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應法律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法釋[2005]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對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受理與訴訟主體
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條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
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
第四條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
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
(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
(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
二、家庭承包糾紛案件的處理
第五條承包合同中有關收回、調整承包地的約定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約定無效。
第六條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
(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項所稱的第三人,請求受益方補償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應予支持。
第七條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
第八條承包方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或者對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發包方請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九條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第十條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程序的,不得認定其為自願交回。
第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第十二條發包方強迫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承包方請求確認其與第三人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阻礙承包方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方請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
第十四條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十六條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轉價款或者向對方支付費用的約定產生糾紛,當事人協商變更無法達成一致,且繼續履行又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發生變更的客觀情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屬於林地承包經營外,承包地交回的時間應當在農作物收獲期結束後或者下一耕種期開始前。
對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投入,對方當事人請求承包方給予相應補償的,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擅自截留、扣繳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主張抵銷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糾紛的處理
第十九條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費、承包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承包權的,應予支持。但在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通過,並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後主張優先承包權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條發包方就同一土地簽訂兩個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張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已經依法登記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均未依法登記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依前兩項規定無法確定的,已經根據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承包地的行為和事實,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除外。
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或者本解釋有特殊規定外,按照有關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處理。
四、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
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三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五、其他規定
第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本解釋第五條、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及第二款、第十六條的糾紛案件時,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必要時可以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第二十七條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❷ 風電非法佔用農民耕地使用欺騙手段怎麼辦
你的這種情況很棘手,不過可以找主管部門調解,就看佔用的建築物是什麼了,不是正房就好辦點,根據我國《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公民只有依法取得對宅基地的使用權。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糾紛,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成的,由鄉級人民政府或縣級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兩個月內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處理《土地管理法》頒布以前的宅基地(即所謂「老宅基」)使用權糾紛,應當參照宅基地的長期使用狀況,按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解決
