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福建省社科成果獎

福建省社科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10-12 04:13:06

① 甘滿堂的文章

1
甘滿堂
簡介

甘滿堂,男,1969年生,安徽廬江人,中共黨員,社會學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後,

甘滿堂
人文社科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教授、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導師,校聘以科研為主關鍵崗二級(2010-2012),2011年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福州大學當代閩台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勞工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研究。[1]
2主要教育背景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攻讀福建地方史專業研究生,師從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為「福建社會經濟史研究」,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結構研究」,師從李強教授,獲法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園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後流動站聯合培養,合作導師林志揚教授)從事民營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閩發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管理顧問。
「2007年暑期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研究課程班」,主辦: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時間:2007年7月23—8月3日。
「第七屆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課程」,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社會學理論研究所、(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時間:2010年7月28日—8月6日。
3主持的研究課題
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廳課題:《新時期城市社區理論與福州城市社區建設實踐之研究》,經費0.3萬元。
2、2003. 9.—2004.6,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課題:《文化教育與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經費0.8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3T054。
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學人才基金項目課題:《福建民間信仰宗教社會學研究》,經費1.5萬元。
4、2004.2—2004.10,主持福建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招標課題:《福建省「十一五」期間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經費2.0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4009。
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專項課題「建設『和諧福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的子課題:《福建省建設和諧社會的現狀與基礎》,此課題後列入福建省科技廳2005年重大軟科學課題。
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經費6.5萬元,項目批准編號:05CSH005。2009年3月結題鑒定,等級為「良好」。
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加強福建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經費0.8萬元,項目批准編號2006B113。
8、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2008年終身教育研究課題」《構建村級社區學習中心的實踐案例研究》(一般項目)負責人。
9、2009年7月,《員工鄉土社會網對民營企業管理影響研究》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45批二等資助(以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後申請),經費3萬。
10、2009年8月,《當代閩台農村宗教信仰比較研究》獲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一般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09B106。
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發展改革委「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經費4萬元。
12、閩侯縣「上街南嶼南通」、「青口尚干祥謙」、「甘蔗荊溪竹岐」三鎮組團區域發展「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閩侯縣發改局委託。
13、2010.11—2012.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CRCS),經費2.5萬美元。
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保障農民工工資收入正常增長的社會政策研究》,經費15萬元,項目編號為:11BSH011。
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靈性資本與社會公益。
16、2012年7-8月,受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委託,開展福建省「中國城鎮化與勞動移民調查」。
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國人民大學委託,在福州市、長樂市等地開展「城鄉居民互助與志願服務」調查。
4獲獎情況
學術成果
1.論文《城市農民工與轉型期中國社會三元結構》,獲2001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論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離」——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模式存在的問題》(第一作者),獲得2009年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3.專著《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獲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個人榮譽類
1.2007年10月,家庭獲得福州市委文明辦組織的福州市第二屆讀書月「十大書香門第」的稱號。
2.2009年獲福建省委宣傳部、人事廳、社科聯組織評選的福建省第五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提名獎。
3.2009年獲得福州大學第五屆「十佳青年教職工」稱號。
5教學改革項目
1、校級教改課題《福州大學兩課教學網站建設》(第一批「福州大學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2000年9月立項2002年9月結題)項目負責人。
2、校級教改課題《〈社會學概論〉教學方法改革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學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負責人,2004年2月立項。
