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有什麼好的建議
一、住房保障尚未立法,執行中缺乏約束力、強制力
按照《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及住建部等部門的有關政策及規章,各地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但經調查,全國大部分地區所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是以行政管理部門規章形式出台,而不是以政府文件或地方性法規形式出台,而且國家也尚未出台住房保障法,導致對社會及政府相關部門缺乏約束力、強制力和執行力,對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撐點。各地保障性住房體系在工作機制、工作體制運轉模式上良莠不齊。大部分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的機構為臨時、非政府管理部門,尤其是基層實施部門,存在機構不健全,人員、經費不足等問題。
二、住房保障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按照《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各地最少應按上年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以及公積金增值收益(扣除貸款風險准備金及管理費)計提住房保障資金,並進行專戶管理。但從全國各地審計情況來看,個別城市因地方財政資金困難等原因沒有按規定足額提取,致使住房保障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保障性住房選址困難
多份文件均對優先供應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個別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供應上執行政策的偏差很大,用於商業開發的建設用地地段、市政及生活服務設施均有較大的競爭優勢,而用於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用地鑒於價格問題,選址大多偏僻,交通、學校、醫療等市政、生活服務設施不齊全,導致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好地段的房子買不起,偏僻的保障性住房不敢買的窘境。
四、退出機制缺乏法律方面的支持
對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在日後不具備享受保障性住房條件時如何退出保障性住房,缺乏法律方面具體規定,導致全國普遍存在退出難的問題。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切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僅依靠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加快《住房保障法》的立法進程,完善立法程序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極其重要。建議如下:
(一)要盡快立法明確相關部門職責。住房保障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土地、規劃、財政、民政、房產等一系列政府職能部門,建議應盡快立法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工作職責,進一步強化執行力度和監督力度。
(二)要保證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供應。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供應上要真正體現「惠及民生、讓利民生、保障民生」的理念,要認真研究,精心組織,確保予以優先供應;保障性住房用地選址要充分考慮地段、市政配套設施及生活服務設施完善、齊全。
(三)要立法確保住房保障資金的籌集和落實。立法明確各地最少應按上年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足額提取住房保障資金,利用公積金增值收益(扣除貸款風險准備金及管理費)計提住房保障資金,並進行專戶管理,實行專款專用;對未依法落實保障資金的地方政府及挪用、佔用保障資金的相關部門,要明確責任追究辦法和監管措施。
(四)要立法明確住房保障退出政策。完善各類保障性住房申請、審核、公示、復核、退出等制度;對符合保障性住房條件的人員,在日後復核不具備條件時,應立法明確退出辦法及對拒不退出人員的處罰辦法,並明確處罰執行部門,在法律層面上提供具體操作規則和有效支持依據。
(五)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監管機制。建立多渠道的住房保障監管機制。建立責任制,採取年初簽訂目標責任狀,年底績效考評的辦法檢查住房保障任務落實情況;人大、政協對住房保障過程予以全程監督,並聘請社會各界監督員、中低收入家庭人員參與日常考核;利用媒體及網路載體公示各地方政府住房保障任務執行情況、住房保障項目選址及建設情況、住房保障家庭申請審核情況、住房保障資金落實及使用情況等信息,保證住房保障政策公開、公平、公正性;對虛報、瞞報、弄虛作假等手段騙取住房保障的,明確處罰手段、操作細則及執行處罰的部門。
(0)
㈡ 保障房建設是民心工程,某市從2009年加快保障房建設工程.現統計了該市從2009年到2013年這5年新建保障房
㈢ 2017年是如何推進保障房建設的
據報道,2017年全年,我國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609萬套,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604萬套,公租房基本建成82萬套,保障房建設得到了積極推進。
希望未來住房保障建設可以持續改善!
