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会心理学:人的行为受到什么因素影响:个人意志还是社会情境
两个都有。个人觉得社会情境带动个人意志,这社会那有个人意志带动社会情境,这社会很现实
② 社会心理学简答题 为什么会有侵犯行为以及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1。本能(愤怒之类),手段获取利益(侵犯可能是对他人的威胁,惩罚)
2。对其它侵犯行为的模仿,并且获得爽的感觉或者实际利益,以此成为正激励。
减少的话
1。鼓励理性思考,2。减少公共媒介上的侵犯样例。3对侵犯给予惩罚
③ 社会心理学、、、
你好,同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描述、解释、控制、预测性非常强的一门心理学科。它的实用性非常强。你的这道题目更是经典之一,如果你能够真正明白,这道题对你人生的指导意义是非常大的。希望你能明白。心理学,问题要自己思考。以下提供提示。另外可结合发展心理学等分析。
1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电视
1.1 相关研究
学生变量:威廉 贝尔森;伦纳德 伊农与洛威尔 霍斯曼;休斯曼;杰佛里 约翰逊
电视变量
节目变量:艾伯特 班杜拉与理查德 沃尔特斯
1.2 如何影响
脱敏作用
对世界的知觉的改变
新认知与解释
1.3 减少攻击行为
宣洩
社会学习观点
2 社会思维:信念与判断
2.1 自身案例
2.2 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
基本归因错误
2.3 感知与回忆
信念固著
记忆构建
知觉
3 分析社会现象:从众
3.1 定义
3.2 经典研究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3 影响因素
群体规模、凝聚力、一致性、地位、公开反应、有无事前承诺
3.3 为何从众
3.4 易从众者
个性、文化
3.5 抵制从众
逆反、坚持独特性
④ 社会心理学中攻击行为的判定标准有几条
攻击性行为判断标准只有一条,也就是已经伤害到他人,或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这些都可以判定为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无意性攻击和表现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对方,让对方背负损失为目的的。
工具性攻击,是为打到某个目的而采取的
无意性攻击,是没有攻击意图,但是实际上却造成了攻击的效果,多为儿童表现。
表现性攻击,是模仿攻击行为,但是没有攻击意图,多为儿童表现。
⑤ 1.请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行为的知识解释什么是侵犯行为,该行为的影响因素有那些,以及减少这种行为的途
请,请不要这样提问
最好是一个问题提问一次
也许会有网友认真答复
答复了采纳,你也可以加五分
如果一次性发问很多,没有悬赏,很难有人回复你
尤其是涉及专业知识的问题
⑥ 从社会心理学挫折侵犯理论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
侵犯行为其实是一种夺取、获取的行为。侵犯他人的利益、边界来满足自己的情绪,获得满足感。生活中有许多侵犯他人边界的情况,比如不经他人同意随意动其东西,肆意打探他人隐私都属于侵犯行为,发起侵犯行为的人从中获得满足感,并且很多时候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产生的侵犯性,边界模糊。
⑦ (社会心理学)结合有关例子,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一、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一)启动攻击认知,增加敌意情绪
大量研究表明,暴力电影、暴力视频游戏和含有暴力歌词的音乐会启动个体的攻击认知,增加敌意情绪。 Zillmann和Weaver对连续四天观看暴力或非暴力故事片的被试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观看了暴力电影的被试随后的行为更具敌意。Anderson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暴力歌曲比非暴力歌曲引起被试更高的敌意情绪状态,听暴力摇滚歌曲导致被试对多义词(比如石头、棍子)的意义更多的解释为具有攻击性。
(二)攻击和伤害行为增加
研究表明,事前暴露在暴力内容下的人,其后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较高。观看暴力电影片段会导致观看者攻击行为增加,关于暴力视频游戏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研究者把161名美国大学生随机分配玩儿20分钟的游戏(亲社会游戏、暴力游戏和中性游戏中的一种)。游戏结束后让被试分配给同伴11个七巧板拼图。被试可以从30个拼图中选择(容易的、中等的、难的分别10个)。告诉被试,如果同伴在十分钟内完成了11个拼图中的至少10个,同伴就可以赢得10美元的礼券。被试可以通过分配容易拼图帮助伙伴,也可以通过分配困难拼图来伤害伙伴。通过被试为同伴选择的容易拼图数量和困难拼图数量来评估助人行为和伤害行为。结果表明:玩儿暴力游戏的被试对同伴的伤害行为显著多于玩儿亲社会游戏和中性游戏的被试。
