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礦產勘查的發展階段與啟示
回顧100多年來礦產勘查的發展可以看出,人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和探索著某種模式或指導思想,以期實現礦產勘查的戰略目的,客觀上形成了礦產勘查的若干發展階段。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出發,對這些階段的劃分與描述不盡一致。我們根據有關資料的綜合,大致地將其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勘探——「找礦人」(1841~1900年)
在早期的勘探階段,找礦人在廣闊的原野上行走(例如帶著狗),試圖發現礦化的蹤跡。這相當於現代的踏勘,他們主要依據地表礦化露頭進行找礦,其中地表氧化帶便成為當時礦產勘查的最有利的標志之一。例如,在澳大利亞,由於風化層較厚,次生富集十分強烈,因此尋找次生氧化帶成為這一階段的最佳找礦方式。這一階段的地質找礦具有較大的偶然性。但這一時期發現的大礦床,後來都經開發成為重要成礦帶。
第二階段:發展——「傳統」找礦(1901~1944年)
在這一階段,基本持續上一階段的水平,主要依據地表露頭找礦。雖然開始了少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工作,但勘查者主要依據其經驗和地表露頭,地表的地質填圖已經得到了重視,對裸露區多次反復地地質填圖,以期發現地表的礦化,地質填圖成為此階段礦產勘查的主要手段。總體來說,從19世紀末到1944年,整個階段可稱為「傳統找礦」的時代。
第三階段:成礦理論的發展——理論勘查(1945~1972年)
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普遍加強了礦產勘查活動。在這一階段,新的礦床理論影響著同類礦床的勘查與發現。最初,最重要的是花崗岩成礦理論,幾乎所有礦床都歸結於與花崗岩同時形成的;即便對於那些未見到花崗岩的礦床,人們則大膽設想深部存在「隱伏的花崗岩岩基」,或者認為是「遠程成礦作用」的結果。後來,人們認識到許多礦床是受地層控制的,是在花崗岩以前形成的,於是便提出了海底噴氣、火山成因、層控等成礦理論。這些理論受到重視後,隨之發現了大批新礦床,如火山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含鈾礫岩,「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床」,「砂岩鈾礦」,「含銅頁岩」等。在這一階段,在礦區周圍主要開展半區域性的地質填圖工作,原子吸收技術的發展促使化探方法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地球物理方法也得到了發展與成熟。
第四階段:高技術發展與勘查——科學找礦階段(1973至現在)
在第三階段後期,在礦床發現速度加快的同時,礦產勘查費用的縮減、金屬價格的下跌,使得許多公司都放棄了對賤金屬礦床的勘查。1976年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壩Cu-Au-U礦床發現以後,促使很多公司重新對勘查產生了興趣。但在這一階段,找礦難度明顯加大,勘查者面臨著找隱伏礦的新任務,它既需要現代高新技術,又需要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我們將現代礦產勘查稱為高技術勘查——科學找礦階段。在這一階段,隨著全球構造和大陸岩石圈研究的發展,以及地球體系概念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將成礦作用置於岩石圈、地殼、整個地球乃至宇-地體系的發展與演化過程中來考慮。
在劃分上述階段的同時,有兩個基本事實是耐人尋味的。
一、所發現礦床的數量與礦床勘查階段的對應關系
P.拉茲尼卡(1997)對世界上337個巨型和超巨型礦床的發現時間作了統計分析(圖2-1)。從圖2-1可以看出,1945年以前發現的礦床共169個,占總數的50%,其後發現的礦床為168個,也只佔50%。若與上述階段劃分相對照,並用不同階段擁有的找礦理論和技術手段相對應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在「傳統」找礦階段以前和以後,所發現的巨型礦床在數量上是相當的。不過,1945年以後隨著找礦理論的更新和深化、技術手段的進步,礦床發現的速率增大了。同時也應該看到,1985年以後所發現礦床的數量相對地明顯減少了。
圖2-1 世界上337個巨型礦床和超巨型礦床的發現隨時間變化的直方圖和累積頻率圖
(引自P.Laznica,1997)
圖2-2 世界上12種金屬巨型礦床和超巨型礦床的發現隨時間變化的頻率圖
(引自P.Laznica,1997)
P.拉茲尼卡(1997)還對12種金屬的巨型礦床的發現數量與時間的對應關系進行了統計研究(圖2-2)。從圖2-2可見,若仍以1945年為界,Sn、Pb、Hg、Ag以及Zn等人類較早使用的有色金屬,在此前發現的數量較大,所佔百分比較高;Au礦床的發現數目是逐漸增高的,1945年前後百分比最大,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降低後,於20世紀80年代又呈高峰;Al、U、Be、Ni(Mo)礦的發現高峰均出現於1945年之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些金屬被人類開發利用較晚有關,與找礦理論和技術發展亦有密切關系;人類最早使用的Cu礦,其發現數目基本上是隨時間而增多的。值得注意的是,按照P.拉茲尼卡的預測,1985年以後,所有12種金屬礦床的發現數目(百分比)都將是降低的。
二、礦產勘查的成本不斷增大,「效益」減小
據加拿大自然資源部提供的資料,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勘查金屬礦床花費每加元所獲得的金屬價值總體來說是波浪式下降的(圖2-3)。20世紀50年代初期,找礦的經濟效益最好,花費1加元便可得到400加元的礦產值。到了整個80年代找礦的經濟效益最差,並達到20世紀的最低點;到了80年代晚期雖然略有增加,但仍然屬最低的時期,大約每花費1加元可獲得40加元的礦產值,只有50年代初期的十分之一。以賤金屬礦床為例,1955~1985年間每發現一個礦床的平均費用為21900萬加元,比1955~1978年的11100美元,大致增長了2倍多。這雖然是加拿大的情況,但亦可透視出世界礦產勘查「經濟效益」變化的總趨勢。
圖2-3 按1987~1991年平均不變價格計算花費每1加元發現金屬的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一些重要的啟示:礦產勘查的效果(發現礦床的數量和質量、勘查工作的成本效益)並不與礦產勘查階段的演進(主要是找礦理論和勘查技術的發展)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礦產勘查戰略的合理性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必然是與當時的地質-找礦環境和形勢、所面臨的主要找礦任務和難題、所擁有的找礦理論和技術相聯系的,很難、也不應該依其出現的先後論其「好」與「壞」,「先進」與「落後」;能解決礦產勘查所面臨的難題,取得當時條件下的顯著找礦成果,應是評價「礦產勘查戰略」的主要標志。
❷ 礦產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適應發展需要
新中國建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下,通過地質勘查行業百萬職工共同努力,礦產勘查工作獲得高速發展並取得巨大成就,不僅保證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且還為以後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但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我國目前面臨的礦產資源供需形勢是有喜有憂、喜憂相伴、日趨嚴峻的形勢。
(一)礦產資源形勢喜的表現