3、校級精品課程《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建設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04年12月。 4、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應用社會學》建設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05年11月。5、校級教改課題《社會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學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08年6月。
6、校級精品課程《文化人類學》建設項目負責人。項目立項時間2010年10月。 [1]
6著作情況
1.《中華姓氏通史·孫姓》,20萬字,東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村廟與社區公共生活》,22萬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海峽西岸和諧社會建設》,42萬字,海風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
7發表的學術論文
(一)學術期刊論文
1.《市場經濟需要經濟倫理》,《社會》2000年第9期。
2.《加入WTO後的中國貧困問題》,《發展研究》2000年第11期。
3.《對城市外來農民工街頭非正規就業現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第8期。
4.《城市農民工與轉型期中國社會三元結構》,《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2年第1期全文轉載,本文獲2001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6.《清代閩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
7.《明清時期的徽商與福建》,《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8.《宗教·民間信仰·村廟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
9.《網路時代的信息霸權與網路文化殖民主義》,《開放導報》2002年第9期。
10.《轉型時期城市社區居委會與居民關系的實證研究——以福州市社區調查為中心》,《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增刊。
11.《網路社會的社會控制》,《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增刊。
12.《解讀客家傳統村落社會——讀劉大可著〈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4期。
13.《「議行分設」與業主委員會發展前景》,《中國房地產》2003年第7期。
14.《永定縣高陂鎮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調查報告》,《東南學術》2003年增刊。
15.《創建節水型社會的社會學分析》,《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16.《「數字小區」與業主網路「虛擬家園」》,《現代物業》2004年第2期。
17.《閩侯傅築泰山廟迎神賽會調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
18.《大學生與六合彩——以福州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19.《統籌城鄉發展與農民工權益保障》,《福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20.《城市小區物業管理自治的發展前景與實踐困境》,《集美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區物業自治的實踐困境與出路》,《中國房地產》2004年第10期。
22.《社會學「內卷化」理論與城市農民工問題》,《福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23.《全面認識構建和諧福建的基礎與現狀》,《福建理論學習》2005年第5期。
24.《茶村紀事》,《農業考古》2005年第2期。
25.《構建和諧福建的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及政策建議》,《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發生機制研究》,《犯罪與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
27.《經濟發展與社會整合》,《福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28.《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福建日報》(求是)2005年11月3日。
29.《福建村廟酬神演戲與社區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30.《崗位安全與城市戶籍——當前城市農民工社會性需求的三大層次及應對措施》, 《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31.《對地下六合彩誤區的社會統計學分析》,《統計與決策》2006年第7期。
32.《循環經濟與環保型社會構建——基於環境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8期。
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業與保障》2006年第2期。
34.《同在藍天下的渴望——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就業與保障》2006年第4期。
35.《福建村廟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
36.《閩北茶神張三公》,《農業考古》2007年第2期。
37.《從偷電到私吞水費潛逃》,《現代物業》2007年第6期。
38.《村民自治組織發展與村級治理——以福建鄉村調查為例》,《福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39.《情牽故土?功能主義——林耀華的福州鄉村研究》,《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40.《閩侯縣農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與宗教體驗》,《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41.《科學發展觀與福建社會建設實踐》,《東南學術》2007年增刊第1期。
42.《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東南學術》2007年增刊第1期。
43.《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鄉村發展模式》,《東南學術》2007年增刊第1期。
44.《傳統飲食商業文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台灣農業探索》2007年第4期。
45.《農民工住居邊緣化與空間隔離——從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論壇》2008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6期轉摘。
46.《農村勞動力升級轉移與流出地社會經濟激發式發展——以福建省沙縣依託沙縣小吃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例》,《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7.《鄉村草根組織與社區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8.《台灣民間信仰與農村社區生活》,《台灣農業探索》2008年第3期。
49.《台灣發展「有機茶」的經驗與福建茶葉品質提升之路》,《台灣農業探索》2008年第3期。
50.《社會資本與縣域經濟發展》,《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第2期.
51.《「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離」——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就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中國教師》2009年第8期.
