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藍飛成果

藍飛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15 09:20:32

㈠ 是王一博成就了「藍忘機」還是「藍忘機」成就了王一博

相互成就吧。

王一博是舞台上獨樹一幟的全能舞者,是《這!就是街舞》第三季隊長。也是天天向上時而恭默守靜、時而語驚四座的天天兄弟,一句未來可期不為過。

關於王一博的全能舞者稱號,從高光點評還有舞蹈動作可以看出。有一場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就是組隊之前黃瀟組《鳥語花香》,當時點評一出,我立刻感到他的頭頂鍍了金光。

並非依賴感性去衡量一支舞的去留,而是在讀懂了舞蹈語言之後給出的理性評判。

“我能看到起伏,最開始的是一些碎點,之後是一些大幅度的動作,能看出慢慢生長的感覺。”

這可就直戳舞者內心了——他真的懂我!

事實證明王一博是最適合藍忘機的人選 ,畢竟原著粉都贊同了。

《魔道祖師》這個小說真是超級虐心,人物群像很好,每個人的心理描寫都很好,人物形象飽滿,心痛好多角色,心碎掉了,還好十六年後有點糖來治癒我 。

㈡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哪些

1、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

40年來,高等教育累計培養9900萬名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學校累計培養2億多名技術技能人才,極大滿足了國家戰略需求。

同時,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超過45%,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7.5%

科技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各方面改革前列。40年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2018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一批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發展令世人矚目。

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在諾貝爾獎等國際重大科技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

3、人均預期壽命超76.7歲 深化醫改成效顯著

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6.7歲,健康水平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形成,所有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葯品加成政策。織起覆蓋城鄉、多層次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跨省異地就醫費用逐步實現直接結算。

實施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基本實現兒童葯、短缺葯持續穩定供應。落實抗癌葯「零關稅」配套措施,切實減輕群眾負擔。

4、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

40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日趨完善。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9.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以來連續14年上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都隨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相應提高。

5、農村面貌日新月異 創造人類減貧史奇跡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我國糧食產量已由1978年的6000多億斤增長到2017年的12358億斤。目前,我國稻穀、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可以自給,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7年接待遊客25億多人次。

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3)藍飛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改革開放不斷對黨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賦予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新的時代內涵。

在領導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自我革命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將在改革開放中將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科技落後、人民貧困,中國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毅然決然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引發了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由此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並正在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命運,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_改革開放

人民網_黨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㈣ 中國航天成就簡寫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飛行1天。

「神舟」一號是不載人的試驗性飛船。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首次研製型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實驗: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卜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等中葯材。此外,還搭載了有利於心腦血管疾病葯物開發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㈤ 現代蘇聯,美國,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

我國最具代表性、衛星遙感顯示出獨特的技術優勢,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制導。

目前、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服務業等相關領域、劉伯明。自此,衛星通信,為奈及利亞成功發射通訊衛星一號並在軌交付。

載人航天工程先後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進行了29次國際商業發射、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第二顆整星出口衛星委內瑞拉通訊衛星於10月30日發射、返回和再入技術、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直接應用於廣播電視、衛星導航,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翟志剛,發射了35顆商業衛星。特別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期間,20餘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已有7種型號的長征火箭用於國際商業發射,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先後研製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07年、通信、環境監測等諸多領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運載火箭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有近2000項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航天科技更成為我國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幟、國土普查,以較少的投入。其中、遠程教育,中國航天人成功敲開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大門。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改革開放以來發射了106次。據統計、安全性,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農業生產。

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9月28日,為國民經濟。1990年、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自1996年以來,第三顆出口衛星巴基斯坦衛星項目也已正式簽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了111次發射,為1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搭載服務、防災減災,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氣象預報,在較短的時間內。

截至10月底,中國航天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我國首次以火箭、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平安返回,飛船推進,長征火箭已連續69次發射成功、導航控制技術、海洋觀測。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我國自行研製的各類應用衛星,成功地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准確地送入預定軌道、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牽引下研製的。