㈣ 國辦發文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有何亮點
此次《意見》重點在於減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企業負擔,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房源供給,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
7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基礎制度和支持政策。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意見》旨在從土地、資金、金融、稅收支持以及優化行政審批等5大方面,全方位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發展,其重點是減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企業負擔,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房源供給;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特別是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此次印發的《意見》,旨在從土地、資金、金融、稅收支持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發展。
將新市民、青年人群體納入租賃住房保障
《意見》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屬性,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緩解住房租賃市場結構性供給不足,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明確了對象標准,提出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以建築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於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准入和退出的具體條件、小戶型的具體面積由城市人民政府按照「保基本」的原則合理確定。
據了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有3.76億流動人口,這些群體普遍收入較低,租賃需求主要以小戶型、低租金為主,而目前租賃市場供給的主體是60-90平方米、租金3000元以上的兩居室,公租房的供給規模也並不大,導致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存在住房條件較差、尋找合適房源較為困難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黃卉指出,此次《意見》明確指出,保障性租賃住房是以小戶型、低租金為主的房源,未來我國將形成覆蓋新市民等群體的住房保障體系,緩解現有租賃住房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從而讓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特別是從事基本公共服務的群體也在城市中安居樂業。
巴樂兔研究院也表示,《意見》明確提出,供給側改革優先服務的對象為新市民、青年人群,主要目的是要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緩解人口流動的結構性供給不足,對保障性租賃住房提出了規范性和指導性建議。
推出多項政策支持,提高租賃企業積極性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為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意見》明確,由政府給予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引導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設,適當利用新供應國有建設用地建設,並合理配套商業服務設施;支持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建設和運營管理保障性租賃住房。
《意見》還進而提出了相應的支持政策,比如,在進一步完善土地支持政策方面,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和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的城市,可探索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對企事業單位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在相應條件下允許用於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並變更土地用途,不補繳土地價款;可將產業園區中工業項目配套建設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的用地面積所佔比例上限由7%提高到15%;保障性租賃住房用地可採取出讓、租賃或劃撥等方式供應……對此,黃卉指出,這些政策可以增加有效租賃房源供給,職住不平衡的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此外,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為此,《意見》提出,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或房屋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在取得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認定書後,按照適用住房租賃增值稅、房產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按照居民標准執行。同時,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市場化方式向保障性租賃住房自持主體提供長期貸款,在實施房地產信貸管理時予以差別化對待。
值得注意的是,7月2日,國家發改委還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明確將保障性租賃住房(包括各直轄市及人口凈流入大城市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納入基礎設施REITs試點項目。
在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院長趙然看來,該通知可視為《意見》的配套政策,這意味著國家將從資金端為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提供援力。黃卉則表示,預計未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融資環境將獲得改善,融資難的問題將被有效緩解。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融資環境將獲得改善,融資難的問題將獲得有效緩解。
業內:租賃新政精準度高、操作性強
在黃卉看來,此次《意見》旨在從土地、資金、金融、稅收支持以及優化行政審批等5大方面全方位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發展,從而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特別是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
房東東公寓創始人全靂指出,《意見》是中央一份綱領性文件,再次強調租賃住房的保障,這和中央房地產政策是承上啟下和互補的關系,必須堅持房住不炒。
「精準度高、操作性強是《意見》的突出特點。」趙然告訴新京報記者,《意見》的落點精準,在需求側,明確了保障性租賃租房服務的人群、需求特點,對於產品設計、租金設定都提出了相應要求,充分體現了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的決心。而在供給側,該政策直擊目前保障性租賃住房市場發展的兩大矛盾:一是市場供給與需求錯配的矛盾,二是市場支付能力有限與保障性租賃住房企業投入大、收益低的矛盾。
此外,趙然指出,《意見》提出「堅持供需匹配」「產業園區大力發展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鼓勵在地鐵上蓋物業中建設一定比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這些政策都將極大地緩解市場供需錯配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首次提出要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
實際上,今年6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要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政策,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會議指出,為保障城鎮化進程中新市民、青年人基本住房需求,確定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鼓勵市場力量參與,增加租金低於市場水平的小戶型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等,可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土地建設或利用閑置商業辦公用房等改建保障性租賃住房。10月1日起,租賃企業向個人出租住房減按1.5%繳納增值稅,企事業單位等向個人、規模化租賃企業出租住房,減按4%徵收房產稅。
「《意見》出台後,各類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面臨的障礙有望突破,隨著金融財稅政策的落地,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融資方式走向多元化,未來將形成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的成熟住房租賃市場,各類群體都能夠在城市中住有所居,安居樂業。」黃卉稱。
影響:平抑市場租金,助推企業向輕資產轉型
那麼,上述《意見》對於租賃企業而言,將帶來哪些影響?對此,優客逸家CEO劉翔告訴新京報記者,短期而言,保障性租賃住房會平抑市場租金水平,對於過往以高價包租,或經營預算是以租金上漲為前提的企業,在經營損益上會帶來一些影響。中長期來看,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及相關配套政策增加了市場的可出租房源供給,對有精細化運營能力的專業公司是長期利好。
「未來,這些房源都需要委託專業運營公司來管理,有助於行業內部分企業向輕資產化轉型發展。」劉翔稱。
安歆集團創始人兼CEO徐早霞指出,該政策一旦落地,可帶來較多利好。其中,「非改租」可以同步將商用電改為民用電標准,這在住客成本下降和幸福指數提升上作用明顯;產業園區配套比例7%提升到15%,且提高部分主要用於建設宿舍型公寓,可解決園區配套不足且產品錯配的問題;簡化審批流程,可以讓企業開業時間更為可控;保障性用房不需要補繳土地出讓金,可以增加房源供給;此外,加強金融支持,對於企業而言,則可以拿到更低成本的資金。
趙然指出,《意見》對用於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土地和物業所有權給予了保障,明確了「誰投資、誰所有」。同時,「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期間,不變更土地使用性質,不補繳土地價款」「土地款項可以分期支付」等細則,可以從用地源頭進行合理的地價讓渡,從而給企業減負。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㈤ 十三五住房保障規劃建設多少萬套保障性住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近日聯合發出《關於做好住房保障規劃編制的通知》,部署2010年至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規劃編制工作。 通知明確了規劃編制的四個重點,一是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二是努力解決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三是積極推進各類棚戶區改造和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四是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技術支撐體系。加快住房保障立法,依法強化各級政府的住房保障責任,健全組織機構、政策、技術支撐體系,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
