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蘇教版課本中不僅認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
科學家的故事
每個科學家都有他失敗的一面,現在,我就來看一看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由於戰亂、父親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國隨姐姐居住在倫敦。在那裡開始學醫學和農業。學習中接觸了很多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很快成為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家,同時也成為一位有創造能力的理論家。在這期間,他同許多學者一起組織一個科學學會,進行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在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波義耳稱這個組織為「無形大學」。這個學會就是著名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的前身。波義耳是該學會的重要成員。由於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於1654年遷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聘用了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領導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是在這里完成的。這本書以對話的體裁,寫四位哲學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他們分別為懷疑派化學家、逍遙派化學家、醫葯化學家和哲學家。逍遙派化學家代表亞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說」觀點,醫葯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說」觀點,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里,懷疑派化學家毫不畏懼地向歷史上權威的各種傳統學說提出挑戰,以明快和有力的論述批駁了許多舊觀念,提出新見解。該書曾廣泛流傳於歐洲大陸。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鹼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鹼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並把物質分為酸、鹼、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澱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68年,由於姐夫去世,他又遷居倫敦和姐姐住在一起,並在家的後院建立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實驗工作。晚年波義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後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於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並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接受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於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製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於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後,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於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鹼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製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並用於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於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製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於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於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並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並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並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現的氧氣,是後來化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於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隻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於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化學家。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為了製得純凈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 mg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著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症(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一生。
參考資料:http://www.stm.gov.cn/activity/web/2003/student/primary/PS10/7.htm
Ⅱ 蘇教版小學科學第三單元《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動植物一些基本的生殖方式之後,進一步了解關於克隆技術等無性繁殖方面的知識。屬於本單元拓展性的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要求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獲得關於克隆羊多利的各種資料,形成對「克隆」這種科學技術的簡單理解。並提出思考討論的問題「對小羊多利的誕生你怎樣看」。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討論甚至辯論,使問題深化,從而對於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這樣一個事實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的發展,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兩面性。整節課通過了解克隆技術,感受克隆技術到體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重大意義,環環緊扣,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的教學理念,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活動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想要了解的克隆技術查找相關資料,通過不同途徑了解關於克隆的相關信息。
2.對資料進行處理和篩選,並能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分類。
科學知識
1.知道生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還有一些無性繁殖的方式。
2.知道克隆技術,初步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影響,並且意識到該影響是正反兩方面的,從而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的發展和事物的兩面性。
2.產生由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准備
教師事先准備有關無性繁殖的圖片資料和有關克隆羊多利和克隆技術的光碟以及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入
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各種動物大多通過兩性的結合繁殖後代,這種繁殖方法被稱為有性繁殖。但是同時有些生物也會以另外的方式產生後代。
二、介紹無性繁殖
1.談話:植物界的扦插、嫁接、根繁殖、莖繁殖等都是無性繁殖,這些我們都已經學習過了。除此之外,在低等動物中還存在著如下的繁殖方式:
(1)講解出芽繁殖(出示水螅的圖片)
水螅在一定條件下會從母體的細胞壁上長出一個小芽,小芽長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從母體上脫落下來形成一個新個體。
(2)講解孤雌生殖(出示蚜蟲的圖片)
蚜蟲有一種生殖方式就是由雌性蚜蟲獨自產下後代,稱為孤雌生殖。特別的是經孤雌生殖的後代全都是雌性。
(3)講解斷裂生殖(出示海葵的圖片)
海葵生長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斷裂,斷裂後的不完整個體又會重新生長完全,各自成為新的海葵個體。
2.總結:以上三種生殖方式都不需要雌雄結合的過程,也不需要受精的過程,因此屬於無性生殖。自然界中的無性繁殖都發生在低等動物和植物中,從來沒有高等動物無性繁殖的例子,直到多利的誕生。(引出下一個話題)
三、了解克隆技術
1.談話:多利是誰?關於克隆羊多利你知道多少呢?請把你查閱到的資料和大家交流交流。(課前布置過查閱資料的作業)
2.學生分組交流相關信息。
(關於多利,學生們從各種媒體上查到了大量的資料,其中包括多利的出生時間,多利的製造者是誰,名字的由來,多利的三個「媽媽」以及人們對多利的誕生所產生的各種反映等等)
3.匯報:(教師要求有針對性地匯報有關多利是什麼時間出生,由誰製造,又是怎樣製造的)
由於小學生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專用名詞的含義,雖然他們所查的資料中有關於多利的製造過程,但是他們還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師有必要對多利的誕生做簡單形象的講解。
4.教師簡要講解克隆羊多利的「製造」過程:
取綿羊A的一個卵細胞——去核,只留細胞的外殼。
取綿羊B的一個乳腺細胞——去殼,留細胞核。
將A、B兩羊經過處理的細胞融合成一個細胞,在實驗室將其培養成一個胚胎。然後植入綿羊C的子宮內,它發育長大出生後就是多利。
5.教師小結:小羊多利沒有爸爸和傳統意義上的媽媽,它不是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發育而成的,它是科學家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的無性復制,這種技術就叫克隆。
四、討論克隆技術對人類的意義
1.談話:大家對克隆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多利的誕生你怎樣看?你認為克隆技術對人類有什麼意義呢?
2.學生踴躍發言,表明自己的觀點。(有人表達了樂觀的態度,認為克隆技術將給人類帶來福音,但也有人擔心克隆技術如果用於人類,將出現倫理、法律等方面的混亂。由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形成了兩種觀點的辯論,辯論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
3.教師談話:關於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大家現在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那麼科學家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下面請看一段紀錄片。(播放一段著名科學家對克隆技術的評論錄像)
4.教師小結:看來,關於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至今仍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通過剛才的辯論可以看出,大家已經認識到了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這就足以說明同學們已經能夠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了。的確,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關鍵在於人類的把握。任何技術,只要我們能夠利用它積極的一面為人類服務,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極面,人類就將不斷取得進步!