1.地質勘查高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42年來,我國地質勘查工作以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快的速度在飛躍發展。單位時間內所獲礦產勘查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在世界上也是先進水平。改革開放期間,在前30年基礎上,地質找礦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10年中探明儲量的礦種由132種增加到149種,新增了17種礦產。
(2)探明儲量大幅度增加。在45種主要礦產當中有40種礦產都新增加了數量不等的探明儲量,如石油增加101%,天然氣增加123%,煤礦增加47%,鉛鋅礦增加40%,金礦增加93%,銀礦增加80%,磷礦增加43%,硫鐵礦增加53%,高嶺土礦增加17%。
(3)發現了一大批礦產地。據不完全統計,10年內發現重要的大中型礦產地1450多處。其中重要的新疆塔里木盆地,經地礦、石油兩個部門隊伍的共同努力,現已證實是一個大型的油氣田;新疆准噶爾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東海、南海、渤海油田勘查也有一系列突破;陝西、內蒙古地區的神府-東勝煤田,探明儲量達2300多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鉛、鋅礦產勘查方面,如雲南金頂鉛鋅礦、甘肅廠壩地區鉛鋅礦、河北蔡家營鉛鋅礦、內蒙古白音諾爾鉛鋅礦,都被證實為特大型和大型鉛鋅礦;銅礦方面,如江西德興銅礦、永平銅礦、城門山銅礦、武山銅礦、銀山銅礦等五大銅礦新增儲量達800多萬噸,為在江西建設大型銅基地准備了充實的資源條件;新疆、福建在銅礦勘查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閩西紫金山銅礦和新疆阿舍勒銅礦均經勘查證實為大型銅礦;湖南柿竹園鎢礦和河南欒川鉬礦、黑龍江石墨礦、雲南和貴州的磷礦、廣東高嶺土礦都有新的成果;金礦勘查在老區和新區都有一系列重大進展,除山東、河南、黑龍江等幾個老區外,陝西、廣東、貴州、廣西、雲南、河北、新疆等許多省、區在金礦方面都有相當的遠景。
10年間在找礦方面的豐碩成果,不僅基本滿足了這10年的需要,而且為後10年的經濟建設准備了一定的資源基礎。
由於找礦取得豐碩成果,加上後續產業職工的努力,有力地促進了礦業生產和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1991年的原煤產量達10.8億噸,居世界首位;鐵礦石產量1991年達1.76萬噸,鋼產量1991年突破7000萬噸大關,達7057萬噸,居世界第3位;石油產量1991年達1.39億噸,居世界第5位;化學礦產品近10多年也有迅速發展,總量達16億多噸,是1977年前28年總和的1.5倍,1991年磷礦產量達2035萬噸,居世界第3位,硫鐵礦產量1335萬噸,居世界第4位,化肥產量居世界第3位;有色金屬產量也由原來在世界上占第7位躍居第4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建材非金屬礦業有了很大發展。從1979~1989這10年間,建材非金屬礦產品平均遞增率達10%以上,水泥產量1991年達2.43億噸,平板玻璃8596萬標准箱,均居世界首位。
2.我國礦產資源還有相當大的潛力
經過40多年全國百萬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發現了這么多的礦產,但並不是所有礦產都已經找出來了。據各方面專家多年研究和預測結果表明,到目前為止,除富鐵礦資源總的格局大體已定外,其他礦產都還有相當潛力。如煤礦,探明儲量為9000多億噸,而預測資源量從地表向下1500~2000米深范圍之內,約有43000億~51000億噸。
石油、天然氣方面,在我國西部地區和海域均有較大的遠景,東部老油田也有一定潛力可挖,在我國碳酸鹽岩地區找油也存在相當遠景。世界上海相碳酸鹽岩分布區占沉積岩總面積的20%,而其中的油氣儲量占總儲量的50%以上,產量佔60%以上。我國海相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沉積盆地面積的1/3以上,而目前我國除塔里木盆地外,在這類地層中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探明的儲量不到油氣總儲量的5%。當然,中國情況和其他國家情況不盡相同,但畢竟是值得深入研究與認真探索的一個重要領域。
再以金屬、非金屬礦產來看,世界上這類礦產不僅有相當大的比重產於前寒武紀地層之中,而且其中有一大批世界級規模的大型和超大型礦床。而我國在前寒武紀地層中找到的礦床要少得多,規模也相對要小得多。這也是值得我們深入進行探索的一個領域。非金屬礦的潛力就更大了。正由於還有相當的資源潛力,所以在進入21世紀以後,為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在資源方面還有一定的物質保證條件。
3.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1986年3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六屆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由於《礦產資源法》的頒布與實施,礦產勘查、開采補登記工作基本結束,做到依法勘查、依法開采,礦業秩序已基本好轉。以降低采礦貧化率、提高開採回收率和選冶回收率為內容的「三率」指標,已納入考核礦山企業指標之內進行考核。所有這些,對於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減少資源的浪費與破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礦產資源形勢憂的表現
一憂後備探明儲量不足。據專家們論證,按實現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來看,在45種主要礦產中目前已有10多種礦產探明儲量不能滿足要求。其中15種支柱性礦產(煤、石油、天然氣、鈾、鐵、鋁土、銅、鉛、鋅、金、磷、硫、鉀鹽、鈉鹽、水泥原料)中,目前有6種(石油、天然氣、銅、鉀鹽、煤、鐵)存在後備探明儲量不足,或地質工作程度不夠。此外,還有鉻鐵礦、鈷、鉑、銀、錳、金剛石、天然鹼等礦產,目前探明儲量也不能保證「八五」和「九五」的需要。若不從現在起切實加強礦產勘查工作,爭取地質找礦實現新的重大突破,再探明一大批後備礦產儲量,則到20世紀末,45種主要礦產中約有一半不能滿足需要。鑒於找礦有很大的風險性,而且隨著易找礦的不斷被發現,找礦難度將逐步增大,找礦成功率必將進一步降低;加上礦產勘查有很長的周期性,一般一個大礦自發現之日到提交勘探報告需要5~10年或更多一些時間,礦山建設到形成生產能力還要5~10年時間,而發現一個大礦需要的時間則更長,世界上一些大礦不少是經過10~20年不斷探索之後才發現的,我國塔北大油田,也是在經過地質和石油部門20多年地質勘查工作之後,才於1984年取得重大突破的。所以,現在的地質勘查工作,實際上主要是為21世紀初葉作準備的。因此,若不從現在起,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工作,那麼進入21世紀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就可能出現「無米之炊」或「等米下鍋」的嚴重局面。
二憂部分老礦山接替資源不足。由於探明後備資源不足,不僅制約著礦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影響到現有老礦山生產的維持。目前,我國已有一批重要礦山的生產進入中晚期,資源逐漸枯竭,生產能力相應消失。預計全國煤礦在20世紀90年代將報廢生產能力約1.9億噸,東部地區在2020年前將有20個大型礦山報廢;全國有色金屬礦「七五」期間已有42個坑口閉坑,消失年產金屬10萬噸生產能力,預計「八五」期間還將有31個坑口閉坑,消失10萬噸金屬生產能力;到2000年時,銅、鉛、鋅礦山生產能力將消失40%;全國大中型黑色金屬礦山預計「八五」期間將消失采礦能力1800萬噸;到2000年時,現有鐵、錳礦山生產能力將消失10%。資源後備儲量不足還直接影響礦山城市的社會穩定。遼寧阜新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能源城市,近年來礦井陸續閉坑,待業人員逐年增加,預計不到10年將有占礦務局1/3的6萬名煤礦工人待業,成為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全國有礦業城鎮300座,今後一個時期都會陸續面臨類似的問題。
