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糾紛調解案例
鄰里糾紛調解案例
在生活中鄰里糾紛往往是由於人們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不夠,相互之間缺乏諒解禮讓,所產生的摩擦 2011年5月,XX社區盤西組居民庄春花與庄永華就兩家相鄰巷子砌牆一事,發生了矛盾糾紛,雙方互不相讓,由口角很快發展到動手。庄春華說這條巷子經常有污水流淌,現在整治酷夏天氣炎熱,每天都會有陣陣惡臭散發出來,影響了自己家人的生活。於是庄春華未和隔壁庄永華商量便在在巷子里起了到隔牆。這一下污水是進不來了,但引起鄰居庄永華的強烈反映:你怎麼有權隨便砌隔牆自己獨用?這不成了你自家的巷子了嗎?雙方很快發生爭吵並動起手來,庄永華阻止庄春花繼續砌隔牆。
庄春花向XX街道XX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反映了情況,請求法律幫助。XX社區調解委員會給予了接待,並及時介入調解。調解人員先到現場勘察,並向其他居民和雙方當事人了解情況。庄永華說:「我也不是沒事找他家麻煩,這個巷子是公共的小道路,她憑什麼把它圍起來?成了她一家的嗎?」社區調解人員針對庄永華提出的問題征詢庄春花的意見,問她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沒想到庄春花脫口說:「還能怎麼辦,他打我也打了,罵我也罵了,我豈不是白吃虧呀?現在誰怕誰啊!」調解人員嚴厲地說:「現在是法治國家,你說的是不對的。還有,舉國上下都在建設和諧社會,鄰里之間互動友愛是一種美德的體現。古人都曉得遠親不如近鄰,你們怎麼不明白呢」。並耐心開導她:「第一火氣不要大,第二要講法,第三要講德。你耐心地聽我講,污水引發的惡臭,影響了你正常的生活;你可以跟隔壁商量下怎麼解決而不是什麼也不說就自作主張的忙活起來。還有違章砌隔牆有兩個不對:第一是違章,第二是占為已有,走道是公用的,不能設障。你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為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但行為卻是違法的,要糾正。他雖然動手是不對的,但是你也有不對的地方,所以雙方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協商才能解決問題。
通過調解人員的耐心開導勸說,最終雙方達成協議。一、圍牆南至前門小屋,北至庄永華房屋衛生間窗戶北側50厘米處,牆高不超過2米。二、北側圍牆盡頭處由庄春花安裝一扇門,庄永華同意在自家房屋牆上打一門栓插孔。門鎖鑰匙各人一把,出入時通知對方。三、建圍牆及門的費用由庄春花負責,所有權屬庄春花,雙方簽字後生效。
在社區平時生活中,鄰里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和糾紛,如果處理不當或多或少會影響著社區安定。其實鄰里糾紛大部分都是些小事,但就因為雙方互不相讓,導致矛盾激化。鄰里雙方應當按照「方便生活,團結友善和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相互間的通行、通風、採光、衛生、噪音和互不幹擾等相鄰關系。如給對方造成妨礙或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調解作為一種方便高效率、經濟實用的糾紛處理方式,在處理鄰里糾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民調解委員會分布在我們城市的大街小巷,貼近我們的生活;人民調解工作人員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他們了解我們的生活。鄰里糾紛也就那些小事情,不至於鬧的你死我活的,更不至於鬧上法庭,而人民調解就很快捷方便的滿足了居民的需要,維護了鄰里關系的和諧和穩定,促進了社區的健康與文明,是基層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❷ 和解 調解 仲裁 訴訟 民事糾紛的法律解決途徑區別是什麼
發生民事糾紛後解決的途徑有:和解 調解 仲裁 訴訟等法律解決途徑。版
區別在於—權—
和解是雙方當事人或有第三方介入進行協商,將糾紛在雙方認可的情況下達成的處理的方式或辦法,使糾紛在不傷和氣情況下解決。
調解是在各方當事人自願的情況下,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社會行政機關或機構、所在地的相應組織、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具有當事人都認可具有公信力的公民(多為長者或民眾威信高的人)等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書。對當事人各方形成約束作用。
仲栽主要是針對合同、約定、協議等法律文書,及勞動糾紛等,雙方當事人在執行和理解上存在偏差,無法解決時,由相關法定的具有資格機構進行栽定,仲栽具有法定執行力。
訴訟是在以上程序不能解決時或一方當事人認為須要通過起訴方式解決的法定程序。(但勞動糾紛法定了必須經過調解和仲栽後才能訴訟)。通過訴訟而得到的判決、栽決、庭前調解書具有了法定約束力和申請強制執的法定依據。
❸ 如何調解糾紛
調解糾復紛,首先應在制調解之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備工作,熟悉案件的基本情況和當事雙方人的基本情況,調查研究、收集證據,通過認真聽取各方當事人的陳述,詢問糾紛的有關情況,或深入群眾,現場實地調查研究、收集證據,就可以調解好糾紛。
❹ 關於民事糾紛調解的問題