52.《「差生」:外來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對公辦學校外來工子弟學生形象的實證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5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設,促進農村穩定與農民增收》,《台灣農業探索》2009年第4期。
54.《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區》,《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
55.《靈驗與感恩——漢民族宗教體驗的互動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
56.《讓廣大市民成為城市拆遷改造的受益者》,《學習月刊》2010年第1期。
57.《福州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調查與思考》(第二作者),《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58.《低成本勞動力時代的終結》,《福建論壇》(CSSCI)2010年第2期。
59.《福州「小小區」 自管之路》,《現代物業》2010年第2-3期。
60.《海外僑民與僑鄉村級社區可持續發展―以福州長安村為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10年第3期。
61.《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綜合競爭力》2010年第5期。
62.《傳統社區資源動員與農民有組織抗爭——對東南沿海農村抗爭性集體行動的一種解釋框架》,《遼東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63.《工荒:高離職率與無聲的抗爭——對當前農民工群體階級意識的考察》,《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64.《台灣宗教團體公益慈善事業概況及對兩岸宗教交流的影響》,《宗教與世界》(國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辦,內刊)2010年第6期。
(二)文集論文
1.《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調查報告》,康曉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貧形式研究調查報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10月。
2.《明清時期福建商幫的地緣文化特色》,呂良弼主編《五緣文化力研究》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3.《加快統籌城鄉發展體系建設——福建省「十一五」規劃前期招標課題研究報告》,福建省發展與改委員會編《崛起的海峽西岸經濟區》2005年。
4.《農村民主建設調查(上)》,載王碧秀主編《科學和諧發展》,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5.《社會互動集體行動社會運動》,載張敦福主編《現代社會學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7.《海峽西岸城市帶的發展現狀及前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報告》(2008)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
8.《網路民意與社會民意》,載《文化安全與社會和諧》(論文集)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4月。
9.《農村勞動力轉移向海外轉移與縣域經濟發展》,載李其榮主編《海外華人與中國發展》(論文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3月。
10.《風險社會》,李斌主編《社會學概論》(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11.《台灣宗教團體公益慈善事業概況及對兩岸宗教交流的影響》,載福建省宗教研究會編《宗教緣·兩岸情——加強新形勢下閩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討會》,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三)報紙論文
1.《關注城市農民工的貧困問題》,《中國改革報》2002年7月1日。
2.《城市農民工貧困與保障問題之對策》,《中國社會報》2004年2月12日。
3.《福建民間信仰宗教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4月8日。
4.《村民集體致富需要好乾部》,《福建日報》(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
5.《第三屆兩岸三地高校社會學研討會綜述》,《福建日報》(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轉型時期解決社會問題的政策建議》,《福建日報》(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
7.《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福建日報》(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問題的制度化解決之道》(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2月6日。
9.《多方並舉破解「工荒」》(專家視線),《福建日報》 2006年3月3日。10.《提高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4月24日。
11.《構築農村宜居環境》(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5月22日。
12.《增強保障為農解憂》(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6月26日。
13.《發展村集體經濟至關重要》(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9月11日。
14.《重視鄉村老年協會的作用》(專家視線),《福建日報》2006年11月13日。
15.《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報》(求是版)2009年9月1日。
16.《建立健全物業自治機構》,《福建日報》(求是版)2009-12-15。
(四)中國社會經濟史論文(2000年以前學術論文)
1.《以茶制夷-論鴉片戰爭中清政府中止對英國貿易之目的》,《農業考古》1996年第2期。
2.《漫話明清福建商幫》,《炎黃縱橫》1997年第3期。
3.《明清福建民間溺殺女嬰習俗形成原因及影響》,《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
4.《明清福建商人在國內活動探略》,《福建論壇》1998年第2期。
5、《悄然興起的福建高校飲茶風》,《農業考古》1997年第2期
6、《在麥當勞喝茶》,《農業考古》1998年第2期
5.《閩海豪商蒲壽庚》,《福建鄉土》1998年第2期。
6.《清代中國茶葉外銷口岸及運輸路線的變遷》,《農業考古》1998年第4期。
7.《清代福建地痞無賴與福建社會》,《福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8.《說榕》,《福建鄉土》1999年第3期
9、《周恩來與福建事變》《福建黨史月刊》98年增刊。
10.《簡論鄭成功的情報工作的特色》,《鄭成功研究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11、《元代建寧喊山造茶詩賞析》,《農業考古》1999年第4期 [1]
8教學改革論文
1.《淺談我校〈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0年第2期。
2.《「道德重整」與高校「兩課」教學》,《福州大學學報》2000年增刊。
3、《創建「金色陽光」網站,推進兩課教學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1年第1期。
4、《做好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實施與督導》,《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4年第2期。
5、《多校區大學新區校園生活歸屬感研究——以福州地區大學城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4年第4期。
6、《建設適應東南強校發展目標的校園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學)2007年第4期。