三憂資源浪費大。一是開發中的浪費。一些地區亂采濫挖現象仍然存在。1990年,全國生產煤炭10.8億噸,消耗儲量匡算約40億噸。統配煤礦的礦井回採率約50%~60%,而鄉鎮集體煤礦及某些地方國營煤礦回採率只有10%~15%,許多小煤礦回收率僅10%,即采1噸,丟9噸。對綜合礦實行單打一開采也造成了很大浪費,據對1845個綜合礦山調查,50%的礦山有益伴生礦產利用率在25%以下,只有2%的礦山綜合回收率達75%以上;在400個大中型礦山中有75%的礦山沒有回收或沒有很好回收伴生礦產。加上整個開發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的限制與影響,採收率比較低。由於以上多種原因,造成資源總回收率很低。據1984年對全國3498個礦山的統計,資源總回收率僅30%左右,70%的資源白白丟掉。與世界水平相比,資源總回收率低20%以上。可見,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的浪費是很驚人的。二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浪費。長期以來,我國走的是一條靠過量消耗資源發展經濟(資源耗竭型)的道路。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從1957~1988年,我國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8.6倍,而同期消耗的能源增長了16倍,生鐵增長26.3倍,鋼材增長29.5倍,水泥增長54.8倍。另據1985年的材料,我國每1萬美元的國民收入,消耗能源20.5噸標准煤,為美國的2.6倍、日本的5倍、原聯邦德國的10倍;每1億美元國民收入,消耗銅、鋁、鉛、鋅4種主要有色金屬,為發達國家的2倍。此外,資源二次回收利用率也很低。水資源的利用率也是很低的,大部分的水用了一次就排走了。由上可見,生產過程中資源消耗和浪費也是很大的,這也加劇了日趨嚴峻的資源形勢。
總之,礦產勘查成績巨大,但國家經濟建設對資源需求更多,礦產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
❸ 主要礦種勘查成果——銅
新發現礦產地42處(圖18),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145處(圖19)。新增查明資源儲量(333及以上)308.5萬噸。
圖19 2006年銅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個數及勘查程度結構圖
西藏驅龍斑岩型銅礦區進一步擴大礦床規模,共控制銅資源量790萬噸,平均品位0.496%;伴生資源量鉬50萬噸、銀5932噸。
雲南中甸地區鑽孔控制斑岩型厚大銅礦體,查明礦體厚度550~801米(未揭穿礦體),銅品位0.50%,整個礦體控制長2200米、寬600米,可新增銅資源量50萬噸以上。
青海雜多縣納日貢瑪銅(鉬)礦普查,發現13個銅礦體、8個鉬礦體,其中3個銅礦體、2個鉬礦體估算資源量(333+334)銅46.2萬噸、鉬12.5萬噸,銅平均品位0.34%。
安徽南陵縣姚家嶺銅鉛鋅礦普查,在礦區東部完成鑽探6695米(9個鑽孔,6個見礦),開辟了銅陵礦集區東段和南陵盆地交接地帶找礦新區,並進一步擴大礦床規模,礦石品位銅0.91%~2.76%、鋅2.4%~3.0%、金3.4~30克/噸,新增銅鉛鋅資源量(333)超過20萬噸。
❹ 銅礦資源勘查成果
西昆侖銅礦勘查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主要在喀什地區的葉城縣、莎車縣、澤普縣、塔吉克自治縣,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區的阿克陶縣、烏恰縣一帶開展工作,進行群眾報礦、踏勘和路線地質找礦,工作粗略而簡單,形成了一些礦點檢查報告。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集中於烏恰、阿克陶等地區,工作程度以踏勘、礦點檢查以及普查為主,少量詳查、勘探,這一階段勘查成果豐碩,評價了蓋孜特格里曼蘇(小型)、花園(小型)、庫地(礦點)、木吉卡拉洞(礦點)等銅礦床,並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銅礦勘查資料。如:《新疆阿克陶縣蓋孜特格里曼蘇銅礦普查檢查報告》、《新疆烏恰縣花園銅礦床最終總結地質報告》、《新疆葉城縣庫地磁鐵礦--黃銅礦礦點檢查報告》、《阿克陶縣木吉卡拉洞銅礦踏勘小結》。
進入80年代,由於銅礦資源的開發利用條件不佳,銅礦的勘查沒有新的投入,僅開展了一些銅礦資源的綜合研究工作。礦產勘查已由以銅為主轉向以多金屬為主,同時還評價了一批非金屬礦產。形成了一些以銅為主的多金屬普查報告和綜合研究報告,如《新疆阿克陶縣群1∶5萬以鐵、銅為主區域調查地質報告(1980年)》和《新疆阿克陶縣卡拉瑪銅礦金、銀踏勘簡報》及《新疆阿克陶縣卡拉瑪銅礦金銀補充采樣地質報告》等。
進入2000年後,市場對銅礦資源的需求日趨旺盛,銅礦勘查又逐步興起,但銅礦勘查僅限於商業性投資,規模較小。這期間形成新疆阿克陶縣沙子溝銅礦普查、新疆烏恰縣花園銅礦普查、新疆阿克陶縣托卡依銅礦普查、新疆阿克陶縣土根曼蘇銅礦普查地質報告、新疆烏恰縣楊樹溝銅礦普查報告、新疆烏恰縣薩哈爾銅礦普查報告、新疆烏恰縣楊葉銅礦普查報告、新疆阿克陶縣卡拉庫里銅礦普查報告、新疆烏恰縣壓根銅礦普查報告、新疆烏恰縣沙里拜銅礦普查報告、新疆阿克陶縣希倫口銅礦生產地質報告、新疆烏恰縣薩熱塔什西段銅礦普查報告等一大批旨在取得采礦合法手續為目的地質勘查工作,僅在原地質工作的基礎上,補充少量工作以滿足地質報告的要求。本時期地質工作僅採用簡單地質填圖、探槽工程及化學樣采樣工作,手段單一工作綜合性不足,深部及成礦機理研究不夠深入,不夠系統。
表3-1 西昆侖成礦帶銅礦分布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❺ 主要礦種勘查成果——鐵
新發現礦產地115處(圖16),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190處(圖17)。
圖16 2008年鐵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數量結構圖(單位:處)
圖17 2008年鐵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個數及勘查程度結構圖
青海省格爾木市尕林格鐵礦普查,獲得鐵礦石資源量(333)以上1.15億噸,其中,新增資源量(333)0.25億噸。
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接替資源勘查,探獲平均品位約45%的富鐵礦0.4億噸。
河北省灤南縣馬城鐵礦地質詳查。可新增鐵礦石資源量(334)約8億噸;長凝鐵礦普查,可新增鐵礦石資源量(334)3億噸以上。
遼寧橋頭鐵礦可新增鐵礦石資源量(332+333)17億噸,平均品位31.33%。
安徽泥河鐵礦基本完成礦區勘探,目前控制鐵礦石資源儲量1.2億噸以上。
山東省兗州市顏店地區鐵礦普查,在千米之下探獲厚大鐵礦體,破解多年來的磁異常之謎,目前顏店礦段已控制鐵礦石資源量10億噸。
❻ 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的巨大成就是礦產勘查者長期奮斗的結果