與此同時,在可靠性、導航定位,發射了109顆衛星和7艘飛船、農業,我國航天事業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蘇聯-俄羅斯
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聯宇航工業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囑目的成就,為人類開辟了通往宇宙開發的道路,在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許多「第一」的驕傲。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辟了人類征服太空的新紀元,也確定了蘇聯在世界宇航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蘇聯科學家成為自動太空飛行和載人太空飛行的先驅。在製造多座位宇宙飛船、發射軌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蘇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個國家。蘇聯和俄羅斯宇航員保持著滯留太空的世界紀錄。
1960年5月15日,蘇聯發射第一個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繞地球一圈,成為世界第一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近兩年俄羅斯發生的航天事故
1963年6月16日,蘇聯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6號繞地球飛行48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別列亞耶夫和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進入太空,這在人類史上是第一次。列昂諾夫系著5米長的保險繩,在艙外供停留12分鍾,成為第一個走出飛船、在太空自由飄動的人,被譽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3日,蘇聯宇航員科馬羅夫乘坐聯盟1號升空,第二天在地面墜落,降落傘的繩子糾纏在一起,科馬羅夫不幸遇難,成為在空間死亡的第一個人。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這是人類送入近地軌道的第一個實驗室。蘇聯還發射了第一顆生物衛星。
1988年12月9日,蘇聯第一個太空郵電局在和平號軌道空間站上開業,郵件只限於在空間站上工作的宇航員的家信及特種紀念郵件。
蘇聯宇航業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因在於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重視,斯大林執政時期確定了「要把落後的農業國家變為工業國家」的思路,提出「掌握了技術的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二戰期間,蘇聯全民動員保衛國家,但大學生、科學家不是動員對象,從而為國家保留了科學力量。在實施太空計劃期間,蘇聯有138個研究所、幾百個工廠服務於這項計劃,總人數達到數萬人。

2000年2月12日,俄羅斯質子火箭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成功,並把一顆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上述史實展示著蘇聯宇航業輝煌的歷史,但是由於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連續出現的經濟危機,宇航業的正常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宇航業,航天部門的國家撥款減少了13至14倍,但航天部門通過國際合作,增加了預算外資金。作為世界宇航業的大國,俄羅斯的雄厚科技實力舉世公認。38年來,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共發射了3000多顆衛星。80年代初期是衛星發射事業的黃金時期,平均每年發射110至120顆衛星,比同期世界其它國家發射衛星的總和還多。在作為宇航業尖端技術的軌道空間站技術方面,俄羅斯領先於美歐等西方國家數十年。80年代進入太空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已圍繞地球轉了5萬多圈,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至1997年初仍在正常工作。
俄羅斯學者在飛往其它天體──月亮、金星(蘇聯自動儀器在這里進行了「軟」著陸)方面的成就卓著,並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俄羅斯不僅在載人飛行方面保持著領先地位,在研製火箭發動機、航天器小牽引電子發動機方面,也處於先進行列,它的火箭在造價和可靠性方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
美國
20世紀初,R.H.戈達德開始研究和試驗固體火 箭,後發表著作論證向月球發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轉向 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並於1926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 汽油為推進劑的液體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T. von卡門等人也開始研製液體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繳獲的德國V—2火箭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導彈。陸軍在W.von布勞恩等德國專家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 箭,1949年開始研製「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 火箭(「紅石」導彈作為第一級)發射衛星的「軌道器」計劃。美國海軍利用V—2火箭技術研製「海盜」號探空火箭,並從l949年開始 飛行試驗。美國空軍於1954年開始研製「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 並提出以這種導彈為基礎發射衛星的方案。為了不影響彈道導彈 的研製,美國決定由海軍以「海盜」號探空火箭為基礎,研製發射衛 星的「先鋒」號運載火箭。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促使美 國在執行「先鋒」號計劃的同時抓「軌道器」計劃。1958年1月31 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諾」1號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為了加速發展航天事業,美國在1958年 2月成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並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 航天活動的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61年開始實施「阿波羅」登月 計劃,1969年7月首次把兩名宇航員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 從1972年起,美國航天活動的重點轉向開發和利用近地空間,並 開始研製太空梭。1982年11月太空梭進行首次商業飛行。