民事糾紛調解過程中,調解人員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調解的策略、方法、技巧運用是否得當等,都要不斷進行反思。同時還要根據調解過程中當事人的信息反饋,不斷作出調整,修正某些錯誤的認識,改進調解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再者,對於當事人針對對方當事人或自己的不理智的、沖動的甚至野蠻的行為,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以寬廣的胸懷保持平靜的心態,以理智的態度疏導其不理智的心理和行為,避免捲入當事人的糾紛中去。對於調解成功的糾紛,如果出現反復,具有再進行調解的心理准備。不因糾紛出現反復,害怕麻煩而對當事人進行指責和訓斥。民事調解工作是一項關繫到人民內部的安定團結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一項十分復雜、瑣碎的工作。因此,要勝任此項工作,必須具有相應的心理素質。進行民事調解的人員,不管是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成員,還是人民法院從事民事審判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具備一定的適合民事調解工作的心理素質,同時,在進行民事調解工作中,還要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覺心理調控,才能做好這項工作。在實踐中應根據不同案情,不同當事人靈活應用多種調解方法。我在總結別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在審判實踐中總結的一些經驗談一下以下幾種調解方法。
1、過錯剖析法。一般說來,民事訴訟中原被告均存在一定的過錯,只不過是雙方承擔責任的比例不同罷了,有很多原告起訴到法院,是為討一個說法,出一口氣,尋找心理平衡。在處理人身損害賠償類糾紛時,一般是雙方分擔責任,很少有一方承擔全部責任的案件。因此在審理過程中,法庭調查結束後,主審法官便可作一個小結,認定證據,查明基本事實後,要對責任大的一方,一般來說應是被告進行批評教育,盡管有時糾紛是因為過錯小的一方引起,此後也要指出過錯小的一方在本案中應承擔的責任。總之要出於公心,居於中立,說公道話,盡管雙方都受到批評,只要責任劃分得清楚,他們內心還是服的。在此基礎上,根據雙方過錯大小,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進行調解,一般都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標的小的案件甚至可以當庭履行。
2、背靠背法。在很多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採用「背靠背法」會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此種方法可在庭前、庭中休庭後或庭後進行,一般兩名審判員或一名審判員和一名書記員找一方當事人談話,通過溝通,了解案件的一些實質性問題,使主審法官心中有數。只有知曉兩方的情況,才能找准調解的突破口。如在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過程中,通過了解雙方的經濟承受能力後,可以背靠背做工作,與被告談時,可以談到法律的規定,談如果原告不讓步,被告必須在判決生效後的一定期限內全部返還本息。否則法院採取一些必要的強制措施,被告既丟了面子,又受到經濟損失。與原告談時,可以講一些被告的實際困難或因天災人禍造成目前不能及時清償債務的現狀,與其「魚死網破」不如要被告訂一個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逐步清償債務,在雙方的觀點基本趨於一致時,再面對面地調解,便很容易達成協議,此中很多背靠背做工作時講的一些道理是不能在面對面場合講的,否則會取到相反的效果。
3、親情融化法。有些家庭矛盾是因一時之氣或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有的矛盾越鬧越深,雙方都不願放下架子,但從雙方內心深處來講,是願意和好的,如贍養糾紛等,有的是父母與子女間矛盾,有的實質是兄弟間的矛盾。此時,可與子女溝通,讓他們回想父母十月懷胎的苦楚、把他們拉扯大的艱辛、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所奉獻無私的愛。烏鴉且有反哺之情,羔羊還報跪乳之恩,況且人乎?尊老愛幼、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血濃於水,於情於理觸動子女的靈魂,情景交融,使其回顧過去親情的可貴和目前反目成仇而帶來的情感傷害,使雙方能求大同、存小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調解便水到渠成了。
4、冷處理法。善於捕捉調解信息,掌握調解時機是做好調解工作的重要環節。一般情況下,對民事案件的調解宜早不宜遲,對外力影響小、訴訟成本較小的案件在立案初期調解,效果會很好。但有些案件則相反,宜採用冷處理法。如離婚案件,多年的夫妻從走向婚姻殿堂到走進法庭大門,雙方必定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和心理矛盾過程,有的是因為與對方父母關系僵化造成,有的則是由於一時誤會或一時沖動所致,雙方一個「釘子」一個「斧頭」,互不相讓。如果在雙方的氣頭上進行調解,必定是事倍功半,鬧得不好還會兩頭受氣,此時宜採用冷處理,叫雙方回去考慮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雙方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身邊的人必定會做一些和解工作,同時也幫助雙方解開一些疙瘩和消除一些誤會,有的當事人有的會主動來撤訴。沒有完全想通的當事人也會有不同程度地動搖,主審法官這時可乘熱打鐵,加大調解力度,這樣,和好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冷處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久「冷」而不處理,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了解雙方的思想動態,以便掌握最佳時機,同時要避免久調不結,尤其是要避免超審限的現象發生。
