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案例
案例为
李某于2008年8月6日,被公司聘用,签订了2年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经3个月试用合格,转为正式工。
2009年4月,李某结婚。同年5月,李某怀孕,10月10日,公司以孕妇不能正常从事工作为由,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
答案:公司在妇女员工孕期解除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法。即2009年10月10日起,为双方发生劳动争议计算起始日。
11月1日,李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答案:李某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不予受理。是符合法律程序(《劳动合争议调解仲裁法》)要求的。
[发生劳动争议时,应首先向劳动仲裁机关申请劳动仲裁,未经劳动仲裁程序的,法院不予受理。]
李某生完孩子后,于2011年4月8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再次要求确定公司解除劳动合同行为无效,仲裁委员会查明事实后,裁决驳回仲裁请求。
答案:2011年4月8日,李某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被驳回申请,劳动仲裁委的裁定是符合《劳动合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要求的;即:自2009年10月10日劳动争议发生时,至2011年4月8日申请仲裁时的时间已经过了 1 年多,因此,过了仲裁时效,因此,劳动仲裁委按法律程序要求,对申请人的的申请予以驳回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因此,虽然单位违法剥夺了李某的合法劳动权益,但是因为李某不懂劳动合同法,而错过了仲裁时效及未先申请仲裁而去要求诉讼,因而形成了自己放弃权益的事实,所以,李某的合法权益无法再得到法律的保障。
㈡ 民事纠纷案例
在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有下列四种:(一)和解 (二)调解(三)仲裁(四)诉讼
(一)和解。即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当事人是民事纠纷的主体,他们对争议的事项享有充分的处分权能。是否行使处分权能、何时行使处分权能以及以何种方式行使处分权能概由当事人自行决定。
(二)调解。纠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法律等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明道理,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妥协,从而达成最终解决纠纷的合意。
在我国现阶段的调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这被西方人士成为“东方经验”,除此之外,还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民之间的调解等。
(三)仲裁。所谓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法对民事纠纷居中审理并制作一定法律文书平息冲突的方法。仲裁属民间性质。仲裁的基础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提交仲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前提,否则,仲裁程序不能启动。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员也由当事人选任。仲裁的最大特点是快速、简便。随着国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五)诉讼。民事诉讼即老百姓所讲的“打民事官司”。相对于人民调解、当事人自我平息、单位(或部门、社区)处理和仲裁机制而言,民事诉讼是典型的公力救济形式。这种公力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强制性。民事诉讼还是国家处理民事纠纷的最有效也是最后的手段。因此,国家往往要对诉讼的主体、程序、制度等做出严格的规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还需要什么帮助可以直接加我好友!!
㈢ 一般的劳动纠纷案件到什么程度就是终审了呢
我国对劳动纠纷实行“一裁两审制”,即发生劳动纠纷后,应当现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实行一裁终局制,即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是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可以向法院起诉,劳动者不受此限制。
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二审终审制,对一审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不服可以上诉,二审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
小额诉讼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简单案件)一审判决即是终审判决。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八条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3)劳动纠纷调解案例扩展阅读:
一、普通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程序
立案受理: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接到仲裁申请书后,七日内作出决定。决定不予立案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七日 内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诉人;
决定立案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向申诉人发出书面通知,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诉人,并要求其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被诉人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组成仲裁庭: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自立案之日起七日内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于开庭四日前,将仲裁庭组成人员、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接到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在开庭期间未经仲裁庭同意自行退庭的,对申诉人按撤诉处理,对被诉人作缺席裁决。调解: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
裁决:调解未达成协议,或仲裁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以及当事人拒绝接收调解书的,仲裁庭应及时裁决。结案: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从组成仲裁庭之日起六十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最长延期不得超过三十日。
二、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程序
职工一方在三十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自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诉书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在作出受理决定的同时,组成特别仲裁庭,用通知书或布告形式通知当事人;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应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调解书自送达或布告公布之日起即发生法律效力。调解或协商未能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及时裁决。
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制作裁决书送达当事人,或用“布告”形式公布。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㈣ 急!一个行政诉讼调解的案例!不是行政调解案例哦!~~不求解答,只求一个真实的案例,谢谢各位啦!