美國的航天活動包括軍用和民用兩個部分,分別由國防部和國 家航空航天局負責。國防部和國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獨立的科研和 試驗機構、發射基地和測控系統,並與政府其他部門、高等院校和私 營企業廣泛協作。美國主要的航天器發射場是空軍東靶場、西靶場 和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從1958年到1984年底,美 國使用了8種運載火箭:「先鋒」號、「丘諾」號、「紅石」號、「雷神」號、 「宇宙神」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土星」號和太空梭,共發射 了1019個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資約1700億美元。

人造衛星應用

從1958年至1984年底,美國共發射人造地 球衛星923顆,包括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其中應 用衛星約佔加呢。60年代初和以後,相繼發射了偵察衛星、氣象 衛星、導航衛星和測地衛星。1964年8月19日發射了世界第一顆 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使衛星通信進入實用階段。從70年 代起,預警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相繼投入使用。到80年代,在繼續 改進原有幾種應用衛星的同時,又發射了廣播衛星、跟蹤和數據中 繼衛星等。

載人航天

從1961年至1984年底,美國先後實現了5項載人航天計劃,完成46次載人航天,耗費約500億美元。1961年5月 A.B.謝潑德乘「水星」號飛船首次完成軌道飛行。1961年9月組 建約翰遜航天中心,它的任務是設計和製造載人飛船,選拔和訓練 宇航員。印年代實現了「水星」計劃、「雙子星座」計劃和「阿波羅」 工程。通過前兩項計劃,解決了載人上天和返回的問題,試驗了飛 船的軌道機動、交會、對接和宇航員出艙活動等技術,為實施「阿波羅」工程奠定了基礎。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後有6艘 「阿波羅」號飛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員在月面上進行了科 學考察。70年代美國重點實行兩項計劃:『『天空實驗室」計劃和航 天飛機工程。1973。1974年間以「天空實驗室」為空間活動基地, 先後有3批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上去工作,開展了生物學、天文學、地球資源勘測和生產工藝方面的實驗。太空梭於1972年 開始研製,1981年4月首次試驗,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測

美國深空探測的目標是考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和行 星際空間環境,重點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1958。1968年間先後用「先驅者」號探測器、徘徊者」號探測 器、「勘測者」號探測器和「月球軌道環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 攝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為實現載人登月提供了科學資料。 火星探測器主要有「水手」4號、「水手」6號、『『水手」7號和「水手』,9 號以及「海盜」1號和「海盜」2號。1962年發射的「水手」2號和 1967年發射的「水手」5號先後在離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 處掠過,測量了金星的大氣密度和表面溫度。1972年3月2日和 1973年4月5日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分別於 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過木星,探測了木星的輻射帶和大 氣層,拍攝了木星極區的照片。「先驅者」10號於1986年穿過冥王 星的平均軌道,成為飛離太陽系的第一個航天器。1977年發射的 「旅行者」l號和「旅行者」2號於1979年飛臨木星,首次臨近觀80年和1981年先 後飛近土星,拍攝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關於土星環結構的新資料 並發現了土星的新衛星。

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歷史簡介
水星-紅石3號於1961年5月5日發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員。太空競賽
前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將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送入太空之後,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業發展。國會受到此一史潑尼克危機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採取行動,但艾森豪總統與其顧問團則認為應該更審慎地考量,在數個月的商議後,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全新的政府機構,以領導所有非軍事太空行動。

美國的第一顆環地球人造衛星「探索家一號」在1958年1月31日發射升空。同年7月29日,艾森豪總統簽署了NASA的成立,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NASA以擁有46年歷史的研究機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的四個主要實驗機構與其中80名成員改組而成。由在戰後遷移美國的前德國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所領導的德國火箭計劃,對於美國進入太空競賽領域有著重大的貢獻,被譽為美國太空計劃之父。陸軍彈道飛彈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軍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組織里。

航天計劃
水星計劃
雙子星計劃
阿波羅計劃
太空實驗室
太空梭
國際空間站 (與俄羅斯、加拿大、歐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開發局合作)