㈥ 有哪些城市保障房建設做得好的
重慶 絕對一流 政府不是沒錢 是腐敗和黑勢力是一夥的 看看現在重慶 打黑和廉政都搞好了 10年公租房 2.2萬套 上海才5000套 這說明什麼
㈦ 住建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努力實現全民住有所居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31日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以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王蒙徽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
王蒙徽說,我國建成了規模巨大的保障性住房,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全國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住房條件。
他強調,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是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主要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階段性住房困難問題。共有產權住房是由城市政府因地制宜,主要是幫助有一定經濟實力,買不起房子的居民能夠盡快改善居住條件。
此外,我國城市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2020年,全國城市道路長度為49.3萬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建成里程達7597.9公里。
我國市政公用設施水平顯著提升,2020年,供水普及率和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了99%和97.9%,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2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共達239.8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平方米。
我國鄉村面貌發生巨變,歷史性解決了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王蒙徽說,全面實施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以來,790萬戶、2568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1075萬戶農村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貧困群體改造危房;全國2341.6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說,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始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這是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根本遵循。以此為出發點,不斷扎緊房地產市場調控制度的籠子,特別是扎緊防止「炒」的方面,切實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
記者31日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獲悉,關於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於近日公布。通知要求堅持劃定底線,防止城市更新變形走樣,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保留利用既有建築,保持老城格局尺度。
通知要求,除違法建築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築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築,原則上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築面積不應大於現狀總建築面積的20%。除增建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大規模新增老城區建設規模,不突破原有密度強度,不增加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原則上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建比不應大於2。
通知還要求,不隨意遷移、拆除歷史建築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不脫管失修、修而不用、長期閑置。不破壞老城區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隨意拉直拓寬道路,不修大馬路、建大廣場。鼓勵採用「綉花」功夫,對舊廠區、舊商業區、舊居住區等進行修補、織補式更新,嚴格控制建築高度,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區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
此外,不破壞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樹和有鄉土特點的現有樹木,不挖山填湖,不隨意改變或侵佔河湖水系,不隨意改建具有歷史價值的公園,不隨意改老地名,杜絕「貪大、媚洋、求怪」亂象,嚴禁建築抄襲、模仿、山寨行為。
㈧ 保障房建設的意義
首先,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的安排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最高、發展最為需要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下大氣力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順時應勢之舉。
其次,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權威測算顯示,今年新增的75億元廉租房建設投資及其所帶動的地方和社會投資,可以拉動鋼材消費量65萬噸,水泥消費量50萬噸。同時,此次國家還安排了17億元中央投資用於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這可以拉動鑄鐵消費量兩萬噸,鋼材消費量10萬噸,水泥消費量30萬噸。
再次,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還為今後擴大消費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都將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
簡介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准、銷售價格或租金標准,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經濟適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區、墾區、煤礦職工的棚戶區(危舊房[1])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從今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要擴大農村危房改造的試點工作,所以我們把解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的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解決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問題、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統稱為保障性安居工程。
不同情況的低收入家庭,對保障性住房有租賃與買賣的不同需求。廉租住房是政府或機構擁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賃給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對廉租住房沒有產權,是非產權的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是政府以劃撥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以政府指導價出售給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這類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預期的支付能力,購房人擁有有限產權。這是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最本質的區別。通過保障制度的完善,不論是哪一類住房,最終目的都是盡快地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這是最根本的。
世界各國將住房大多分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買單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則是私人擁有不享受政府買單優惠的自建或市場化的商品房。日本有一種保障性住房叫公營住房,類似於廉租住房,住戶是沒有任何產權的;還有一種是公團住房,政府提供相當的優惠條件,使得住房者擁有一部分產權。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叫「組屋」,既有租,也有售。
㈨ 武漢保障房建設的基本情況和歷程展示
武漢保障房建設的進程如何?讓小編帶你來回憶一下。
1988年,武漢市在全國率先建設解困房和住宅合作社。解困房和住宅合作社的成功運作,為經濟適用房和集資合作建房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
1993年,武漢市開始著手研究為困難企業職工解決住房問題,對集資合作建房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武漢市出台了《關於對合作建房給予積極支持和加強管理的通知》、《武漢市城鎮合作建設住房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對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利用自有生活用地集資合作建房工作予以扶持和規范。
1994年,武漢市正式啟動經濟適用房建設,是全國最早組織建設經濟適用住房的城市之一。
1999年全國正式停止住房實物分配製度以後,武漢市開始著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並於2002年正式啟動廉租房制度建設。
2005年底,武漢市在原有的配房租賃和租金核減兩種保障方式之外,新增租金補貼方式。
至2006年12月底,武漢市1.6萬余戶最低收入家庭享受了廉租房保障,實現了人均住房使用面積6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戶「應保盡保」。
如今,武漢仍奮進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路上。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3-08-05,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