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2000)聊行终字第57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姚化平,男1962年8月生,汉族,小学文化,农民,住冠县清水镇姚行村。
委托代理人:葛润民,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心法律事务所法律工作者。
委托代理人:邢天华,职业同上。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岳其祥,该镇镇长。
委托代理人:殷汝奎,冠县清水镇司法所所长。
上诉人姚化平因诉农业行政强制一案,不服冠县人民法院(1999)冠行初字第161号行政判决书,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案经冠县人民法院审理认定:1998年阴历后五月初一,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以原告姚化平拒交农业夏征款为由,强行将原告姚化平的拖拉机扣押至本村杜学功家,其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告姚化平所诉其工具箱内有现金一万元,查无实据,本院不予采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3、4目之规定,冠县人民法院于1999年12月22日判决:一、撤销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扣押原告姚化平拖拉机行政强制行为;二、限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于本判决生效后五日内返还原告姚化平拖拉机;三、驳回原告姚化平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400元,由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负担。
上诉人姚化平不服一审判决,以冠县人民法院(1999)冠行初字第161号行政判决书认定事实不清,判决错误为由提起上诉,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被上诉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答辩称,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判决得当,请二审法院依法判决维持。
本院对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在一审中提交的证据进行了审查、质证。被上诉人清水镇人民政府提交的主要证据是:1、李凤梅的调查笔录;2、李春玲的证言;3、调查杜继凤的笔录;4、调查李春泽的笔录,以上证据均证明上诉人姚化平拖拉机工具箱内没有现金。5、调查李书玲、陈任祥的笔录;6、调查范玉岭的笔录,均证明上诉人姚化平的拖拉机被扣押在杜学功家中。
上诉人姚化平的委托代理人对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提供的证据提出异议,并提交以下证据:1、杜学功的谈话笔录;2、许以峰的询问笔录;3、杜玉娥等人的证言。以上证据均证明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于1998年5月1日强行将上诉人姚化平的拖拉机扣押至杜学功家,不交钱不放拖拉机。
本院认为: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于1998年阴历5月1日,以上诉人姚化平拒交农业夏征款为由,强行将上诉人姚化平的拖拉机扣押至杜学功家之事实可以认定。该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属违法行为,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诉人所扣押之拖拉机应予返还。上诉人姚化平所诉其拖拉机工具箱内有现金一万元,未能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其要求清水镇政府返还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并无不当,应依法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各100元,分别由被上诉人冠县人民政府和上诉人姚化平各负担100元。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张玉录
审 判 员:薛振先
审 判 员:张法岭
二000年六月三日
代书记员: 周公法
㈤ 集体劳动争议案例
一起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成功解决
日前,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牵头,与市劳动监察科、市劳动法制科、市劳动监察支队共同为一家外资企业的81名员工追索劳动报酬、赔偿金共计69.31万元,并为81名员工补缴欠缴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
2008年3月28日,由于该外资企业部分车间进行车间设施大修,遂做出排产调整,决定安排该企业的81名员工放假,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81名员工发放休假工资544元/月。可是,单位从2008年4月至2009年底,未为该81名员工发放休假工资。为此,该81名员工于2009年12月5日向包头市劳动仲裁委提请仲裁,请求单位为其发放休假工资、因欠付工资引发的赔偿金及补缴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
市劳动仲裁委接到该案后,考虑到该案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欠薪欠保案件,市劳动仲裁委当即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协商研究决定,该案由市劳动监察支队调查处理。经劳动监察部门调查督促,该外资企业承诺于2009年年底前为81名员工支付相关待遇。因该外资企业未能按约定期限履行承诺内容,2010年7月30日,81名员工再次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市劳动监察支队提出申请,要求协调解决此事。经过调解,今年8月4日,81名员工与该外资企业双方再次就争议内容达成调解意见。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经81名员工申请,市劳动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当事人制作324份调解书,并及时为双方当事人送达了调解书。该案共为申诉员工追索生活费69.31万元,并为81名员工足额追缴欠缴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劳动监察支队在办案过程中,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劳动争议维权的“绿色通道”,大力促进劳资双方的和谐稳定。
㈥ 有没有有起诉劳动仲裁法庭的案例
1、发生劳动纠纷,劳动争议当事人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程序,经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后,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才可以自收到劳动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这属于仲裁前置程序;
2、劳动仲裁裁决书下达后,如果劳动争议当事人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或者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仲裁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3、法律依据:《劳动法》