5、換人調解法。法官遇有一些棘手案件,調解結案作為首選時,必然會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調解。如遇當事人沒有松動或松動不大時,會產生一些急躁心理,有時甚至會與當事人產生對抗性情緒,這樣便不利於案件的繼續審理,此時宜採用換人調解法。變換一個調解人會減緩當事人心理壓力,且調解人也許會變換一個角度進行。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語氣不同的切入點會給當事人一個全新的感受,但法律終究是相通的,說千道萬,此調解人與彼調解人的調解觀點最終是一致的。雖然兩人事先未溝通未商量,但當事人感覺到倆人觀點如此相同,便會打消疑慮,便會對法院對法官深信不疑,便會增加對法官、法院的信任感,這樣調解起來便容易多了。換人調解應不拘一格,不僅是審判員間交換調解,還應包括、人民陪審員、法官助理、書記員等,在必要的時候,法院院長、庭長等法院領導也可以親自出馬,利用其更高的威信、更強的影響力做當事人的工作,促成調解協議的達成。
6、法官、人民調解員、委託代理人互動調解法。對一些當事人有委託代理人的案件調解時法官主動與代理人溝通共同商定最佳調解方案,與代理人一起做當事人的調解工作,這樣當事人更容易接受,從而促成協議的達成。還可以邀請當事人所在村的村幹部、有威望的人參加調解工作,他們更了解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對當事人更有說服力,增加了調解的透明度,同時在法官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促成協議。另外在村委會調解時法官也可以主動參與調解,指導村委會依法調解,與村委會共同努力協調一致,利用換位思考法讓當事人站在調解員的位置上思考,讓當事人也感受到調解人員的誠心和解決問題的誠意,使調解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和諧的氣氛中達成協議,這樣會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例如民和縣西溝鄉西巷村村民武秀蘭與蘭州市永登縣河橋鎮主卜村村民馬忠元於2003年2月,雙方未經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馬忠元招婿到武秀蘭家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共同生活期間雙方在家中修建房屋6間半,2005年底,雙方因家庭矛盾分居生活,此後雙方矛盾日漸加深,馬忠元揚言用電雷管炸死武秀蘭全家相威脅,矛盾不斷升級,2006年8月,武秀蘭無奈訴至法院請求馬忠元搬出其房屋,法院受理後,先後多次到武秀蘭家進行調解雙方的家庭矛盾,但雙方態度堅決互不讓步,馬忠元拒不搬出,法院審理後認為,原、被告未經婚姻登記機關登記,被告招婿到原告家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共同生活期間修建房屋6間半,雙方在共同生活期間,共同修建的房屋應屬家庭共有財產,被告系房屋的共有人之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廿十一條之規定:「財產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被告居住在有其共有份額的房屋是對共有財產的依法使用,並未侵犯原告的財產所有權,故被告的行為不構成侵權,原告關於被告侵犯了其財產所有權要求遷出其房屋的請求與事實不符,證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故判決駁回原告武秀蘭的訴訟請求。本案雖經法院判決結了案,但判決並未解決本案的實際問題,原、被告家庭矛盾仍然不斷,甚至升級到馬忠元對武秀蘭家中飲水中投毒的地步,馬忠元也被派出所多次制止,法庭人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聯系西巷村村幹部到原告家進行調解,讓村幹部對馬忠元做思想工作,法庭工作人員對武秀蘭做思想工作,進行背靠背的調解,在長達一天的說服工作中,雙方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武秀蘭給付馬忠元房屋折價款3800元,馬忠元搬出武秀蘭的房屋,並在村委會寫下了協議,雙方當事人按了手印,至此,通過法庭與村委會共同聯手調解圓滿解決了一件家庭糾紛案,防止了一起民轉刑案件的發生。
總之,民事調解工作是一項關繫到人民內部安定團結的重要工作,調解的方法很多,調解成功與否,調解率的高低,可以折射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調解首先取決於審判員的責任心和責任感;其次,通過調解還可折射出一個人的業務素質和調解技能。同時,人民法院要充分發揮基層民事調解組織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指導調解人員開展工作,通過法律培訓、咨詢解答、邀請調解人員參與案件調解等形式,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法律意識、政策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共同構築社會穩定的防線。
❺ 什麼是醫療糾紛和解,醫療糾紛和解後能否反悔
一、什麼是醫療糾紛和解
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登記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由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參加和解的民事主體要具備的條件:
1、患方主體要具備的條件
(1)參加和解的患方要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與醫院和解者一般需年滿18歲。
(2)參加和解的患方要具備主體資格
參加和解的患方在法律上必須能夠享有民事權利,依法承擔民事義務。因此患方必須直接與醫院發生利害關系,如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患者本人。
2、參加和解的醫方要具備的條件
如醫院的法定代表人即院長參加調解,則代表醫院的行為,其和解行為合法有效。如其他醫院人員參加和解原則上應有醫院的授權委託書,並在協議書上蓋上醫院公章。最好是醫院領導會議上明確醫療糾紛的醫院和解人和和解金額的許可權,並形成會議紀要存檔。
二、醫療糾紛和解後能否反悔