② 有孫紹振的《名作細讀》原著

孫紹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這里有個之三可以下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634967.html

讀孫紹振的《名作細讀》一-分析,微觀
這學期讀孫紹振的《名作細讀》,首先網路搜索其人,介紹如下:祖籍,先後就讀於青浦朱家角珠溪一中心,青浦城廂二中心。1952年畢業於青浦初級中學,1960畢業於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於「反右」時期堅持為「右派」辯護之舊帳,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中文系。20世紀90年代先後在德國特里爾大學進修,美國南俄勒岡大學英文系講學,香港嶺南學院客座研究員並為翻譯系講課。現為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著有詩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對陌生人》,論文集《美的結構》、《孫紹振如是說》、《文學創作論》、《孫紹振默文集》(三卷)、《論變異》、《幽默五十法》、《美女危險論——孫紹振幽默散文選)等。《文學創作論》獲福建省10年優秀成果獎、台灣祁楓文學獎、全國寫作學會一等獎,《美的結構》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掃了一眼目錄,便直奔本書《自序》,讀之,實乃不凡。佩服孫老師的膽識,勇氣,他確實說前人所未說。不管在中學還是大學課堂上,經典文本的微觀解讀都是難點,也是弱點。難在學生面對文本,一目瞭然,間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礙,求助於註解或者工具書也不費事。這和數理化或者英語課程不同,課本上那些難點、疑點,如果教師不加闡釋,學生不可能憑著自發的感性理解悟透徹。自然科學或者外語教師的權威建立在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未知到已知。而語文教師,卻沒有這樣的便宜。他們面對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從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們感覺和理解上的盲點,將已知轉化為未知,再雄辯地揭示深刻的奧秘,讓他們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負了教師這個光榮稱號。語文教師的使命,要比數理化和英語教師艱巨得多,也光榮得多。數理化英語教師的解釋,往往是現成的,全世界公認的,而語文教師,卻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獨特的領悟、探索和發現。不能勝任這樣任務的人,有一種辦法,就是矇混,把人家的已知當作未知,視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復在文本以外打游擊,將人所共知的、現成的、無需理解力的、沒有生命的知識反復嘮叨,甚至人為地製造難點,自我迷惑,愚弄學生。這樣的教師白白辜負了自己的生命。按常理來說,這樣的教師應該是極少數,但據我多年觀察,現實情況恰恰相反。我在問自己是不是反復推敲文本,是不是有自己獨特的領悟。
試問大學中文系教授,讓你們去教中學語文,在微觀分析中,有多大把握能保證超越中學水準?請問古典文學的教授,有多少能把「霜葉紅於二月花」、「二月春風似剪刀」、「草色遙看近卻無」、「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妙處說得令人心服口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究竟好在哪裡?講了多少年了,還是古典詩話中那些印象式語言。中學課堂要的是貨真價實的、系統的分析,而不是玄妙的、空洞的贊美。請問美學教授,如果學生反映《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很不瀟灑」,又「違反交通規則」,有多少人能夠當場點出這是什麼樣的美學問題?有誰能夠從理論高度上回答學生的疑問:薛寶釵、繁漪、周朴園是壞人嗎?對於《荷塘月色》的解讀,長期限於反映「大革命失敗以後知識分子的苦悶和矛盾」,誰能從中看出文學觀念和思維方法的桎梏?如果學生感覺不到郁達夫《故都的秋》里生命走向衰亡的美,應該如何應對?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學教師感到無從分析,你能告訴他們,從哪裡發現矛盾?祥林嫂之死為什麼沒有兇手?《祝福》中的那個「我」為什麼有負疚之感?對於小說是否多餘,該如何闡釋?為什麼魯迅在給傅斯年的信中說《狂人日記》「很幼稚,在藝術上不該這樣的」?為什麼又最喜歡《孔乙己》?那麼《孔乙己》在藝術上成熟在哪裡?在《最後一課》中,小弗郎士對於學習法語的轉變,是可信的嗎?過一天,他又故態復萌,又討厭起法語語法來了,怎麼辦?在《項鏈》中,發現借來的項鏈是假的,為什麼不繼續寫下去,把真項鏈換回來,彌補經濟上的損失?這不是更加「環環緊扣」嗎?為什麼《皇帝的新裝》中的人物沒有個性?《愚公移山》中的智叟是真正實事求是的,有智慧的,而蠻乾的,正是愚公。應不應該給智叟平反?對於「愚」和「智」的轉化又該如何分析?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用兩節文字介紹長媽媽的名字,不是多餘嗎?為什麼主張盡可能將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的魯迅,這樣浪費篇幅?等等等等。
要解決這些微觀的問題,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觀學養,而且要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功夫,這種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過硬的功夫。而這種過硬功夫的特點,就是於細微處見精神,越是細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學術水平。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徹底的分析是無所畏懼的,不可窮盡的。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體驗。在這樣的尖端上,教授的頭銜並不能保證任何優勢。 微觀分析的幼稚和粗暴,策源地乃在大學課堂,長期流毒中小學,遂成頑症。大學教授們應該感到慚愧,感到臉紅,感到無地自容才是。但是,現實卻是,悲天憫人的教授們一個個活得很滋潤。這是為什麼?大學的學院體制庇護了他們。學院式的評估體系,把文本的微觀分析當作「小兒科」。其實,這是愚昧。不論在自然科學還是經濟科學,乃至於管理科學,微觀分析都絕不是「小兒科」,而是「大學問」。美國聲名赫赫的MBA,那些最名牌院校(如哈佛、西北大學)的教學,就是以個案分析為主的,甚至連畢業論文都可以省略。
宏觀的基礎研究和具體部門的應用研究,是根結連理的。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互相促進。研究宇宙以及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是大學問。研究一粒沙,從中看到整個世界;研究一滴水,從中看到大海;研究果子狸的病毒,從中找到克制SARS之道;研究果蠅,從中追尋長生之途,也是大學問。研究大腦血管,並不見得比研究烏賊魚更高貴。宏觀有宏觀的難度和局限,微觀有微觀的難度和局限。二者不可偏廢。但是,當前最缺乏的,可能還是微觀的。當然,我並不想把一切責任都歸咎於大學教授,中學自有中學的問題。
缺乏微觀基礎的空話、套話、大話、胡話乃至黑話,本是由來已久的頑症,卻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借強調師生平等對話之機,找到了合法的避難所,於是,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所問膚淺,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空空洞洞,糊里糊塗。在處理課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體豪華包裝,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對於文本內涵的分析卻有時如蜻蜒點水,有時如木偶探海。
從做學問來說,有兩種方法,一種以宏觀的理論建構為基礎,把握了普遍的原理,然後高屋建瓴,在必要的時候,再作有限的個案的具體分析;另一種方法則是,在對宏觀理論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的、規律性的把握以後,進行廣泛的、大量的個案分析。在個案分析的基礎上,發展理論,甚至顛覆權威理論。走這條路的人似乎比較少,在中國幾乎是絕無僅有。但是,在西方,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者,都是以文本分析起家的。這個辦法比較艱苦,有點手工業方式。但是,也有它的優越性,就是它的基礎比較雄厚。以這樣的文本分析為基礎概括起來的理論,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都比較可觀。
什麼叫細微解讀,今天才算見了。我相信讀了這本書,我也一定會做到對文本進行細致的閱讀,於細微處發現美妙的風景。