縱觀我國近80年來地質事業的發展歷史,也是一部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創業史。在這期間,前40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由於政治黑暗,經濟凋零,民不聊生,地質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到新中國建立之前,全國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員僅800餘人,其中地質科技人員不到300人。地質技術裝備也十分缺乏和落後。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技術條件下,地質工作者從中華民族的大局出發,歷盡艱辛,堅持開展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8種,先後發現了白雲鄂博和攀枝花鐵礦、玉門老君廟油田、淮南煤田等一批重要礦產地。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開拓了光明的前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開始把地質工作納入國家計劃軌道。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前後)成立了地質部,各工業部門也相繼建立了地質機構,從此我國地質工作進入了大轉變、大發展時期。「一五」期間,圍繞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有重點地開始了礦產普查勘探工作,提交了一批可供工業設計開採的儲量和勘探報告。不但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初期對礦產資源的需要,也為大規模地開展礦產勘查工作打下了基礎。1956年以後,為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展開了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勘探工作,開始全面地有計劃地探索祖國的地下寶藏。經過42年來的發展,到目前地礦部門職工總數已達4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20%。全國地勘行業職工總數達110萬人,其中從事礦產勘查工作的職工將近76萬人,主要開展能源礦產地質、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地質工作,專業工種比較配套,技術裝備和施工手段比較齊全。40年來,經過廣大礦產勘查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我國礦產勘查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發現礦產171種,近20萬處礦產地(點),有探明儲量的礦產159種。世界上目前已知的礦產在我國已均有發現。我國已知的重要礦產中有煤、鎢、錫、鉬、鉍、銅、銻、鉛、鋅、汞、鐵、釩、鈦、稀土、硫、磷、石棉、石墨、螢石、菱鎂礦、重晶石等20種礦產的探明儲量居於世界前列,有的則占絕對優勢。還查明地下水資源量8700億萬立方米/年。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產資源總量豐富、品種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45種主要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價值居世界第3位。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礦業和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全國已建成國有礦山8000多座,鄉鎮個體礦山23萬多處。其中有一大批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的礦產基地,如大慶、勝利油田,東海、塔里木即將成為新的重要接替基地;四川攀枝花和內蒙古白雲鄂博鋼鐵工業基地,江西、山西、安徽、甘肅等地的有色金屬基地;大同、兩淮、神府-東勝煤田等等,都是以礦產勘查工作為先導發展起來的。伴隨著一系列大型礦產地的發現和開發,形成了300多個以採掘業、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重化工業為主體的新興城市。從而為我國立足本國資源為主,自力更生地在我國建立獨立的而不是依賴於別國的經濟體系創造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地質勘查工作的進展不僅基本保證了新中國成立40多年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准備了一定的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
在這期間,雖然經歷了「大躍進」時期出現的地質工作簡單化的困難,經歷了十年動亂的災難,也經歷了某些國家的歧視和封鎖。但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特別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廣大地礦工作者,堅信社會主義,獻身地質事業,克服種種困難,推動礦產勘查工作蓬勃發展,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奠基作用。歷史事實充分說明,沒有礦產勘查工作者的長期奮斗,就沒有蓬勃發展的礦業和能源、原材料工業,也就不能立足我國資源為主、自力更生地在我國建立獨立的而不是依賴於別國的經濟體系。
❼ 礦產勘查
(1)勘查投資持續增長
2012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1220.4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社會投資1021.6億元,佔地質勘查投資的83.7%;財政投資198.8億元,佔16.3%(圖2-12)。近年來,財政投資在全國地質勘查投資中所佔比重略有上升。
我國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747.2億元,同比增長10.8%,佔全部礦產地質勘查投資的61.2%;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473.2億元,同比增長6.7%,佔全部礦產地質勘查投資的38.8%。近年來油氣礦產地質勘查費所佔比重持續下降,非油氣礦產所佔比重持續上升(圖2-13)。在非油氣礦產勘查中,社會資金投入274.4億元,同比增長3.2%,所佔比重為58.0%,比上年減少2個百分點。
圖2-13 我國油氣礦產及非油氣礦產勘查投資變化
專欄7 國家將加強公益性油氣資源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公益性油氣資源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2012年底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油氣調查中心」)揭牌成立。作為我國唯一的公益性油氣資源調查專業隊伍,油氣調查中心承擔油氣資源基礎性地質調查、重點地區油氣資源戰略調查以及相關綜合研究工作,為國家油氣資源戰略、規劃、管理以及勘查開發提供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油氣地質基礎信息資料和公益性服務。
油氣資源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油氣資源需求增長迅猛,而國內油氣供給增長緩慢,利用國外油氣資源面臨諸多挑戰,油氣資源供給已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製約。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強調要立足國內,提高油氣資源保障能力。
目標與方向: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以支撐國家油氣資源管理、引領國家油氣資源調查、促進油氣資源勘查開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科學建設業務體系。