在很多情況下,醫療糾紛發生後,醫患雙方基於不同的考慮,通常會通過自行協商或申請行政部門調解達成和解協議,如果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和解協議時反悔而提起訴訟時,司法實踐中,不同的法院對該協議的效力的認定也不同。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都法律保護。通常認為,正常狀態下的醫患關系應視為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屬於合同法調整的對象。醫療糾紛發生後,雙方本著自願,平等的原則,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和解協議,或者通過行政部門調解達成協議,應認定該協議的效力。
❻ 民法中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
一、中國民事程序法中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規定
1、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16條第2款:「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2〕29號)第1條:「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
第2條:「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變更或者撤銷調解協議,或者請求確認調解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2、法院調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89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第91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3〕15號)第15條:「調解達成協議並經審判人員審核後,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調解協議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另行製作民事調解書。調解協議生效後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調解書申請強制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4〕12號)第15條:「對調解書的內容既不享有權利又不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的效力。」
3、訴訟和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沒有關於訴訟和解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4〕12號)第4條:「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
4、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211條:「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失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5、仲裁和解協議的效力
《仲裁法》第49條:「當事人申請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第50條:「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撤回仲裁申請後反悔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申請仲裁。」
6、仲裁調解協議的效力
《仲裁法》第51條:「五十一條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作出裁決。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製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製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52條:「……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在調解書簽收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由上可見,按照民事訴訟和仲裁法典本身的規定,不論是調解協議還是和解協議,都是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不僅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也沒有合同法上的合同約束力。即使是在當事人完全自願和合法的基礎上達成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當事人在沒有收到法院的調解書,或仲裁庭的裁決書、調解書之前,都可以反悔。但是,如果法院或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製作了調解書或裁決書,而當事人也收到了調解書或裁決書的,當事人就不得再反悔,即調解書或裁決書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