③ 張向前的主要獲獎

獨立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2010
獨立獲中國人才研究會第四屆人事人才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2011
獲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授予優秀論文二等獎,2012,排名第一
獨立獲國家人事部授予「第五屆全國人事人才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
獲國家商務部授予2012∕2013年度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2013,排名第一
主講《組織行為與領導力》獲全國大學素質教育優秀通選課,2014,排名第一
獲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4,排名第一
獨立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八屆福建省科技工作者優秀建議提名獎,2011
獨立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六屆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5
獨立獲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社科聯、福建省人事廳聯合授予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2010
獨立獲廈門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13
獲中國人才研究會授予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2010,排名第一
獨立獲華僑大學優秀教材三等獎1項,2010
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七次(2009)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1項,2009,排名第一
獲福建省高等教育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2009,排名第一
獲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2013,排名第一
獲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6項,2013,排名第一
獨立獲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2011
獨立獲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5項,2011
獨立獲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2008
獨立獲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2008
獨立獲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2項,2008
獨立獲福建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授予優秀建言三等獎1項,2011
獨立獲福建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授予優秀建言優秀獎3項,2011
獲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授予2012年度全省統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3
獲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授予2011年度全省統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2012
獲華僑大學教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2009,排名第一
獲華僑大學精品課程「組織行為學」1項,2010,排名第一
獲華僑大學教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2009,排名第二
獲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授予優秀論文一等獎,2009,排名第一
獲福建省公務員局授予優秀論文一等獎1項,2009,排名第二
獨立獲福建省公務員局授予優秀論文優秀獎1項,2009
獨立獲福建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授予優秀建言二等獎,2010
獨立獲福建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授予優秀建言優秀獎,2010
獲福建省委宣傳部授予優秀論文特等獎1項,2009,排名第一
獲福建省委宣傳部授予優秀論文一等獎1項,2009,排名第一
獨立獲福建青年五四獎章,2007
入選福建省優秀青年人才人選,2007
入選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人選,2011
獨立獲國際管理學會授予「傑出人力資源管理獎」,2007
獨立獲福建省人事廳福建省農業廳中共福建省委農村工作委員會聯合授予優秀論文獎,2007
獨立獲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社科聯、福建省人事廳聯合授予第四屆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名獎共5名)
獨立獲福建省科學界聯合會授予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2007
獨立獲中共福建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人事廳、農業廳授予優秀論文獎,2007
獨立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13所高校聯合授予聯校優秀社會科學成果論文獎1項,2005
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13所高校聯合授予聯校優秀論文獎1項,排名第一,2007
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13所高校聯合授予聯校優秀論文獎1項,排名第一,2001
獲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優秀成果,排名第一,2006
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授予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第一,2007
獲泉州市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共10名),2006
獲泉州市新長征突擊手,2006
獲國立華僑大學教學優秀特別獎,2007
獲國立華僑大學科研優秀特別獎,2006
獲國立華僑大學科研優秀特別獎,2005
獲國立華僑大學科研優秀特別獎,2003
獲國立華僑大學優秀科技園丁,2006
獲華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首屆科研優秀特別獎,2001
獲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首屆教學優秀特別獎,2005
獲華僑大學首屆研究生優秀特別獎,2001
近年來,另參加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多項,獲各級學會論文獎多項。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大賽」、「科技作品」、「管理者挑戰賽」等獲一二三等獎10餘項。