五、克隆技術大事記
1.談話:多利作為體細胞克隆技術的代表吸引了全世界人們的目光,其實在它之前和之後還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播放一段資料片,學生可以形象地看到世界各國科學家在多利之後製造的各種克隆動物,其中包括中國科學家的技術成果。同時還可以出示教師事先製作的幻燈片《克隆技術大事記》,讓學生對整個克隆技術的發展歷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2.總結:通過以上的資料大家可以看出,克隆技術正如雨後春筍般在科學界全面展開,我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也作出了非凡的成就,這是值得全體中國人驕傲的事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就能體會到克隆技術帶來的好處。希望其中有你的貢獻哦!
[案例評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緊緊圍繞克隆技術展開的。當今的時代,資訊發達,學生思想活躍,考慮到學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實際情況,設計本課時我不但沒有想降低難度,反而想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且培養他們主動探究、大膽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活動設計方面,首先以討論自然界中的無性繁殖引入新課,並且帶出「多利是誰?」這個話題。由於在課前已經布置學生查找關於克隆技術的相關資料,這時孩子們的表現欲被立即調動起來了,他們爭著舉手要求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當然,學生所查閱的資料來源廣泛,內容也相當豐富,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在允許他們做短暫的交流之後,「匯報」這個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教師提出「多利是誰?它是由誰製造的?怎麼製造出來的?多利的誕生人們是怎樣看待的?」這實際上是培養學生對資料進行處理和篩選,並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類的一個做法。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基本上都能一一作答,但是關於多利是怎樣製造出來的這個問題,由於小學生知識有限,他們不能清晰地表達。此時教師有必要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對多利的製造做出解釋。於是我採取了以A羊、B羊、C羊的簡單比喻方式對體細胞克隆的過程作出簡要的說明。這種方式使孩子們一下子理解了克隆的實質。關於克隆技術對人類的意義這一命題讓小學生來總結未免過於牽強了,於是我將這個命題改成「對克隆技術你怎樣看?你認為它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敢大膽發言了。由於兩種觀點的沖撞,教師引導他們展開了辯論。雖然不存在對與錯,但辯論本身讓學生學會了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兩面性。最後,通過錄像資料,孩子們了解了世界各國克隆技術方面的成就,尤其是我國科學家在克隆技術方面的成就,使孩子們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其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Ⅲ 葉聖陶取得了哪些成就
葉聖陶取得成就有文學和教育兩方面。
一、文學
1、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深受許多青少年歡迎。代表作有童話《小白船》、白話小說《春宴瑣譚》、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2、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 他的雜志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3、他熱切的主張規范現代漢語包含規范的語法、修辭、詞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並編纂和規范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二、教育
葉聖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
葉聖陶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在探索和回答中國教育改革實際問題中,精闢、獨到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教育基本原理;在總結和提煉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驗中,發展、創新了中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
(3)蘇教版成果擴展閱讀
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葉聖陶作品風格:
葉聖陶小說風格在於同情與諷刺兼備。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地審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民眾。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於文中。
他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地把筆鋒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Ⅳ 舒乙的主要成就
1978年,領導科研室和中心實驗室,榮獲全國總工會頒發的「技術革新全國先進單位」稱號;
1985年至2002年,擔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樹立起一座中國現代文學的豐碑;
1992年,散文集《老舍的愛好和關坎》獲滿族文學獎;
散文《老舍和朋友們》獲第三屆十月優秀散文獎;
《冰心心中的波瀾》獲全國第二屆婦聯好作品獎;
作品《都市精靈》列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二課。
Ⅳ 蘇教版語文教材特色是什麼
1.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
(1)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指導,以《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精品教材。
(2)准確把握語文課程的目標定位,著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3)堅持「民族化、現代化、簡約化」的教材建設方向。「民族化」———教材要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謳歌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現代化」———教材要體現時代特點,宣傳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成果,滲透現代意識,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環境,關注人類,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要根據未來社會的需要,培養作為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各種語文能力和素養。「簡約化」———教材內容的安排要避免煩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使教學目標集中明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要給教師留有餘地,給學生留有空間,要有助於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4)注意從我國豐富的傳統語文教學經驗中汲取精華,從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中吸取營養,並且注意研究、學習國內外其他版本的母語教材,博採眾長,兼收並蓄。