在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方面,油氣調查中心將開展油氣資源基礎性地質調查評價、重點地區油氣資源戰略調查以及相關綜合研究;開展頁岩氣、天然氣水合物、煤層氣、油頁岩、油砂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開展油氣資源調查評價相關國際合作與交流。
油氣調查中心主要承擔國家油氣地質調查綜合研究與工作部署研究,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研究、引進、示範與推廣,油氣資源調查評價相關技術規范與標准研製,以及海洋地質戰略研究、工作部署研究和綜合研究等工作。
(2)礦產勘查取得新進展
初步統計結果表明:2012年度我國固體礦產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共15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52處,中型礦產地102處。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按礦種統計分析看,其中,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53處,鐵礦24處,鉬礦18處,金礦18處,磷礦13處,鋅礦10處,銀礦9處,鉛礦7處,鋁土礦6處,銅礦5處,錫礦4處,鎢礦2處,銻礦和硫鐵礦各1處。2012年度我國18種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中有17種礦產有不同程度的勘查新增,只有鉀鹽沒有勘查增減。與2011年比較,石油、天然氣、鐵礦、鋅礦、鋁土礦、鎢礦、錫礦、銀礦、稀土礦查明資源儲量勘查新增有所增長,而煤炭、銅礦、鉛礦、鉬礦、銻礦、金礦、硫鐵礦和磷礦查明資源儲量勘查新增有所下降。
從各礦種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情況看,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5.21億噸,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9612.16億立方米,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勘查增加557.3億噸,鐵礦勘查增加37.3億噸,銅礦勘查增加319.2萬噸,鉛礦勘查增加338.7萬噸,鋅礦勘查增加642.7萬噸,鋁土礦勘查增加2.1億噸,鎢礦勘查增加84.1萬噸,錫礦勘查增加53.4萬噸,鉬礦勘查增加171.0萬噸,銻礦勘查增加16.4萬噸,金礦勘查增加518.3噸,銀礦勘查增加12517.6噸,磷礦勘查增加9.6億噸(表2-1)。從勘查新增大中型礦產地分布情況看,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貴州和吉林等地區。
表2-1 2012年度全國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勘查新增統計表
注:石油、天然氣為新增探明地質儲量。
專欄8 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成果豐碩
2012年2月,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在全國啟動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國土資源部全國工商聯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國土資源領域的意見》、《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快推進整裝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的通知》等文件,有效調動了多方面參與地質找礦的積極性。
3月,四部委共同組建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領導小組正式成立。
4月,為加快推進整裝勘查,評估了第一批47片整裝勘查區項目實施情況,跟蹤匯總勘查進展與成果。此外,遴選確定了第二批31片整裝勘查區,組織相關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編制整裝勘查區實施方案,暫停受理整裝勘查區內礦業權空白區的新立探礦權采礦權申請。目前,第二批新設整裝勘查區整裝勘查方案和礦業權設置方案已全部通過審批。
12月,為確保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三年目標的實現,國土資源部第28次部長辦公會審議通過了2013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工作部署。明確提出,找礦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礦產、緊缺資源和「三稀」礦產;突出重點地區和重點區片,除78片整裝勘查區外,還要加強重要成礦區帶的礦產調查評價。
一年來,我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局良好,進展順利,取得一系列重要戰果。全國新增石油探明儲量超過15億噸,為歷史上第三個新增儲量高峰;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近9000億立方米,為歷年探明儲量最高水平。除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明顯增加之外,煤炭和其他礦產資源勘查也取得積極進展。煤炭勘查僅新疆兩個煤田就查明資源量近1100億噸。內蒙古鄂爾多斯大營初步查明一個世界級超大型砂岩型鈾礦。鐵礦勘查也取得重要進展,鞍本地區新增資源儲量22億噸,攀西地區新增資源儲量12億噸。雲南普朗、西藏多龍、福建紫金山、新疆阿舍勒等地銅礦勘查取得新進展,全國累計新增資源儲量700多萬噸,河南、貴州、廣西鋁土礦勘查累計新增礦石量近4億噸。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三年目標確定的18個礦種,有16個已經可以確保實現預期目標。
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5.21億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10次超過10億噸的年份;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大於1億噸的盆地有5個,分別是:鄂爾多斯盆地5.24億噸,渤海海域3.13億噸,渤海灣盆地1.92億噸,松遼盆地1.11億噸,准噶爾盆地1.08億噸,
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9612.16億立方米,新增探明地質儲量超過300億立方米盆地有:鄂爾多斯盆地3458.05億立方米,四川盆地3440.74億立方米,塔里木盆地1567.36億立方米,鶯歌海盆地530.91億立方米。
煤炭勘查增加資源儲量557.30億噸。新發現煤炭大型礦產地29處,中型礦產地24處,合計53處。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資源儲量超過40億噸的新發現煤炭礦產地: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礦區漢水泉勘查區(117.4億噸);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礦區石頭梅勘查區(47.4億噸);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礦區庫木蘇勘查區(43.7億噸)。