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㈦ 调解案件中讨薪的典型案例
调解指的是圈活,例如“打工不容易,挣得是辛苦钱,汗水钱把工资付给他吧”如果资本家把工资付了,就算调解成功。
讨薪,含有征讨,讨伐、打仗的意思,指资本家不给工钱,工人拿起武器------法律等凶器向资本家宣战,讨回自己的工钱。
具体案例涉及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经过、结果等,叙述这个问题,度娘会认为有广告嫌疑而封贴封号,那我就冤了,恕我不语吧。
普及讨薪知识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构成恶意欠薪罪,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回答者评论:该规定对还有一定资金的老板有威慑力,对一屁股两肋骨债务的穷老板作用不大,他们死猪不怕涨水烫,要判刑就判,要钱没得。
推荐黑白道讨薪方案:
一、欠工资白道的解决方案如下:
1、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拨打热线12333。
2、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申请劳动仲裁。
3、去当地人民法院打官司,申请支付令。
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第七十七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二、黑道的解决方案如下:
找几个同志者设法弄到其人,问其要支付工资还是留下手脚,或者留下两个耳朵做纪念。如果你有唐雎的勇气,一个人也可以讨薪,“唐雎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侵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要工资给你就是了”。
回答者评论:黑白解决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白的解决方法优点是安全,缺点是见效慢,麻烦,是否能够三两月解决还是未知数。
黑的解决方法是见效特快,最多一天就可以完全解决,缺点是搞不好自己会有麻烦事。
其他的“跳楼”讨薪方案,这方案讨薪之路实在走的太悲惨,不推荐。
以上是最佳方案,没有更好的了,如都不管用,那只有自认倒霉了。
㈧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有何亮点请就其中的一点案例说明
亮点一仲裁期限缩短32天 申诉时效延长至1年
闫新生介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我国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机制,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尤其是广大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救济途径。但从多年的劳动争议处理实践看,以前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劳动法》确立的“一调、一裁两审”处理体制,造成不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维护,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诉讼成本高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按照《劳动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诉时效期限是自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之日起,劳动仲裁机构7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决定。自受理之日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60日内作出仲裁结案,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30日。当事人一方不服裁决,可以在15日内向基层法院提出诉讼,如若一方不服判决,向中级法院提起上诉。两审最快9个月结案,特殊情况可再延期。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了“协商、调解,部分案件一裁终局,其他案件两审终局”的体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比原来缩短了2天;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书面通知当事人可以延长期限,但不得超过15日。相比之下,审理结案的时限又缩短了15天;劳动仲裁委5日内没有作出受理决定,当事人可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简而言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仲裁期限,从申诉到出裁决,时长为50日,如果延长也不得超过65日。在仲裁期限上,较原有规定的最长97天,缩短了32天。
与此相反,申诉时效从原来的60日延长为1年。现行劳动争议案件的申诉时效是《劳动法》规定的,立法时的目的是希望受到侵害的劳动者权益得到尽快维护,所以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要提出仲裁申请,超过这一时效当事人即被视作放弃权利。
劳动仲裁受理案件中,不少劳动者在发生争议后,请求权利的主张延误了申诉时限,把60日的时效拖过,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依法得到维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把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规定为一年,为劳动者维护权益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时间。
这时间上的“一长一短”,侧重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点维护,体现了该法的立法宗旨。
亮点二三个调解组织的调解协议要置换成劳动仲裁调解书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了调解机制。其中第10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到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双方当事人在上述三个调解组织调解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书,本身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到具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置换仲裁调解书。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亮点三“一裁终局”和“先予执行”