農村宅基地常見糾紛及其審理
土地管理部門違法審批引起的宅基地糾紛
因土地管理部門審批宅基地,侵犯了相鄰關系人合法權益而引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以行政案件立案審理。法院主要審查土地管理部門在作出審批宅基地手續這一具體行政行為過程中,是否有超越職權、濫用職權、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因而,土地管理部門從實體處理到審批程序各個環節中,只要有違法的情形存在,人民法院就應撤銷宅基地使用執照或責令土地管理部門重新作出審批。
對於土地管理部門審批的宅基地屬他人承包地、自留地,侵犯第三人土地承包經營權引起的糾紛,人民法院受案後,主要審查申請人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的條件,所審批的宅基地是否在法律規定范圍內,有無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有無考慮土地承包權三十年不變的規定等具體情況,作出撤銷或者維持審批文件的判決。
未經土地管理部門審批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建房手續用地建房,侵犯了集體或相鄰關系人利益引發的糾紛
對於能夠確認村民建房未經審批或採取欺騙手段騙取建房手續的非法用地建房,並且侵犯了相鄰關系人合法權益,如影響鄰人房屋通風、採光、通行等情況的,人民法院既可以作出排除妨礙、限期拆除違法建築物的民事判決,也可以中止訴訟,建議土地管理部門作出限期拆除違法建築物、退出土地的處罰決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非法建築物買賣、確權等涉及宅基地使用權糾紛案件時,應注意只能裁決建築材料的所有權,不宜明確非法建築物的所有權歸屬。
爭占宅基地以外的集體空閑地引發的糾紛
村民爭占除宅基地以外的集體空閑地的目的是為了多佔地皮、擴大牆院、堆放雜物等。對這類糾紛,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到當地人民政府申請解決,不服政府處理決定的則可向法院起訴的,法院應以行政案件受理。土地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可要求佔地者退出土地、排除妨礙,法院則應以民事案件受理,對當事人因爭占空閑土地引起的財產損害賠償案件,人民法院應根據具體案情處理。
建房戶私下調換宅基地引發的糾紛
村民根據各自利益的需要,私下調換宅基地引發糾紛的,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不僅要指出雙方行為的違法性,同時可以建議土地管理部門依法吊銷建房手續,收回宅基地。如果一方或雙方已蓋好房屋,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可以在徵得土地管理部門同意後,責令雙方變更宅基地登記。
用地建房影響相鄰關系人利益引發的糾紛
不適當使用宅基地而影響相鄰關系的,如在同一規劃線上,後蓋的房屋宅基地基墊比先蓋的房屋宅基地高一些,造成雨水和生活用水向鄰人宅基地流淌,或後蓋的房屋和設施影響相鄰人房屋通風、採光、滴水、危及他人房屋安全,或在不適當地點建造廁所影響環境衛生、或擅自堵塞通道、截斷自然水流等情況引發的糾紛,人民法院應本著依法、合理的精神妥善予以處理,確實給鄰人造成損害的,應責令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或賠償損失。
未經共同使用人同意,部分共用人擅自使用共用的宅基地而引發的糾紛
對一宗宅基地可由兩個以上村民共同使用,具有共同使用權,共有土地使用面積可以在共有人之間分攤。對於共同使用的宅基地在未經共有人同意,部分共有人擅自使用引發糾紛的,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後查明一方在建房時,對方明知而未提出異議的,可在不妨礙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判令佔有人繼續使用。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人與他人合資建房後發生的房屋產權糾紛,因涉及宅基地使用權,處理時應先徵求土地管理部門的意見,如主管部門批准雙方共同使用宅基地的,可以判決明確各自的房屋產權;如主管部門不批准雙方共同使用該宅基地的,可以明確對房屋各自的份額後,判決房屋產權給有宅基地使用權的人。
未經有關部門確權和統一規劃的宅基地因界址不明引起的糾紛
對於未經確權和統一規劃的宅基地界址有爭議、四至不明而引發矛盾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到當地政府申請處理。當事人不服政府處理決定的,法院應以行政案件立案處理。對經過統一規劃和確權的宅基地因界址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以民事案件直接受理,查明土地使用證上的四至是否明確,長、寬、面積等數據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除四至確實被移動外,應以四至為准確定宅基地使用權;如果爭議一方土地使用證上所載明的面積與實際情況相符,另一方不相符或提供不出土地使用證的,人民法院應將該宅基地處理給實際情況與土地使用證相符的一方使用。
回答者:hit_tl - 試用期 一級 4-9 18:37
如果鄰居的建築是臨時建築,使用期限不得超過兩年,就必須得拆,還你宅基地.他不得以別人佔用了他的宅基地為抗辯理由,這是兩個民事法律關系.農村宅基地屬集體所有,你可以找村民委員會調解,調解不成直接起訴.
❸ 「12345」能幫助我們農民解決土地糾紛嗎
這個問題村民小江來回答。
首先一個常識性的問題。“12345有事找政府”這是我們老百姓的口頭禪。12345是政府熱線。屬於非緊急救助服務系統。朋友們應該能夠理解“緊急”與“非緊急”的區別吧。如緊急電話有110、119、120、等等。是在拔打電話後相應的部門(被呼叫的部門)馬上採取措施或行動的緊急救助電話。為了節約時間提高行事效率一般其電話號碼都不會太長。而非緊急救助電話其電話號碼相對稍長一些。所接受的或受理的民情及其它類投訴或訴求,多數是比較復雜或需要一定的時間調查、核實、協調、交辦、完結、回訪等。甚至有些非短時間能辦結的案件。當然也有些簡單能當場回復,或馬上做出回復的(投訴、訴求)的案件。那麼12345能否解決土地糾紛呢?
總結。土地糾紛分為多類,而最快而高效的解決化解糾紛的方法,就是要找對相關的相應的部門。若朋友們分不清該找哪個部門或單位的話,不妨拔打12345。
❹ 農民土地存在糾紛但是第三方已經動工起建築物了的,可以叫他停工嗎
重要要看存在的糾紛與第三方是否有關。舉例來講,如果土地是村裡的,村裡已經和第三方回簽訂了合理合法答的合同,但是村民出於自身利益與因為這塊地與村裡發生了矛盾,與第三方沒有直接關系,第三方是可以開工建設的。
如果第三方佔用的土地屬於農民自身擁有土地,土地所有者沒有與第三方達成協議,第三擅自強行動工,就有權讓他停工。
❺ 關於建築農民工的勞動糾紛
我國《勞動合抄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自用襲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無固定期限合同,且付2倍工資。所以現在你可以要求公司賠償你,若不賠可到仲裁部門仲裁,記住找幾個同事,證明你打工四年。還不行就起訴。順便要回雙倍工資
❻ 法庭對審理建設施工合同糾紛中涉及農民工工資的民事案件應該怎麼做
最高人抄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通過於2004年9月29日,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建設工程是指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各類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的統稱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合同糾紛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爭議主體對於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合同糾紛的范圍涵蓋了一項合同的從成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
