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泉县劳动仲裁电话
建议拨打全国统一的劳动行政部门咨询投诉电话12333,或者拨打一一四进一步咨回询。
附劳动仲裁答委员会受理范围: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㈡ 兄弟俩1982年为在祖业宅基地建房发生纠纷,经居委会调解将其中的一块土地分割出来让兄弟老二建房三间
1982年的时候讲祖业宅基地不符合当时情况,凡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农村人都不相信那时候敢提祖业。82年中国也实行分家,在分家前村里会事先发放宅基地,而且动用全村群众的力量帮助盖房,甚至有的村里把盖房也当做生产队的劳动,给记工分,以后分家分给谁就是谁的。现在想让政府处理应该提供分家协议或者是让当年的证人出面,当然关键是一户一地的规定,违反此规定就用不着和政府理论,他们不会支持违法行为的发生
㈢ 在女工程师帮村民举报污染获刑案中,有哪些让人深究的点
女工程师帮村民举报污染而获刑,必定触碰到某些有钱有势人的利益了,这件事要重头查起,严厉打击黑色势力,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能让举报的人含冤。
㈣ 陕西女工程师帮村民举报污染后获刑,此案属于民事纠纷吗
这时间让人看不懂的事情,陕西女工程师李思侠帮助村民举报污染后获刑,这真的不是民事纠纷,这是一场刑事诉讼,而且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的一审法院已经,对这位女工程师进行了有罪判决,判处了有期徒刑两年06个月,这说明,在当地的法院的认定中,确实认为李思侠违反了刑律,是一个违法犯罪人员。
事情的起因
㈤ 为什么女子举报家乡环境问题反被判刑,还有回转的余地吗
近日以来,大家都十分密切关注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女子举报家乡环境污染问题反被刑拘,那么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个人做出以下猜测(仅代表个人意见)
这个一定是有回转余地的,毫无疑问,尤其是这件事情,在网民公布之后,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这件事情一定会水落石出,还这位女子一个公道,最近的新闻是举报之后一审中该女子被判了两年,然后在2020年7月28日安康中院二审结束,以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案件审理违反诉讼程序为理由,撤销了一审判决。
我也会持续关注,希望能够给这位女士一个清白,给当地一条好路,给他们一个好环境。
㈥ 谁有“春节的习俗”今天就要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春节的来历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暑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革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穷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把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得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 ,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岁时之事,先要由岁首说起;而岁首之事,则先应由岁前说起。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一般腊月过一半,就开始有年终的气息了,人们开始筹办“迎春”的年货。各地年前的市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年货店摊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有打上红戳的“年糕”,还有年画春联、烟花香烛等喜庆用品。年前的市场是一年中最为丰富齐全的,男女老少都争相购买一些称心如意的商品。尤其是孩童们,每当买到鞭炮后,往往等不到过年,便开始零散着燃放,更增加了新年将至的气氛。
北京有一首歌唱年终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来热一热。
歌词描绘了人们在年终的忙碌情形。内容与此相似的民谣,在中国各地方普遍流行。
回答者: 蜂见花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2-15 09:18
修改答复: 蜂见花,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㈦ 陕南移民搬迁惠民及政策是什么
灵口镇地处洛南县城以东45公里,镇域面积378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221个村民小组,7782户,农业人口30190人,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一个立地条件差,农业人口多,地质灾害频发的土山区、红色革命老区、边远贫困乡镇。
2012年以来,灵口镇政府因应国家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加快陕南移民搬迁,引领城镇跨越发展”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规划修建了灵泉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分4期安置困难群众632户2528人。目前,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前三期建设任务,建成3栋6层408套安置
房,并落实安置对象户381户1360人,安置率达到93 %,不仅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住上了安全、经济、实用的住房,而且让政府赢得了民心,获得了良好
的社会效果,真正实现了把陕南移民搬迁做成惠民工程的目标。
一.政府主导,强力推进工程建设
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灵口山区群众尤其如此。为了把这一“为民安居着想”的惠民政策落实好,灵口镇政府对此工作思想高度重视,始终拿在手中,当作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
1.政府主导。在安置房的建设中,镇政府亲自实施,用足用活政策,既规避了市场风险,又发挥了政府在建设中
的主体作用。选址中,广泛听取村组干部及群众的意见;规划中,聘请国家一级资质的陕西省建协设计院高标准设计;评审中,两次参加县上统一组织的专家评审
会;建设中,全程跟踪监督,确保了建设的顺利实施。
2.规范管理。在工程的立项、审批、规划、征地、招标、建设等各个环节,全部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和行业标准实施,不打折扣、不缺项漏项。
3.控制成本。严格坚守“该花的一分不抠、不该花的一分不花”的经济原则。征地中,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不
抠不省,严格按征地补偿标准办;设计中,聘请高资质、高水平的设计师高标准设计;招标中,严格程序,所有的环节全部到位;建设中,建筑材料选购,不降标
准,不打折扣;在工程建设及配套上,只讲实用、不搞样子,最大化的控制成本;在工程启动、竣工仪式上,不耍排场,不举行仪式,能省就省。