(5)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的編寫以原「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基礎,同時用《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去統一編寫者的思想,提高其認識,充分彰顯教材特色,使新編教材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6)堅持選文的高品位、典範性。其標準是:①選文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富有童心童趣;②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認識為兒童喜聞樂見;③廣開「材」路,多編少搬;④選文力求文質實兼美。
(7)堅持「集思廣益,開門編書」。精心組建一支結構合理、精誠合作、樂於奉獻的編寫隊伍。在此基礎上,發動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和有志於語文教材建設的各界人士參與編寫工作,爭取知名專家的指導,走編寫人員、專家、第一線教師「三結合」的教材編寫路子,真正使教材能夠凝聚起集體的智慧。
2.教材編排的框架體例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材每冊開頭都安排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內容,以圖片方式呈現,將小學生應該養成的「聽說讀寫」習慣生動而又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如一年級上冊安排了「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愛惜學慣用品」,一年級下冊安排了「認真寫字」,「專心聽講,積極發言」,二年級上冊安排了「勤於朗讀背誦」,「樂於課外閱讀」等。中高年級安排了「勤查字典」、「讀報」、「寫日記」、「收集信息」、「整理資料」以及「多種渠道學語文」等方面的內容。這樣做,意在有計劃、分層次地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的功能被定位在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上,而不是幫助閱讀,也不再提直呼音節了。漢語拼音的功能定位發生了新的變化,但它依然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漢語拼音教學的內容仍然安排在首冊,但內容編排和呈現方式與眾不同。
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漢語拼音的教學重點是:「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聲母、韻母、音節只要求正確書寫,不要求默寫。小學生一入學就要學習抽象的、對他們來說完全陌生的漢語拼音,這顯然是有困難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多數孩子入學以後很想學習漢字,而前一兩個月卻要面對繁而難的拼音。應當採取怎樣的策略呢?《語文課程標准》說得很明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為落實這一要求,教材創設了幫助學習聲母、韻母的情境圖和語境歌。「情境圖」側重於視覺形象,用一幅幅形象的畫面再現了兒童現實生活中富有童趣的情境,並將要學的漢語拼音字母嵌在其中。「語境歌」側重於聽覺感受,是在學生學了字母以後,再用兒歌的形式對「情境圖」中的情境進行描述,從而達到鞏固字母的目的。把學習拼音字母寓於情境之中,並輔以琅琅上口的語境歌,化難為易,寓學於玩,既增加了學習的情趣,又滲透了文化素質的教育。
例如,b、p、m、f》一課安排了四部分內容:一幅情境圖,一組表音表形圖,書寫示例和拼讀練習。情境圖表現的是這樣一個場景:一群人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這時,一個小朋友想上去摸(mo)大佛,爸爸制止住她,並且對她說:「你聽,大喇叭里正在廣播(bo):大佛是文物,大家要愛護!」與之相配的「語境歌」是:「爸爸帶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廣播(b),愛護大佛不要摸(m)」這樣,字母由一個充滿生活色彩的小故事導入,之後又由一首合轍押韻、琅琅上口的語境歌加以鞏固,從而化難為易,寓教於樂,既降低了難度,又增添了情趣,既學習了拼音,又滲透了文化教育,從而實現了讓學生在情境中享受拼音的教學境界。
為有效解決學拼音與學漢字相脫節的矛盾,該教科書在學習程序上採取了學拼音、識字「雙線並進」的編排方法,將最常用的80個漢字(大多是獨體字)分五組分別安排在五個拼音單元中,每組16個字,4字一頓,合轍押韻,每字均配有精美圖示。例如: 「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這樣編排,意在讓學生學會並掌握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識字和藉助拼音識字兩種方法,盡量做到先認字,多認字,同時,通過拼讀字音又鞏固了拼音,從而產生拼、識相互促進的協同效應。學生開始時認識了這些認識部首字,為他們今後進一步識字、查字典打下了基礎。
(3)識字寫字
識字教學內容的編排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隨課文識字,二是學「識字課文」識字。
「識字課文」的創新特色在「詞串識字」。「詞串識字」是蘇教版教材的首創,是對我國古典詩詞曲中所採用的「名動詞」手法的借鑒,是對我國古典文化精髓的傳承,是編者借鑒傳統語文教育經驗和多種識字方法而精心編寫的識字教材。如:
這種識字課文,分開來看,是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詞語,連起來讀,又像一首音韻和諧的寫景詩。短短24個字,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弘、景象萬千的中華長卷圖。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既識了字,認識了事物,又可以在誦讀過程中感受到祖國的遼闊和壯美。這樣的課文在教材中還有一些:有描寫自然風光的,如:
這些課文視野開闊,寓意深遠,再配上精美的插圖,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很有唐人溫庭筠所吟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感覺,頗具幾分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神韻。
識字教材形式多樣,集多種識字方法於一體,在汲取傳統識字教材精華、學習國內識字教學成功經驗、遵循兒童識字及漢字構造規律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教材十分重視寫字教學,把寫字提到了育人的高度。低年級寫鉛筆字,中年級開始學寫鋼筆字和毛筆字,高年級將安排寫鋼筆行楷字的練習。為方便教學,低年級教科書中不吝篇幅地展示了生字的書寫筆順。在教學策略上,該教科書提出了「識寫結合,描仿人體」的學習方式。實踐證明,這些編排是行之有效的。
(4)課文