但是,人民法院的一系列司法解釋對民事訴訟法典規定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作了重大修改。按照民事訴訟法典,人民調解協議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當事人可以任意反悔,但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2〕29號的規定,人民調解協議在當事人之間具有合同的效力。按照民事訴訟法典,當事人在收到法院的調解書之前,不受調解協議的約束,即可以任意反悔,但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3〕15號的規定,在簡易程序中,調解達成協議並經審判人員審核後,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而在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4〕12號解釋中,卻仍然維持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這反應了最高人民法院在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上的認識前後也不盡一致。
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的形式,任意修改現行法律的規定,毫無疑問涉及違憲問題。但是,本文無意討論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違憲問題。本文只想從應然的角度釐清我國民事程序法中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以期在修改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時,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作出正確的規定。
二、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幾種重要觀點
近年來,伴隨著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修改,學者們也開始注重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基於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學術理解,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為我們研究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對這些意見的梳理,有助於我們形成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正確認識。通過對現有材料的檢索和梳理,筆者認為,關於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目前主要有兩種重要觀點,值得我們充分重視。
1、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具有合同的性質,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質上都具有合同的屬性,所以,對糾紛當事人應該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當事人不能任意反悔。理由是:
和解,是糾紛當事人雙方以平等協商、相互妥協的方式和平的解決糾紛,是糾紛主體自行解決糾紛。所以因和解和達成的解決糾紛的協議,其性質實質上是契約,所以對糾紛主體雙方具有契約上的約束力。 [1] 這種觀點在比較法上有充分的依據。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中,一般把和解作為一種有名合同明確加以規定。 [2] 而在英美法中,和解協議也相當於當事人之間訂立了一份新合同,一方若不履行,另一方可根據新合同起訴。可見,和解協議作為一種合同對糾紛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
調解,是指第三者(調解人)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包括習慣、道德、法律規范等),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講道理,促成糾紛主體之間相互妥協和諒解而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顯然,調解與和解有一定的區別,在調解中存在調解人。但是,調解人的存在並不能改變調解協議的合同屬性。因為在各種調解中,對於是否運用調解、調解協議的內容等,均取決於糾紛主體之間的合意。而調解人(不論是人民調解委員會還是法院)均是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通過說服、溝通等方式,促成糾紛主體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其無權使用任何強制性手段。因此,在各種調解程序中,盡管存在調解人,但是調解協議本身仍然是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對糾紛當事人具有約束力。
在明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屬性後,學者進一步指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身並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當事人不能直接以調解協議 [3]、和解協議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但是一旦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和審判行為、或仲裁機構的仲裁行為相結合的話,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內容即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例如,人民法院根據調解協議或當事人的和解協議製作了調解書,該調解書一經當事人簽收後,就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若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製作裁決書,該裁決書也就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此時,具有法律上強制執行力的是調解書或仲裁裁決書,而不是形式上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身。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2〕29號)第1條和第2條的規定,集中體現了這一觀點。
