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磁測數據的處理與解釋
(一)磁測數據的處理
在環境與工程測量中獲得的磁測數據的處理與解釋方法與礦產勘查中數據處理與解釋方法基本相同。數據處理大體上可分為濾除干擾的一般處理和提取信息的專項處理兩類。一般處理的目的在於濾除干擾,得到能客觀反映磁場面貌特徵的基礎圖件。專項處理的目的在於盡可能多地提取有效信息,或改變異常形式,以便於解釋及與地質等綜合信息的對比分析。
專項處理方法大致分成三類:
1)位場轉換處理方法,如化極處理、磁重轉換等。
2)突出「平緩場」弱變化的處理方法,如自適應濾波、互相關濾波等。
3)劃分區域場與突出局部異常的方法,如上、下延拓,求導與積分,匹配濾波等。
需指出的是,上述處理方法的應用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
另外針對某些特殊情況,常用以下與高精度磁測相匹配的數據處理技術,避免處理精度不夠對有用信息的損失。
1.磁異常弱信號提取技術,增強異常分辨能力
在利用磁異常進行地質問題調查中經常會遇到有用異常被干擾所淹沒而難於分辨,所以弱異常的提取在磁異常解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於有用異常經常與干擾頻率相近,所以採用統計方法可能更合適。如採用最佳檢測系統與自調節濾波提取弱信號等。
2.航磁低緯度化極與變磁傾角化極
為解決航磁低緯度化極的不穩定性問題,人們研究了許多方法,綜合起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頻率域方法;另一類是空間域方法。比較起來,頻率域方法計算速度較快,但化極精度不夠高。空間域方法精度較高,但由於涉及求解大型方程組問題,只能處理小面積數據,實用性差,近年來對空間域方法做了進一步改進,但在提高速度的同時也降低了精度,總的來說這類方法速度提高很有限。對於頻率域方法提出了各種改進措施,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低緯度化極效果得到改善,但其精度仍有待提高,所以簡便高精度的低緯度化極方法仍是今後需要研究的問題。
當航磁測區南北方向跨度大時,全區按一個磁傾角處理就會產生較大誤差,所以必須考慮按實際地磁傾角變化的變磁傾角化極。目前在頻率域解決此問題的途徑有兩種:一是把全區磁化傾角變化做統一處理的全變傾角化極;二是把測區劃分為若干條帶的小區,小區內地磁傾角取平均值,而後依次用每一小區的磁傾角對全測區數據做化極,最後將各帶的處理結果拼接起來得到分帶變傾角化極。由於全變傾角化極中對傾角變化規律的簡化和分帶化極的拼接處理等都將影響結果的精度,進一步研究高精度實用的變傾角化極方法仍是十分必要的。
3.磁異常曲面延拓
位場曲面延拓,對中高山區磁場的解釋特別重要。國內外專家已提出過多種基於等效源層(空間域)曲面位場延拓方法。實際工作中由於磁測數據量大,特別是航磁在處理大量數據時常要花費大量計算機時,遇到分塊處理拼圖造成的不夠精確等問題,因此這些方法還不便在生產實際中推廣應用。在頻率中研究快速實用的曲化平方法是一個有前景的方向,將位場表示為泰勒級數譜,採用迭代法逐次逼近求出平面上的場值。平面可以通過起伏面,但只有當延拓高度較小時才適用。
4.不同深度磁場的劃分
為了提高磁場的垂向解析度,研究沿深度的分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目前已有匹配濾波、正則化濾波、補償圓滑濾波等多種方法,但所得結果還不能與深度有定量的對應關系,可採用適合位場特點的小波變換方法以及深度濾波方法。
(二)磁異常的推斷解釋