④ 鄧力平的主要獎項

《美國加拿大稅制改革比較研究》,國家稅務總局、中國稅務學會優秀成果一等獎,1996
「當前應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有管理的可兌換」,福建省三屆社科成果三等獎,1996
《中國對外貿易的經營和管理》,福建省四屆社科成果三等獎,2000
「優化稅制理論與西方稅收新動向」,廈門市四屆社科成果一等獎,2000
「金融風險與深化改革」,廈門市四屆社科成果一等獎,2000
《經濟全球化,WTO與現代稅收發展》,國家稅務總局、中國稅務學會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
「WTO與SEA:兼論中國入世後特殊經濟區的發展」,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
「經濟全球化,WTO與我國稅制改革」,中國國際稅收學會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
「經濟全球化,WTO、中國SEA」,廈門市第六屆社科專著二等獎,2005.8
「世貿組織與特殊經濟區」,廈門市第六屆社科專著榮譽獎,2005.8
「國際稅收競爭研究」,福建省第六屆社科成果二等獎,2005.11
「不對稱信息和稅收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福建省第六屆社科成果三等獎,2005.11

⑤ 王光明的獲獎榮譽

(一)國家或全國性:①中國政府廣播獎文藝類一等獎(《世紀的愛心》,(1996 ),②中國作家協會1992年度莊重文文學獎(《靈魂的探險》等,1992年),③中國政府廣播獎文藝類二等獎(《郭風和他的散文詩》,1994年),④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艱難的指向》,1993年),⑤第五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三等獎(《中外散文詩精品賞析》,1991年),⑥1997年度「文藝爭鳴獎」(《講述問題的意義》,1998年)⑦第二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優秀論文獎(《在非詩的時代展開詩歌》,2005年),⑧中國散文詩90年「中國散文詩重大貢獻獎」(《散文詩的世界》等,2007年)。
(二)省市級:①福建省第二屆文學作品獎(《散文詩六十年》,1985),②福建省第三屆文學作品獎(《謝冕和他的詩歌批評》,1987),③福建省第一屆(1978-1987)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散文詩的世界》,1988年),④福建省第二屆(1988-1992)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靈魂的探險》,1994年),⑤福建省第三屆(1993-1994)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艱難的指向》,1998年),⑥華東地區報紙副刊優秀作品二等獎(《生命與生命的對話》,1995年),⑦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2005年)。此外,還曾獲省級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多種。
主要榮譽稱號:①「全國新長征突擊手」(1985年),②「福建省先進教育工作者」(1985年),③「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3),④「福建省優秀專家」(1997年),⑤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2007年)。

⑥ 潘懋元的獲獎情況

潘懋元等:《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研究》,2001年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潘懋元等:《高等教育學》,於1987年4月獲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劃科研項目優秀獎,於1987年10月10日獲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基金教育學優秀獎,於1988年1月27日獲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於1989年9月獲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理論著作優秀獎。潘懋元、羅杞秀:《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於1987年10月獲中國楊賢江基金會榮譽獎。潘懋元等:《楊賢江教育文集》,於1987年10月獲中國楊賢江基金會榮譽獎。潘懋元:《高等教育學講座》,1989年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專著一等獎。潘懋元、鄔大光:《中國發展地區性高等教育的理論探討》,1990年12月獲中國高教學會高教科研優秀論文二等獎。潘懋元:1991年4月22日獲廈門「建文資深教師獎勵金」。潘懋元:《正確對待商品經濟對高等教育的沖擊》,1991年獲光明日報社等單位評選的優秀高教論文獎。潘懋元: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潘懋元:《市場經濟沖擊與高等教育抉擇》,1993年8月23日獲福建省高教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1993年12月24日獲中國高教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潘懋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等教育》,1995年10月獲國家教委人文社科一等獎。潘懋元:1995年獲優秀博士生導師。潘懋元等:《學習-研究-教學實踐三結合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方法》,1996年12月獲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潘懋元:《高等教育改革與市場經濟》,1996年獲國家教委社科優秀論文二等獎。潘懋元等:《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選擇與創造》,1998年1月15日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潘懋元等:《現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變——從20世紀到21世紀》,2009年獲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榮譽獎。潘懋元等:《學術沙龍:情理交融中的人才培養實踐》,2009年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⑦ 請問福建省什麼學校有哲學本科

