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環境污染侵權的民事責任是如何的
1.環境污染致人損害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其侵權責任方式有獨特的一面。
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由於環境污染損害是特殊侵權行為之一,因而即使是適用於一般侵權行為責任方式,也未必適用於環境污染致害的侵權行為。
2.我國《侵權責任法》有如下的規定:
第65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66條,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第67條,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第68條,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我國《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水污染防治法》第55條第1款、《大氣污染防治法》第90條、《環境雜訊防治法》第61條第1款等都作了類似的規定。這些法律中,把「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作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提醒大家,適用環境污染的民事侵權責任如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通過這幾種民事責任方式,將污染行為防患於未然,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Ⅱ 多項選擇 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哪些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D、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 E、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具體分析如下:回
因環境污染引起的答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受害人:1、有污染環境的行為。如排放「三廢」、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音、振動、電磁波輻射等。2、損害。因接觸或暴露於被污染的環境,而造成人身傷害、死亡及財產損害等後果。3、侵害行為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侵害人證明自己無責應當提供:1、污染的發生系由於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戰爭行為、第三人的過錯、被侵權人的過錯引起的。2、污染與被侵害事實不存在引起與被
Ⅲ 環境侵權案件如何分配舉證責任
環境侵權訴訟中,應適用嚴格責任。污染者的加害行為應當排除「違法性」的適用,但在環境保護單行法有特別規定時,從其規定。《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66條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但部分單行環境保護法並不沒有在污染構成要件上與這兩個法律規定保護一致。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也將違法性作為污染的評判標准,而《水污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單行法中,卻未將違法性作為污染的評判標准。因此,違法性是否為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在具體案情中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保護單行法的規定來判斷。 環境侵權中的免責事由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被告承擔具有法定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但不因此免除原告就被告加害行為與其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3)項「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從規定的本意,應當降低原告舉證責任的證明標准,原告只要能夠證明因果關系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即完成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因果關系不成立的舉證責任由污染者承擔,並不免除受害人就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受害人仍需就因果關系初步成立承擔舉證責任。基於環境污染責任在因果關系認定上的特殊性,通過舉證責任倒置和因果關系推定的方式降低受害人的證明責任。即與一般侵權案件中,受害人需要對因果關系提供充分成立的證明不同,受害人只需要對因果關系初步成立承擔證明責任。所謂「初步的因果關系「是指原告的證明標准較低,即只要原告能夠證明被告污染行為具有導致其損害發生的可能性,原告即完成了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在污染者不能完成因果關系不成立的舉證責任下,推定污染者的污染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Ⅳ 環境污染的免責事由
第六十五條 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回 第六十六條 因污染答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第六十七條 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第六十八條 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Ⅳ 侵權責任法解讀第六十六條: 污染環境糾紛訴訟中,污染者和受害者如何負擔舉證責任
第六十六條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專形及其行為與損害屬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解讀:本條源於《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3項之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這里應由加害人承擔舉證責任
Ⅵ 判斷排污者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依據
確認環境是否已被污染。
法院應當引用的不是污染物排放標准,而應當是環境質量標准——在不可量物污染類型案件中,法院所承認的「合規抗辯」中的「規」並非作為環境管制手段的污染物排放標准,而是作為判斷損害發生地的環境究竟有無受到污染依據的「環境質量標准」。
這就揭示了污染物排放標准與環境質量標准在公私法性質上的一個重要不同:前者僅具有公法上的效力而沒有私法上的效力,後者則既具有公法上的效力又具有私法上的效力。
環境質量標准並非僅是「對行政機關工作目標的設定,不具備直接規定各類主體具體權利和義務的功能」。而是「確認環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據是判斷排污者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依據」。事實上,在大多數環境污染案件中,判斷是否存在污染,離開環境質量標准將根本無法進行。
(6)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擴展閱讀:
環境質量是否達標,除了排污者的排放行為之外,還和環境容量的大小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即便排污者符合污染物排放標准排放,也無法確保環境質量達標,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排污者對環境質量負責,超出了對其行為能力可以苛責的范圍。
判斷排污者承擔民事責任的要件:
1、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
2、侵權行為的違法性;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4、行為人有過錯。環境污染侵權作為一類特殊侵權,其責任構成及具體要件內容上均有別於 一般侵權責任,具有其特殊性。
Ⅶ 環境侵權糾紛如何適用法律
侵權責任法
第六十五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專十六屬條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第六十七條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第六十八條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