4.控制房价。能否把需要搬迁的群众吸引到集中安置点来居住,房价是关键之一。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报价最低
者投标,一期招标价1170元每平米。同时规定,房屋建成后,由镇政府直接以成本价1350元销售,房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设计了
95㎡、105㎡、115㎡三种户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最大限度做到了让利于民。
5.确保质量。在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聘请了监理公司监督工程质量。同时,镇上还专门成立了房屋质量工作组,由分管领导亲自负责,抽调3名干部专门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原材料的选购和每个工序的交工验收,确保了工程的质量。
二.打好基础,力促对象全面落实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惠及民生实事,如何让安置户及时了解政策,信任政府,顺利搬迁,实现“双赢”,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
1.摸底登记。按照扶贫移民、避灾移民和生态移民的要求,结合陕南移民搬迁的标准,对全镇所用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进行了摸底登记,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
2.宣传动员。及时对全镇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进行了逐户走访座谈,宣传了搬迁的政策,了解了他们的所盼所想,对有搬迁意愿,“进镇上楼”户进行了造册登记,确保了对象准、方向明。
3.报名登记。镇上在每一期工程建设前,确定时间接受群众报名,通过群众报名情况来决定建设的规模,所有修建都做到有计划、有针对、不盲目,避免了房修好卖不出去、无人住的现象发生。
4.预交房款。为了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建设资金充足,镇上参照商品房期房销售的模式,实现预交房款制度,规定时间,由群众预交房款现场订房,先交先得、先交先定,既保证了购房对象落实,促进了房屋销售,又确保了建房资金充足,避免了因建设资金不足出现的半截子工程和烂尾楼现象。
5.优化环境。房屋是硬件、环境是软件。在保证硬件过硬的前提下,我们也确保软件不软。先后围绕移民安置小
区,投资 97 万元修建了780米河堤、760米汉白玉栏杆;投资16万元修建了洛河水车;投资158万元修建了12000㎡的洛书广场;新建了灵口镇
幼儿园;开展灵口集镇环境卫生综和治理,争创全省生态镇,为广大搬迁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搬迁群众前来购房入住。
三.管好财务,确保资金健康运行
陕南移民搬迁中,无论是群众自筹建房资金还是政府补贴群众资金,以及配套设施的拨款,数目都比较巨大,因此账务管理成为关键。
1.设立专账。在镇政府账户下设立移民搬迁专用账户,与经费账目分离封闭运行,所有涉及移民搬迁的资金全部纳入专户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户、专款专用、专人管理。
2.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成立由镇长、分管领导、纪委书记、灵口街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陕南移民搬迁民主理财小组,监督移民搬迁资金的运行。规定,数目较大的支出,集体商议决定,并每月召开一次账务通报会,使财务管理充分得到监督。
3.补贴资金公开透明。为了确保群众建房补贴资金顺利发放,要求群众建房补贴资金全部打入一折通,并在镇、安置小区、村三榜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三年来,在兑现建房补贴资金过程中,未发生一例错误,也没有一起群众因搬迁向上级反映或引发上访。
4.严守合同办事。无论安置楼建设还是配套设施建设,我们严格按合同办事、严格按合同约定付款,整个安置小区已投资4500万元,未与建设方发生一起纠纷,也没有发生拖欠民工工资现象。
5.严格群众缴纳建房款管理。群众所交建房款,全部统一上缴县移民办资金共管账户,镇申请、县拨付、项目使用,确保了资金安全运作。
四.互利双赢,推进小城镇建设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灵口偏远困难群众的住房难问题,真正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千家万户,而且促进了灵口小城镇建设,加快了灵口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超前规划。在安置小区及安置楼的规划设计中,结合灵口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灵口民俗特色,着眼超前设
计,综合考虑小区及灵口集镇水、电、路、河堤、文化场所、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贯彻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通过移民小区建设,助推集镇发展,力争
做到了规划超前、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一步到位。
2.合理布局。在建设中,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严把质量关,力争把安置小区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
程”。同时,积极实施完成了灵口街道管网铺设、配套基础设施、垃圾填埋厂建设、河堤修建、河道绿化等一系列工作,既为安置户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又提升
了城镇品味,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工作。
3.统筹设计。结合移民小区的建设,新开街道3条,将安置楼一楼全部规划为商铺,优先限价由安置群众购买,剩余的公开拍卖,确保了安置户能够搬得起、住的下、生活有保障。回笼的资金既补贴了房价,又弥补了小区配套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缺口,实现了互利共享,共同发展。
4.互利双赢。由于移民安置小区的建设,即增加了城镇流动人口,促进了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又极大的增加了城镇常住人口,拉大了集镇框架,达到了凝聚人气、汇集商气、彰显秀气的目的,为灵口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灵口镇陕南移民搬迁建设工作始终把困难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安全放在第一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努力,取得了喜
人的成果,实现了人民满意,政府放心。在今后的四期100套安居房建设过程中,该镇将总结一二三期的好经验,力争灵口镇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再取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