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谁阻挠季羡林不和自己的儿子见面呢是北大
李玉洁,是季羡林的秘书,自称跟随季老53年,2006年81岁的李玉洁突发脑溢血住院,主要工作就交给了现任秘书、北大党委副书记吴志攀之妻杨锐。李玉洁来到季羡林身边,是1994年左右。之前她对媒体称“跟随季老五十多年”,这一说法遭到了众人的否认。她的丈夫是北大教授杨通方,“文革”前曾跟季老做过邻居,1978年社科院南亚所成立,季羡林任所长,她是工作人员。1996年李铮退休,1998年突然去世,李玉洁逐渐承担主要工作。此间,季羡林的家庭变故比较大,老祖、夫人、女儿和女婿相继去世,和儿子季承的关系闹僵,身边没有亲人。李玉洁办事能力很强,挺“咋呼”的——就是搀着老爷子的手,走在前面觉得特别光荣,在2003年季羡林住院之前,她“挡驾”就很厉害,客观上,既替季羡林挡了不少不想见的人,也挡了他想见的人。杨锐和李玉洁私交甚好,从1998年开始给李玉洁当助手。2006年8月,李玉洁突发脑溢血住院,杨锐成为主要秘书。李玉洁[季羡林秘书]-阻挠季老父子见面 季羡林、季承父子决裂,发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亲病重期间。当时,季承和父亲闹了家庭矛盾,在气头上的两个人都说了一些狠话,双方连面也不肯见了。“这里面有父亲的责任,有我的责任,也有其他人的责任。”季承说,“父母的结合不理想,是旧式的包办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子俩决裂之后,有段漫长的僵持期。这期间,季羡林还住在位于北大的朗润园家中,季承要见父亲并不难。季承说,他经常来到朗润园家中,但担心父亲还在生自己的气,不愿接纳自己,他每次只是和父亲的助手李玉洁打招呼,主动避开父亲。
李玉洁正是在父子俩闹矛盾后被派去担任季老助手的。“但是,毕竟父子亲情谁也割不断,后来我和父亲都互相谅解了,希望能见面。然而,就是这个时候,有的人不仅不调解,还从中阻挠我和父亲见面,想垄断父亲、垄断季羡林。”季承说。
据其介绍,在2002年父亲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父亲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父亲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季承说,父亲住院后,他多次去医院,和李玉洁多次交涉,希望能见到父亲,都没能如愿。“有一年的冬天,我在外面等了两个小时都没能进去,他们就是不让进,即使李玉洁病倒之后,我仍旧见不到父亲。”季承说。
李玉洁于2006年下半年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此后,杨锐接替李玉洁,开始负责照顾季羡林。季羡林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阻挠他和亲人见面?季承说,原因并不复杂,季羡林因为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对文化事业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国宝,如果能把国宝掌握在手中,肯定将收获巨大的利益。在季承看来,季羡林身边的有些人正是出于这些不纯的目的,在帮他打理着一切,甚至包括阻挠他和亲生儿子见面。但是,季承不想具体说出其中的原委。
② 季羡林的儿子因为什么和他闹矛盾
父子决裂,发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亲病重期间。当时,季承和父亲闹了家庭矛盾,两个人在气头上都说了一些狠话,双方连面也不肯见了。 对于家庭中的事务,季承不愿意再提及。他一再强调,亲情胜过任何是非,父子相见,过去的事情都烟消云散了。 “这里面有父亲的责任,有我的责任,也有其他人的责任。”季承说,“父母的结合不理想,是旧式的包办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季承的母亲彭德华比父亲大4岁,只念过小学,认字不多。季羡林出国或是他们在国内分居两地时,母亲没有给季羡林写过一封信。但在打理季家日常生活上,彭德华却勤勤恳恳,含辛茹苦。对这样一位妻子,季羡林口头上评价颇高,情感上却很平淡。 在季承看来,父亲没有把这桩婚姻终止是好事,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夫妻俩没有感情,维持下来就有牺牲,有后果,这后果不仅影响到父亲和母亲,也影响了家里每一个人。”对于父母的婚姻对父子关系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季承并未言及。
③ 季羡林的故事
在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后,需要4万元丧葬费用,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但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意出,导致了父子交恶。那时的季羡林便扬言要与儿子断绝关系。因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到了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羡林住进301医院前,季承想见季羡林很方便。在2002年后,季承再想见季羡林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2008年11月7日,73岁的季承,到北京301医院看望98岁的父亲季羡林老先生。13年无法见面的一对白发父子,久别重逢, 喜极而泣。