鐵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37.3億噸。新發現鐵礦大型礦產地6處,中型礦產地18處,合計24處。新發現大型鐵礦產地:遼寧省鞍山市陳台溝鐵礦區(10.4億噸)。
銅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319.2萬噸。新發現大型礦產地1處,中型礦產地4處,合計5處。新發現大型銅礦產地:雲南省迪慶普朗銅礦區勘探報告56.7萬噸。
金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518.3噸。新發現大型礦產地3處,中型礦產地15處,合計18處。新發現大型金礦產地:山東玲瓏金礦田水旺庄礦區(60.3噸);新疆富蘊縣卡拉麥里1號金礦普查(31.9噸);陝西鳳縣八卦廟金礦(30.0噸)。
磷礦勘查增加資源儲量9.6億噸。新發現大型礦產地3處,中型磷礦產地10處,合計13處。新發現大型磷礦產地:四川雷波縣小溝磷礦區(3.7億噸);湖北宜昌市夷陵區楊家扁礦區(0.7億噸);雲南尋甸沒租哨磷礦區北段(0.7億噸)。
❽ 礦產勘查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盡管我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工作從總體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約束並未因此而緩解,有些還越來越突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在礦產勘查領域形成了一整套通過國家行政體系配置資源、保障資源供給的體制,形成了礦產勘查與公益性地質工作在大的地質工作框架體系內混合封閉運行、與礦業脫節的運行機制。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為了適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了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的新體制,但其中礦產勘查體制的改革成為建立地質工作新體制的重點和難點。受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轉型難度較大的影響,當前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勘查登記、礦業權交易活躍與資源增儲緩慢並存,在旺盛的需求條件下,卻沒有出現與之相適應的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的繁榮景象。市場需求與資源供給之間形成背離和反差,反映出礦產勘查的發展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或規范的問題。
2.3.1 礦產勘查的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國內礦產勘查的發展趕不上礦業發展的需要,礦業的發展趕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3.1.1 主要礦產資源儲量下降,大宗緊缺礦產資源儲量保障程度下降
近幾年我國資源供需缺口持續擴大,礦產品進口量大幅攀升,對國際原材料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由於主要原材料市場供不應求,幾乎所有原材料及其製品的價格急劇上漲,貿易逆差迅猛擴大。例如,2006年,我國礦產品及其相關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3 074.95億美元,同比增長27.58%。2007年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升至4 94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7%,佔到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2.7%。
近年我國礦產資源供需關系出現了「兩增兩減」的新特點:即礦產品消費迅速增長,超過了生產增長速度;礦產品進口量和進口額迅速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主要大宗緊缺礦產新增資源儲量趕不上消耗資源儲量,導致保有資源儲量不斷減少,保障程度降低;主要礦山產能減少,供需矛盾加劇。1999年以來,我國石油、鋼和銅的產量增長遠遠低於消費量的增長。其中,消費量年增長與產量年增長之比:石油為5倍以上,銅近3倍。同期,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則有所減少,鐵礦石資源儲量到2004年一直下降,銅礦的資源儲量增加緩慢。可見,礦產需求增長遠遠超過了生產量的增長,生產量的增長又超過了資源量的增長。以鐵礦石為例,到2010年、2020年我國鐵礦石的預測需求量分別為11億噸和13億噸,鐵礦石進口量分別為5億噸和6億噸,但到2004年這些數字均被突破,礦產品進口量和進口額迅速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主要礦產資源儲量不斷減少,保障程度降低。礦產儲量增長趕不上礦產儲量消耗,甚至出現保有資源儲量負增長。
2.3.1.2 礦產勘查特別是對非能源固體礦產的風險勘查投入增長緩慢
雖然這幾年礦產勘查投資主體趨於多元化,社會投入比重不斷上升,但據統計分析,真正對非能源固體礦產的風險勘查資金不多,增長緩慢。在礦產勘查投入方面,礦產勘查的資金投入占礦業總產值的比例偏低。
2.3.1.3 新發現礦產地(礦點)總體呈減少趨勢,重大突破不多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礦產勘查中的鑽探工作量大幅減少,每年的新發現礦產地也相應呈現減少的趨勢,2002年以後略有回升的趨勢(圖2.34)。
圖2.34 20世紀80年代以來礦產勘查新發現礦示意圖
2.3.1.4 商業性礦產勘查存在「吃老本」的現象,風險勘查比較薄弱
目前的探礦權設置多是建立在原先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成果基礎上的,依託過去已做過勘查工作、有相當基礎的項目,大部分都是20世紀80~90年代發現的礦產異常點或礦點,真正從事風險勘查的投入還不多,用於找礦空白地區的風險勘查或是普查的非常少。雖有很大成效,但多數屬於「吃老本」的類型,投資者看重的是礦產勘查成果開發的收益,對高風險的商業性礦產勘查過程並不熱心。在基礎地質工作較低的新區開展工作投資大、風險高,一般企業難以承受,工作十分薄弱。
從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看,對資源的強勁需求還將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資源開發的步伐也將越來越快,僅靠過去留下的家底是難以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的。因此,如何鼓勵、促進適當規模的資金投向新礦產地的勘查,是關繫到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難以迴避的一個重大課題。
2.3.1.5 老礦山資源危機,接替資源緊張
我國大部分主要生產礦山已進入中、晚期階段。據有關方面預測,其中鐵礦20年內實際生產能力將消失54%,九大有色金屬基地產能下降:到2010年鉛鋅、鎢、錫礦將下降61%~74%,銅也將明顯下降。重要礦產剩餘可采儲量總體減少。如雲南個舊錫礦,累計探明儲量200萬噸,經長期大量開采,目前礦山基礎儲量僅剩30.3萬噸,僅夠開采5年。礦山資源危機、接替資源緊張的狀況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關注。
2.3.1.6 礦產勘查資本不足
