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环境侵权造成损害该如何救济
(一)环境侵权损害之法制救济
1.完善环境立法,提高公益之诉的积极性
俄国法学家穆拉耶夫指出:“检察机关……这些公职人员的使命,按职务来说,主要是使他们在司法方面成为法律的监督者,公共利益和政府机关的代表。”
这实际上是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相应法律基础,也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化实现找到了水到渠成的法律路径。
首先,在立法上拓宽原告主体资格范围。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私人的利益,因此原告资格不应仅仅限定于直接利害关系人。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诉讼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立法中明确检察机关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当是应有之义,以此强化我国的公共环境利益保护,明确检察机关履行职责并行使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导地位。此外,环境公益诉讼的出发点是为了公益,那么只要诉讼的唯一目的是主张公共利益,即可借鉴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逐步将自然人纳入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内。有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问题,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现,等待相应符合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提起,或将错过最佳环境修复期,赋予自然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则可补强诉讼的及时性。有学者担心扩大原告主体资格,可能导致滥诉,实属不必要的担忧。一方面,出于诉讼经费、时间、诉讼能力的考量,自然人提起公益诉讼毕竟在少数;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其作为国家机关,肩负检察监督、起诉等多项职能,出于司法效率的考量,缺乏滥诉的可能性。
其次,拓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协调法律之间的规定。环境问题存在滞后性、潜伏性、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导致许多污染问题在当下难以暴露出来,而是在时隔多年后慢慢显露。鉴于此,环境公益诉讼不仅应包括已经发现的污染及破坏生态问题,更应涵括危害或可能危害环境公益的行为。具体而言,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应纳入损害环境公益之虞的行为。此外,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导致法律适用存疑。《环境保护法》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而《民事诉讼法》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适用原则中有“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但人大常委会为人大的常设机构,二者属同一位阶还是人大的位阶高,理论界莫衷一是;法律适用原则中“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但前提是属于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是否为同一机关,理论界亦争论不一,此两项法律适用原则均难以为实践提供指导。因此,亟待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改变法律规定之间不一致的现状。笔者建议,在当前制定《环境保护法典》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待未来《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中,协调环境公益诉讼受案范围,与《环境保护法》保持一致。随着环境法治的发展,亦可待今后时机成熟时指定《环境保护法典》。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由相关司法机关出具司法解释予以补强。
总体而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显然较过去的立法成熟,也一定程度推进环境法治的发展。然而,日益严重的多类型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法》尚不足切实指导司法实践,公民维权之路依然艰辛,有待从立法上为公益之诉提供保障,增强公民、法人及其社会组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及维权的积极性。因文章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仅从大方向提出拓宽原告资格及受案范围,其他立法上的建议学界多有讨论,在此不赘述。
2.逐步推行环境税制,反哺生态系统
我国现行税制并未设立独立的环境税,但2014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由此可见,环境税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⑵ 环境侵权能否适用惩罚性赔偿
我国《侵权责任法》只在产品责任中引入了惩罚性赔偿,且回并非全部的产品责任都答适用惩罚性赔偿,而是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主张惩罚性赔偿:第一,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主观上具有故意,即明知是缺陷产品仍然生产或者销售;第二,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事实,即造成了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造成除此之外的其他损害后果的情形不能主张惩罚性赔偿;第三,因果关系成立,被侵权人的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是侵权人生产或者销售的缺陷产品造成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第一,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既非共同责任也非连带责任,而系相互独立的各自责任;第二,惩罚性赔偿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为前提,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因此,如果受害人不能证明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存在明知情形,则不能主张惩罚性赔偿,或者仅证明了生产者存在明知,则只可以请求生产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⑶ 环境侵权救济方式有哪些
您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自行协商、和解
自行协商就是当环境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人和受害人本着公平、妥善解决环境纠纷的精神,为避免问题扩大,而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自行协商比较适用于小型环境侵权案件,因为这些案件的严重性并没有太大必要走仲裁、诉讼道路,当可以私下了结时,自行协商能提高效率,因此,自行协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决环境侵权的方式。但其也有不足。自行协商当一方或双方不合作时就无法实施;当一方法律知识欠缺时,可能会导致协商结果不公平而不利的一方本身不知情,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等。
但总的来说,自行协商是一种能提高效率的侵权救济方式,我国认为能协商解决的问题一般尽量协商解决。
(二)调解
调解是指当事人双方发生纠纷时,请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居中调和,达成解决矛盾的协议并自觉执行的纠纷解决方式。调解可分为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等。此处所讲的调解主要是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是行政机关居中调解,同样要遵守自愿公正的原则,其调解结果不具有强制力,当事人不服其调解结果可向法院诉讼;而司法调解是人民法院居中进行调节,其调解结果具有强制力,当一方不履行时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三)仲裁
