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侵犯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有哪些
《反不正当抄竞争法》列举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 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贰』 举一个商业秘密侵权的案例
查询一下比亚迪和富士康的案例,好多年了还在纠结。
『叁』 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关键点是什么
任何人实施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回责答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是指侵犯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所应当承担的刑法范围内的责任。民事责任是指依照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侵权,责令被告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指依照我国行政主管机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行政规定,查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责令其承担的责任。
『肆』 企业商业秘密被非法侵权的刑法救济途径有哪些
根据刑法第219条的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行为比较严重,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企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刑事自诉或向公安机关控告,要求立案侦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并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赔偿相应的损失。
『伍』 商业秘密被他人侵犯该如何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罪
1、收集商业秘密被侵权相关证据资料
2、计算商业秘密被侵权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
3、确定是否与商业秘密侵权人签订过任何协议
以上几点为起诉他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简略概括
因侵犯商业秘密罪涉及的因素复杂,例如何收集证据?哪些资料属于证据?如何计算损失金额?如何判断起诉是否有效?等等众多细节,如果不能把这些细节一一做好将会大大影响判决结果。其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寻找专业的商业秘密律师让他们为你指引诉讼流程与各种细节。
建议你可以查看一下《天玑商业秘密律师》的案例或者咨询他们
『陆』 法律题,商业机密的案例分析
侵犯商业机密纠纷案例
【案情】
原告:天津努德莱斯巴食品有限公司(下称食品有限公司)。
被告:李绍昌,天津发士德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1989年2月至1991年11月,李绍昌受聘于食品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助理。1990年6月1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食品有限公司得悉李绍昌将离职后又于1991年11月18日与李绍昌签订了保密协议,并经天津市公证处公证。协议的主要条款为:"李绍昌在食品有限公司任职期间不得泄露公司机密,并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在生产经营类似产品或竞争产品的单位工作"。同年11月28日双方解除劳动合同,食品有限公司付给李绍昌工资2580元。1991年12月,李绍昌到天津发士德食品有限公司出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92年4月,天津发士德食品有限公司推出包装外观造型及内容质量与食品有限公司"高乐高"饮品相近似的"发士德"巧克力饮品。食品有限公司在市场上发现此种产品后,遂向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称:被告在其公司任职期间负责公司生产工作,并管理"高乐高"巧克力饮品的全部技术资料及配方,为此,双方签订有保密协议。现被告违约,在现供职公司生产与其相类似的产品,严重侵犯其专有技术秘密权,请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判令被告履行保密协议,承担诉讼费用。
被告答辩称:在食品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其从未管理过"高乐高"饮品的技术资料及配方。现所在公司生产的"发士德"产品与原告生产的"高乐高"配方不同,分别属于麦乳精类与巧克力类饮品,非属类似产品及竞争产品。保密协议的主要条款,剥夺其劳动就业权利,违背我国宪法。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河西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系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中外合资企业,其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原、被告双方于1990年6月1日签订劳动合同,1991年11月18日又续签保密协议。协议约定被告不得泄露原告的机密,并在离开食品有限公司两年内不能在生产经营类似产品或竞争产品的单位工作。协议约定雇员应保守公司商业秘密,是原告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正当手段。协议中约定的被告"在离开公司两年内不能在生产经营类似产品或竞争产品的单位工作"的条款,仅在两年期限内限制了被告的就业范围,并未剥夺被告的就业权利,且被告不能证实签约之行为非属其真实意思。因此,原、被告订立保密协议的法律效力,应予以确认。被告应信守本人在协议中作出的承诺。协议中涉及的两年期限现已届满,被告不再负有履行此项义务之必要。由于原告在本院指定的期限内未能提供"高乐高"饮品技术资料和配方,因此,本院不能认定被告在原告公司任职期间确曾管理过"高乐高"技术资料和配方,不能认定"发士德"饮品与"高乐高"饮品具有相似性,原告的诉讼请求不能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六条、第八十五条之规定,于1994年2月5日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800元,由原告承担。
宣判后,双方当事人未上诉。
【评析】