❼ 農民工幹活受傷,是工傷糾紛還是人身損害糾紛
案例:原告系農民工,在被告(施工單位)工地施工過程中從在建建築上跌落受傷,遂向人民法院訴被告人身損害賠償,後法院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之規定認定施工單位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我認為法院的作法不妥,原告訴被告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事由錯誤,本案屬於工傷事故,應按工傷保險條例處理。原因是:原告在起訴書中明確表明自己是被告招用的建築農民工,是在工地勞動過程中受傷,被告也承認雖未與原告簽勞動合同,但系單位招用的電焊工。原告為被告工作中受傷應屬於工傷,不應提起侵權損害賠償,應當按工傷保險處理。 《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作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據此,我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的職工發生工傷事故的,均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進行處理。 依法應當參加工作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即使用人單位沒有給勞動者建立工傷保險關系,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也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處理。農民工未與施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就是從事僱傭活動嗎? 本案被告系具有建築企業資質的合法企業,原告系農民工。二者雖未簽訂勞動合同,但應該屬於勞動關系。原告在施工過程中受傷屬於工傷事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而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及《北京市外地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暫行辦法規定》,原告應當參加工傷保險。雖然被告並未給他辦理工傷保險,但發生工傷事故後也應當按工傷保險條例處理。 綜上我認為,原告提起訴訟的事由錯誤,法院應當駁回其訴訟請求告之其按工傷保險處理。 不同意望不吝賜教。
❽ 村委會和農民糾紛土地應該怎樣解決
應當雙方協商解決,或者讓村委會調解解決,最後讓國土局登記。具體法律規定如下:專
《土地管理法屬》 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
❾ 宅基地糾紛的起因有哪些
1、農民宅基地私有觀念思想殘余
數千年農耕社會對土地的依戀深深地積淀在農民的意識深處,雖然我們國家已將農民耕種的土地和宅基地收歸集體所有,但在農民內心深處,仍將宅基地作為私有財產看待,他們把宅基地看成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與自己的切身利益、家庭利益緊密掛鉤,一旦發現自家宅基地被他人侵佔,便「奮起抗爭」,以對宅基地權利的維護來維系其社會地位。因此,在建房時,村民們寸土必爭,互不相讓,以至引起糾紛。
2、經濟利益的驅動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和政府在逐步加大對農業的各項投資建設,涉及農村和農業的政策也逐漸向著農民利益傾斜,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農村土地的增值成為必然。
近年來,我國對農業和農民問題重視和支持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水平。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城郊農村土地開發日趨活躍。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土地效益增加明顯,利潤成倍上升,土地的收益所帶來的誘惑是巨大的。新形勢的變遷,農民對土地渴求的增加成了爭執發生的現實誘因,土地效益的增加則成了土地糾紛案件增多的主要原因。
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在城鎮大規模的開發過程中需要拆遷部分農村的住房和徵用土地,政府會對拆遷戶建造安置房,對失地農民給予土地補償款,這使得原本價值不大的農村土地身價倍增。面對誘人的經濟利益,以前的一些不太明顯的糾紛浮出水面,而另一些人對他人的宅基地動起歪腦筋引發糾紛。
3、村鎮土地規劃管理的不到位
雖然各鄉鎮均設立了土地規劃管理部門。但對農民建住房的行為沒有按照規劃方案進行監督,使農民建房的隨意性較大,建房時抬高宅基地、改變房屋座向等影響排水、出入通行的現象較為嚴重,以致產生糾紛。
部分村莊宅基地建設規劃混亂,有的村莊雖有規劃卻流於形式,部分鄉鎮土地管理部門存在著重審批、輕監管現象;少部分村鎮幹部缺乏責任意識,對因亂占、多佔宅基地引發的糾紛或推或拖,以致形成糾紛;更有少數幹部違法私自批劃宅基地,引發糾紛。
4、確權發證方面的原因
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國建國以來,土地政策多經變化,一直處於一種多變的不穩定狀態。短短的60餘年,歷經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集體所有制兩個大的階段。宅基地登記發證,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登記發證:
第一次是在1950年發放的土地房產所有證,由於當時丈量人員文化程度不高,土地房產所有證的填寫不規范,宅基地邊界不明確等現象普遍存在,為以後權屬糾紛的產生埋下了隱患。
第二次是在1986年,根據當時政策規定,准備在農村實行有償使用宅基地工作。當時縣政府下發文件,規定了每戶使用宅基地的面積及發放臨時宅基地使用證的原則、方法和發放程序,由各村組織實施該村農戶的使用證的發放工作。但大部分在實施過程中自己制訂標准,有的按農戶的實際使用面積進行丈量;有的使用證填寫不規范,四至長寬尺寸與農戶實際使用的宅基地面積不相符合;有的村空白宅基地證管理不當,流失到農戶手中由農戶隨意填寫,因此產生了很多糾紛。
第三次是在1992年,由於當時中央下發了減輕農民負擔的文件,禁止向農民收取土地有償使用費.此項工作在進行過程中被迫停止,只有部分村莊的農戶領取了集體土地建設用使用證,而大部分村莊僅僅發放了一部分使用證,因此項工作未進行徹底,造成同是相鄰的農戶一方領取了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而另一方農戶未領取,使得雙方形成糾紛。
5、處理部門和處理人員不統一
土地管法確定了由縣、鄉兩級人民政府處理宅基地糾紛案件,但由於處理此類案件需要經費而法律又沒有規定可以收取費用。因此,縣鄉兩級政府均不願受理。有的地方由土地部門處理,有的由信訪辦處理,甚至有些鄉鎮讓社會上的閑散人員處理,處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更增加了處理的難度,引起新的紛。
6、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心理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群眾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不少人已經從溫飽時代進入享受時代,對住宅的要求從遮風擋雨發展為住的舒適、寬敞,紛紛建新房蓋洋樓,以往雙方不太明顯的界址碰撞日益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