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华为集团副总裁有哪些
1、郭平:出生于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硕士。1988年加入华为,历任产品开发部项目经理、供应链总经理、总裁办主任、首席法务官、流程与IT管理部总裁、企业发展部总裁、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公司轮值CEO、财经委员会主任等,现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等职务。
2、徐直军:出生于196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无线产品线总裁、战略与Marketing 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轮值CEO、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等,现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等职务。
3、胡厚昆:出生于196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1990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中国市场部总裁、拉美地区部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销售与服务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美国华为董事长、公司副董事长、轮值CEO及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等,现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等职务。
4、孟晚舟: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硕士。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国际会计部总监、华为香港公司首席财务官、账务管理部总裁。现任公司CFO、副董事长。
5、丁耘:出生于196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硕士。1996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产品线总裁、全球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全球Marketing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运营商BG总裁等。
B. 他是任正非唯一的儿子,孟晚舟的弟弟,为何不堪掌舵华为
中国有句老话:虎父无犬子,父亲是英雄,儿子自然也差不到哪去。但这句话用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身上似乎行不太通。
有华为元老曾评价任正非说,“极其崇尚IBM管理理念的任正非,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在等待‘小沃尔森’的成长”。
而今随着华为科技力量的越来越强大,我们也相信,即便孟晚舟法务缠身,任平不堪大用,但是华为内部有无数个“小沃尔森”正在茁壮成长,“中华有为”,这一天我们等得来!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
C. 华为工会委员会是
华为工会委员会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
华为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股东会是公司权力机构,由工会委员会和任正非两名股东组成。工会委员会履行股东职责、行使股东权利的机构是持股员工代表会。持股员工代表会由全体持股员工代表组成,代表全体持股员工行使有关权利。
持股员工代表和候补持股员工代表由在职持股员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持股员工代表缺位时,由候补持股员工代表依次递补。
(3)刘平与华为股权纠纷扩展阅读:
任正非作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个人股东持有1.01%的公司股份。华为工会委员会占98.99%股权。并无所谓员工个人持股的半点影子,华为工会委员会才是华为公司的股东。
员工可以通过“华为工会委员会”享有一定的权益,但作为员工个人并无《公司法》意义上的股东权利,比如,对公司的知情权、表决权和盈余分配权等,因此,员工与华为公司之间并非实质意义上的股东关系。
D. 读一本和营销或企业管理,成功商人传记的书有
企业营销管理书籍:《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在对本土企业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的品牌营销实战理论,解开了我对于本土企业如何系统地、从日常的各项工作中着手去打造品牌的迷思,读之令人清醒而振奋。
“做品牌不只是做产品,也不只是做广告、做销售,做品牌是一种企业战略,是构建企业发展价值链的运营模式。”“品牌系统化操作思维,就是从全局出发,优化品牌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本书作者从“系统化”的企业视角和基本观点出发,将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和品牌传播纳入了注重于指导企业操作的“营销落地化之MBI全攻略”、“实现品牌落地化的六个解码”中,对于还在品牌之路上摸索前进的本土企业具有较现实的参考价值。
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大局观,才能明白自己在整个格局里面,处在什么位置,往哪个方向去,如何协调合力作战。否则,一切的动作都是盲目的。而盲目的摸索总是意味着还要付出很多的代价。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的“方向大于方法,趋势成就优势”,企业打造品牌也须全局把握。
E. 华为“钢铁直男军团”征伐史人物都有谁
01钢铁帝国
1988年,还是华中工学院研究生的郭平第一次见到任正非。当时,华为只有一岁,44岁的任从深圳跑到武汉,带着香港的转机去拜访郭平的导师。