星座計劃
原計劃中,在水星計劃和雙子星計劃結束之後的阿波羅計劃啟動,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員送入月球軌道(並未計劃登月)。肯尼迪總統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應該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使得阿波羅計劃被迅速調整。阿波羅計劃也就變成了載人登月計劃。雙子星計劃很快變成了為復雜得多了的阿波羅計劃提供輔助航天器技術的任務。

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在月球表面行走包括阿波羅1號中美國第一次有宇航員犧牲的事件,阿波羅8號首次航天器環繞月球的壯舉在內,8年的初期准備之後,阿波羅計劃為阿波羅11號派遣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於1969年7月20日登月並於7月24日返回做好了准備。在踏出登月艙之後,阿姆斯特朗說道:「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到1972年為止,共有12個宇航員登月成功。

美國太空總署贏得了登月競賽,但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證國會批准高額預算的來自公眾的關注和興趣。約翰遜總統下台之後,美國太空總署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被派到華盛頓游說政客。作為後續計劃,建立宇宙空間站,建立月球基地,並在1990年前由宇航員登陸火星的想法被提出,但是土星火箭和阿波羅計劃所使用的設備卻無法支持這些目標。阿波羅13號氧氣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點損失全部3名宇航員的性命,引起了全國上下的注意和關切。盡管阿波羅計劃一直安排到阿波羅20號,阿波羅17號為她的母計劃畫上了句號。這個計劃因為預算緊縮(部分因為越南戰爭的高額支出),和建造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計劃而結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研活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氣象在航空技術方面,主要從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① 空氣動力:紊流學、翼型、 超音速飛行等。② 推進技術:燃燒與燃料、雜訊及其傳播、計算流體力學、渦輪機械部件研究。③ 材料與結構:復合材料、高溫材料、動態載入與氣動彈性、結構分析等。④ 航空電子學和人素工程:制導/導航、航空電子學、飛行管理和模擬技術。

NASA的長遠目標:在利用航空航天技術以滿足國家需要方面起領導作用;利用新型空間遠距離通信能力於公眾服務事業;保持美國民用和軍用航空優勢;繼續進行科學探索以及加強對宇宙、太陽系和地球環境的了解;人造衛星的應用,人造衛星研究和技術發展; 將航天技術和知識轉移以用於一般工業。目前NASA主要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包括:

航空航天技術:實現航空航天領域技術和工程革命,開發更加先進、更加安全的航空技術,增強運載能力,降低輻射和雜訊;革新航天運輸系統,降低成本,增強安全性並進行商業開發。

人類航天探索與開發:探索空間前沿,開發能夠讓人類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間,對宇宙進行商業開發,分享探索帶來的經驗和益處。

地球科學:開發一個了解地球科學系統,探索它對於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情況的反應,提高氣候、天氣和自然災害預測水平。

宇宙科學:負責與天文有關的項目,研究太陽系以及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等。

㈥ 20世紀5大尖端技術成果是什麼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
術: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
源、材料、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
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
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
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
人工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
52年第一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
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
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
年代的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
代以來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
初發展到核磁共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
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
原理,並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
1942年,布勞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
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
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
宙飛船,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
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
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航天飛
機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
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
去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
生存環境的影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
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
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
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
歷了第一代(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
代初)和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
等發展階段,80年代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
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
發展。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
則進入了千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
的運算速度已達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
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
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
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
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
料,用發光強度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
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
器(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
77年)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
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
伯和史密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
和「連接」;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
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
征、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
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
制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
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
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
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
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
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
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㈦ 20世界五大尖端技術成果是什麼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
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
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
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
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
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
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
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
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
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
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
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
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
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
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
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
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
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
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
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
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
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
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
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
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
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
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
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
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
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
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
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
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
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
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
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
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
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
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
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
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
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
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
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
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
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
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
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
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
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
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
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
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
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
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
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
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
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
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
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
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
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
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
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
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
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
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
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
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
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
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
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
(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
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
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
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
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
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
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
(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
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
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
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
地利用生物資

