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地糾紛公安可以干涉嗎
一、當前土地糾紛案件主要類型和特點。
根據統計,我們發現土地糾紛主要有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承包經營權糾紛、承包經營權流轉協議糾紛、請求確認土地轉讓協議無效糾紛、土地補償糾紛和土地租賃合同糾紛等幾種主要類型,它們的特點是:
(一)土地發包程序不合法,違反民主議定原則。
我們發現,統計案件所涉土地90%沒有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節所規定的土地承包的原則和程序辦理承包手續,大多數合同為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與承包戶簽訂,但合同沒有根據該節第18條第(3)項規定,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這些土地承包合同嚴格來講均是違法的,不符合法律相關規定。
(二)所涉人員多,矛盾不加以控制容易激化群體上訪。
土地糾紛案件涉及人員較多,且關系村民切身利益,處理不慎容易造成群體上訪。2003年3月,作為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桂花鎮8個村、960多戶村民委託桂花鎮政府與四川彭州葛根葛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土地租賃合同。2004年,該公司內部資金出現問題,葛根因無人管理導致退耕還林的大片林木死亡,村民無法得到退耕還林補償及租賃土地利益。2005年4月,村民遂聯名委託村委會進行訴訟,要求解除協議賠償並經濟損失。雖然,案件經法院做解釋工作,村委會以主體不適格撤回起訴,村民得以暫時安撫,但因案件涉及人數多,又關系政府退耕還林和土地承包政策,相關部門均密切關注案件進展、積極配合處理,以預防發生群體性上訪事件。
(三)土地利益爭執激烈,矛盾隱蔽性和突發性突出。
土地糾紛案件,利益爭執的激烈是其他案件無法比擬的。彭州市西郊鎮來壽村9社與被告彭州市國土資源局、被告彭州市西郊鎮人民政府土地補償費返還糾紛一案,涉及長達十年的征地遺留問題,政策性強且屬敏感社會問題,來壽9社村民情緒激動,多次揚言要進京越級上訪。庭審時,全體村民都旁聽案件,原、被告均有過激言詞,特別是村民們依仗人多勢眾,有些人甚至出言不遜,雖然得到法官的及時制止和良好控制,但爭執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土地糾紛案件還具有隱蔽性的特點,這些矛盾大多為村民內部矛盾或村民與村集體的矛盾,這些矛盾因雙方都礙於情面不點破而暫時隱蔽起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對利益的追求會突破人的情面而突然爆發,土地糾紛的這種隱蔽性和突發性特點較之其他的矛盾,具有更難處理的一面。
(四)案件季節性強,時間相對集中。
土地糾紛案件有較強的季節性,這系自然規律的影響。案件起訴來院一般集中在春播或者秋種時。另外,村委會班子換屆之時也是土地糾紛案件多發時間。鑒於土地糾紛案件的季節性特點,法院處理這類案件應具有較強的時間性,一般都盡量在農作物播種前做出處理,從而維護農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以防止矛盾的激化或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二、審理當前土地糾紛案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農民擁有法律賦予的長期而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法定承包期限內,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違法調整和收回承包地,不得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流轉承包地,不得非法侵佔農民承包地。統計中,我們還發現審判中應當對以下問題引起足夠重視:
一是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問題。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應受法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6條規定,在法定承包期限內,除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其他一律不得收回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將外出務工農民的承包地發包給別的農戶,外出務工農民請求收回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二是違背農民意願強迫流轉承包地問題。強迫農民流轉承包地的,流轉關系無效,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責任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四川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規定,承包方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自主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妨礙或者強迫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未經承包方書面委託,發包方和其他任何組織、個人不得代表承包方與流入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農戶起訴要求返還被強迫流轉的承包土地的,人民法院應當保護。
三是以拋荒為由收回農戶承包土地問題。任何組織和個人以拋荒為由收回農戶承包土地的,應予退還。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明電[2004]21號文件要求,人民法院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以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回農戶拋荒承包地的,現在農戶起訴要求繼續承包耕種的,原則上應准許。
四是出嫁女等土地承包「小調整」問題。當前,幾乎每個行政村每年都因農戶婚喪嫁娶等人口的增加或減少,進行所謂的「小調整」。特別突出的是出嫁女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應受法律保護,對在承包期限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可以收回其原承包地;對在承包期限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另外,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根據《四川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的規定,結婚後,男方到女方家落戶的,適用上述規定。
三、加強土地糾紛案件審理的對策。