課文是語文教材的主體內容,選文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教材的質量。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選文堅持三個方面的價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即在簡約淺顯的文字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一年級上冊第二課《江南》就是一首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漢樂府詩: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實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歌以輕松的筆調,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了一幅江南的美景:江南水鄉,碧水悠悠,玉立的蓮葉,嬌艷的荷花,飽脹的蓮蓬。幾個荷花一樣動人的女孩悠然地盪著小船隱映在蓮葉、蓮蓬、蓮花之間,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紅。她們側坐船艄,輕舒酥手,戲水采蓮,那份愜意,那份美麗連魚兒都想與之為伍。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初步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漢字、漢語不竭的活力和深邃的內涵。
再如,二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陳毅探母》,寫的是陳毅元帥回鄉探望生病的母親,為母親洗衣服的故事。全文僅134個字,語言平白樸實,情感卻動人心弦。教材反映領袖人物可以有多種視角。這里沒有寫陳毅元帥戎馬倥傯、驚天動地的傳奇故事,也沒有寫他作為政治家、外交家的豐功偉績,而是選擇了他生活中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來表現他對母親的拳拳孝心。這樣做,不僅使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形象更加血肉豐滿,收到了「於細微處見精神」的效果,而且增強了教材的親和力,提升了教材的文化品位。
二是時代性。即所選課文力求具有現代意識,反映時代的進步和時代的精神;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反映先進文化;讓學生接受新思想,逐步形成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教材中,不僅選有像「香港回歸」、「北京申奧」這樣的新題材,也選有「神舟號衛星上天」、「東方明珠電視塔」這樣的新科技和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把現代社會人們應有的意識和價值觀滲透在選文中。諸如「和平與發展」,「合作與競爭」,「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關注自然,關愛生命」等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和觀念有相當的比重。
三是審美性,即追求選文的美育價值。寫人的務求真實可信,語文敘事的務求質朴平實,抒情的務求情真意切,描寫的務求賞心悅目,使學生在讀、看繪圖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受到美的熏陶。選文還堅持「多編少搬」,「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則,選文大多是新面孔,少有傳統課文。少用傳統課文,並不是因為這些文章不好,而是編者們相信,「在中華文化的典藏中,在世界文明的寶庫中,一定還有更好的東西,發掘文化精品、語言精粹奉獻給兒童,這是語文教材編寫者的天職」。
(5)習作
教材按照《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在低年級安排了寫話練習,中年級開始進行作文教學。為切實幫助教師搞好作文訓練,提高學生作文質量,教材擬將作文部分編成獨立的習作課文,使之成為與閱讀訓練並峙的一根「柱子」。在編寫思想上,首先強調「降低定位」。小學生初學作文,要求不能過高。作文教材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要重視培養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引導學生放膽作文,寫自己的事,寫喜歡的事,寫自己想說的話。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話說明白,把句子寫通順,把字寫工整。其次,注意「讀寫結合」。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積累越多,寫作的根基才越雄厚。教材在「讀寫結合」上採取了「長短結合」、「大小結合」的編寫策略。所謂「長短結合」,是說一方面要致力於長期積累,「多布雲彩」,不急於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課」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遷移訓練。「長線」貫穿始終,「短線」相機滲透。所謂「大小結合」,是指既有專項的習作訓練(大作文),也有隨課文安排的「小練筆」(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練筆機動靈活,從而構成整套教材的作文體系。第三,提出「從模仿起步」。兒童作文,須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雖然學生口頭語言已有了相當的積累,但要他們用准確的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畢竟還有較大困難。實踐證明,從模仿起步能在理解與表達、學習與運用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從而大大降低起步作文的難度。因此,教材專題中中年級作文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用的是孩子的語氣,寫的是孩子的生活,抒發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調清新,使學生讀了倍感親切。例文均排印在作文格紙上,這是為了對學生進行形式上的規范。到了高年級,學生的習作逐漸由「仿」到「創」,有的作文題目不再安排例文。
(6)單元練習
教材在每個單元後面都安排了一個綜合練習,意在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復習鞏固所學語文知識,懂得運用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全方位地提高語文能力。綜合練習的編排自成體系,又與本單元所學課文有一定聯系。每個單元練習大體包括「學習字詞句」、「寫字」、「讀讀背背」、「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幾個板塊。「學習字詞句」主要是一些字詞句方面的練習,小學階段的語文基礎知識穿插其中,但不再是過去的組詞、填空一類的機械練習,而注重綜合性和實踐性,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讀讀背背」主要安排兩項內容:一是熟記成語,將成語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系編成「成語歌」,讓學生記誦,如「寧折不彎、義正辭嚴、威武不屈、大義凜然」(二年級上冊「練習7);二是積累典範的語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詩文、諺語對聯、知識小品等。「讀讀背背」的安排意在豐富學生的積累,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口語交際」則強調交際活動的情境性和互動性,重視交際的文明態度和修養。該教科書選取了大量貼近生活的話題用於口語交際的練習。「綜合性學習」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而設的,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書本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二)教材特色