磁異常的解釋比較復雜,因為磁異常形態取決於諸多因素,如物體的幾何形態、物體所處位置上的地磁場方向、組成物體岩土的磁化方向、相對於物體軸向的測線方位等。因此,在解釋磁異常時,要特別注意分析磁異常的平面特徵和剖面特徵。磁異常反演可以採用比較成熟的一些反演方法,如特徵點法、切線法、梯度積分法、矢量解釋法、線性反演法等。
1.幾種簡單形體的磁異常特徵
(1)柱狀體的Za曲線特徵
在自然界中的火山頸、筒狀體等均可看作為柱狀體。在北半球向北傾斜的柱狀體基本上都是順軸磁化,磁化方向由柱頂指向柱底,即柱頂為負磁極,柱底為正磁極,其他地方無磁極分布。當柱體截面積很小並向地下延深較大時,柱底正磁極在地表產生的磁場可以忽略,這時就相當於一個負點磁極(單極)產生的磁場。在通過正上方的剖面上,Za曲線的特徵如圖4-3(a)所示。由圖可見在柱頂上方出現Za極大值,曲線兩側對稱,且向兩側逐漸減小,遠處趨於零,但不出現負值。柱頂上方的Za平面等值線特徵是以柱頂在地面投影為圓心的一系列同心圓,如圖4-3(b)所示。若柱體延深有限(雙極)或斜磁化時,Za曲線呈不對稱狀,且在傾斜一側,或在產生正磁荷的一側出現負值。
圖4-3 柱狀體的Za曲線異常
(2)球體的Za曲線特徵
自然界中的囊狀體、透鏡體、充有磁性礦物的溶洞都可以近似看作為球體。一個均勻磁化球體的磁場等效於一個磁偶極子的磁場。圖4-4和圖4-5分別為垂直磁化和傾斜磁化Za異常曲線圖及斷面上磁力線的示意圖。垂直磁化的Za異常曲線呈對稱狀,極大值在球心正上方,兩側逐漸減小,且出現負值,遠處趨於零。球頂上的平面Za等值線形狀是以球心在地面投影為圓心的一系列同心圓,中間部分為正值,外圍等值線為負值。斜磁化的Za異常曲線呈不對稱狀,兩側負值不相等,當磁化強度向右下傾斜時,Za極大值向左移,右側負值幅度較大。其等值線形狀傾斜側變密,另一側變疏。
圖4-4 垂直磁化球體的Za曲線
圖4-5 傾斜磁化球體的Za曲線
(3)板狀(脈狀)體的Za曲線特徵
自然界中的層狀體、脈狀體都可近似地看作為板狀體。當板狀體的頂面埋深小於上頂面寬度時,為厚板,反之為薄板,薄板和厚板的磁場特徵基本類似。當M的方向與層面平行時,稱為順層磁化,斜交時稱為斜磁化。
當板狀體無限延深且順層磁化時(單極線),主剖面上Za曲線特徵同單極的異常形態類似(圖4-6),只是異常梯度變緩,寬度增大。在平面上,Za等值線的形狀呈條帶狀。在斜磁化時,Za異常曲線呈不對稱狀,當板狀體傾角小於地磁場傾角時(圖4-7),Za曲線極大值向右偏移,左側出現負值。其他情況可自行分析。在等值線平面圖上,Za等值線呈具有一定走向的條帶狀,一側為正值,另一側為負值。
圖4-6 順層磁化板狀體Za曲線
圖4-7 斜磁化板狀體Za曲線
(4)接觸帶的Za曲線
垂直接觸帶走向的測線上,Za異常曲線的特徵(圖4-8),在磁性岩層一側出現正值,且延續較長范圍,非磁性岩層一側出現負值。
2.磁異常的定性解釋
(1)磁異常解釋的步驟
在磁異常圖上,首先是根據勘探任務,從異常的規模、形態、梯度、峰值高低等異常特徵入手,確定哪些是與勘探任務有關的有用異常,哪些是與勘探任務無關的干擾異常;然後用區域校正的方法消除干擾,突出並繪制出有用異常。在解釋過程中還應密切結合工區的地質和其他物探資料,綜合對比分析,從中找出引起磁異常的地質因素。最後對有意義的異常,可做定量或半定量計算。
圖4-8 接觸帶的Za曲線
(2)磁異常特徵與地質體之間的關系
磁異常的形態與地質體的形狀、磁性強弱、產狀等的關系,可綜合如下:
如果在等值線平面圖上磁異常沿某一方向延伸較遠,說明該磁性體為二度體,長軸方向即為磁性地質體的走向。當磁異常無明顯走向時,說明磁性體可能為球、柱等二度體。磁性地質體的規模可根據異常范圍大致確定。
在Za等值線平面圖上,如果發現在正異常周圍有負異常,一般由有限延深的磁性地質體引起;如果只在一側出現負值,則由無限延深斜磁化地質體引起;如果在正異常周圍不出現負異常,則為順層(軸)磁化無限延深的地質體。
磁異常幅值的大小與地質體的磁化強度成正比,且隨地質體的體積增大而增加。當M和體積一定時,磁異常隨地質體的埋深加大而減小,且曲線梯度小,異常范圍加寬。