當然啦,廈門大學就有哲學系,有本科。

廈門大學哲學系

廈門大學哲學系創辦於1922年,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學術傳統,先後有張頤、朱謙之、鄧以蟄等一批著名學者在此任教。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哲學系已經成為我國南方的哲學教學與研究重鎮。
哲學系現有本科哲學專業,含哲學班以及國學基地實驗班;2005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其博士點、碩士點涵蓋八個二級學科專業,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宗教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還設有哲學研究所、宗教學研究所、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等。
哲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博士生導師14人,教授占教師總數的40%,副教授佔35%。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哲學系先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研究課題50多項,出版專著、教材20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800多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成果獎、中國圖書獎4項;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0多項,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哲學本科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學、社會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外國哲學、中國現代哲學、中外哲學原著導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選讀、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還開設外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法律基礎、政治經濟學、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等課程。
哲學本科專業培養從事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黨政與新聞宣傳工作、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級人才,同時也為黨政部門和工商企業屆輸送富有創新精神、銳意進取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本科畢業生可免試或通過考試攻讀相關專業碩士學位,或到各級黨政部門、文化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管理、文秘和其他工作,或到高等院校從事哲學或相關學科的教學工作,也可到工商企業從事管理、策劃、文秘、公關、營銷等工作。哲學系的畢業生遍布海內外,其中許多已經成為蜚聲中外的教授、研究員、出版家、中高級領導幹部和工商界精英。
國學班。主要課程有:國學入門、經學通論、中國通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文字音韻與訓詁、版本目錄與校勘、《詩經》研讀、《四書》研讀、《周易》研讀、老莊研讀、《左傳》研讀、《史記》研讀、禪宗研讀、管理哲學、中國管理思想史、儒道管理哲學、兵家與企業管理、中國古代詩詞、文獻精讀與寫作等等。
國學班通過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系統教育,培養熟練掌握國學基本典籍、基礎知識和現代知識體系,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與較高學術水平,能夠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政府等部門從事國學研究、教學以及文化交流、文博管理、編輯出版的專門人才。成績優秀者可免試直接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成為本、碩、博連讀的後備人選。

給個鏈接:http://phi.xmu.e.cn/

⑧ 馬重奇的榮譽獎勵:

1. 1995年論文《清代吳人南曲分部考》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 1996年度榮獲福建省三育人先進個人。
3. 1997年度榮獲曾憲梓教育基金全國高等院校教師獎三等獎。
4. 1998年專著《漳州方言研究》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5. 2000年專著《漢語音韻學論稿》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6. 2002年11月榮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7. 2002年8月榮獲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優秀專家稱號」。
8. 2003年專著《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9. 2005年編著《福建人學習普通話指南》獲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和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0. 2005年專著《清代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研究》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1. 2006年專著《清代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研究》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12. 2007年12月獲「全國首屆教育碩士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
13. 2009年《漢語史系列課程的傳承與創新》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4. 2009年專著《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15. 2010年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碩士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
16. 2010年獲福建省優秀教師。
17. 2011年1月獲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考試考務工作突出貢獻獎」。
18. 2013年專著《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獲教育部第六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19. 2013年專著《明清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音系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20. 2013年入選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

⑨ 2020年1月福建社會科學研究院招聘是否需要面試面試考核什麼內容

面試考核
根據福建省屬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有關規定,此次招聘採取面試考核的方式確定擬聘人選。面試採取現場陳述、學術報告、現場提問等形式,主要測試崗位專業知識、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根據面試情況,按招聘崗位擬聘人數與報名人數1:1的比例確定考核對象,通過查閱檔案、個別談話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對應聘人員進行全面考察了解,依據考察結果擇優聘用。
面試考核時間另行通知。

