❸ 雇員有侵權行為僱主是否承擔責任
【第九條】 雇員抄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❹ 什麼是雇員執行職務侵權責任
我國的民事、侵權實體法並沒有對雇員執行職務侵權作出明確界定,但司法實踐中卻大量存在這種侵權行為,在法律調整時認定與確定責任主體時,需要依法推定。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從程序法司法解釋的角度規定了雇員執行職務侵權的責任。該《意見》第45條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用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這一司法解釋只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合夥組織、內容上不完整。從經濟角度看,所有制有國家所有制和么人所有制之分;從法律角度看,無論公有制經濟組織還是私有制經濟組織,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所以,私有制企業中的雇員執行職務侵權的法律關系,與公有制企業中雇員職務侵權的法律關系在性質上是一致的。我們習慣上不把國有企業與職工之間的關系稱為僱主與雇員的關系,但從法律特徵上說二者卻是一致的。這里所說的雇員,不僅包括個體工商戶、合夥組織中的職員,也包括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職員。
雇員執行職務侵害權屬於特殊的侵權行為,它以過錯推定責任為主,兼以公平原則為補充。從僱主與雇員的法律關系看,僱主有選任、監督、管理和教育雇員的注意義務,即挑選取德才兼備的職員,並監督、教育其忠於職守,遵紀守法。如果雇員在執行職務中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則推定僱主沒有盡到選任、監督、教育其雇員的義務,存在過錯,因此應對雇員職務侵害權的行為負責。
在雇員職務侵權中,由受害人證明僱主沒有盡到選任、監督的注意義務往往比較困難,若由受害人舉證,不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宜採用過錯推定責任,由僱主自己舉證證明他已盡選任、監督之義務;若不能證明,就推定僱主存在過錯,應由其對雇員的職務侵權行為承擔責任。過錯推定責任應以公平責任為補充。在僱主沒有過錯時,如一概免除其責任,將由受害人自己承擔責任損失,但由沒有過錯的受害人自己承擔全部損失又失公平。在這種情況下,應適用公平原則,根據當事人各自的經濟狀況和實際損失,公平地在當事人之間分攤損失。
雇員執行職務侵害人身權、通常表現為侵害身體權、自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例如,超級市場的工作人員違法搜查顧客的身體,侵害了顧客的身體權和自由權;新聞單位的記者未經受害人的同意就刊出其隱私,侵害受害人的隱私權。雇員職務侵害他人的人身權,應由僱主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僱主承擔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
❺ 雇員受害責任糾紛案由在2020年還能用嗎
雇員受害責任糾紛案由是最原始的法律憑證,只要案子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案由都是有效的,只不過隨著調查的進一步深入,案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會得到更好地補充和完善,來對案子的處理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❻ 案由規定里有「用人單位責任糾紛嗎
當然有這樣的規定!
你要去看2011.2.18修正的最新版本!《民事案件案由規定》
第九部分 侵權責任糾紛
三十、侵權責任糾紛
342.用人單位責任糾紛——對應於《侵權責任法》的條文是: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這一條款脫胎於《民法通則》第121條以及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解釋》法人一節中第52條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004年5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第9條作了極小的調整。
第8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屬於《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第9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❼ 職工給單位造成損失用什麼案由立案
就以勞動爭議由單位提起勞動仲裁,請求勞動者承擔因其過失給單位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由於是基於勞動關系而造成的損失,法院只會酌情主張損失的10%-20%。
❽ 侵權責任糾紛 與 損害賠償糾紛 的案由有何區別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版稱民事權益,包括生權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因此凡是侵犯以上權益的,都可能會發生侵權責任糾紛。
❾ 雇員在僱傭活動中含僱主的侵權行為受傷如何起訴
雇員在僱傭活動中因僱主的侵權行為而受傷,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損失。
去版法院起權訴立案需要有原告身份證明,起訴狀,並預交案件受理費。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❿ 雇員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後,僱主是否承擔相應的責任
當雇員在工作中致來使他人受源到損害後,責任是由雇員承擔,還是僱主承擔,抑或是雇員與僱主共同承擔呢?對此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的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1款也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