本案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原告拥有的"高乐高"巧克力饮品的技术资料和配方,是否能作为商业秘密,受到法律保护。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本案原告拥有的"高乐高"巧克力饮品的技术资料和配方,具有上述特征。首先,这种饮品的技术资料和配方是一种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独家拥有的技术秘密,在技术领域即是一种技术信息,因而,它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范围内的具体对象;其次,它具有生产该种饮品和区别于其它饮品的实用性,能为权利人原告带来独家拥有所能创造的市场占有量及销售经济利益;最后,权利人对此采取有保密措施,在本案这种具体情况下,权利人采取了和知密人订立保密协议这样一种保密措施。因此,本案原告拥有的"高乐高"巧克力饮品的技术资料和配方,是一种商业秘密,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由于商业秘密对权利人的极其重要性,因此,权利人特别注意其保密,尽量缩小知密人的范围,对于必须知道此种商业秘密的人,如果这种人是权利人(公司)的雇员,则肯定会与其签订保密协议,用合同的方式来约束知密人。这种保密协议的内容,除了约定知密人在公司任职期间不得泄密,负有严格保守秘密的义务外,还往往根据这种秘密对权利人的重要程度,约定知密人在离职(离开本公司)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在生产类似产品的公司求职。这正是保密合同法律关系所具有的显著法律特征。由于这种保密合同法律关系一般是由劳动法律关系所产生的一种附带关系,故一般由劳动法或雇佣法所调整,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佣者和受雇者)在保密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由劳动法原则规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就是处理劳动合同保密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依据。虽然本案发生在该法通过和施行之前,但其调整的法律基础和机制是一样的,并可根据合同法的制度予以处理。因此,本案原告和被告签订了保密协议,被告即应遵守其在协议中承诺的义务,不得有违反。本案受案法院认定原、被告之间的保密协议内容合法,具有法律效力,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是正确的。
当然,在诉讼中认定义务人违反约定的保密事项,造成泄密的,是需要权利人举证证明的。权利人一方面要证明自己拥有此种秘密,另一方面还要证明义务人确已泄密,这就需要向法院提供这种秘密的全部资料,供法官判断(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依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不公开审理)。如权利人拒不提供其秘密的具体内容,法官就无法判断义务人是否泄密,无法判断第三人(本案被告现任职单位发士德食品有限公司应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本案的诉讼。因为该单位与本案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如原告胜诉,该公司就不得再继续生产"发士德"饮品。所以,不论案件处理结果如何,该公司都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即法官无法作同一认定或相似认定。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只能驳回权利人的诉讼请求。所以,本案受案法院在原告拒不提供其饮品技术资料和配方的情况下,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
『柒』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相关案件
案例1:
2009年8月11日,上海市检察机关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犯罪嫌疑人胡士泰原籍中国天津,现为澳大利亚籍,系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刘才魁、葛民强、王勇为力拓公司中方雇员。侦查机关经过深入侦查,初步查明胡士泰等4人涉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中国钢铁企业商业秘密的犯罪事实,触犯中国刑法第219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同时,胡士泰等4人还涉嫌商业贿赂犯罪,有证据证明胡士泰等4人涉嫌上述犯罪,依法对其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
案例2:
北京首例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开庭 主犯被判两年
今天上午,北京首例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在西城法院公开宣判。年仅20多岁的孙媛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5万元,另一案犯夏志军被判处罚金3万元。据了解,有数家国外知名大公司购买了孙媛窃取的商业秘密,受害方北京塞翁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负责人称,该公司将追究这些国外大公司的民事责任。
孙媛是北京塞翁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的客户服务总监,2001年10月4日,塞翁公司董事长杨达悟(DavidJacobson)通过其他员工得知,孙媛和夏志军成立了一个与塞翁公司从事同业竞争的公司。2001年10月5日,杨达悟打开孙媛在塞翁公司的专用电脑,发现里面的文件都被删除掉了,通过采用微软公司的一个文件恢复程序,杨达悟将被孙媛删除的文件资料恢复后,发现共有92个文件,通过阅读孙媛在塞翁公司专用电脑上的被删除文件资料,塞翁公司发现,孙媛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在盗窃公司收集和生产的文件资料,并以一个名为&ldquo ;太阳驹”的媒体跟踪公司名义,将此信息提供给数个客户,这些客户包括法玛西亚、富士胶片、西安杨森等。
塞翁公司通过阅读法律法规,以及按照同孙媛及公司另一员工夏志军签订的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规定,认为两人的行为严重侵犯公司商业秘密行为,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2001年10月9日,塞翁公司向北京市公安局经济侦查处举报了孙、夏的犯罪行为。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对公安机关提交的塞翁公司被偷盗的部分商业秘密信息进行了鉴定,其一是被偷盗的塞翁公司的五个数据库,其二是被偷盗后直接出售给他人的信息资料文件。北京市价格认证中心根据警方委托,对塞翁公司被侵害商业秘密所受到的损失进行鉴定,认定该公司受损53万余元。
据塞翁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为上百家国际公司跟踪监测中国市场及中国产业信息,其客户大多是《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塞翁公司负责人认为,国外一些公司在要求中国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同时,不应做侵犯中国公司知识产权的事,对购买孙媛窃取的商业秘密的国外公司,塞翁公司将诉诸于法律。
宣判之后,孙媛与夏志军表示要上诉,他们认为警方在取证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其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