2、訴訟中的調解協議,當事人在簽收調解書之前,有反悔權。
持該觀點的學者主張維持民事訴訟法89條和91條的規定,即使當事人達成了調解協議,但是,當事人在簽收調解書之前仍享有反悔權。其主要理由是:
反悔權實際上是對並非真正自願的調解協議的一項救濟權。調解協議中的合意只要真正是當事人自願達成的,當事人的反悔充其量只能是一種例外,在實踐中不可能成為普遍的現象。而調解如果是法官的威壓調解、袒護一方的調解,當事人的反悔就具有合理性。
而就目前中國的司法現狀來看,強制調解、誘導調解絕非個別現象,相反,可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在調解過程中,法官不嚴格依據法律法規的情況,則更是比比皆是。我國調解過程中,存在的以上種種不規范現象有著深刻的觀念上和制度上的根源。首先,由於受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長期浸淫,我國調解制度的運作也體現了較強的職權主義色彩。 [4] 調解的方式和時機基本上由法院或法官決定,基本上否定了當事人自己的選擇、參與和決定的權利。其次,法院內部的錯案追究機制和獎懲激勵機制,可能會促進法官調解的動機和行為,而這種動機會促使法官將調解的手段使用到極致,導致對當事人的強制和誘導。再次,我國法院調解實踐中普遍存在著不注重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現象,經常使得調解成為和稀泥的手段。個別權威部門出具的報告,竟然還認為,「法律規定調解必須在查明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進行弊多利少。」 [5] 這與德國訴訟和解中,強調法官的法律拘束性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德國,法官與不享有審判權的調停人不同,既使在訴訟和解中也要受實體法的拘束,法官所提示的和解方案必須基於實體法的見解而作出。
鑒於強制調解、誘導調解等現象,在我國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除,為維護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繼續堅持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賦予當事人反悔權。
三、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重構
(一)對上述兩種觀點的簡單評價
1、對上述第一種觀點的評價
上述第一種觀點,正確地揭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屬性,廓清了我國民事程序法學長期以來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性質上的模糊認識。正是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之下,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2〕29號對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作出了正確的規定。同時這種觀點也正確的指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本身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如果要取得強制執行力必須和審判權和仲裁權相結合,而以調解書或裁決書的形式表現出來。
同時,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揭示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屬性,但是這種觀點對不同法律程序中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不加區別,一概地認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筆者以為不妥。其理論上的缺陷在於混淆了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合同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因此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是已經成立的合同。但是,合同的成立不同於生效,合同成立後未必就同時生效。法律可以基於某些立法政策,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只有在具備某些特別要件時才生效,比如,法律就規定有些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批准後才能生效。所以,這種觀點一概地認為調解協議、和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的約束力,則是犯了簡單化的錯誤。其沒有考慮到在訴訟中調解和仲裁中調解的情況下,法律為了避免強制調解、誘導調解對當事人造成的損害,完全可以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作出特別的規定。事實上,我國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中,訴訟調解和仲裁調解的當事人,在簽收調解書之前享有反悔權的規定,正是體現了法律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特別考量。
2、對上述第二種觀點的評價
