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诉纠纷 > 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的案例

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的案例

发布时间:2021-07-31 17:24:37

① 新手接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案件,求解答!

1 法律摘录,就把与案件有关的法律条款摘录下来,并按其说明的事项分项归类.
2证据目录.整理证据,按照其说明的问题分类,按提交法院的顺序编号,构成一份证据目录.
3 答辩状的初稿,包括三方面.一是对起诉状列举的事实,与已经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对比,提出对事实的看法;二是对案件的定性和适用法律,提出自己的意见,三提出可以减轻委托人责任的意见.
第一次做,首先不要怕,其次要反复熟悉案件相关资料,熟能生巧,最重要的是主动请教周围前辈,只要虚心,真诚,并且是自己悟后的请教,相信你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的,这比你在网上要直接的多.
祝你成功

②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被告怎么办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据此,要看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分担责任;如果提供劳务者没有过错的,则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全部责任。
所以,作为被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劳动者有过错,用以主张减轻自已的民事赔偿责任。

③ 法律问题,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受到损害,谁负责赔偿,尽量列举法条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第九条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前款所称“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

第十条 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的案例扩展阅读:

目前在社会实践中,大量存在着个人之间提供与接受劳务的行为,而个人之间劳务关系普遍存在着设施不健全、安全保障措施较少、提供劳务者对安全劳动的意识较差、接受劳务者疏于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个人之间劳务关系争议案件的高发。

本文以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案件为例,试分析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因法律规则的变化对提供劳务受害案件责任分担产生的影响。

甲与丙、丁共同为戊装修房屋,装修工程于某日晚7时完工后,戊在家中设宴招待甲、丙、丁三人。甲饮酒后,于当晚9时骑两轮摩托车与一电动车相撞,电动车肇事后逃逸,无法查找。甲被送往医院住院12日后,因抢救无效死亡。甲妻乙起诉到法院,诉称甲受雇于丙为戊装修房屋,请求法院判决丙、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一种观点认为,甲因过错对损害发生承担70%的责任,丙因雇佣关系承担20%的责任,戊因未尽合理照顾义务致甲饮酒后驾车承担10%的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同甲、丙的责任承担,但认为戊承担10%的责任于法无据,甲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自行承担酒后驾车的风险。

法律关系的认定

案例中,甲与丙、甲与戊、丙与戊之间法律关系的认定是适用法律的前提。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法律关系认定中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使用人责任理论”取代了“雇用人责任理论”。当然,这一变化也与司法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则适用以存在雇用关系为前提,如不存在雇用关系,则驳回原告之诉讼请求。这使得一些难以证明雇用关系的原告在实践中无法获得司法救济。

而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在适用法律规则进行裁判时,只需要确定使用人即可,并不需要原告证明与被告之间存在雇用关系,实际上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张。

关于使用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定:

第一,是否提供了劳务;

第二,接受劳务一方是否因为提供劳务而受有利益;

第三,提供劳务者是否接受了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监督;第四,提供劳务是否违反接受劳务一方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在司法实践中,使用人的确定是一个难点。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使用人作为组织者自己也参与劳动,而且仅仅是比别人多拿一些工资,此时,究竟如何认定使用人颇为令人头疼。

案例中,丙作为提供劳务的组织者,而戊作为房主最终支付了报酬,从上述关于使用人的认定标准来看,笔者认为,丙作为使用人更为合理。

戊虽然是报酬的最终支付者,而且从表面上看也是装修工程的最终受益人,但其对丙却不存在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监督,其所获得的利益是丙所交付的劳动成果,而并非直接享有甲提供劳务的工作成果。

因此,甲、戊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法律关系,其二者表面上看似联系颇为紧密的原因是,丙、戊之间存在的承揽法律关系,而戊因为丙交付甲参与劳动的工作成果而受有利益,但其受有利益的原因是丙、戊之间的承揽法律关系。因此,应当认定为甲、丙之间存在劳务合同关系,丙、戊之间存在承揽合同关系。

④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和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责任纠纷最大的不同是归责原则不同:前者是过错责任原则,后者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具体适用起来还得具体分析。

⑤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

劳动者受害当然一定要划分清楚,否则永远打不完的官司。

⑥ 提供劳务者受损害纠纷如何处理

1,受害者可以直接起诉实际侵权人,或者在起诉雇主过程中追加实际侵权人为被告。2,雇员专(提供劳务者)在属雇佣活动中受第三方侵害造成人身损害,应当以第三方(实际侵权人)为被告提起诉讼。如果以雇主为被被告起诉的,雇主在赔偿后可以向第三方追偿。3,《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第十一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⑦ 提供劳务者帮工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案由如何认定

(一)从立法的层面上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第十三条规定,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条并未规定义务帮工人自身受到损害的责任主体及责任如何承担的问题。紧接着在《解释》第十四条规定,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笔者认为,第十四条中“帮工人”就是指的是第十三条中的“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即“义务帮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简称《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法中除此处外再无关于“义务帮工人”责任条款的规定,所以,依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应该理解为,“为他人提供劳务者”与“义务帮工人”是不同的法律概念。
(二)从案由的演变上理解《解释》第十三条首次提出了“义务帮工人”的概念,在第十四条一款中,规定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民事案由规定》(简称《旧案由》)第126项中规定了“义务帮工人赔偿、补偿纠纷”。《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2011年2月28日修正后的《民事案由规定》(简称《新案由》)第345项规定了“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所以可以看出,《新案由》 所规定的“提供劳务者受害赔偿纠纷”并不包括《旧案由》中的“义务帮工人赔偿、补偿纠纷”,二者是并行的关系。

⑧ 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 雇主是否有追偿权

如果是第三人致害的,雇主在赔偿后享有追偿权。

⑨ "提供劳务者受伤责任纠纷"的案由还适用吗

1,受害者来可以直接起诉实际侵权人自,或者在起诉雇主过程中追加实际侵权人为被告。2,雇员(提供劳务者)在雇佣活动中受第三方侵害造成人身损害,应当以第三方(实际侵权人)为被告提起诉讼。如果以雇主为被被告起诉的,雇主在赔偿后可以向第三方追偿。3,《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第十一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⑩ 什么是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

提供劳务者抄致害责任属于传统民袭法上的雇主责任,即以个人之间存在雇佣关系、从事雇佣活动为前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第2款的规定,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可见,提供劳务者致人损害由接受劳务者承担责任的基础在于,提供劳务一方根据接受劳务一方的指示进行劳动并接受其管理,其劳动成果也由接受劳务一方享有,因此,其在劳务中致人损害应当由劳务接受方承担责任。 我国理论界认为,这种个人之间基于劳务关系所产生的致害责任与用人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责任在实质上并无不同。接受劳务的一方对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致人损害时承担的责任在性质上为替代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接受劳务一方在承担这种替代责任时不以其自身的过错为必要条件,但其承担责任的前提仍然是提供劳务的一方对他人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阅读全文

与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的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廉政谈话讲话稿 浏览:979
转让优思明 浏览:583
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协议格式 浏览:117
商河县工商局 浏览:810
沈阳冠君知识产权事务所 浏览:342
知识产权保障制度总结 浏览:950
榆次区工商局电话 浏览:981
马鞍山新康达 浏览:448
学校矛盾纠纷处理制度 浏览:342
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浏览:890
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381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