(3)季羡林家庭纠纷扩展阅读: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字希逋,又字齐奘。季羡林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先生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先生早年曾留学国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通于吐火罗文,这种语言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而季先生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的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季羡林
④ 季羡林和儿子为什么不和北大在中间起什么作用
父子决裂,发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亲病重期间。当时,季承和父亲闹了家庭矛盾,两个人在气头上都说了一些狠话,双方连面也不肯见了。对于家庭中的事务,季承不愿意再提及。他一再强调,亲情胜过任何是非,父子相见,过去的事情都烟消云散了。“这里面有父亲的责任,有我的责任,也有其他人的责任。”季承说,“父母的结合不理想,是旧式的包办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季承的母亲彭德华比父亲大4岁,只念过小学,认字不多。季羡林出国或是他们在国内分居两地时,母亲没有给季羡林写过一封信。但在打理季家日常生活上,彭德华却勤勤恳恳,含辛茹苦。对这样一位妻子,季羡林口头上评价颇高,情感上却很平淡。在季承看来,父亲没有把这桩婚姻终止是好事,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夫妻俩没有感情,维持下来就有牺牲,有后果,这后果不仅影响到父亲和母亲,也影响了家里每一个人。”对于父母的婚姻对父子关系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季承并未言及父子决裂,发生在1995年春季承母亲病重期间。当时,季承和父亲闹了家庭矛盾,两个人在气头上都说了一些狠话,双方连面也不肯见了。对于家庭中的事务,季承不愿意再提及。他一再强调,亲情胜过任何是非,父子相见,过去的事情都烟消云散了。“这里面有父亲的责任,有我的责任,也有其他人的责任。”季承说,“父母的结合不理想,是旧式的包办婚姻。他不得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季承的母亲彭德华比父亲大4岁,只念过小学,认字不多。季羡林出国或是他们在国内分居两地时,母亲没有给季羡林写过一封信。但在打理季家日常生活上,彭德华却勤勤恳恳,含辛茹苦。对这样一位妻子,季羡林口头上评价颇高,情感上却很平淡。在季承看来,父亲没有把这桩婚姻终止是好事,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夫妻俩没有感情,维持下来就有牺牲,有后果,这后果不仅影响到父亲和母亲,也影响了家里每一个人。”对于父母的婚姻对父子关系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季承并未言及
⑤ 季羡林遗产失窃案
2009年12月16日中午,海淀区燕园派出所接到季羡林之子季承110报警:称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原季羡林先生住所被盗,季羡林先生生前大量藏书和文物失窃。其中,有明确数目的线装书就有4351册,此外还有嘉庆殿本全唐文4大箱和全套二十四史,丢失书籍总数将近5000册。警方很快锁定嫌疑人为方咸如和王如,其中方咸如原为北大保安,10多年前被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推荐成为季羡林在朗润园家中的管家,季承与季羡林冰释前嫌后,方咸如被季承解雇;王如则是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
案件侦破后,由于出现了此事界定为盗窃还是因纠纷引起的财物流失以及被盗物品该如何定价?侦查机关内部出现分歧,所以案发后大约一年的时间,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对季羡林遗产被盗案一直三缄其口,使该案显得异常神秘。
今年3月从独家渠道获悉,此前一直由海淀警方负责侦查海淀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方咸如和王如,升级由市检一分院诉至北京市一中院。起诉书指控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之下,于2009年12月15日20时许采用破窗入室的方式进入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朗润园13号公寓201号季羡林故居内,秘密窃取各种书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经鉴定价值共计人民币3339195元)。后王如在得知被害人报案后,又伙同方咸如将所盗财物转移至他处藏匿。
王如、方咸如作案后被查获归案,被盗物品已追回并发还。
⑥ 季羡林日记为什么会引争议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这样 德国宝大师是不是特别让你意外呢?原来大师的青春也跟我们一样,肆意又无惧,看完后大家估计只想唱一首歌——《我们都一样》~~~
⑦ 季羡林作品中的“老祖、宛如、德华、延宗”分别指的是他的哪几位亲人
彭德华 ———妻子
季婉如———女儿
延宗 ———儿子
老祖——季羡林的婶母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 季羡林夫人彭德华学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也使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 ,后毕业天津大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