礦產勘查資本是勘查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要素和推動力。隨著地勘體制的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後,國家資本大量退出了礦產勘查領域後,由於體制、機制、政策、管理和歷史的慣性等原因,市場勘查資本沒有同步跟進,留下的一小部分開展公益性礦產調查(如地質大調查礦產調查評價、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遠不足以承擔推進和拉動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使命。國家資本退出礦產勘查後,社會資本投入明顯不足,造成了礦產勘查資本的缺位。此外,礦業資本市場尚不成熟,礦產勘查的風險資金只能靠直接投資方式籌集,間接籌集方式根本沒有啟動。
2.3.2 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難以滿足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需要
包括礦產調查評價在內的公益性地質調查是礦產勘查前期階段的地質工作,是必須由政府承擔的旨在降低後續商業礦產勘查風險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地質工作。但目前公益性地質工作無論規模還是提供的信息資料內容都難以滿足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3.2.1 我國地質調查工作程度低,西部地區工作程度很低
美國政府通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過去的100多年裡進行了大量的地質調查工作,全國地質填圖工作的基本比例尺已經達到1∶2.4萬(個別州為1∶10萬),工作程度遠遠高於我國。目前,美國地質調查局正在將地質、礦產、水、生物、測繪、地震等各個專業的數據集成在一起,形成國家層面的電子「地圖集」,向社會提供更高水平的信息服務。與國際上相比,我國地質調查工作程度較低,特別是西部地區仍然很低,質量缺乏保障。西部地區的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到「十五」末才基本完成,中比例尺物化遙工作程度還很低,極不能適應西部大開發的需要。全國1∶5萬地質調查只完成國土面積的18.8%,西部地區主要成礦區帶大部分地區沒有開展目前經濟建設和資源評價急需的1∶5萬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西部一大批礦化異常和遠景區尚待進行查證和初步評價。
2.3.2.2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程度低,難以滿足國家需求
由於經費不足,「十五」時期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未能在重點成礦區帶系統全面地展開。全國系統的礦產資源潛力預測尚沒有全面地部署工作,目前以地質大調查為主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力度,難於滿足摸清我國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礦產資源家底、促進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需要。例如,油氣和煤層氣資源調查工作,「十五」期間僅安排了綜合研究和戰略性研究工作,全國尚沒有開展油砂、油頁岩、地熱等非常規能源的調查評價。海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的部署零星,進展緩慢。重點成礦區帶1∶5萬化探工作是提供找礦基礎信息的重要基礎工作,但從1995年以來,全國1∶5萬化探部署很少,進展十分緩慢。重點地區的礦產遠景調查工作2004年才開始部署。
2.3.2.3 公益性地質調查資金不足
1999年,通過扎實的需求分析和精心論證,國土資源部組織全國專家提出了12年的《國土資源大調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的新形勢下我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國家目標和主要任務提出了規劃和部署。《綱要》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測算大調查需要總經費280億元,但實際批復的經費只有120億元(每年10億元)。由於大調查實際投入資金的總量與《綱要》目標的概算資金有很大的差距,《綱要》中提出的許多公益性地質調查任務難以全面部署開展。在「十五」期間,作為全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主要計劃——地質大調查專項計劃只能根據每年8.5億的資金進行部署安排,難以滿足盡快提高我國公益性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程度的總體目標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國家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需求逐漸增大,生態環境保護、城鎮化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維護海洋權益與海洋開發,特別是對當前中央要求盡快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保障程度的戰略任務,對公益性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質調查工作滲透領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從而使一些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無法部署安排,一些工作進展緩慢。例如,受經費投入不足的影響,中比例尺區域物化探進展速度嚴重滯後於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和地質找礦工作。到目前為止,中比例尺區域物化探工作嚴重滯後於地質找礦的需求。我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還有約430萬平方千米空白,1∶20萬航空物探還有約400萬平方千米空白,1∶20萬區域化探還有約200餘萬平方千米空白;區域物化探工作中異常查證程度較低。我國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調查工作程度極低,進展極其緩慢。開展我國獨特的大陸地殼深部的探測工作,不僅在深層次上對解決深部資源、地質環境的重大理論問題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發展地球新理論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物價上漲和工作成本不斷提高造成一些工作投入經費嚴重不足。目前地質調查面積性工作經費投入仍然沿用20世紀末的經濟狀況和物價水平,面積性調查和樣品測試費執行標准較低,制約了項目測試的投入,影響了項目工作的質量。
2.3.2.4 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的能力亟待加強
中央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尤其缺乏從事野外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人員,難以滿足當前的需要。省級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雖然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進度參差不齊。這支隊伍大多是為了承擔大調查工作,從各屬地化地勘單位分離出來的,隊伍建設受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進程和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由於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有些省級地質調查機構建設已有實質性的進展,但大部分沒有做實,全國2/3的地質調查院處於非實體或半實體狀態。