仲裁是指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根据事先后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民事争议提交双方选定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解决纠纷。仲裁具有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等特征。但我国目前在环境领域方面的仲裁很少:
前除海事纠纷外,既无环境纠纷的仲裁法规,也无环境纠纷的仲裁机构。从实践中看,我国各地成立的仲裁委员会也为把国内环境纠纷列入仲裁受理事项。这是我国需要继续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四)诉讼
诉讼是最强力的环境侵权救济途径。环境侵权案件一般适用无过错原则,即当受害人受到环境侵权时,无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均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诉讼具有极强的强制力,是公民维护自身环境权利、进行环境侵权救济的最有效措施。但由于现如今公民的环境法律知识较为薄弱,环境侵权维权意识不足,除重大环境伤害案件外,公民很少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对簿公堂。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⑷ 日本近年来环境保护法
众所周知,在日本,环境法原先称为公害法,其公害基本法为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后于1970作重大修订,从立法目的中删除了“与经济调和”条款,扩大了公害的定义(追加了土壤污染及水质污染中包含水质以外的水状态或水体底质的恶化),明确了废弃物处理对策为公害对策,并规定了关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委托都道府县知事设立环境标准的权限等。 到了1993年,鉴于《公害对策基本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日本又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作为其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而其立法体系亦更加注重整体化的架构,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为中心,其他相关部门法为补充,以及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及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
⑸ 日本政府对环保产业有哪些政策鼓励
日本政府在节能管理、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循环经济、民众环保意识普及方面有很大的力度。
1.多方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
(1) 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如1967 年制定的《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公害对策基本法》, 1993 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这类法律是有关环境保护、防止公害的基本法律, 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规定。例如,《环境基本法》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改变局部环保的理念, 要求政府制定保护环境的基本计划。(2) 关于环境保护的专业法律。如1962 年制定的防止空气污染的《烟尘排放规制法》, 1968 年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止法》、《噪音管制法》, 1996 年通过的《关于海洋生物保护及其管理的法律》等。这类有关环保专业领域的立法数量最多。(3) 关于环境保护的综合法。如1958 年颁布的《工厂废物控制法》, 1991 年制定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4) 虽然不直接属于环保, 但和环保有密切关联的法律。如1973 年颁布的《公害健康损害赔偿法》, 1979 年颁布的《能源使用合理化法》, 2006 年通过的《居住生活基本法》.
2.日本的环保行政机构,从政府各级到民间法人
日本的环保行政机构日本在逐渐完善环境保护立法的同时,也很重视环保行政机构的设置, 不断完善行政环保体制。1972 年,日本政府设置环境厅, 专门负责环保政策和环保执法。2001 年, 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环境省主要下设: 废弃物·再生利用对策本部、综合环境政策局、环境保健部、地球环境局、水·大气环境局、自然环境局等六个部门, 负责废弃物的利用, 防止水、大气、土壤环境的污染, 保护居民健康, 维护受害者权益等。
⑹ 日本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现状
战后初期,日本一心想的就是复兴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忽略让日本吃了大亏。日本最应该发展的是化学工业和净水设施(下水道)。日本优先发展了前者,于是大大小小的工厂拔地而起,大气和水环境因工厂排出的垃圾、废气、脏水开始迅速恶化。工厂林立、浓烟弊日。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伴随经济起飞,日本的环境可谓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濑户内海成为著名的死海,20世纪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竟有一半发生在日本——骨痛病事件(镉中毒造成)、水俣病事件(甲基汞中毒造成)、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工厂排放废气所致),日本人的健康受到巨大威胁。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
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据42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生态破坏态势
我国的生态破坏态势日益严峻。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自然生态严重失衡。
1.物种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1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广东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已在国际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2.植被破坏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然而,据1993年林业部公布,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 1988年全国每年被侵占750万亩,而1989~1991年达年均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3.土地退化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l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约153万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黑土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l%~2%(理想值应当是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⑺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侵权责任时归责原则,
例如:工厂排污毒死了鱼塘的鱼苗,直接损失是鱼塘的鱼苗,可得利益的鱼苗成长后可以得到的实际收入,间接损失是清除鱼塘被污染的费用。也就是说根据《环法》41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文海,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另外要注意的,你如果要诉讼的话时效2年。
⑻ 日本环境法的概述
日本环境法是日本制定的关于保护环境的和防治公害的法律法规总称。在日本,环境法通常称作公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