视频游戏中对暴力行为的奖励或惩罚,也会对游戏者产生影响。美国心理协会反电子游戏以及互动式媒介暴力行为委员会联合主席伊丽莎白•卡尔说:“看到暴力行为没有受到惩罚,青少年会认为暴力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手段。反之,看到使用暴力产生的后果是痛苦和苦难,就会阻止攻击性行为。”Carnagey & Anderson考察了暴力视频游戏中奖励和惩罚对攻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三组被试分别玩儿三种版本的赛车视频游戏:第一个版本中的暴力行为得到奖励;第二个版本中的暴力行为得到惩罚;第三个版本不含有暴力内容。玩儿第一个版本的被试在游戏后,敌意情绪、攻击观念和攻击行为都有所增加;玩儿第二个版本的被试在游戏后,敌意情绪增加,而攻击观念和攻击行为没有增加。由此可见,对暴力进行奖励的游戏是通过增加被试的攻击观念来增加攻击行为的,而对暴力进行惩罚的游戏没有增加游戏者的攻击行为。
还有研究表明,当游戏者愿意认同游戏中的攻击性角色时,会产生更多攻击行为。据1997年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在石家庄监狱、河北省少管所对100名青少年犯进行的调查,80 %的人热衷于电视剧中的暴力镜头,推崇黑社会里的“老大”和“江湖侠客”,把“讲哥们义气” 视为做人的根本标准。
(三)对暴力麻木
影视、电子游戏等媒体暴力能潜在的激发出一种“暴力娱乐”,让人们在获得心理“快感”的同时,严重扭曲社会暴力的本来面目,加剧了人们对待暴力的麻木感。有研究证明了玩儿暴力游戏会使游戏者对暴力产生生理脱敏。研究者让两组被试分别玩儿20分钟的暴力游戏和非暴力游戏,然后观看10分钟的包含真实暴力场景的视频录像带,在观看过程中测量被试的心率和皮肤电反应。结果发现玩儿暴力视频游戏的被试心率和皮肤电反应都要低于玩儿非暴力游戏的被试。
(四)同情度降低
长期暴露在暴力媒体中,会使得人们同情度降低。Bushman和Anderson在一个实验中让两组被试分别玩儿20分钟的暴力游戏和非暴力游戏。玩儿完游戏在做问卷的过程中,所有被试都听到实验室外面有两人在大声打斗(两名研究人员扮演),其中一人受到伤害。玩儿暴力游戏的被试组比另外一组被试等了更长时间才产生帮助受害者的想法。研究人员在另外一个实验中设置了另外一个场景:让研究人员在剧院外面扮演一个脚踝受伤的年轻妇女正在挣扎着从地上捡起拐杖。实验表明,刚刚观看过暴力电影的观众比观看非暴力电影的观众会等待更长时间才去帮助该妇女。这两个实验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和暴力电影使人们对受害者同情度降低,对处于痛苦中的人变得麻木。
⑧ 侵犯是什么意思
1、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版权。~农民利益。
2、侵入别国领域:~领空。
3、抵触。
拓展内容:
引证详解
1、侵凌触犯。
①《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
②《南史·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③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2、进犯。
①《汉书·王莽传中》:“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②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一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里店。”
③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汉李广世号飞将军》:世言匈奴倚仗人强马壮,不时侵犯中原。
④清昭梿《啸亭杂录·解易占》:“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
⑤袁静《伏虎记》第七回:“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这次又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3、抵触。
《朱子语类》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4、社会心理学将侵犯看作是人的一种行为,可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定义未能说明引起侵犯行为的原因,也不能反映侵犯者内部的认识活动和情绪状态。这个定义因其简单明确,易于实验观察,所以广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心理学对侵犯的研究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①人类中的侵犯行为从何而来,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
②具体的侵犯行为是如何在个体身上产生的;
③有哪些重要因素影响人的侵犯行为。
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汉典:侵犯
⑨ 社会心理学侵犯行为和攻击行为有什么区别
侵犯行为有名攻击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他们就是同一个东西,侵犯行为在有些书中因为要和利他行为或者是亲社会行为做比较,所以将攻击行为叫做侵犯行为。因为这样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3者之间的关系。
⑩ 怎样从社会心理学看我们当今社会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完全可以解释现在的世界,尤其是网络虚拟世界,在虚拟的世界,一个乞丐都可能被人崇拜获得存在感,虚荣心膨胀,也没有法律道德约束,自然就唯我独尊啦。这种心态下去遇到不满的事情只会暴力极端解决,这就是社心可以研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