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劳动工伤赔偿与侵权伤害赔偿区别有什么不同
一、适复用法律法规不同
工伤适制用《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及其法律法规;人身损害适用《侵权责任法》和最高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二、赔偿主体不同
工伤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赔偿,人身损害由侵权人赔偿。
三、赔偿原则不同
工伤实行无过错责任赔付,人身损害赔偿适用过错原则。
四、伤残鉴定标准不同
人身损害伤残鉴定适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国安部、司法部《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略严格;工伤鉴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2014,标准略宽松。
⑵ 工伤算不算是公司侵权
侵权一般理论上要分责任的,而工伤不同,只要不是故意为之全部有公司来承担!
⑶ 工伤待遇与侵权赔偿的法律关系是怎么样的
工伤是基于劳动合同的,雇主投了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支付。没有投保的由雇主负责承担责任。关于工伤的认定以及伤残级别的鉴定,国家都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和认定标准。
侵权赔偿是基于侵权行为的,即谁伤害了你的权益,谁就负责赔偿。双方不一定存在合同关系。普通的如打架,交通事故等等,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也很体系化。
工伤与侵权竟合的话,就是说既是工伤又是侵权的话,特别是人身侵害的话,其实是可以拿到多份赔偿的。
⑷ 工伤案件是侵权案件吗
不一定。侵权是存在两个主体的,有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工伤会出现一个主体只有被侵害人的情况,比如被飞溅的钢水烫伤、搬运重物闪腰等意外。作为劳动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会给予工伤待遇善后。
⑸ 如果工伤到法院申请侵权培偿是怎么算的
如果不属于工伤待遇和人身伤害赔偿竞合的情况,工作中发生的事故都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况,应该被认定为工伤。可以按照第十七条的规定,申请工伤认定。若构成伤残,则可以在伤势相对稳定时,按照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申请做劳动能力鉴定,最终根据认定和鉴定结果,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纯粹工伤是无法在享受工伤待遇的同时,再向法院起诉主张侵权赔偿的。
⑹ 侵权和工伤竞合要怎么赔偿
第三来人侵权与工伤竞合可以双赔源,但工伤不赔偿医疗部分;但并未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侵权与工伤竞合只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4〕9号
第八条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⑺ 公司侵权导致发生工伤,这样该得到怎样的赔偿
1、公司严重违反劳动法;
2、你可以让公司申请工伤认定,病情稳定后可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3、如构成伤残等级,可以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要求公司补偿;
4、如公司拒绝或拖延赔偿,你可以依法提起劳动冲裁。
⑻ 工伤保险和侵权法律关系的区别
1、工伤职工受到事故伤害后,所在单位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或三日之内以书面形式向工伤经办机构报告,并填写《工伤职工就医诊治申请表》报经办机构批准。
2、工伤职工申请待遇审批需填写《工伤职工待遇审批表》,并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1)工伤认定(鉴定)结论。
(2)经审批的《工伤职工就医诊治申请表》。
(3)工伤职工的住院结算单及费用明细表。
(4)诊断证明、住院病历及医药处方。
(5)工伤职工身份证或户口本复印件。
(6)工亡职工供养亲属身份及供养关系公证材料或其他证明材料。
3、工伤职工因伤情需转往上级医疗机构或转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须专科或三级医院出具转诊转院意见,并填写《工伤职工就医诊治申请表》,报经办机构审核批准。
⑼ 工伤申请不了仲裁到法院申请侵权关系的培偿与劳动工伤的培偿有区别吗
侵权和劳动工伤是两码事。工伤申请不了仲裁,就直接去法院告老板,要求老板支付所有赔偿金就可以。哪有那么麻烦。并且,既然有劳动事实,应该能仲裁的,怎么会仲裁不了?
⑽ 工伤事故赔偿中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的关系
1、 工伤保险赔偿法律关系
关于工伤的概念,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也就是说,职工是在从事本职工作或者与工作有内在联系的活动时受到的伤害。工伤保险是用人单位的员工因在生产经营活动或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员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员工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获得法定的物质补偿。员工受到伤害一旦被认定为工伤,则可依《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从工伤保险经办处获得补偿,这种补偿又叫工伤保险赔偿。[2]本案中的原告廖某正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而造成了事故,因此认定为工伤是毋庸置疑的。
2、 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
人身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伤、致残、致死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要求侵权人以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侵权法律制度。侵权行为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可能造成很多种损害和损失。损害,是指对人体的实质性伤害后果;损失,是指造成人体的损害以后所产生的财产上的负面利益,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伤。[3]本案中,因为某钢绳有限公司在生产时,没有按照规定对机器采取应有的安保措施,导致廖某在工作时受伤,其行为具有明显的过错,依法应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廖某与某钢绳有限公司之间形成的是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
(二) 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
《安全生产法》第48条虽然未对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但还是确立了我国工伤事故处理中工伤保险法和民事侵权法复合适用的原则,如何“复合适用”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一种理解是“补偿说”,即民事侵权法是工伤保险法之补充,如卞耀武等提到:实行工伤保险,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的诊疗康复费用及有关社会保障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在特定情况下还有可能难以完全补偿因生产安全事故所受到的伤害,这样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就有权依照有关民事法律的规定,要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赔偿[4];另一种理解,二者应双重相加适用,即得工伤社会保险之同时,亦得侵权损害赔偿。如李适时等认为:工伤社会保险和民事赔偿不能相互取代,从业人员可以享受双重保障[5]。但《安全生产法》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第3款规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本条规定。” 第12条第1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笔者认为,《安全生产法》第48条的规定与《解释》第12条的规定并不冲突。《解释》这两条只是说明了因工伤遭受人身损害的劳动者的赔偿方案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并未明确规定在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完之后,劳动者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也就是说,法律为劳动者保留了向用人单位请求民事赔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