1.簡約化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簡」。所謂「簡」,指的是簡明、簡潔、簡約,即結構簡明,內容簡約,練習簡便。教材編寫者認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不是構建語文知識系統,而是通過大量的實踐語文活動,練好聽說讀寫基本功,形成技能和習慣。為此,教材編寫時削枝強干,集中目標,突出小學語文中最主要的幾項基本功:識,扎扎實實識字;寫,工工整整寫字;讀,認認真真讀書;背,原原本本背誦;作,快快樂樂習作;說,大大方方進行口語交際;習,反反復復訓練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凸顯這七個字的語文學習目標,固本培元,夯實基礎,編者在每篇課文後面都安排了形式「簡單」的作業,突出最重要的內容,反復出現,給教師以強烈的目標暗示,給學生以必要的練習機會。如一年級上冊,主要就是兩三項作業:第一是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是按筆順描紅;少數課文有第三題,主要是實踐性作業或帶有啟發性的題目。再如三年級下冊,每篇課文後有四至五項作業:一至三題固定不變,分別是朗讀課文、背誦或復述課文,用鋼筆描紅,讀一讀再抄寫;第四、五題根據具體課文內容或啟發研究,或引導拓展,或指引實踐。
總之,不搞煩瑣的機械練習,突出最重要的基本功。為便利教學,編者注意簡化體例和課文類型。全套教材體系並不復雜。如一年級上冊只有「習慣篇」、「漢語拼音」、「識字」、「課文」、「單元練習」幾個板塊;三年級只有「習慣篇」、「課文」、「習作」、「單元練習」幾個板塊。入選的課文都是要讓學生認真閱讀的,不分精讀課文、略讀課文。
2.民族化
首先,表現在對傳統母語教學經驗的繼承上。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借鑒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並注意根據當今社會的需要對其進行改造,為我所用。
———韻語識字的經驗。漢字是單音節的,非常容易構成整齊的片語或短句,非常容易押韻合轍。《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傳統蒙學識字教材都採用了韻語形式,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既合乎兒童的興趣,又容易記憶,所以廣為流傳。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充分吸取了這個經驗,「詞串識字」、「認一認」、「成語歌」都採用了韻語形式。
———重視寫字的經驗。過去幾十年,小學生字寫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丟掉了傳統的好經驗,既不描紅,也不仿影,過早地離開依傍自由發展。蘇教版小學語文借鑒前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提出了「識寫結合,描仿入體」的寫字教學思路。識寫結合,相輔相成,相互鞏固。凡要求學生能識會寫的字,均安排了描紅仿影的練習,而且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一描到底,一仿到底。
———重視誦讀、背誦的經驗。優秀詩文均要求誦讀,並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全套教材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在150篇以上。
其次,表現在對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視和對傳統美德、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上。
一是重視革命傳統教育。教材熱情贊揚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頑強鬥志(《虎門銷煙》、《盧溝橋烽火》、《歌唱二小放牛郎),贊揚不怕困難、勇於斗爭的堅忍不拔意志(《軍神》、《孫中山破陋習),深情謳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懷(《在大海中永生》、《錢學森》、《吃水不忘挖井人》、《菩薩兵),謳歌一身正氣、以身作則的崇高品質(《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我也是普通一兵)。藉助這些課文,適時、適度、得體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是重視傳統美德的傳承,如「親孝」(親情、孝道、人倫)、「仁愛」(仁慈、愛心、同情)、「利他」(忘我、給予、奉獻)、「誠信」(清廉、誠實、守信)等。反映「親孝」的有《陳毅探母》、《奶奶的白發》、《沉香救母》、《母親的恩情》、《每逢佳節倍思親》、《花瓣飄香》等;反映「仁愛」的有《放小鳥》、《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等(許多反映「親孝」的課文兼具「仁愛」特性);反映「利他」的有《大禹治水》、《孔繁森》、《「閃光的金子」》等;反映「誠信」的有《誠實與信任》、《公儀休拒收禮物》等。這些課文對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讓傳統美德煥發新的生命活力具有特殊的學意義。
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堪稱中華文化的瑰寶,以民族化為特色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當然十分注重引領學生步入古典詩詞的殿堂尋珍探寶,全套教材共收古典詩詞60餘首(含「讀讀背背」所收古典詩詞),這在現有小學語文教材中顯得很突出,為化難為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領悟詩的豐富內涵,創造了「文包詩」這種新的課文類型。這類課文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把一首古詩(有時也選入一些「詞」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短文中,短文大都編成一個饒有趣味的小故事,敘述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原詩,並根據古詩的內容和兒童學習的需要,簡明生動地介紹與古詩緊密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情況以及創作本詩時的具體情境。對古詩的重點內容、深遠意境,配合插圖進行形象的再現,對古詩中比較生僻的詞語和費解的詩句,也相機作出必要的解說。「詩」是「文」的話題,有開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詩」與「文」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一批中國古代神話、童話故事、民間傳說、成語故事,如劈山救母、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卧薪嘗膽等。這些故事和傳說表達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反映了一定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准,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這類作品不僅為兒童所喜聞樂見,而且能為他們的人生打好底色。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還從我國古典名著中節選或改編了一些文章,如《哪吒鬧海》、《三顧茅廬》、《林沖棒打洪教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意在讓學生嘗「鼎」中之一「臠」,引發閱讀古典名著之興趣,從而擴大課外閱讀范圍,提高課外閱讀品位。另有一些課文,如《梅蘭芳學藝》、《學棋》、《懷素寫字》等,從文字到課文插圖,都有助於兒童了解中華文化的精粹(京劇、圍棋、書法等)。
3.現代化
首先,表現在理念上。該教科書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新課程思想。在學科屬性上,既注重雙基,又強調人文,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觀念上,倡導「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等新理念,摒棄煩瑣分析,提倡引導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