如今,固定电话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当年交换机被国外垄断,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固话绝对是奢侈品,初始安装成本高达4000元。
任正非2019年接受央视采访
当时,华为名声好坏参半。争议主要集中在任正非的“专制”管理和华为“残酷”的工作强度上。
2001年,刘平因股权问题离开华为。然而,这个“叛徒”写了一本华为的过去,这让任正非感到委屈
虽然那几年很辛苦很累,但对我来说却是最幸福的日子。晚上9点以后公司有小吃,可以洗澡看电视。单身汉不想回宿舍。任先生买了些床垫,好让我们休息一下。后来,“床垫文化”被解读为任总强迫我们加班,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
在我看来,除了理想、激情和热血的精神动力外,这些年轻的人才愿意24小时留在公司还有一个重要条件:足够的钱。
1990年,华为允许员工以每股1元的价格参股11年。长期以来,股息一直保持在25%-50%的水平,有些年份甚至高达100%。
任正非在华为股权结构中所占比例不足1%
6年后,郑宝勇、李一南、郭平等领导的研发团队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任正非,谁有品位
F. 华为的工资有多高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 工资会决定了你的自信心,以及追求卓越的主观意愿。工资低会导致你看不起这份工作,进而看不起自己,自暴自弃,对你的人生观带来深远的影响。待遇高会让你的路越走越宽,因为高薪让你更自信,自信心往往可以成为你进一步追求上进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所以努力追求高薪资吧!我有一个客户在华为,所以华为的年薪带大家略窥一二。
华为:校招薪水28.8万,
一直以来华为都以注重校招而闻名,众多求职者一直对华为的高工资觊觎很深。最近,有网友曝光了华为在南京校招的聘用通知书,年薪高达28.8万。华为南京研发岗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为18万,年终奖金72000元,并附带一系列长效激励机制。在去年华为的秋季校招中,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曾表示:“我们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万人民币每年,工资就是零花钱。”
全员高薪制度一直是华为的传统。1993年初,作为软件工程师进入华为的刘平之前在上海交大当老师,在学校的工资400多元一个月,这还是工作八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待遇。来到华为后,当年2月份的工资是1500元,比当时上海交大的校长工资还高,而且他2月份只上了一天班,结果拿到了半个月的工资!这让刘平大感意外,深受感动。第二个月涨至260元,后来,令刘平激动的是,每个月工资都会上涨,1993年底他的工资已涨到6000元。这一年他的年薪为4.8万元(折合成2009年的购买力大致等于48万元的年薪)。华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任正非相信,企业可以高价买元器件,高价买机器,也可以高薪买人才。后来《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下面再带大家看看其他互联网巨头的:腾讯:应届生年薪25万,双休加年假
在腾讯无论你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新员工自入职的时候都能领到一副“福利扑克牌”。每一张牌代表一种福利,王牌就是传说中的10亿安居计划。此外,还有家属开放日,15天半薪事假等各种涵盖员工生活和工作方方面面的各种福利。
腾讯标准的年薪就是16—20万,此外还有半年奖和年终奖。据说,腾讯的年终奖是5万起。这样算来,工资加上奖金加上各种福利,腾讯员工的工资年薪大概在25万元左右。
阿里巴巴:年薪二十万以上
由于集团的人才战略调整,从2016年开始阿里巴巴的校招本着“优中选优”的选择,校招人数开始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一度从3000人递减到400人,尽管外界传言阿里的年薪和员工福利也有所缩水,但仍被爆出员工最高年薪可达27万的消息。在阿里一个工作3年经验的普通程序员,除去极个别天赋异禀被公司重点培养的,大多数人的薪资在月15-20K之间(当然基本都是16薪)。
看了别人家的工资你也别眼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想要高工资,就努力做到行业顶尖。
G. 华为高管年薪上百万的人工有多少
华为高管年薪上百万的有超过4千人。华为实行职级制度,一般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进入华为职级是13级,博士可以到15级,2年升一级,海外的升级速度略快,但都是越往上越难升,到17、18级一般是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21-22级则到了总裁、副总裁级别。
华为的起薪是非常高的,远超其他行业的水准,达到了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水平。这样一来,身为华为公司的一员,就再也不会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发愁了,拥有了充足的可支配金钱,让华为员工生活更加从容。
(7)刘平与华为股权纠纷扩展阅读:
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的分配体系,任正非不止一次在干部大会上强调不让奋斗者吃亏,以奋斗者为本的一个最基本表现就是薪资起点高,增长快。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员工总是拥有很多苦恼,为房子、车子、子女教育等问题操心,但是对华为员工而言,相对较高的薪资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更具幸福感。