另外,根據磁異常等值線平面圖還可以圈定地質體在地面投影位置。當Za曲線呈對稱狀時,高值帶一般出現在磁性地質體正上方;當異常曲線不對稱時,極大值相對於地質體中心有偏移,這時地質體中心在地面的投影位於極大值和極小值之間。
3.磁異常的定量解釋
(1)特徵點法
該法主要用於簡單形體求解。對於無限延深順軸磁化的柱體(單極),可用下式來求頂面埋深h: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式中:x1/2為原點(極大值點)到半極值點距離。
無限延深順層磁化的板狀體頂板埋深h為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水平圓柱(偶極線)中心埋深h為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2)切線法
切線法是一種近似的經驗方法。其特點是,方法精度不高但速度較快。具體做法是通過曲線極大值、極小值及曲線兩翼拐點分別做五條切線,如圖4-9所示。利用拐點切線與極值點切線交點的橫坐標來求磁性體埋深h,其關系式為
圖4-9 切線法原理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式中:xj、
(3)選擇法
該方法也稱理論曲線與實測曲線對比法。它是根據實測曲線和地質資料分析,初步確定地下磁性體的產狀、體積及埋深,然後利用理論公式計算出其異常曲線,並用此理論曲線與實測曲線進行對比,如果兩曲線基本特徵一致,說明原確定的磁性體參數符合實際情況;若差別較大,需要進一步修改有關參數再計算理論曲線,再對比,以逐步逼近實測曲線,直至兩曲線吻合為止。此時假定的各參數即為實測磁性體參數。具體計算方法多採用量板法或計算機處理。
2. 簡述血型測定原理及操作步驟
原理:根據紅細胞膜表面有無A抗原和(或)B抗原,將血型分為A,B,AB,O型4種。可利用紅細胞凝集試驗,通過正反定型准確鑒定ABO血型。所謂的正定型是指用標准抗A抗B分型血清來測定紅細胞上有無相應的A抗原或(和)B抗原;所謂的反定型,是指用標準的A型、B型細胞來測定血清中有無抗A和(或)抗B。
操作步驟:玻片法正定型
1、 取清潔玻片1張,用蠟筆劃成方法,標明抗A,抗B,分別滴家抗A,抗B血清在相應的方格內,再加受檢者紅細胞1滴,混勻。
2、 將玻片輕輕轉動,使血清與細胞充分混勻,連續約1-5MIN,肉眼觀察有無凝集反映,也可以用低倍鏡觀察結果。
3. 資料處理與解釋成果
首先運用近場校正軟體對原始數據進行了近場校正;然後通過空間濾波的手段,可以平滑地表局部異常源的影響,從而減小靜態效應。另外,還利用了平移法,將有明顯靜態效應的整條曲線平移到正常值位置。在做了上述處理後,再利用圓滑反演軟體進行正式反演。
CSAMT法接收機所採集到的原始數據,只是對應一系列頻率的沒有考慮裝置特性的平均視電阻率值,不能准確地反映地下地層的真實電性特徵;必須結合收發距r的大小,AB偶極的長度,發射電流的大小,采樣間距等裝置的詳細數據進行合理的反演計算,才能得到對應地下不同深度處的電性分布剖面。在反演時採用了整條剖面的圓滑反演技術。
如圖2所示,8線電阻率(ρ)斷面圖及地質解釋。1740~1860低阻異常(<2000 Ω·m),異常平面中心在1820點。地表岩體出露,經地表探槽揭露有含礦矽卡岩脈,推測為中寒武統楊柳崗組「殘留體」與岩漿岩脈相互穿插而破碎引起的。1940~2060低阻異常與南北向花崗斑岩脈對應,異常沒有圈閉。推測為寒武系地層穿插於岩體中形成破碎帶。1280~1440高阻異常區(>6000 Ω·m)是燕山期花崗閃長岩引起的,而它的東側中阻(2000~6000 Ω·m)花崗閃長岩屬於燕山期不同次侵入,都為成礦母岩。綠線為推測地質界線。440~1680 地表為楊柳崗組大理岩化灰岩、白雲岩,地表岩體接觸帶附近分布花崗斑岩脈及含礦矽卡岩脈。在地層內部也分布有矽卡岩礦化脈。
圖2 CSAMT法勘查8線綜合剖面圖