其次,表現在課文上。一是意識新。即注意注入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觀念和意識,如珍愛自然(《小河和青草》、《這兒真好》、《世界多美呀》、《鳥島》、《雲雀的心願)、尊重人才(《三顧茅廬)、抓住機遇(《爭論的故事)、熱情鼓勵(《掌聲)、學會合作(《三個小夥伴》、《學會合作)、勇於創新(《魯班和櫓板》、《晚上的「太陽」》、《有趣的發現)、勤學好問(《好學的爸爸》、《問銀河》、《黑板跑了》、《動手試一試》、《蘋果里的五角星),等等。二是選材新。教材選取許多反映當代生活的課文。有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東方明珠》、《飛馳在高速公路上》、《水鄉歌》等,有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2008,北京!》等,有反映科技發展新成就的《我叫「神舟號」》、《太空梭》、《水上飛機》、《跟蹤台風的衛星》等,有展現當代人物精神風貌的《孔繁森》、《閃光的金子》等。三是體例新。從拼音設計到識字課文編寫,再到課文選擇,一切都立足於走自己的路,不搞「拿來主義」,努力跳出「繁、難、偏、舊」的陰影。於是,過去教師們司空見慣的重點訓練項目沒有了,煩瑣的課後練習不見了,幾十年一成不變的傳統課文換上了嶄新的面孔。
第三,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構建了「口語交際」訓練系列。如一年級上冊便安排了同學之間相互自我介紹、借鉛筆、打電話、討論、講故事等口語交際的訓練內容。在訓練方法上,注意設置交際環境,以強化交際雙方的互動性。如「借鉛筆」就設計了小猴向熊貓借鉛筆、還鉛筆的情境,並要求說一說再戴上頭飾分角色表演。
第四,在課後練習和綜合練習部分,安排了不少探究性和實踐學性的活動。有的要求學生自己確定研究專題,圍繞專題去圖書館、資料室、網上收集資料,整理、篩選資料,在教師、家長幫助下研究問題,並撰寫成論文;有的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和大自然去觀察,去調查,並撰寫小說明、小報告。
4.審美化
所謂「審美化」,是指教材的審美品質。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出發,高度重視繪圖和裝幀設計,力求讓尺幅之地盡現美育價值。繪圖作者和版式設計者鑽研文字教材,領會編寫意圖,精心創作每一幅圖、每一個標識,使該教科書圖文並茂,顯示出整體和諧的美感。重視對課文語言的打磨錘煉,注意突顯文章內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態的格式美和韻律美,文章風格的質朴美和規范美,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陶冶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Ⅵ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復習資料
語文:
第一單元復習資料
1、《春光染綠我們雙腳》
一、多音字:
踏:tā(踏實) tà(踏歌行)
撒:sā(撒嬌) sǎ(撒下)
便:diàn(方便) pián(便宜)
二、重點解釋:
荒山野嶺:沒有開發和利用的山嶺。
青山野嶺:全是樹木的綠色山嶺。
枝繁葉茂:指樹木長勢好,枝葉茂密。
三、填空:
1、本文通過植樹活動帶來的巨變,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體現了少年兒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2、踏一路春風,撒一路歡笑,向荒山野嶺進軍,春光染綠我們雙腳。
3、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葉茂,當風兒吹過的時候,便湧起陣陣林濤。
4、我國的植樹節定於每年的3月12日。
5、積累相關的公益用語。
1、植樹造林,功在千秋。
2、愛祖國,護綠化,保清潔,愛家園。
3、保護環境,就是愛惜生命。
4、愛護環境,保護地球,讓我們托起雙手共同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5、天空是小鳥家,河流是魚兒的家,地球是我們的家。
2 暖流
一、多音字
調:diào(強調) 興:xīng(興奮)
乘:chéng(乘法) 似:sì(似乎)
tiáo(調節) xìng(興致勃勃) shèng(戰車千乘) shì(似的)
二、解釋
瓊樓玉宇:指月中宮殿。
抑揚頓挫: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情不自禁:激動的感情自己不能抑制。
三、為什麼以「暖流」為題?
答:本義指自然現象,比喻義指心中溫暖的感覺,文中指江主席的到來,使南開大學的師生們心中充滿了激動、喜悅、佩服……這些感受、情緒融合在一起,就像一股暖流,溫暖了大家的心,所以課文以「暖流」做題。
四、填空
本文主要是寫江主席在寒冷的冬天來到南開大學看望師生員工的事,通過對江主席活動情況的敘寫,說明了江主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表達了他對青年人的關懷。
3、《只揀兒童多處行》
一、多音字:
只:zhī(船隻) zhǐ(只有) 看:kān(看門) kàn(看見)
解:jiě(理解) jiè(押解) 發:fā(發現) fà(頭發)
轉:zhuǎn(轉學) zhuàn(轉圈) 盡:jǐn(盡管)
jìn(盡力)
二、解釋:
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座無隙地:形容人多,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渾身解數:全身的本領。
嘰嘰呱呱:形容說話聲音很高。
成千盈百:盈,滿。形容人很多。
三、按課文內容填空:
1、
走進玉蘭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幾棵大海棠樹,開滿了密密層層的淡紅的花,這繁花從樹枝開到樹梢,不留一點空隙,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
2、春光,竟會這樣的飽滿,這樣的爛漫!它把一冬天蘊含的精神、力量,都盡情的釋放出來了!
3、對,就是開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給它適時地澆水施肥,花兒和兒童一樣,在春天的感召下,就會歡暢活潑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鮮美麗的四肢,使出渾身解數。這時候,自己感到快樂,別人看著也快樂。
4、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寫了冰心奶奶在頤和園所碰到的春遊的兒童,表現了兒童生機勃勃,活潑歡快的情態,表達了冰心奶奶對我們少年兒童的喜愛以及所寄託的希望。
5、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遊人多處行。→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6、在本文中,兒童先後被比喻為小天使、繁花、春光。
7、作家卡片:
冰心,原名謝婉瑩。她的代表作《寄小讀者》,這是她在赴美留學期間,將旅途和國外的見聞及感受,陸續寫了二十多封信。她的主要作品還有:《春水》《繁星》《小桔燈》……
4、《早》
一、多音字:
正:zhēn(正月) zhèng(正義) 朝:zhāo(朝陽) cháo(朝代)
行:xíng(行人) háng(同行)
二、解釋:
冰清玉潔:比喻人的品質高尚、純潔。
停雲小憩:稍稍休息一小會兒。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中的四樣。
三、填空。
1、本文是按照方位的順序來寫的。通過寫三味書屋,告訴我們學習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時間,珍惜春天,珍惜早晨,爭做「東風第一枝」。
2、本文的作者是吳伯簫。
3、三味書屋是三間的小花廳。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蘭花香。
4、據說「三味」是把書比作五穀、蔬菜、點心的,也許這就是書香?