与原来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相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最大变化,是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法定赔偿金”等涉及和影响到劳动者生活的争议案件,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如第47条中规定,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法定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劳动争议以及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实行“一裁终局”。“一裁终局”案件,自裁决书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裁终局”让当事人省去诉讼这耗时较长的环节,但并不等于剥夺了其诉讼权。为确保劳动者的诉讼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还明确规定,对“一裁终局”不服的劳动者,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实现上,给了劳动者选择权。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第44条中明确,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争议,如果符合“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这两个条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也就是说,在“一裁终局”的争议事项中,除“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劳动争议”,满足第44条的条件约定,就可申请“先予执行”。
提及可裁决先予执行的规定,闫新生感慨颇多:之所以规定了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的程序,主要是考虑到大多数劳动争议案件中,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个别用人单位恶意拖延结案时间,如有的用人单位在拖欠或者克扣了劳动者工资后,还故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在仲裁之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之后又提起上诉,一直拖延到走完全部程序,让争议一拖就是三五年。因耗不起时间和精力而放弃合法权益维护的劳动者不在少数。该法对涉及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事项规定了先行作出裁决程序,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障基本生活。
劳动者遇到此类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救济渠道是,如果因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劳动者可在约定期限到期后的15日内,凭“调解协议”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如用人单位有异议可书面提出,但不影响裁决结果的执行。
法院在接到符合上述规定的支付令申请后,5日内应发出支付令。劳动者不用提供担保,这又是对我国民事案件执行模式的一个突破。在我国民事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接到先予执行的申请,如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根据劳动关系的特殊情形,把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作为特例,突破了原来的模式。
劳动者遇到法院不发出支付令的情况,不用再就此争议事项向劳动仲裁委申诉,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又省却了一个申诉环节。
亮点四举证责任合理分配 利于劳动者维权
证据是解决争议的法律依据和前提。在以往的劳动仲裁实践中,不少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没有和他们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手中没有工作证、上岗证,以及工装等证据用来证明自己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导致劳动仲裁机构无法认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劳动关系,原本有理的劳动者往往因不能举证,需要承担不利的后果。这完全是基于与用人单位相比,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所致。为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做出了有利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后,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如档案、工资、福利待遇发放记录表、单位考勤表、劳动者报到表、招聘表等),用人单位应当提供;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这个后果,包括承担败诉风险或不利于用人单位的法律后果。
亮点五 诉求一致 今后可立集体争议案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7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 [Page]
2007年底,我省金融系统部分单位出现了大规模裁员情况。这些职工反映,他们在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几乎都遇到了要求他们“一案一立”的情况,原本没有了经济收入的劳动者,还要每人缴纳一定数额的申诉费,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负担。闫新生说,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这种情况在我省将不复存在:只要诉求一致的劳动者,推选出申诉代表,出具委托书,并签字画押,我省各地的劳动仲裁机构就会受理立集体争议案。
亮点六 免费申诉 不会影响办案质量
我省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物价局和财政局的有关规定,明确劳动仲裁机构可以对劳动争议案据实收取一定费用。但现实生活中,有的用人单位或劳动者败诉,不依法缴纳属于其应该承担的申诉费,形成了仲裁机构收费和实际支出的不等额;还有些案件中涉及到企业法人是否真实的情况,需要劳动仲裁员到工商部门去调查企业法人的登记及年审年鉴情况,一般每项收费都在200元左右。这些收费如当事人不缴纳,最后落到劳动仲裁机构身上。好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劳动仲裁不收费,费用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我省对解决这一问题也非常重视,目前,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联合制定的《劳动仲裁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文件,已经进入会签阶段。财政支付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因此,不会出现社会上担心的影响办案质量等问题,相反,经费有了来自财政的保障,解决劳动仲裁员调查取证、现场勘验等费用问题,会提高劳动仲裁员的办案积极性,从而提高办案质量。
亮点七 工伤认定复议 与仲裁期限不冲突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部门认定的工伤认定结果不服,可在60天内向人民政府法制办或上级劳动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有劳动者担心,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劳动仲裁时限一般为45天,需要延长的,最长的时限也只有65天,那么,涉及到索要工伤赔偿的争议,在申诉后,职工需要等待工伤认定结果,遇到用人单位恶意用“60天复议申请期限”拖延时间,会不会出现突破劳动仲裁时限的情况?闫新生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结果申请行政复议阶段,劳动仲裁程序会处于“中止”状态。复议结果出来后,劳动仲裁审理时间再前后合并计算,二者不冲突,互不影响。