如圖3所示,0線電阻率(ρ)斷面圖及地質解釋。1760~1900低阻異常(<2000 Ω·m),空間分布范圍增大。異常中心在1840點,北側地表探槽揭露含矽卡岩礦化脈。南北向花崗斑岩脈帶經過此段。1420~1600高阻區(>6000 Ω·m)是楊柳崗組大理岩化灰岩、白雲岩引起,此地層出露於地表,形成獨立的異常中心,異常中心在1500 點。在地表與岩體接觸帶部位及地層內部分布大量的含礦矽卡岩帶、花崗斑岩脈。所以,該高阻異常是重點找礦區段之一。綠線為推測地質界線。1220~1420高阻異常(>6000 Ω· m)是花崗閃長岩引起的,與成礦關系密切,與東側中阻(2000~6000 Ω·m)花崗閃長岩電性差異明顯。西側黃柏嶺組地層中低阻(<6000 Ω·m)異常變化范圍亦大。接觸帶部位也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
如圖4所示,7線電阻率(ρ)斷面圖及地質解釋。1740~1960低阻異常(<2000 Ω·m)范圍收縮,埋深變淺。異常中心在1860點。1160~1500高阻(>6000 Ω·m)花崗閃長岩與東側中阻(2000~6000 Ω·m)花崗閃長岩接觸帶陡立。西側黃柏嶺組地層中低阻(<6000 Ω· m)接觸帶也較陡。1500~1620有一弱的低阻異常,可能為晚期花崗斑岩脈破碎帶引起的相對低阻,也可能為寒武系與岩體破碎帶。周圍分布多處礦化點。綜上所述,3條電阻率剖面圖對各地質體的反映基本對應,曲線形態吻合,證明CSAMT方法的有效性。從整體上看,初步了解礦區內的地層、構造與岩體的空間分布規律。綠線為推測地質界線。
圖3 CSAMT法勘查0線綜合剖面圖
圖4 CSAMT法勘查7線綜合剖面圖
圖5反映平面異常整體分布。西端中低阻(<6000 Ω·m)為黃柏嶺組地層;中段高阻帶為岩體和楊柳崗組大理岩化灰岩。圖5 表明,異常在此深度表現最全。1 號低阻異常較清晰,有較好的地質成礦背景,平面上也有較大空間;2 號高阻(>6000 Ω·m)異常反映完整,2 號高阻異常是已知礦賦存主體,其下部以及與岩體接觸帶附近還有很大的成礦空間。4號異常,地表揭露含矽卡岩礦化脈及大理岩;5號為高阻岩體中的低阻異常,可能存在隱伏地質體。
圖5 電阻率(Ω·m)平面等值線圖
4. 數據成果的檢驗
數據成果是分等成果在數據表格上的聚合,具有結構復雜、記錄數多、涵蓋面廣的特點。數據成果有嚴格的數量特徵要求,是圖件成果承載的空間及描述特徵信息的基礎和補充。數據成果檢驗的主要內容分為基本情況、指標體系及權重、分等相關參數、系數成果、分等指數成果、等面積和標准樣地。主要採用專家經驗法、實地校驗法、查閱文獻資料法、野外施測驗證法、相關分析法和回歸分析法等方法。
(一)綜合分析驗證
對數據成果中的基本情況、指標體系及權重、分等相關參數、系數成果等採用綜合分析驗證,即先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咨詢農業部門專家,檢驗其合理性,再通過實地校驗及專家驗證,最終達到數據的可靠。
(二)野外實測驗證
野外實地驗證著重檢查分等各參數和階段性成果與實際相符的程度。自查工作人員按照農用地分等成果檢查內容進行實地核查,主要是針對分等指數的檢驗。
在所有分等單元中隨機抽取不超過總數 5%的單元進行野外實測,將實測結果與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如果與實際不符的單元數小於抽取單元總數的 5%,則認為計算結果總體上合格,但應對不合格單元的相應內容進行校正;如果大於 5%,則應按工作步驟進行全面核查、校正。
以九龍坡區為例,在所有分等單元中抽取 144 個單元,佔分等單元總數的 6%,進行野外實測,以標准樣地為標准,根據主觀判斷確定農用地的等別。對野外實測等別結果和計算出來的分等結果進行兩個獨立樣本的檢驗,所得的相關系數為 0.84,故可以認為這兩種分等結果無顯著性的差異,分等成果總體上合格。