同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季羡林这一走就是十一年。这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老祖(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季羡 季羡林与他的猫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
季羡林的家庭成员,除了人以外,还有几只猫。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
⑧ 季羡林曾有过几个老婆
季羡林一生只有一个妻子。
去世时间: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⑨ 季羡林70岁的儿子不顾反对,娶了家中30岁的保姆,如今过得怎样了
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父爱如河,细长而源源,让我淌不敢涉足。父爱是深邃的、伟大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
父子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学问。有的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也有子承父业花开两枝。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是我国久负盛名不可多得的文化学者。他通识7门外语,尤其精通吐火罗文,不仅在东方学、佛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文学方面也有自己的建设,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齐飞的造化大家。
拥有这样学识深厚的家庭,季羡林先生的后代应该是能承蒙祖荫,在各自领域都能闯荡出一番事业的人才。这是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在年幼时从未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感受到一丝的美满。
在过了一段颐养天年的美好时光后,季羡林先生未有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些有儿孙陪伴的最后时光,也不枉来世上走这一遭。
对季承来说,虽然幼年时期缺失父爱,成年生活中经历的婚姻并不如自己所愿,但是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晚年不仅获得幸福圆满的家庭,更是在老年喜得儿子。在父亲最后的时光与其冰释前嫌,可谓是最圆满不过,最幸福不过。
⑩ 季羡林和儿子的矛盾
季羡林和儿子的矛盾
12月17日上午,阳光温暖明亮。在位于中关村的李政道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此兼职的73岁的季承准备开始工作。这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独子头发已白,但看上去依然矍铄健朗,说话清晰,思维敏捷。
办公室正面的墙上,挂着季羡林的亲笔“和谐”字幅,但是近来,季承却陷入了一种并不很和谐的局面。因“季羡林字画被盗”事件,季承成为媒体瞩目的人物,其与父亲季羡林的关系也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说他“13年父子不相见”。 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当他质疑季羡林书画捐赠的合法性时,被认为是觊觎继承财产。 5个月前,年过古稀的季承老来得子,在经历过众多事情后他知道,亲情远胜恩怨是非。 “某些人”阻挠父子相见 在舆论看来,季承成了悲剧性人物,因受阻挠,13年未能见到父亲。北大也因此成为网络舆论的众矢之的。 但在季承看来,所谓“13年父子未见”,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夸张。季承极为认真地说,在这件事上,阻挠他们父子相见的只是“某些人”。这些人可能和北大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代表北大。只能说,北大有一定责任。“总的来说,北大对季老照顾得很好啦。” 季承表示,从1995年起,他与父亲有一段时间不来往,冷静下来后,父子都有愿望解决分歧。在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但是,季承不想具体说出其中的原委。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季老委托北大将季承拒之门外。据媒体报道,北大相关人士称,季老无论是住院前还是住院后,对见谁不见谁都有着绝对的自主权。至于13年父子未见另有隐情,2003年3月,季羡林曾亲笔给当时北大外国语学院领导吴新英去信称不愿意见季承。信中称:“季延宗(季承)此次来301医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决不见他。我见谁不见谁的权利总还有吧。” 季承手里有这封信的复印件。但季承认为他们的工作应该是做撮合,而不是这样简单地把信给他就不管了。而且,季承并不相信这是季老的真实意思。“这封信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有故事。”季承说。 在张衡举报“季羡林藏品被盗”后,季承几次到北大找过校领导,并写了书面信函。女儿季清也在11月份回到国内,也和季承一起到过北大找校领导,并在网上发表了两封致北大校领导的公开信。 对于外界质疑“季承的动力是想要回季老的财产”。