上述第二種觀點,堅決維護訴訟當事人的反悔權,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強制調解、誘導調解還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可以較好地維護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是這種觀點僅局限於討論訴訟中調解協議的效力,而沒有涉及到和解協議和其他法律程序中調解協議的效力。筆者認為,如果把當事人的反悔權無限擴張至和解協議、其他程序中的調解協議,則又有可能違背了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合同本質,與法律設置反悔權的目的不符。
本文認為,和解協議,不論是訴訟外和解還是訴訟和解,對當事人都具有合同的約束力,當事人沒有反悔權。 [6] 理由在於,和解完全是當事人自行解決糾紛,而與第三人無涉,理論上不存在第三人(調解人)的強制和解、誘惑和解問題。而且,即使實踐中發生第三人的欺詐和脅迫,當事人也完全可以通過合同法的手段妥當地解決。因此和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的約束力,和解協議一旦達成,當事人不享有反悔權。所以,《仲裁法》第50條賦予當事人對仲裁和解協議的反悔權,理論上是值得商榷的。同時,必須明確的是和解協議本身並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和解協議如果要取得強制執行力,就必須和審判權或仲裁權相結合。在英美法中,若法院以裁決把和解協議內容記錄下來(合意判決),則與法院判決的效力相同;德國民事訴訟中,將和解內容在法院案卷上作為合同內容登記,則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日本則規定,法院書記官將和解記入筆錄就具有與確定判決同等的效力。 [7] 我國《仲裁法》第49條規定,「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若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則和解協議的內容因被賦予仲裁裁決的性質和效力而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沒有關於訴訟和解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4〕12號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訴訟和解協議一旦以調解書的形式體現出來,自然也就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
另外,人民調解協議,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當事人不享有反悔權。而對仲裁調解協議,當事人則享有反悔權。理由在於,人民調解制度中,當事人對調解程序的啟動、運作乃至最後結果的形成都享有主動權,實踐中一般不會發生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強制調解、誘惑調解問題,而且即使發生前述情況,當事人就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爭議也可以向法院起訴。而在仲裁製度中,雖然仲裁程序的啟動,完全取決於糾紛的當事人。但是,仲裁程序一旦啟動,仲裁程序的運作和仲裁結果的形成則取決於仲裁庭,當事人在仲裁中的地位,與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類似。同時,雖然法院對仲裁也進行了一定的監督,但是,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可以提起訴訟。因此,如果仲裁庭對當事人進行強制調解和誘惑調解,當事人很難獲得有效的救濟。因此,在仲裁調解中,也應該與訴訟調解一樣,賦予當事人反悔權。
(二)調解協議、和解協議效力的重構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對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劃一處理,而應該就不同程序中的調解協議、和解協議規定不同的法律效力。現將我國民事程序法調解協議、和解協議的效力整理如下:
1、和解協議,不論是訴訟和解還是仲裁和解,性質上是民法中的合同,因此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但是,和解協議本身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和解協議如果要取得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則必須和審判權或仲裁權相結合,以法院調解書或仲裁裁決書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實際上只規定了訴訟外和解,而沒有訴訟和解的規定,《民事訴訟法》修訂時必須注意完善。我國現行《仲裁法》規定了仲裁和解協議中當事人的反悔權,違背了和解協議的合同性質,《仲裁法》修訂時應該改正這個錯誤。
2、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不同於一般的訴訟和解效力。《民事訴訟法》第211條關於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仍應維持。
3、人民調解協議,性質是民法中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合同上的約束力。當事人對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按照合同法關於合同效力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調解協議不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2〕29號對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作出了正確的解釋,《民事訴訟法》修訂時,應該採納這一解釋。