表 3-29 隨機抽取的野外實測分等單元的分布狀況表
(三)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一般是假定因變數為正態分布的隨機變數,而自變數為無概率分布的非隨機變數。因此,在作回歸分析之前必須對每一個數據做正態檢驗。最直觀的正態檢驗就是 P-P 概率圖。P-P 概率圖是根據變數的累積比例對所指定的理論分布積累比例繪制的圖形,它是一種直觀的探查樣本數據是否與某個概率分的統計圖形相一致的方法,如果被檢驗的數據符合所指定的分布,則代表樣本數據的點簇在一條直線上。以九龍坡區為例,其結果見圖 3-31。
圖3-31 重慶市九龍坡區樣點利用等指數P-P概率圖
1.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回歸分析的前提條件,只有兩變數間存在顯著相關性時回歸分析才有意義。因此,進行回歸分析之前先進行相關分析。下面以九龍坡區標准糧產量和利用等指數為例,利用 SPSS11.5 對兩變數作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 3-30,標准糧產量與利用等指數的相關性達到顯著水平。
表 3-30 重慶市九龍坡區標准糧產量與利用等指數相關性分析表
** 說明在 0.01 的顯著性水平下的雙尾驗證為顯著性相關。
2. 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可以採用線性或非線性回歸方法,在分析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做出合理的解釋。同樣以九龍坡區為例,以標准糧產量作縱軸,利用等指數作橫軸,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如圖 3-32。對回歸分析作 F 檢驗,結果見表 3-31。
圖3-32 重慶市九龍坡區標准糧產量與利用等指數相關關系圖
表 3-31 重慶市九龍坡區回歸分析 F 檢驗表
5. 下面是四名成年人的血液常規化驗報告單的數據和血型鑒定表,請回答下列各問題並把相應檢查人的字母代碼填
(1)貧血指的是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或血紅蛋白的含量過低.紅細胞的正常值為:3.5×1012~5.5×1012個/升,而患者A的紅細胞數量為2.9×1012個/升,低於正常值,此人可能患有貧血.
(2)血小板的正常值為1.5×1011~3.5×1011個/升,而C的測定值為0.7×1011個/升,此人血小板的含量低於正常值.由於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故此人摔跤後身體出現青紫斑,皮膚劃破後出血不易止住.
(3)輸血時必須注意血型的選擇,應該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但在緊急情況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輸給任何血型的人.B為A型血,故輸A型血.緊急情況下可輸異型血型為O型血.
(4)白細胞的正常值為:5.0×109~10.0×109個/升,而B的測定值為13.5×109個/升,高於正常值,由於白細胞具有防禦疾病的功能,能吞噬發炎部位的病菌,故B身體的某個部位有炎症,可以注射或口服消炎葯治療.
(5)靜脈有的分布在較深的部位,有的分布在較淺的部位,四肢靜脈的內表面上有靜脈瓣,如果用橡皮筋捆紮手臂,靜脈就會隆起;手臂上的一條條「青筋」就是靜脈.
故答案為:(1)A(2)C(3)B、O型血(4)B(5)靜脈
6. ABO血型鑒定結果分析
這當然不是你自己弄啊,一定要到醫院讓測試對象啊!