季承的回应是:“不能叫做动力,本来的意图是,季先生的捐赠是不合法的,因此,捐赠是无效的。我们,包括我的子女都认为,这些财产都是季家的。捐赠,我们也不反对,但是要合理合法。即便我们把财产要回来,今后如何处置这些财产,有一个方向仍然是捐赠。” 季承说:“没有别的路可走的情况下,只能进入司法途径,现在正在准备。但是,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我们希望和北大领导有一个理智的接触和沟通。从司法角度来讲,还有一个方式调解。” 现在,季承每天去一到两次301医院,看望父亲,送些东西。如今有了陪住证,进出很方便。他也常带着妻子与小孩去,妻子和公公也很熟。季承还给记者看季老抱着孙子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得出,季老精神很好,神采奕奕。季承老来得子,而将届百岁的季老再抱孙子,一家人兴高采烈,幸福溢于言表。 陌生的父亲 上月7日,季承见到已经97岁的父亲了。他早早起来,嘱咐妻子做了“卷糊饼”和“十香菜”。这是父亲最爱吃的家乡菜。妻子非常了解公公的口味,饭菜做得很可口。 在301医院的病房里,一见到父亲,季承就跪了下来,泪水湿襟。父子间隔13年,一对都到了耄耋之年的父子终于再次相认、相见,令人唏嘘。季承说,见到父亲后,过往的事端历历涌上心头,父子之间的矛盾,也被相见的欢乐消融了。 在他的印象中,与父亲首次见面是在1946年,那年他刚11岁,季承从广播电台里知道父亲要回国了。他出生不到3个月,父亲就去了德国留学。11年来,他和母亲以及祖母,只知道季羡林留学德国,杳无音信,身处“二战”的中心,生死不明。当季羡林一行六位留学生到达越南西贡时,广播里又在播,全家人才放下心来。 过去只在照片上看到的父亲,如今一下子来到面前。这对11岁的季承来说,有点不适应,他对留洋归来的季羡林“很陌生”。父亲给他和姐姐带了礼物,每个人一支钢笔,当时这还是稀罕物件,叫“金笔”,他感到“很新鲜”。 季承还没来得及与父亲熟悉起来,季羡林就回北京到北大教书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济南的家。 1952年季承到北京来到俄文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念书后,与父亲的见面机会才多了一些。但是,17岁的季承并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而是住校。在这个内心萌动的年龄,他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不太会对父亲说。季羡林也疏于对季承进行指导和关心。 学了3年俄语,季承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做翻译。翻译没做多久,遭遇中苏关系破裂,学的俄语也没了用处。 从1957年后,季承工作转行做了科研管理工作,一直到1995年,以科研处处长的身份退休。1984—1995年年间,季承也干过10年的公司,主要工作是和平利用原子能。这为他在单位赢得了“能干”的声誉。 父子俩的单位同在中关村,虽然见面多了起来,但这并没让季承和父亲变得有所亲近。“与父亲熟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季承说。 真正有了一些融合,是季承1959年结婚,以及母亲和祖母来到北京,所带来的家庭变化。 1962年,母亲和祖母搬到了北京。在季承的记忆中,这一段时期是他的家庭“最美好的时光”。一家人经常相聚,其乐融融。他在这一年和第二年,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不幸的是,“文革”中季羡林被批斗关进了“牛棚”。季承不敢去见面,父子关系又一度有了疏离感。 导火索是小保姆? 季承面对外界时,常用“季先生”来称呼父亲。这不仅是表面的疏离,也是内心情感上的疙瘩。季承承认,虽然父子关系“表面上很好”,但的确存在“不和谐”的地方。一方面是由于从小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与父母在那个时代下不理想的婚姻有关。 1929年,18岁的季羡林尊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了婚。季羡林在当时处境下无力反对这一桩包办婚姻。季羡林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于1994年去世。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 对于父母的婚姻对他们父子关系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季承并未言及。1995年,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外界传言,是由于他和保姆关系暧昧,为季老所不容。季承解释是,是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与保姆的关系。 “作为一般的人情世故,外界的猜测符合逻辑,但不符合事实。绝对不像外界那样想的,我找了一个很小的媳妇,季老就觉得生活作风不好,把我撵走了。但我们两个人的结合,非常正常。”季承说。对于家庭中的事务,季承不愿意再提及。他一再强调,亲情胜过任何是非,父子相见,过去的事情,都烟消云散了。 退休后的季承,并没有赋闲。从1995年到现在,一直在李政道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儿子与女儿如今都在美国,儿子是一个工程师,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做文秘工作,有两个女儿。他们会偶尔回国来看看他们。 2004年,季承和原来的妻子离婚。同年,季承与曾经照顾季老、小自己将近40岁的保姆结婚。今年,老来得子,是一个小男孩儿,现已5个月大。 (来源:时代周报 记者 韩洪刚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