4、訴訟調解的調解協議,雖然在性質上也是民法中的合同,但是基於保護當事人免受強制調解、誘惑調解侵害的特殊考慮,調解協議只有與審判權相結合,以法院調解書的形式表現出來,才對當事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同時也具有確定力和強制執行力。也即在調解書送達之前,調解協議的當事人有反悔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3〕15號)第15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該條規定不足以保護當事人免受強制調解、誘惑調解的侵害,因為如果法官在調解過程中實施了強制或誘惑行為的,法官同樣可以輕而易舉地強制或誘惑當事人約定「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這樣,就會使得現行《民事訴訟法》關於當事人反悔權的規定形同虛設。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3〕15號第15條的規定不盡妥當,應該及早廢除。《民事訴訟法》修訂時,應該維持現行《民事訴訟法》第89條和91條的規定。
5、仲裁調解中調解協議的效力,與訴訟調解協議的效力相同。《仲裁法》修訂時,應該維持現行《仲裁法》第52條的規定。
❼ 民事糾紛 調解後和解
對行政執法機關主持的雙方當事人民事責任的調解,不具有強制執行性,故雙方當事人均可反悔,要求履行一方可通過民事訴訟維權。
❽ 民事糾紛法庭調解和庭外和解
屬於庭外和解,和解書經雙方簽字認可具有法律效力
❾ 經濟糾紛雙方和解後法院作出判決會有什麼後果
雙方都沒有太好的下場,所以最好不要上法院。
❿ 調解矛盾糾紛的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日益凸顯。強化人民調解工作,研究探討新時期社會矛盾糾紛的調解方法,是當務之急。
為了找到這把開鎖的鑰匙,調解人員必須深入的調查研究,找到矛盾糾紛的症結所在,摸准當事人的「脈博」,然後根據雙方當事人的性格脾氣、爭議焦點等選擇最終調解方法。下面介紹實踐中總結出的七大調解方法:
1
「面對面」與「背靠背」相結合調解法
有的矛盾糾紛爭議的不是重大的利益,而是為了爭面子、賭氣,對於此類糾紛,調解人員就可以先用「背靠背」調解法。調解人員分別做當事人的工作,待雙方當事人的情緒穩定,意見接近時,再把當事人叫到一起「面對面」地做工作。促使雙方當事人相互謙讓、心平氣和地進行協商,使糾紛得到圓滿解決,從而避免情緒對立和吵鬧等矛盾激化的情況發生,提高調解的成功率。
2
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調解法
在調解過程中,調解人員可以針對不同情況,適時對當事人進行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觀念。通過法情並用,引導當事人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發揮法律與道德的雙重作用,喚醒當事人的良知,引導當事人化解矛盾。
3
借用外力調解法
調解人員還可以通過調查摸底,請出當事人佩服、對其有影響力的人來做當事人雙方的工作,緩和當事人的對立情緒,引導他們達成調解協議。
一是鄰里調解。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是聚群而居的,相鄰關系密切而又重要,一家有事,四鄰相助,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因此,遇到矛盾糾紛時,可有選擇性地請鄰里人員幫助進行調解,規勸雙方當事人以團結為重,做出諒解與讓步。因為是鄰居,平時又都很了解,這種調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友情調解。友情調解是指當事人發生糾紛時,調解人員可根據情況請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好友予以勸導、疏通及說服教育,使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化干戈為玉帛。
三是聯合調解。民間糾紛的情況復雜、牽扯人多、涉及面廣,僅靠一個部門調解往往力不從心,效果不佳,在這種情況下,應邀請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場分頭做工作,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4
褒揚激勵調解法
民間糾紛調處方法很重要,說話要講究方式,語言要講究藝術,既不能單刀直入,更不能五馬長槍,要深入淺出,和風細雨。在實際調處中,對當事人的優點和長處及時表揚鼓勵,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表揚鼓勵,尋找共同語言,縮短當事人之間的距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自信心和正面的興奮情緒,堵住可能反復的退路,從而使調解成功率得到提高。
5
排憂解難調解法
有些矛盾糾紛發生是因為當事人在生產生活中確實存在一定實際困難,對於這類糾紛,調解人員要通過深入細致調查,找出症結所在,切實幫助其解決困難。困難解決了,矛盾糾紛也就化解了。
6
迂迴遷讓調解法
在矛盾糾紛調解中,調解人員要針對當事人的個性特點,因人因事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化解。對那些說話尖刻、刺耳難聽的當事人,調解員不能感情用事、以怒制怒,說絕話、講狠話,而是讓他們把心裡話講出來,把心裡的積怨發出來,然後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從而達到調解效果。
7
真情打動調解法
矛盾雙方往往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執,事情本來並不大,為爭一口氣,互不相讓,僵持不下。還有些矛盾雙方當事人都想得到解決,但卻難以啟齒。對這類型糾紛,調解人員要以情感人,主動和解、對話調解、互諒調解。實踐證明,這是調解家庭、夫妻矛盾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