地質工作條件十分艱苦,裝備落後。西方大國和俄羅斯在20世紀60年代就普遍採用直升機進入人煙稀少和難進入地區進行地質調查,而我國進入這些地區開展地質調查,至今仍然靠的是簡陋的裝備,甚至是肩扛馬馱。
無論中央還是省級公益性地質隊伍,專業人才結構都不盡合理,公益性地質隊伍「老化」問題比較嚴重。目前從事野外工作的35歲以下的人員嚴重短缺,出現斷層。公益性地質工作特別是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待遇不高,野外一線人員嚴重不足。公益性地質隊伍中人才缺乏、流失嚴重。專業技術人員相對較少,管理、經營、後勤服務人員相對較多。在專業技術人員中,既能從事研究又能勝任野外調查工作的人員較少。
2.3.3 礦業權市場存在諸多問題
礦業秩序混亂。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缺乏保障。由於管理許可權的規定、利益上分配不均和管理不嚴格,各級政府部門對礦業權的管理目標不盡一致,事實上存在地方各級政府利益上的互相博弈現象,占而不探、以采代探現象比較普遍。
探礦權門檻較低。目前,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對探礦權人的資質沒有基本的技術要求,有償使用制度不盡完善。如中央一級的規定對礦業權使用費、勘查最低投入標准等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成不變,至今還沿用十年前的標准,與勘查階段也沒有直接聯系,對最低勘查登記區塊規定得不科學,不符合地質勘查工作投入的一般規律。加上探礦權市場退出機制尚不完善和規范,容易導致圈佔地盤、占而不探的局面,極不適應礦業權市場的發展。
對礦業權在理論上有不同認識,集中表現在對礦產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及其關系有不同認識;對探礦權的招拍掛(招標、拍賣、掛牌)問題主管部門與不同利益主體之間認識不一致。各地在運作探礦權的出讓和招拍掛方面程序復雜、環節多,也不一致,執法監督有待加強。在礦業權運作上,以礦業權市場為核心的市場體系還沒有形成,重一級市場,輕二級市場。
2.3.4 科技研發不能滿足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要
我國應用的礦產勘查的技術裝備總體上比較落後。比較先進的技術裝備大多從國外引進,多數研究處於模仿或引進研究階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調查技術較少。除了地球化學填圖工作以外,我國大多數勘查技術領域在國際上處於一般水平和落後水平,地球物理、遙感的關鍵技術需要從國外進口,難以達到一流水平。固體礦產勘查中使用的鑽探設備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的小口徑取心鑽探設備型號,對新的成熟的鑽探技術使用不多。國外在20世紀50~60年代就開始用汽車鑽、直升機用於難進入地區勘查,而我國這方面還十分薄弱。缺少相應的鼓勵機制和政策措施,影響了新方法新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例如「十五」期間,運用在國家大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中的技術手段和設備比較落後,亟待更新;評價技術方法手段較單一,缺乏多種手段的相互配合與驗證,影響了資源調查評價的效果。
服務於礦產調查評價與勘查的原始科技創新能力較低,對解決重大實際問題的支撐能力不夠,科研與勘查的融合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成礦有關的關鍵理論問題和礦產資源綜合開發綜合利用研究等方面不夠深入。我國一直沒有產生在世界上被普遍接受的重要成礦理論。
2.3.5 地質勘查人才流失、隊伍老化十分嚴重
地質人才短缺正在成為地質工作實現大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一方面,受前幾年地質工作不景氣等原因的影響,人才流失嚴重,老一代地質人才逐步離退,另一方面,後繼人才隊伍的培養又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地質工作發展的需要,能從事野外一線工作的技術骨幹少,人才斷層已經出現。特別是技術骨幹缺乏,已經嚴重影響到地勘工作的發展。當前國有地勘單位「新招收畢業生難、留住人才難」成為普遍現象。隨著地質工作任務的增加,地質人才普遍缺乏,特別是缺乏直接從事野外地質工作的骨幹人才,許多地勘單位為解燃眉之急,只能返聘離退休地質人才從事野外地質勘查工作。地質人才隊伍不僅數量不足、骨幹缺乏,而且結構嚴重失衡,中青年地質骨幹人才數量少,物化探、測量和鑽探等專業的技術力量極缺,技能型人才也比較缺乏,從事野外一線的高級地質人才十分短缺。
2.3.6 地質資料開發利用、信息化建設和服務能力不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2006年提供資料服務12375份次,按年工作日250天計算,每天平均服務量50份次,提供各類基礎地學數據與數字圖件服務15200幅次(摺合成1∶20萬圖幅)。2007年提供資料服務20190份次,每天平均服務量81份次。從以往地質調查成果服務對象的統計結果來看,目前地質資料館的主要用戶仍是專業地質調查工作人員,與社會需求和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面向其他產業部門和公眾的服務遠遠不夠。
我國地質資料數字化程度低,到2007年底只完成20%的館藏圖文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和服務進展緩慢。地質調查信息網路系統建設及地質資料信息、圖書檔案、博物展覽等社會公益服務工作亟待提升和加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公眾對了解地球資源與環境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利用高新技術,加強對地質資料的提煉與加工,向社會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益性地學產品與科普產品。
❾ 主要礦種勘查成果——金
新發現礦產地73處(圖31),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174處(圖32)。
圖31 2007年金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數量結構圖(單位:處)
圖32 2007年金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個數及勘查程度結構圖
甘肅省文縣陽山金礦詳查,提交金(333)金屬資源量42.7噸;(334)資源量40.0噸,陽山礦帶(332+333+334)總資源量達308.1噸。
陝西省鎮安縣東溝金礦詳查,獲得金(331+332+333)資源量81.05噸,伴生銀金屬量104.87噸。
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水泉溝—大南山二長岩雜岩體東部金礦地質普查,已控制金(333)資源量21.3噸。
黑龍江省東寧縣金廠礦區及外圍岩金普查,新增(333)資源量11.6噸,累計探獲(333)資源量63.41噸,已達特大型規模。
山東省萊州市新立礦區村西礦段金礦勘探,探明金(333及以上)資源儲量32.67噸。
甘肅省岷縣寨上金礦普查,新增金(333+334)資源量30.52噸,累計(333+334)資源量達74.71噸,屬特大型金礦床。
江西省德興市楊家灣金礦普查,發現並查明6條金礦(化)體,可新增金(333+334)資源量8.0噸,具大型以上遠景。
青海省澤庫縣瓦勒根金礦IV礦帶詳查及全區普查,可新增金資源量18.8噸,預計全面勘查後,瓦勒根金礦將達到大型礦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