鑒別方法(1)鹽水凝集法:①玻片法:操作簡單,適用於大量樣品檢查,但反應時間長;被檢查的最低血清抗體滴度,不容易引起紅細胞凝集,因此不適合反向定型。 ②管法:由於離心作用可加速凝集,反應時間短,並且,通過離心力的手段可以使紅細胞與密切聯系,並促進凝集,適合應急的健康檢查。 (2)微凝膠柱方法:用在微柱的凝膠介質的相應抗原紅細胞抗體的免疫凝集反應的方法。血型抗體是單克隆抗體,添加試劑,樣品可直接或通過觀測與血液具有特殊離心機後肉眼分析。該操作標准化,定量移液管,以確保結果的准確性。
的Rh的Rh血型系統一般是指D抗原的檢測,根據患者以D抗原的紅細胞進入Rh陽性和Rh陰性是否。
蛋白水解酶(包括菠蘿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無花果酶,胰蛋白酶等),菠蘿酶介質法為例:
⑴取菠蘿蛋白酶1G,加入100ml磷酸鹽緩沖液pH5.5的徹底動搖在37混合℃水浴30
血型 min,取上清液離心即1%菠蘿酶溶液後。放置4℃冰箱儲存。
⑵被檢控制的紅血細胞和紅血細胞,用生理鹽水沖洗一次(紅細胞溶血除外),配成5%的紅細胞懸液。
⑶取一小管15,三排管的用C,C,D,E,E順序標記。
⑷排1號各加抗C血清,前兩個加抗c血清,前三加抗D血清,前四加抗E血清,前五次加抗-E血清和1滴。
⑸每個管的第一行,加入一滴紅血細胞懸液各加的前兩行的紅血細胞的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加前三行的紅血細胞進行測試。
⑹各管加1%,每行菠蘿酶液1滴。
鹽水介質法⑴管法①取小試管3,注意抗-D,另一個是標記陽性對照,最後一個顯著的負控制; ②在室溫下反應鹽水抗D血清各1個以上試管中加入一滴; ③抗D試管中加入1滴5%至紅血細胞被扣押(生理鹽水血清)
血型匹配的懸掛,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分別加入正合適的管紅血細胞和紅血細胞上的負下降; ④輕輕混勻,於3000r/min離心15秒; ⑤取出輕輕擺動觀察有無凝集。
⑺混合,置於37℃保溫1h觀察艙,無結塊,應找出原因。
7. 血型的鑒定的意義
血型鑒定:紅細胞血型 有26個血型系統,包括紅細胞抗原400多種。與人類輸血關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統,其次是Rh血型系統。
1.ABO血型系統及其亞型:ABO抗原受控於H、A、B基因,不同個體紅細胞膜上表達不同的抗原,形成了A、B、O、AB四種正常型別和許多亞型。ABO血型系統的共同特點是紅細胞上含有某種抗原,紅細胞上就不存在對應的抗原。ABO血型系統正常型別和絕大多數亞型個體均符合這種規律,故可根據此規律用血型單克隆抗體檢測紅細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標准紅細胞檢測檢者血清中的抗體(反定血型)來判斷被檢者血型。此外,體液中還存在小分子可溶性ABO血型抗原的型物質,為半抗原。可通過被檢者唾液中型物質的檢定來輔助鑒定血型。
2.Rh血型系統:Rh血型能識別的抗原共43種,常見的抗原有五種,分別是D、C、E、c、e。此系統與ABO系統不同的是很少有天然抗體,大部分抗體均由免疫刺激後產生。由於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故常以其存在與否定為Rh陽性或陰性。
3.其他血型系統:臨床還可見到MNSs系統、P系統、Lewis系統、Diego系統、Kell系統、Ii系統等十分罕見的血型系統。 血型鑒定 臨床上一般常做ABO系統血型和Rh(D)抗原檢查。ABO血型鑒定判斷。
【臨床意義】
1.溶血性輸血反應:①ABO血型鑒定主要用於獻血與輸血,如硬獻血者與受血者血型不同則引起嚴重的溶血性輸血反應;②Rh陰性的患者輸入Rh陽性和血液後,可刺激病人產生免疫性抗體,當再次接受Rh陽性血液時,可造成溶血反應甚而導致病人死亡。
2.新生兒溶血症:「O」型血母親孕育A型或B型血胎兒時,或Rh陰性的母親孕育了Rh陽性的胎兒後再次妊娠時,即可導致新生兒溶血症;若Rh陰性孕婦曾輸過Rh陽性血液,則第一胎就可發生新生兒溶血症
3.某些原因不明的輸血反應時,應考慮少見的血型抗原刺激。
4.ABO血型與遺傳有關,故在法醫學上常用於親子鑒定。 白細胞血型 白細胞膜上的抗原可分三類:一是紅細胞血型系統抗原;二是白細胞本身所特有的抗原;三是與個體各組織共有的抗原,即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又稱組織相容性抗原(HCA)。目前HLA被檢出的抗原分7個系統,共148種,又被分為HLA-Ⅰ類和HLA-Ⅱ類抗原。此類抗原在輸血、妊娠,特別是組織器官移植中意義重大。 常用的HLA鑒定方法有:血型血清學方法、微量淋巴細胞毒方法、混合淋巴細胞培養法。 【臨床意義】