更重要的是,这种相对其他行业而言的高水准薪资,令华为员工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其社会地位的提升最终会大大激发华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2013年,华为启动13和14级别基层员工的调薪计划,这两级员工工资平均涨幅为30%,部分甚至超过了70%。另外华为2014年新招收的应届毕业生起薪为1万元,大大提升了自身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据华为前副总裁刘平回忆,他在1993年刚刚加入华为时的工资为1500元,而之前在上海交大工作了八年,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元,第二个月的工资就涨到了2600元,之后每个月都会上涨,1993年底他的工资已经上涨到了6000元,一年工资翻了两番,涨了4倍。
H. 现在华为和港湾是什么关系
华为将从华平手中购买港湾网络的股权,从而成为港湾的第一大股东。
引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09:21 重庆商报
本报讯 昨日下午,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华为将从华平手中购买港湾网络的股权,从而成为港湾的第一大股东。此前,有传闻说港湾网络将要卖给西门子。不过,最新的进展表明,昔日的两家竞争对手华为和港湾网络将最终走到一起。
2000年底,时任华为副总裁,被业内广泛认为是任正非接班人的李一男,出人意料地北上北京,另起炉灶创办港湾网络。以仿照华为模式建立起来的港湾,最终因资金不够、短期内无法上市以及主要投资方华平的退出等等原因,将于近期卖给华为。据接近谈判的内部人士透露,港湾的所有内部运营和商业合同都已经停止,内部正在准备接受华为的整编。李一男本人到底去向何方,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变数。但是,华为的收购已经成定局。
华为港湾结束"父子"厮杀 任正非李一男恩怨轮回http://tech.163.com 2006-06-13 02:18:4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网友评论3 条 论坛 历经5年之后,港湾归顺华为。在这5年之中,备受器重的爱将成为最具杀伤力的“背叛者”,昔日的母体子体变脸为最强硬的对手。5年的厮杀较量,当硝烟散尽,任正非与李一男重新站在一起“第二次握手”时,让人不禁慨叹这聚散离合的江湖,这轮回报应的宿命。
收购港湾的真正意图
现实总是超出人们最丰富的想象。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港湾网络与华为6月6日联合宣布,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与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备忘录。根据备忘录,转让的资产和业务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的资产、人员、业务及与业务有关的所有知识产权,华为将自己最顽强的对手收入囊中。
对这次收购,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放在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任正非身上也“不可思议”。一位在华为常年从事IP研发的人士对记者说:“港湾的业务与华为3COM几乎重叠。不能想象他们如何同时存在。至于DSLARM,华为自己占有国内市场最大份额,根本没必要再购入港湾的DSLARM产品线。”他认为公司发展与业务整合应该不是华为收购港湾的真正理由。
“真正理由是让李一男的港湾消失。”一位在华为与港湾都工作过的邹姓人士这样理解任正非的收购行为。他对记者说,港湾不论在技术还是市场上对华为都没太大威胁,但它对华为内部人员的心理冲击却很强烈。“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前后超过3000人,他们中很大比例都选择了创业,大多也是运用华为的技术,模拟华为运作。其中港湾是做得最大的。如果港湾最终成功,或是上市,或是高价卖给外资,那它将对华为人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要知道华为有很多老员工,他们手中都有足够创业的资金和技术。”
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的李一男曾在华为备受器重:两天升任工程师,两个星期升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任中央数据部副总经理,两年后成为中央研究部总裁以及华为总工程师,4年后,27岁的他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这种提升速度曾使许多人猜测李一男可能成为任正非的接班人。
就在李一男在华为地位如日中天之时,2000年,30岁的李一男靠与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元设备创办了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成为华为在企业级数据通信市场的主要对手之一。他临走时还挖走了华为100余名顶尖的研发和销售人员。
也许正是李一男港湾网络的“示范效应”,许多人离开华为自行创业。不论是黄耀旭的钧天科技,还是刘平的格林耐特,这些华为系企业为了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纷纷开始同华为正面竞争。
任正非在一份刚刚公开的内部谈话记录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你们走的时候,我们快崩溃了,那时好像只要是在华为呆着的人,都被认为是很奇怪的,好像没离开华为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
对港湾华为实行了最强火力的狙击。华为员工讲,一度华为和c isco共同竞标,只要港湾加入,c isco当即退出,因为港湾和华为都可以打到三折价。与港湾竞标,即使一分钱不赚华为也要拿下。港湾在强大竞争对手的打压下,在与华为知识产权的纷争中,境况日益困窘,在失去上市与被西门子收购的机会后,最后被华为收编。“任正非让大家看到了背叛华为者一个最惨烈的收场。”上述邹姓人士这样说。
曾有人将任正非比做剑客,将李一男比做书生。但任正非既非剑客,李一男也非书生,他们都是商人,他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商业逻辑。在此次收购中,由于李一男失去对港湾的控制权,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任正非,除了警示妄图步李一男后尘者外,还收获了什么?