5、邁進後園,蠟梅開得正盛,幾乎滿樹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黃,黃里透綠,花瓣潤澤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點冰清玉潔的韻致。梅飄香而送暖,梅花開的時候,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開得最早。
6、是啊,的確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學梅花,做「東風第一枝」。
7、作者寫蠟梅的用意:作者把梅花的清香、顏色、花瓣寫得那麼美,以花喻人。魯迅一生的品德正像蠟梅花一樣。
四、拓展:
1、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鄉拾》《阿Q正傳》《祝福》等就是他的主要作品。對敵人、他橫眉冷對;對人民,他滿腔熱忱。他筆下的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閏土。他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哪裡有什麼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到了寫作上。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頓號的作用:表示句子內部並列詞語之間的停頓。
3、珍惜時間的名言名句: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培根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莎士比亞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5、《古詩兩首》
一、多音字。
應:yīng(應該) yìng(答應) 落:luò(落後) là(丟三落四)
二、解釋。
1、游園不值 :
我在游園時沒有遇到主人。值:逢、遇到。
應:應該。 憐:愛惜。 蒼苔:青苔。 小扣 : 輕輕地敲。
柴扉 : 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
屐齒 :屐(古代一種木質的鞋,鞋底有橫木齒。)底的鋸齒,可以防滑。
2、疏疏:稀疏。 徑:小路。 深:深遠。 樹頭:樹枝頭上。
未:沒有。 陰:樹陰。 急走:快速奔跑。
三、填空:
游園不值:這首七言絕句描寫了作者游園未遂,紅杏出牆的動人情景。表現了春天有壓抑不了的生機,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描寫了幽靜安逸的田園風光,表現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和對田園風光的贊美。
四、拓展:
1、關於描寫春色的詩: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關於描寫兒童的詩句:
《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bēi),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練習1
1、
猜字謎、編字謎:形象化的描述、轉轉盤、一半描寫字形一半影射字義。
2、 背誦石祥《絲絲春雨》
3、
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注意說話要清楚、得體、有禮貌。
第二單元復習資料
6 、《夢圓飛天》
一、多音字:劃huá(劃破) huà(計劃)
二、易錯字:凜冽 嘹亮 蘊含 震顫 橘紅 浩瀚 澎湃
鑲嵌 戈壁 佇立 心弦 蒼穹 游弋
三、填空:
1、神州五號發射是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間是在2003年10月5日。
2、本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了神舟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飛行太空的過程,表現了中國人民實現飛天夢想時的無比喜悅與自豪。
3、烈焰升騰,大漠震顫。宛如巨龍的橘紅色火焰劃破秋日的戈壁長空,托舉著「神舟」5號飛船的火箭,在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直指蒼穹。
4、「神舟」5號發射成功!指揮大廳里一片歡騰,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澎湃的激情、勝利的喜悅和無限的自豪。
5、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風凜冽。從大清早開始,人們就把目光聚集在這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此刻載人航天發射場亮如白晝,與航天員朝夕相處的教練、專家來了手舉鮮花的少先隊員來了,嘹亮的《歌唱祖國》的樂曲聲響起來了……人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為神州五號飛船送行,為航天員楊利偉送行。人人臉上寫滿了喜悅與自豪。
6、各部分朗讀的感情:
①第6-11自然段描寫了當時的緊張的氣氛和人們激動興奮的心情,以及當時震撼人心,驚心動魄的壯觀場面。
②第12自然段寫出了中華民族此時的自豪與興奮,場面驚天動地。
③第18自然段體會楊利偉當時的激動和難以抑制的豪邁之情。朗讀要語調激昂、聲音響亮、充滿自豪。
④第19自然段表達楊利偉首次登上太空的興奮之情,又要表達他對兒子的疼愛之情。
⑤第20自然段在結尾用兩句話點明了中心。也寫出中國人此時的喜悅與自豪。
6、神舟1-6號發射的年月:神舟一號於1999年11月發射;二號於2001年1月發射;三號於2002年3月發射;四號於2002年12月發射;五號於2003年10月發射;六號於2005年10月發射。
7、《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一、難讀字:zhú luán hé yǔn qián
逐漸 孿生 乾涸 隕石 潛藏
二、易錯字:誕生 孕育 裹挾 渺茫
三、填空:
1、本文是是一篇科普文,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表達了內容的方法,激發我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培養我們熱愛科學的志向。
2
、本文很多地方用了猜測,卻又一次次註明。又在結尾留了一個懸念。這樣寫的好處是:給了讀者一個想像的空間,同時激發讀者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讀來意,猶未盡,也增強了真實性。
3、火星上水的兩種來源:一是隕石或彗星帶來的,一是潛藏在一些礦物中的。
4、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雲、塵暴和龍卷風,同樣是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時間都差不多。
5、詞語的特殊意思。
①家常便飯——本義是指很平常、經常發生的意思。聯繫上下文來看,是說太陽系內無數大大小小四處游盪的碎片,彼此碰撞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事,很平常。
②集體大逃亡——用形象的手法,寫出了由於火星引力小,致使火星上表面液態水蒸發變成的大量氣體離開火星的樣子。
6、太陽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8、《神奇的克隆》
一、多音字: mú yā
一模一樣 壓條
二、易錯字:生殖 繁衍 馬鈴薯 細菌 平衡
三、填空:
1、本文是說明文。說明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
2、第1自然段以《西遊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在開頭解釋克隆的含義,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初步體會克隆的奇妙。
3、有性繁殖:高等動物通過雄性和雌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才能繁殖後代。
無性繁殖: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
4、克隆的神奇:①很多植物都有克隆的本領;②單細胞微生物可以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個、八個……;③將克隆技術與其他科技成果結合,可以根據需要培育出優質、高產的糧食、蔬菜新品種;④培育大量品質優良的家畜;⑤挽救一些瀕危五種;⑥進行植皮手術;⑦進行器官移植。
5、「製造」——克隆;「配件」——人體器官;「裝配」——移植。
6、克隆的歷史:1952年克隆蝌蚪成功,1972年基因復製成功,1978年第一例試管嬰兒成功,1996年綿羊「多利」出生,批量克隆老鼠成功,2000年克隆猴子成功。
練習二
一、表示看的詞語:
一個字的:瞟 瞄 瞥
兩個字的:瞻仰 回首 環視 眺望 端詳 仰望 凝視 俯視 鳥瞰
四個字的:高瞻遠矚 左顧右盼 東張西望 左顧右盼 。
二、解釋詞語
佇立:長時間的站著。 游弋:巡邏(多是艦艇等)
凜冽:刺骨的寒冷。 孿生兄弟:同一胎生的兄弟。
家常便飯:經常發生的習以為常的事。 卓有成效:成績,效果明顯。
瀕臨:接近,將要。
風流瀟灑:英俊有才,氣度大方自然。
氣宇軒昂:人的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溫文爾雅:態度溫和,舉止文明。
儀態萬方:形容姿態美麗多姿。
威風凜凜:氣勢庄嚴,令人生畏。
相貌堂堂:容貌庄嚴大方。 風度翩翩:舉止灑脫,姿態優美。
落落大方:性格開朗,言談舉止自然,不拘謹。
處之泰然:對待發生的緊急情況或困難,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第三單元復習資料
8、《海倫•凱勒》
一、多音字:
扎:zhā(扎實)zā(包紮)zhā(掙扎)
散:sān(散文)sàn(散步)
剎:shà(剎那間)chà(古剎)
二、重點解釋:
甘霖:指久旱以後所下的雨.
