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教下簡歷裡面的「學術科研成果」怎麼填
自己發表的論文,或者和導師一起做課題、實驗等都可以填上去
2. 有什麼方法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布出去
如果你想公開你的成果,可以往國內的一些刊物上投稿,如果能夠通過,就可以在該刊物上發內表。容如果你的成果不想公開,或者要申請專利,就咨詢當地的科技局,有成果科,咨詢他們,看他們的意見如何。不過申請專利成功後,暫時沒有人買你的專利,每年你要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維持你的專利。自己拿主意吧。
3. 科研立項申請中「預期成果」一欄怎麼寫
論文的預期結果一般在開題報告裡面,也就是論文的研究對象預期中期望能帶來的理論意義(比如開創性的理論研究方法,對某個理論或者計算方法的優化等)、經濟效益等。
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
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預期結果,可以使研究者明確研究的目的,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於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3)任何科研成果的問世擴展閱讀:
科研立項申請立論依據注意事項
(1)研究意義
一般指重要科學意義或國民經濟重要科技問題。選題決定其科學意義。學科的基本理論與應用問題,重大地質事件的形成機制,新理論與新方法。
(2)學術思想創新性
這是此部分的關鍵點,也是整個立項申請書的特色與靈魂。問題重要是前提,研究創新是基礎。要有明顯創新。了解過去與現在,提出問題的關鍵,通過研究策略與角度,方法與手段的革新在可行性基礎上進行風險性研究。
(3)立項依據
充分,科學性強。充分就是全面,深入,科學性強也即符合科學精神與原則,推論有邏輯性,依據客觀,代表性研究成果的選擇與意義分析。
4.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其中悟空是什麼意思
天宮: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是中國自助研發的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包括釋放伴飛小衛星,完成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的對接。
蛟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也是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2017年5月23日,「蛟龍」號完成在世界最深處下潛,潛航員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鍾,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
天眼: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被形象的稱作中國「天眼」。
悟空:「悟空」是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它具有能量解析度高、測量能量范圍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強等優勢,將中國的暗物質探測提升至新的水平。
墨子:指的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大飛機:大飛機一般是指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大型運輸機和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一次航程達到3000公里的軍用或乘坐達到100座以上的民用客機。
5. 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摘要:答: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包括總結、鑒定、應用、推廣和成果獎勵專等。 (1)科研屬資料的整理和總結:對所扶得的資料進行科學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便於統計分析。寫出學術性總結報告或學術論文及工作總結;(2)科研成果的舉定:由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鑒定;(3)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可提高護理質量與學術水平;
6. 最新的科技科研成果有哪些
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 科研成果的攻克與展現,彰顯了哪些中國力量
科研成果的攻克與展現,彰顯了中國的科研實力,說明中國在科研方面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8.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8)任何科研成果的問世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9. 科研成果怎麼發表
筆者不是生物學家,不敢對成果的真實性和價值意義妄加質疑。但是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克隆,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難點,也涉及倫理道德,這樣的成果是不是應該等待更多的檢驗和更權威的鑒定後再公布?千錘百煉始到金,科學家更應該有審慎的態度和謹慎的作風。
在這一事件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註:科研成果應該在何時、由何人、採取何種方式公布?