面對土地糾紛數量不斷上升的態勢,我們分析了法院審理此類案件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但加強土地糾紛案件處理,緩解此類糾紛帶來的社會壓力,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需要各政府部門的「聯動」和合理分工。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特別是對村兩委成員的法制宣傳教育。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旨在提高村兩委成員及村民的守法意識和合同意識,規范村兩委的發包行為。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9條規定,按5個程序簽訂承包合同:村民會議選舉產生承包工作小組;承包小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擬定並公布承包方案;召開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承包方案;公開實施承包方案;簽訂承包合同。同時,扼制村委的各種侵犯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苗頭性行為,將糾紛消滅在萌芽之中。
——政府進行土地詳查,明確土地權屬並加強對村委土地工作的管理。政府應加強對村委工作的監督和指導,特別是土地發包的全程監督,以維護村民承包經營權的落實。規范土地合同樣本,指導村委依法訂立合同,減少訂立合同中的隨意性和粗放性,細化合同條款,明確合同責任。為了進一步搞好土地工作,政府部門應該依法進行土地詳查,在以前詳查的基礎之上,了解土地現狀及不安定因素,進一步明確地界,確定一些新增地及權屬不明地的權屬,並及時發放權利證書。通過及時確權並排除隱患達到減少土地糾紛的目的。基層鄉(鎮)人民政府還要在土地糾紛中積極發揮作用。《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1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糾紛,可以請求鄉(鎮)人民政府調解解決。鄉(鎮)人民政府作為基層政府,最了解土地的現狀及糾紛的產因,可因勢利導的調解矛盾,化解糾紛,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法院內部對土地糾紛案件進行妥善分工,及時審理,防止矛盾激化。因立法缺陷,各地法院對村民要求分配責任田處理不同,但土地糾紛案件需要分情況由不同庭室進行處理。《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3條雖然規定了侵犯土地承包經營權應該承擔民事責任。但該法第22條規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產時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此之前,村民的權利為有權依法承包農村土地。我們認為,此處應理解為村民有兩種權利,在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生效之前,是承包權;簽訂合同並生效以後,是承包經營權,承包經營權受到損害承擔民事責任有法律根據,侵犯承包權承擔民事責任則無法律依據。此時,村委會侵犯承包方的承包權,行使的權利屬公權力范疇,應該由行政庭進行依法處理。而其他的土地糾紛案件,大多都是侵犯承包經營權的行為,根據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應由民庭進行審理。
——豐富糾紛解決機制,擴大糾紛解決途徑。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1條的規定,土地糾紛解決方式有三種:調解、仲裁和訴訟。其中,調解應該大力加強和進一步豐富。調解可分為當事人雙方自行和解、第三人或者村委會主持調解、基層鄉(鎮)人民政府主持調解。在此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調解還應貫穿於仲裁和訴訟之中。不管是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還是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是應當多做調解工作,切勿輕率處理。調解時,可找基層德高望眾的第三者幫助調解,也可以讓村委領導或者基層鄉(鎮)人民政府信訪部門或者司法所出面協調。
❷ 當地派出所能處理土地糾紛嗎
農村土地糾紛屬於民事糾紛,一般由法院管轄或者可以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調解。派出所一般不會受理的。
❸ 民事糾紛,因土地糾紛
這是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治安案件。
《中國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因民間內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容,可以調解,當事人雙方調解不成的,由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進行裁決,民事部分由當事人到法院起訴。
通俗一點就是說,雙方都有錯,若是調解不成的話,都可以拘留,而相互都具有民事賠償責任。
❹ 為了土地糾紛撕扯,別人故意報警污衊我怎麼辦
為了土地糾紛發生了撕扯,別人故意報警污衊你,說你打他了,其實你並沒有打警察可以給你公平公正的判決,因為你畢竟沒有打他,所以說完全沒有必要跟他展開爭執,需要找證人就可以了。
❺ 土地糾紛怎麼辦
土地糾來紛是指當事人因土地源所有權和使用權以及其他有關土地的權利歸屬問題發生的爭議。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16條規定,如果當事人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糾紛,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解決:
1、協商解決。
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所發生的土地糾紛,根據協商的結果簽訂協議。
2、政府處理。
如果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找當地政府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如果是單位糾紛的,由縣級以上政府進行處理;如果是個人之間或者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的,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3、法院起訴。
政府無法處理,或者對政府處理不服的,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❻ 土地糾紛該怎麼解決
土地糾紛是指當事人因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以及其他有關土地的權利歸屬問專題發生的爭議。
屬根據《土地管理法》第16條規定,如果當事人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糾紛,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解決:
1、協商解決。
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所發生的土地糾紛,根據協商的結果簽訂協議。
2、政府處理。
如果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找當地政府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如果是單位糾紛的,由縣級以上政府進行處理;如果是個人之間或者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的,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3、法院起訴。
政府無法處理,或者對政府處理不服的,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❼ 因土地糾紛被他人叫人打是不是民事糾紛
是民事糾紛引起的治安案件或者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