夜以繼日:日夜不停.
不屈不撓:形容十分頑強.
三、填空
1、本文以感人的筆觸向我們介紹了海倫•凱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學會盲文、說話、寫作等本領,表現了她不屈不饒的奮斗精神。
2、引號的三種用法:①直接引用;②強調;③特殊含義
3名著便覽——《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盲聾啞世界的人,竟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拉德克里夫女子學院。她一生寫了14部巨著,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時隔一百多年,我們穿過悠長的時光隧道,回眸凝視這位度過了87年無光、無聲的孤獨弱女子,我們不由得驚嘆:生命的奇跡究竟是如何誕生的?翻開她的自傳《假如我有三天光明》,也許我們的心靈之光將由此點燃。
4、表示勤奮學習的成語:發憤忘食 廢寢忘食 懸梁刺股 引錐刺股 鑿壁偷光
9、《二泉映月》
一、多音字
強:jiàng(倔強) qiáng(強大)
當:dǎng(勢不可擋) dāng(當然)
二、重點解釋: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倒映在湖中,像碧玉沉在水底。
坎坷:指道路土地坑坑窪窪,比喻不得志。
飽經風霜:飽,充分。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三、填空
1、課文濃縮民間藝人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記敘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2、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靜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
3、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4、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傅,在思索自己走過人生道路。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它以勢不可當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嚮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5、阿炳,本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人稱「瞎子阿炳」。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10、《鄭和遠航》
一、多音字
載:zài (滿載)zǎi (一年半載)
二、重點解釋
魁梧:身材強壯高大。
浩浩盪盪:形容水勢大或廣闊壯大聲勢大。
嚴陣以待:待,等待。擺好嚴整的陣勢,等待來犯的敵人。
化險為夷:夷,平坦、平安。使危險的情況或處境變為平安。
扶老攜幼:攜,拉著,帶領。攙著老人,領著小孩。
驚嘆不已:已:終結。因為驚異而發出的感嘆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三、填空
1、課文重點介紹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並點明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2、本文是按「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凶險」的順序寫的。
3、本課是從「與各國君臣的交往」和「與百姓的交往」來寫「友好交往」的。
4、本課是從「險惡的風浪」和「海盜的襲擊」來說明當時的「凶險」的,寫「凶險」,是為了突出鄭和的鎮定、英勇和智慧。
5、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最後一次遠航,鬢發全白了.這次航行,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6、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11、《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一、多音字
橫hèng(飛來橫禍)héng(橫豎)
血xuè(血濺牆頭)xiě(雞血)
二、重點解釋
前無古人: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空前.
悲憤交加: 形容悲痛和憤怒交叉在一起.
三、填空
1、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如何理解這句話:「有的重於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價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業;「有的輕於鴻毛」指有的人的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就比鴻毛還輕。
2、這是一篇寫歷史人物故事的文章.講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的囑托,耗費13年的時間,才寫成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的事,表現了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12、《精讀與略讀》
一、易錯生字
報刊 書籍 逐字逐句 梗概
二、解釋
一目十行:形容看書級快。
走馬觀花: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
浩如煙海:形容知識、文獻非常豐富.
三、填空
1、略讀就是大略地讀。略讀可以就是大略地讀。略讀可以增加閱讀量。通過略讀,可以用較少的時間閱讀大量的書刊,從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獲得對有關讀物的總的認識,便於以後需要的時候去查找。
2、這是一篇介紹讀書常識和讀書方法的課文。課文介紹了精讀與略讀兩種讀書方法,取得最佳的讀書效果。
3、略讀是精讀的基礎
4、略讀的方法:①讀提要、前言、章節目錄;②走馬觀花式的快速閱讀方法。
練習三
一、填空:
1、新聞的特點是:第一,題目突出了報道的最重要的內容。第二,報道的開頭,就交待了事情的結果,接下來才寫事情的大體經過。
2、如何紹基這樣的書法家還有:王羲之父子、歐陽修、黃庭堅、顏真卿等。
二、解釋詞語:
令出如山:命令一經公布,必須徹底執行,不能耽擱,就像一座山一樣不可動搖。形容法令嚴明。
浩浩盪盪:原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後形容事物的廣闊壯大,或前進的人流聲勢浩大。
驚濤駭浪:濤:大波浪;駭:使驚怕。洶涌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斗爭。
講和通好:指相互和解,並建立友好的關系。
奇珍異寶:奇:稀奇;珍:珍寶;異:不同;寶:寶物 。珍異難得的寶物。
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全國各地。
振臂一呼:振:揮動。揮動手臂,一聲號召。
絡繹於途:絡繹,往來不斷,前後相繼。形容沿途過往的人馬車船不斷。
水土不服:對於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觀風問俗:指觀察了解風俗人情。
互通有無:用自己有的去交換自己沒有的。指相互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