㈨ 求一份劳动纠纷调解案例心得体会
【案例简介】
迟某于2009年1月到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担任设计员,公司并没有与迟某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仅口头约定迟谋每月工资为5000元,提成按所绘图纸数量计,每张200元。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公司向迟某发放了工资7000,但从第二月起公司只向迟某发放了5000元工资。迟某曾多次向公司索要提成,但公司以资金紧张,年底统一发放为由予以推托。2010年1月,迟某认为公司拖欠的提成已达25000元,遂要求公司补发提成并签订劳动合同,但公司以负责人不在为由拒绝支付提成和签署劳动合同。随后迟某以个人原因向公司提出辞职并办顺利办理了交接手续,公司支付了迟某2009年12月份的工资。迟某于2010 年1月5日向公司所在区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申请调解,要求公司支付因未签署劳动合同应支付的2009年2月至12月的双倍工资差额55000元和提成25000元及25%的经济补偿金6250元。
【调解结果】
在调解中心的主持调解下,公司一次性支付迟某2009年2月至12月的双倍工资差额60000元。
法律适用:《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条
【案例评析】
本案是一起因主张提成工资所以引起的争议,本案的争议焦点是提成工资争议应由谁进行举证?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
围绕争议焦点迟某诉称,本人2009年1月1日进入公司,担任设计工作,进入公司后一直要求公司与我签署劳动合同,但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签署劳动合同。在入职时公司与本人约定是每月工资5000元,提成按所绘图纸数量计,每张200元入职之后第一个月公司按约定发放了工资与提成。但从第二个月起公司只发放工资不再发放提成。我数次找公司索要,公司以资金紧张为由予以推托,我认为公司拒绝支付提成的行为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行为”,其性质属于无故拖欠工资,公司应按照法律规定支付提成,鉴于提成属于计件工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公司无故拖欠我的提成,除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我的提成外,还需支付相当于提成25%的经济补偿金。同时单位未签署劳动合同的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的规定,侵犯了我的合法权益,迟某向调解中心提交的证据包括《医疗蓝本》及迟某手绘的图纸复印件。
公司辩称,迟某所述与事实不符,公司是2009年1月与迟某建立劳动关系的,公司依法为迟某缴纳了社会保险,公司没有实行提成制度,更没有与迟某约定其工资包含提成,迟某领取的是固定工资,至于迟某第一个月领取的工资比约定的工资多是因为公司认为迟某第一个月工作比较努力,为了奖励迟某所以发放了一定奖金,此奖金与提成无关。迟某离职时公司已按照规定向迟某结清了工资等相关费用,所以公司无义务再向他支付任何费用。公司也不认可迟某提供的图纸,因为这些图纸不是公司的图纸。同时公司从未拒绝与迟某签署劳动合同,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员工签署劳动合同时应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毕业证书(复印件)及上个单位的离职证明,但迟某拒绝提供相应的材料,从而导致签署劳动合同事宜一拖再拖,劳动合同未签署完全系迟某本人造成的,与公司无关,所以公司不应支付所谓双倍工资。为支付己方说法,公司提交的证据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和迟某离职工资结算凭证。
以本案为例,我们应明确以下几点:
1、什么是提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4条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第六条规定: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1)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2)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3)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由此可见,提成是计件工资制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计件工资形式主要适用于劳动成果难以用事先制定劳动定额的方式计算、不易确定计件单价的工作。
2、提成纠纷的举证责任分配
对于提成的主张存在一个举证责任问题。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的基本规则,谁提出请求,谁就要证明该请求的合理性,否则就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条明确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所以追索提成报酬的案件也不例外,其是否存在提成的事实,应由主张这一事实存在的劳动者进行举证,具体而言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包括提供提成的约定的证据以及自身工作业绩的证据。如果劳动者能够证明双方存在提成的约定和自身工作业绩,则剩下的证据应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存在提成约定且劳动者无法举证双方存在提成约定,则劳动者将承担较大的法律风险。
本案中迟某固然举出了在职期间所绘的所有的图纸,但是这些图纸与提成之间却缺乏联系,不能由这些图纸得出公司负有支付提成的义务的结论,同时迟某提供的图纸均为复印件,且这些复印件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否认,所以这些证据并不充分,这就是迟某提成请求未获支付的症结所在。当然争议双方对迟某的入职时间,工作职务,离职时间,基本工资数额均没有异议,用人单位没有依法与迟某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提示】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一定要及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且在约定的提成时,要在劳动合同中明确体现出来。比如提成的标准是什么,提成是税前的还是税后的,是纯业务提成还是纯利润提成。
2、在工作期间劳动者应主动保留证明己方工作业绩的证据。
3、如果用人单位拖欠了提成,劳动者应要求用人单位出具欠条一份,以便于在争议形成之前,取到有利的证据。
㈩ 这样的案例劳动仲裁受理后成功率大吗
1、本人没签字,就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2、只要有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胜内诉没什么问题。比如容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等(其中有公章的工作证、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有一个足以证明劳动关系);
3、找你协商,只要对方愿意出钱,并且出的钱数你满意,可以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