“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避免以后养虎为患。”前述华为人士认为。
从规模上来说,港湾远不是华为的对手,但它在技术开发与产品线完善方面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港湾被称作“小华为”、被基金公司称作“难得一见的好项目”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基金公司的进入将港湾推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为华为的心腹之患。
这一点在任正非的内部谈话中提到最多:“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竞争对手也利用你们来制约华为,我们面对了基金、竞争对手更大的压力。”
如果港湾得到基金的再次投资和继续支持,或是成功上市,或是再有类似西门子的外资来收购港湾,对华为来说就可能是一个很坏的消息。然而这些“如果”都没有变成现实。现实是基金急欲脱手套现,等不及港湾上市或是卖给除华为之外的任何一家企业。任正非吃掉了港湾,干净利落,避免了夜长梦多。
李一男重返华为?
有人认为港湾回归华为就意味着任正非与李一男一笑抿恩仇,但现实真会如此顺理成章吗?
在华为与港湾签约之后,李一男向港湾内部员工发了一份邮件。李一男写道:“由于管理层,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内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机遇,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对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屈一指的企业。华为表示,整合之后,愿意真诚地给大家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激励计划。”
文中李一男以战败者的口吻坦陈了自己的过失与责任,转达了华为对港湾原职工的待遇承诺。作为被收购企业总裁的他能说的也只能是这些了,他未来的位置也将由华为来决定。
在内部谈话中任正非这样谈到了安置问题:“我代表EM T团队,会真诚地处理这个问题的,不要担心会算计你们,也会合理地给你们安排职位的,不光是几个,而是全部。”“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负太多沉重的过去,要看未来、看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点矛盾、有点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分分合合也是历史的规律,如果把这个规律变成沉重的包袱,是不能做成大事的。”任正非的表态让人感动。
然而一位接近李一男的人士认为,以李一男的性格,他回华为的可能性极小。“他个性强,不会受控于人。”这一性格从他与同样个性强的任正非分道扬镳时已见端倪。
与华为的渊源与恩怨也使得离开华为6年的李一男难下重返华为的决心。’现在是基金公司控制港湾,如果是李一男主导,他卖给谁也不会卖给华为。”上述邹姓人士说。“李一男出走华为是有预谋的。特别是早期,港湾是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2000年到2001年间受整个大环境影响,华为不太景气,港湾策反了许多华为员工。而且这些人都是在华为时就开始做相关研发,许多人都是把方案做好之后带到港湾的。“也就是说,他们利用华为的资源为港湾做事。”“包括后来用华为的技术抢华为的市场,李一男很难说不是一个背叛者。”
脱胎于华为的港湾从一开始就模仿华为,但李一男带领的港湾除了几次在技术上的突破外,其它方面都无法与华为抗衡。
“这很大程度上与李一男的管理能力和魄力不够有关,在这方面李一男都远逊于任正非。”邹先生这样认为。他说:“最典型的像研发投入。华为在产品研发上实行压强原则,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不惜血本地投入,有时甚至孤注一掷。港湾则在研发投入上很不够。而且由于不愿付出高薪,招不到最好的人才,即使招来也留不住。
I. 华为员工工资具体怎么高,鲜明的等级制度,不懈的奋斗
全员高薪制度一直是华为的传统
其实于华为的工资一直是业内的热门话题,6月份媒体也报道过一份22级员工(本科、硕士一般13级,此乃地区某部门销售副总裁)的工资单,月薪6~8万,加上分红、补助等年入500万。
去年秋季校招时,华为董事、高级副总裁陈黎芳介绍,我们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万人民币每年,“工资就是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