⑩ 蔡雪峰的所獲獎勵

1.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國家教育部 2007.8
2.國家級精品課程(專科) 排名第一 國家教育部 2005.12
3.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國務院 2009.2
4.國家級教學成果優秀獎 排名第三 國家教育部 1989.12
5.部級音像教材二等獎 排名第一 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技術專業委員會2001.7 1.福建省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福建省教育廳 2006.7
2.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5.1
3.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9.3
4.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1.1
5.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排名第一 福建省人民政府2007.12
6.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排名第三 福建省教育廳 2001.1
7.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排名第六 福建省教育廳 2009.9
8.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 負責人 福建省總工會 2007.4
9.福建省優秀網路課程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廳 2003.12
10.清華大學優秀訪問學者 (個人) 清華大學 2004.7
11.福建省建設系統先進工作者 (個人) 福建省人事廳和福建省建設廳
教研、科研 序號 課題名稱 項目
來源 課題
負責人 參加人員 獲獎情況
或發表刊物 1 國家級土木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點 國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張建勛、周繼忠、畢賢順、蔡建平、歐智菁等 2008年獲得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2 建築施工技術
(高職高專) 國家教育部 蔡雪峰 周繼忠、蔡建平、張敦、聶小龍等 2005年獲得國家精品課程 3 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子課題 國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張建勛、周繼忠、蔡建平、庄金平等 ​4 建築施工立體化教學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林渭濱、鄭屹峰等 2005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5 以工程實踐為導向的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蔡雪峰 周繼忠、張建勛、庄金平、張士元、聶小龍、鄭永乾等 2009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6 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張建勛、畢賢順、蔡建平、庄金平、歐智箐、張士元、鄭永乾等 2007年評為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7 土木工程綜合實踐中心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張建勛、畢賢順、周繼忠、蔡建平、歐智箐等 2007年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8 建築施工--樁基工程施工與質量事故處理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林渭濱、鄭屹峰等 2004.7高等教育出版社(國家級「十五」規劃教材) 9 建築樁基系列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林渭濱、鄭屹峰等 2003年獲省級優秀網路課程和優秀多媒體課件 10 建築工程施工輔助系列錄象片製作與應用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鄭居煥等 2001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11 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人才工程實踐創新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福建省教育廳 陳文哲 陳孝慧、包秋燕、劉國買、李建興、蔡雪峰等 2009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2 探索專業領域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徑 福建省教育廳 張建勛 陳衛華、蔡雪峰等 2001年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13 房屋建築工程項目施工技術軟體研究與開發(生產教學兩用軟體) 福建省人民政府 蔡雪峰 周繼忠等 2007年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14 土木工程專業以項目為導向的人才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周繼忠、庄金平、張士元等 2008年獲福建工程學院教學成果特等獎 15 建築工程施工輔助系列錄象片音像教材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林渭濱等 2001年獲中國建設教育技術委員會音像教材二等獎 16 房屋建築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新設想 福建省教育廳 蔡雪峰 ​2001年獲中國改革實踐與社會經濟形式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7 數字化教材研究與應用 教研論文 蔡雪峰 趙湘慧 2009年1月中國大學教學 18 土木工程施工立體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教研論文 蔡雪峰 周繼忠、庄金平、鄭屹峰、聶小龍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19 土木工程施工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 教研論文 周繼忠 蔡雪峰、聶小龍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 雙師型教師在應用型教育中作用及培養途徑 教研論文 蔡雪峰 毛紅兵 2005年3月中國大學教學 2.蔡雪峰教授近年來承擔學術研究課題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起訖時間 科研經費 所起作用 大跨結構模板支撐安全系統應用軟體研究與開發 福建省發改委技術開發項目
(閩發改[2007]877號) 2007.9-2010.9 150萬 主持人 鋼管支撐體系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 人才培養科研啟動基金項目
GY-Z0813 2007.12-2010.12 8萬 主持人 超高超重結構GMT環保型建築模板支撐體系技術研發與應用 福建省省科技重點項目
(2007H0001(省科技廳) 2007.7-2009.12 15萬 主持人 非線性在超高大跨結構模板支撐技術與安全設計中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福建省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E0710001)(省科技廳) 2006.12-2009.12 6.5萬 主持人 綠色鋼構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及服務海西建設平台 福建省服務海峽西岸建設重點項目 2008.12-20012.12 920萬 主持人 福建省建設工程項目施工信息交互系統研究 福建省住宅和城鄉建設廳(閩建科[2010]16號) 2010-2011.1 20萬 主持人 大跨結構模板支撐體系計算研究 福建省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科研基金項目(GY-H0707) 2007.10-2008.10 8萬 主持人 福建東南造船廠輪船下水架承載能力預測 福建東南造船廠(橫向課題)
E1000029 2008.6-2009.3 9萬 主持人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廳
JB07136 2007.1-2009.12 0.6萬 主持人 大型建設項目施工階段的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廳
JA06029 2006.11-2009.12 0.75萬 主持人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2006-2009 1萬 主持人 腳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廳資助省屬高校項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萬 第二 基於非傅立葉熱傳導的微、納米尺度絕緣層力學性能分析 福建省青年人才項目
(2007F301050044) 2007.07-2010.10 6萬 第二 混凝土剪力牆的耐火性能和抗火設計方法研究 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
(JA08172) 2008.10-2011.09 1萬 第二 火災下鋼筋混凝土剪力牆力學性能的研究 人才引進科研啟動基金項目
(GY-Z0855) 2008.10-2010.09 6萬 第二 腳手架施工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廳資助省屬高校項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萬 第二

閱讀全文

與福建省社科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