其實,通過大眾媒體宣傳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的組成部分。重大科研成果的告知,不僅能極大地鼓舞國人,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是科學家必須承擔的科普義務。而且,大部分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都來自於納稅人,納稅人有權知道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花得值不值得。
但是,科研成果的公布必須要謹慎。記得非典期間,有關非典科技成果的信息發布出現了一定的混亂狀況。某些科研機構一心想藉此搶占「科研高地」,匆忙公布了一些還未經檢驗和證實的所謂「成果」。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給公眾帶來了很多困擾,也給科學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種情況導致科技部在2003年7月出台的《關於加強國家科技計劃成果管理的暫行規定》中,對SARS成果的發布作出了特別說明:《規定》要求國家科技計劃重大成果由科技部統一發布及管理,項目承擔單位不得擅自發布。
其實,向公眾公布研究成果也有約定俗成的章法。科研成果只有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後,才會由所在科研機構、主管單位或相關機構出面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對外公布。
一定要等到學術期刊發表之後,是因為學術期刊都有由專家組成的審稿人團隊,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就意味該項成果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認可。這就好比要了解一個人是好是壞,主要還得聽別人的評價。若只是當事人自說自話,即便是好話說盡,大概聽者最多也不過是將信將疑吧。
然而,學術期刊也分等級,有個衡量術語叫影響因子。影響因子越高,期刊越權威;越權威的學術期刊,審稿人的水平越高,要求也越嚴格。相對應的,科研成果在何等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項成果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大眾媒體並不具備專業知識,在科技報道中主要也是依靠成果發表在何處來判斷其重要性和可信度。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自然》、《科學》是學術期刊中的翹楚,若論文登於其上,就是成果重要性、原創性的最佳詮釋,也更能令公眾信服。
一般說來,在我國,科研成果的發布者往往是研究機構或權威科技部門,而非科學家本人。這是因為我國的科研機構大多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因此所得成果大多為職務性成果,由所在單位出面才名正言順。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防止個別人炒作,很多科研機構也曾經出台相關規定,禁止個人向媒體發布科研成果。
這其中當然也有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國人的印象中,知識分子應該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筆者接觸過很多科技工作者,他們似乎認為對大眾媒體公布成果多少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往往避之不及。
筆者相信,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希望我國科學家能夠研發出更多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但是面對著公眾,科技工作者理應更加謹慎一些。
10. 在任何情況下,科學家都應該以自己的真實姓名發表科研成果對嗎
對科學家成果真實性的質疑,就是對科學家生命的謀殺。如果這個科學家,不想要自己的著作權,也可以不用自己的名字啊。
「因此,我們開始明白,在知識界引文與參考文獻的體制化慣例決非小事一樁。盡管通常普通讀者,即科學界和學術圈以外的非專業讀者,可能覺得頁下的腳注、後面的章節附註或者文獻引語是並非必要的累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東西對於此激勵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它在根本上體現著學術發表的公正性,而此公正性的確大大促進了知識的進步。」——默頓(Robert K. Merton)