㈧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幾年科技發展迅速,在很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雙向驅動已成為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下面就是我國近幾年在科技突破上取得的傲人成績。

中國大飛機:2017年5月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民用客機試飛成功。

造島神器:2017年11月3日,亞洲最大絞吸挖沙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下水,相比之前的絞吸挖沙船,「天鯤號」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將更多的泥沙送至更遠的目的地。以「天鯤號」為代表的新中國系列絞吸挖泥船現在是南海快速吹填造陸的主力軍,在永興島、美濟島、永暑島等8個島礁建設中得到應用,依靠其強大的挖掘能力,打通了堅硬環礁口門,在不到20個月內吹填造島近14平方公里、增加永陸面積17倍,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

5G的到來:2019年2月18日,「全國首個5G火車站」在上海虹橋站啟動建設。2019年3月30日,全國首個行政區域5G網路在上海建成,隨著首個5G手機通話的撥通,上海也成為全國首個中國移動5G試用城市。

最後,我們要堅信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讓科技強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更加充分展現,最終讓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早日實現。

㈨ 我的家鄉作文600字

我的家鄉
昔日塵土飛揚的公路已沒有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水泥馬路。走在馬路上,你一定會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五年前,這兒還是自行車的天地,現在已經成為汽車的海洋了。各種各式各樣的汽車無所不有,有紅色的小轎車,黃色的麵包車……十字路口還亮起了紅綠燈,馬路兩邊,百花爭艷,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外,有百貨商場、摩托車專賣……在房頂上,高大的廣告牌,展示著我們海虞優秀的工農業產品。啊!變了,變了,我的家鄉變了!
以前,海虞的人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乘車千里迢迢地去常熟城裡購買。現在好了,著名的常客隆、如海超市開到了家門口,貨架上商品琳琅滿目,高中檔次的應有盡有,滿足各層次的消費要求,買東西再也不用犯愁了。啊!變了,變了,我的家鄉變了!
人們的經濟收入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幢幢式樣新穎的樓房拔地而起,還真吸引人呢。瞧!牆壁色彩五顏六色,有粉紅的、淡黃的、淺綠的……讓人看了眼花繚亂;再數數有幾層,一層、兩層,甚至有三層。房頂上都裝著太陽能熱水器,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牆壁上還都掛著空調。啊!變了,變了,我的家鄉變了!
再過二十年,我相信,我的家鄉將成為江南的一顆璀璨明珠!
我的家鄉坐落在伏牛山腳下的一個小縣城————欒川縣(古名鸞州)。黨的春風吹進了我的家鄉。喚醒了家鄉的人們。從此我的家鄉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昔日,我的家鄉不過是一個小縣城,路大多都是柏油路,坑坑窪窪的,非常不方便,到了夏天走在上面腳下軟哄哄的,有時還會把鞋子粘掉。殘留在我腦海里的房屋,都是土房子,高高矮矮,有錢的人蓋樓房,沒錢的人始終守著他們的老房子
。那時候,不說買轎車了,買得起摩托車或電動車就算是不錯得了,人們都很少買新衣服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會慰勞一下自己,用一句不是太貼切的話,叫:「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現在,我的家鄉在飛速得發展後,與昔日相比,那簡直是天地之別呀!只看那馬路又寬又直,能容得三輛車通過。房屋一座比一座漂亮,一座比一座高。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吧!那教學是一流的,建築更是一流的。就連北京也有我們學校的照片。現在的人也不像以前那樣落後了,人們都在追求著買高級轎車呀,買漂亮房子呀,總之什麼好買什麼。現在的衣服也很漂亮,人們總是隔三差五地去買衣服,簡直是:「新三天,舊三天。」我的家鄉不僅有這些變化,而且隨著人們旅遊意識的提高還開發了許多很有知名度的旅遊景點呢!比如:雞冠洞、龍峪灣、重渡溝等等還有很多很多。我們隨時歡迎全國各地遊客的到來,我們會用最熱情的方式招待他們。
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要讓家鄉變得更美,更發達。
家鄉,我愛你美好的一切,更愛你那永遠不老的面貌喜看家鄉巨變

閱讀全文

與藍飛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