多用於鑒定白細胞抗原抗體,檢測T(B)淋巴細胞上HLA-A、B、C等Ⅰ類抗原和DR,DQ等Ⅱ類抗原,器官移植中的配型試驗等。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膜上除具有ABO血型系統抗原和HLA-Ⅰ類抗原外,還有自身特異抗原。目前公認的血小板抗原有7個系統,13種。血小板血型鑒定常採用:①血小板凝集試驗;②補體結合試驗;③抗人球蛋白消耗試驗;④免疫熒光試驗等。
【臨床意義】為鑒定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檢驗方法之一。 配血試驗 交叉配血:病人血清加獻血者紅細胞,獻血者血清加病人紅細胞,二者均無凝集、證明血型相同且無其他特殊凝集素,可輸血;否則不可輸血。 輸血
1.輸注全血:用於急性失血、嚴重創傷、手術和嚴重貧血的患者。
2.成分輸血:根據病人的病情需要,選擇所需要血液成分進行輸注。
⑴紅細胞制劑:①慢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後全血細胞減少、失血量較少的中小手術,可輸少漿血和壓積紅細胞;②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性貧血,可輸洗滌紅細胞;③為預防對HLA抗體引起的發熱反應,可輸少白細胞的紅細胞懸液。
⑵白細胞制劑:用於粒細胞缺乏症所致嚴重感染,特別是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早產兒、新生兒敗血症。
⑶血小板制劑:用於血小板缺乏或功能異常的病人,以預防或控制出血。
⑷血漿:用於擴容、維持血漿滲透壓、糾正低蛋白血症等。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降低、術後傷口滲血的病人,宜採用新鮮血漿。
⑸凝血酶原復合物、Ⅷ因子:用於甲型血友病病人及維生素K缺乏病引起的凝血障礙。
3.自身輸血:可於術前抽自身血,於手術時回輸入體內,或回收術中大量出血,經處理後輸入體內,不僅節約大量血源,而且減少感染疾病機會和防止異種抗原導致的免疫反應。
4.血漿代用品:維持正常血容量及血漿膠體滲透壓,給機體提供營養物質。
5.血液代用品:用於出血性疾病、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升高血壓、擴張血管的作用。
6. 造血生長因子:①慢性腎功能不全的貧血和血液透析病人,以及外科手術,因患腫瘤而貧血的患者,可輸入紅細胞生成素(EPO);②嚴重感染、粒細胞減少患者可輸入粒-單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③血小板減少的患者,可輸入血小板生長因子。
7.換血療法:用於血型不合所致重症血管內溶血性輸血反應,重症新生兒溶血病,農葯、化工原料、葯物等所致的嚴重昏迷,以及暴發性肝炎引起的肝昏迷等。
8. ABO血型鑒定的實驗報告 求答案~
主要是抗原抗體反應的結果。
血型是因為紅細胞表面含有的抗原類型不同,如果你是B型,說明你的紅細胞表面含有B抗原。抗原如果碰到相應的抗體(抗B凝集素),便會產生抗原抗體反應,也就是紅細胞的凝集反應。如果說明你是B型血,肯定是與標准血清抗B一側的發生凝集,而沒有在另一側凝集,也就是只和B凝集原發生凝集反應,因而判斷你是B型血。
9. 鑒定血型的基本方法有
鑒定血型的基本方法因不同血型而異,大致可分三類:
血清學方法
大部分血型使用此法驗出。根據抗原、抗體相互作用的原理,如被檢細胞與某種特異性抗體起反應,說明該細胞有相應抗原;如不反應,表示無該抗原。因此血清學方法,只能檢出能產生抗體的血型抗原。
抗原抗體在體外作用的形式有許多種,故不同血型有不同的鑒定方法。檢查紅細胞血型用凝集反應(包括鹽水凝集試驗、酶處理紅細胞凝集試驗、抗球蛋白凝集試驗);檢查白細胞血型用細胞毒性試驗;檢查血小板血型用補體結合和抗球蛋白消耗試驗;檢查可溶性血型物質和免疫球蛋白的同種異型用凝集抑制試驗;檢查血清型用免疫擴散和免疫電泳。天然抗體(抗A、抗B)可用已知A、B型紅細胞檢測。
生物化學方法
鑒定紅細胞酶型和某些血清型常使用電泳技術。由於各種蛋白質或酶蛋白分子大小不同,所帶電荷有差異,可由電荷泳分離,然後經過特異性染色,顯示出不同的帶或線條。根據這些帶的位置和染色深淺不同,區分出各種型。
細胞培養方法
如果兩個人的白細胞抗原(主要是HLA-D和DP抗原)不同,他們的淋巴細胞在混合培養時會發生增殖反應。據此原理,使用混合淋巴細胞培養方法檢查HLA-D抗原;使用預處理淋巴細胞分型方法檢查HLA-DP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