科學並非一種個體經驗。它是共享的知識,基於對物質世界或者社會世界的某些方面的一種共同理解。由於這一原因,科學的社會規約(social conventions)在建立科學知識可靠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如果這些規約遭受破壞,科學的質量將受到損害。
在科學中被證明十分有效的社會規約起源於現代科學誕生的17世紀下半葉。那時,許多科學家對其成果設法保密,以防他人冒名據為己有。那個時代包括牛頓這樣的頂尖人物,均不願意透露其發現的內容,因為他們擔心別人也宣稱擁有優先權,這種擔心時常得到確證。
如何能夠既讓新發現公之於眾又能保障作者的榮譽,這個問題由奧登伯格解決了,他是倫敦皇家學會的秘書。他通過兩個途徑贏得了科學家的支持:在皇家學會《哲學會刊》上迅速發表;當作者的優先權受到質疑時,學會將出據有公信力的支持證據。奧登伯格還開創了將所投稿件送交專家評審以判定質量的實踐。從這些創新中誕生了現代科學雜志和同行評議(peer review)的慣例。
在學術雜志發表成果的另一重要性,可以解釋這樣的規約:第一個發表某種觀點或者發現的人,而非第一個發現者,趨向於獲得此發現的大部分榮譽。結果一旦發表,其他研究人員就可以自由運用,以擴展知識。但是,在結果變為常識知識之前,運用它的人有義務通過引證來標明發現者。以這種方式,科學家通過同行認可其成果的公開發表而得到某種獎勵。
成果發表之前,則適用於不同的考量。如果發現另外某人在享有專有權的基金申請或者投稿中利用了未發表的材料,那麼那個人就實質盜竊了他人的知識產權。在工業界,科研成果的商業權利,更多地屬於僱主而不是雇員,但是相似的規定也適用:研究結果
享有專有權,除非它們被發表了或者另外被公開發布過。
許多科學家願意慷慨地與同行討論他們的初步理論或者結果,甚至有些人為了促進相關的工作在公開發表之前願意向他人提供原始數據的復本。但是,並不能非分地指望科學家在任何時候都把數據和想法向他人公開。在研究的初始階段,科學家應當保守秘密一段時間,不把數據泄露出去。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此保密期間完善其工作,使自己對結果的精度和意義更有把握。
結果發表後,科學家希望數據和其它研究材料根據請求將可以與有資格的同事同享。確實,許多聯邦機構、雜志和專業學會,已經建立政策,要求研究材料共享。有時,這些材料數量太大、不實用或者要價太高,難以自由而迅速地共享。但是,在那些可以共享的領域中,如果某位科學家不願意與有資格的同事共享材料,就可能面臨不被信任或者不被尊重的危險。在某個非常需要依賴人際互動的專業中,由喪失信任而來的學術孤立,可能妨礙此科學家開展工作。
在同行評議的雜志上發表成果,依然是傳播科研成果的標准手段,不過,其他交流方式也微妙地影響著科學家如何發布和接收信息。人們更多地利用專業會議的牆報、摘要和講座,以及會議文集,在全文正式發表之前報告初步的結果。預印本和計算機網路使科學傳播變得更便捷、更高效率。這些新的傳播手段在許多方面,只不過是科學界原有的非正式交流方式的拓展和完善。它們在相當程度上,加速和改進科學的傳播與修訂,將會增強科學的活力。但是,種種發表方式,無論是新的還是傳統的,如果繞過了質量控制機制,那麼它們就有削弱規約的風險,而那些規約一直很好地服務於科學。
看一個例子:某科學家直接把重要而有爭議的結果散布給公眾,在此之前沒有將它們提交同行專家嚴格審議。如果這位研究人員犯了一個錯誤,或者此成果被傳媒與公眾做了錯誤解釋,那麼科學共同體和公眾可能做出敵對反應。此類消息透露給新聞界的恰當時機,應當是在同行評審完成之後,通常是成果在科學雜志正式發表之際。
有時,研究人員和資助研究的機構,對於結果的發布,存在不同的利益。比如,一位科學家的研究受到企業的資助,他本人可能想盡快地發表成果,而企業作為資助方可能想使成果保密,至少暫時保密,以便在公開之前取得知識產權。研究單位和政府機構業已啟動明確的政策,以減少在所有權ownership與獲取權access這類事務上發生沖突。
在具有潛在經濟收益的研究當中,成果的公開可以通過專利授予的方式維持。作為成果公開的回報,專利可使個人或者研究單位從一項科學發現中獲利。其科研成果可申請專利的科學家,對於研究的資助方負有特殊的責任。比如,他們或許需要讓他人對實驗室記錄本進行復核並簽署日期。他們或許也必須及時地向該研究之資助方的專利官員披露潛在的重要發現。
在某些情況下,諸如企業資助的專有性研究或者具有軍事敏感性的研究,公開傳播研究成果是不可能的。在此類條件下工作的科學家,需要找到其他的方式,以使其工作接受專業審查。保密成果的非保密摘要可以彌補沒有公開審查的欠缺,而對於別處的科研公開審查可保證科學成果的可靠性。恰當組織的評審委員會可以在保密的同時,檢查專有性研究或者保密性研究。
按:本文選自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美國醫學研究院下屬的科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委員會編寫的手冊《科研從業者指南:負責的科學》(On Being a Scientist:Responsible Conct in Research,沒有直譯書名)。它從科學社會的層面,簡明扼要地論述了科研成果的發表與公開,以及同行評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