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旅遊地質成果

旅遊地質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10 07:50:16

㈠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1939年,英國E.W.Gibbert就提出了「地理因素對旅遊增長的函數關系」理論,將地學旅遊資源諸要素與旅遊活動的關系作了闡述,從而奠定了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理論依據。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旅遊業迅速發展,隨著旅遊資源開發的實際需要,國外許多學者對各國的旅遊資源評價進行了研究。概而言之,評價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對旅遊資源的評價;②對旅遊地所在區域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評價,包括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用地、人口和城鎮人口分布狀況等;③對旅遊地區位關聯特性的評價,包括旅遊地與客源地的區位關聯、旅遊地之間的相互影響;④旅遊地的旅遊活動對旅遊目的地區域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評價。

20世紀70年代起,國外對旅遊資源評價的研究發生重大變化。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先後在研究中建立旅遊資源評價系統,將影響旅遊資源的各種因素分解、量化,應用數學的方法處理數據,使旅遊資源的評價研究走向定量化,大大提高了評價的精確度和實用性。

具體的研究進展則常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在發達國家,其基礎設施較完善,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投資能力強,因而旅遊地開發評價的重點放在對旅遊資源的評價上;而發展中國家、中度發達國家和地區則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需要對旅遊開發的資源條件、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綜合評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不一樣,導致旅遊地評價的模型(參數)也不同。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部分學者開始投身旅遊研究,在吸收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旅遊資源的分類、美學評價、適宜性技術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獲得較大進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些學者如魏小安、保繼剛、楚義芳、俞孔堅等,在定量技術方面也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並取得了新的進展。國內旅遊資源評價也經歷了定性評價、技術性的單要素定量評價和旅遊資源綜合評價的歷程。同時,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斷被吸收。多學科融合研究已成為國內旅遊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創新的主要動力。

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面,國內學者也是研究頗豐。早期的俞孔堅(1988)提出了「中國東部山地湖泊風景評價的數量化模型」,開拓了風景單體評價方法的研究;徐金發(1988)採用模糊數學法評價喀納斯湖;陳安澤等(1991)對地學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方法作了專門研究,系統分析了學術界的定性、定量兩種方式的成果,並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岩石圈旅遊資源、水圈旅遊資源、生物圈旅遊資源、大氣圈旅遊資源和宇宙旅遊資源等六大組。其中岩石圈旅遊資源包括的地質旅遊資源,是指與構造、地史有關的旅遊資源,即狹義地質旅遊資源。王建軍等(2004)研究了適用於該標準的旅遊資源信息系統;李玉輝(2006)又專門針對地質公園設計了評價體系,促進了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目的地評價方法的研究及運用。2003年國家標准《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頒布實施,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前關於旅遊地評價的理論和技術都已日趨成熟,中國也已初步具備了自己獨特的旅遊地評價系統。但由於在這一課題認識上的一些不足,概念內容上的模糊混淆,以及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反應的不靈敏性等(楊婕,2007),使得現有的評價系統還不夠准確和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地質學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中的應用

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與地質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並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為開展我國地質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提高地質旅遊資源調查水平和開發旅遊資源潛在價值,引入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葉新才,2006)。

(一)地質學與旅遊資源的形成及其演化關系密切

旅遊資源種類繁多,形成機制多樣,與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有著各自的發展與演化規律,而且旅遊資源的形成是個復雜的過程,其形成因素和演化機制的研究也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只有掌握與理解各類旅遊資源的成因、發展和演化規律,才可能對旅遊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深層次開發,使旅遊資源充分地為旅遊經濟服務。每一類旅遊資源的成因和演化規律都可以呈現多樣性,從而要求多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研究各自的成因與演化規律。

地質地貌類旅遊資源包括:岩石、化石、地震災變遺跡、山嶽峽谷、火山、岩溶、島礁、冰川等;水體類旅遊資源包括:風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潮汐等。這些地質旅遊資源的形成和演化都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直接或間接相關。例如湖泊旅遊資源成因中有地殼長期的局部下降運動或地殼斷裂形成凹地積水形成構造湖泊(如雲南的滇池),火山噴發口形成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河流側向侵蝕與沉積作用形成牛軛湖,冰川地質作用形成冰蝕湖或冰磧湖(如新疆天山天池),岩溶作用形成溶蝕湖,海岸地質作用形成瀉湖等(黃定華,2004)。

自然旅遊資源是地球表生帶在內、外地質營力長期作用下的產物,其產生、分布、演化和發展,無不遵守地質學基本規律,是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地質旅遊資源是自然旅遊資源的核心,是地質資源的外延,而且,地質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旅遊資源學理論的發展;實踐中脫離地質學基礎的旅遊資源學在面對地質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許多問題時也是難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具體論述地質旅遊資源時,地質旅遊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遊者產生旅遊動機並實施旅遊行為的,能被旅遊業利用,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的地質遺跡和地質體,以及與地質作用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因此旅遊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是緊密和地質學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學和地質學也是密切相關的。

(二)旅遊資源調查與評價涉及地質學

旅遊資源調查是評價的基礎,其目的是系統地查清調查區域內旅遊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性質、成因、時代、特點和價值,以及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等基本情況,為旅遊資源評價直接提供科學資料,進而為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合理利用及其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最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旅遊資源開發的自然條件如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和動植物等是構成生態旅遊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調查需要應用地質學的方法和理論。如在調查濱海旅遊資源時,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不同海洋地質動力作用可塑造出不同的具有觀賞價值和科學探索價值的海蝕穴、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柱、海灘等海蝕和堆積地貌,必須依據現有的地質遺跡和現象,採用地質學中的「將今論古」方法,恢復原來發生的地質事件和地質過程,以挖掘深層次的地質學科學價值。

在對地質旅遊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特點評價時,需要將地質學科學價值挖掘出來,這離不開地質學基本知識。旅遊資源環境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旅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其中旅遊自然環境就包含地質、地貌等因素,而且,旅遊區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也會影響到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資源施工條件評價首先必須應用地質學知識分析、評價與旅遊資源項目開發共存的地質環境,以防止旅遊項目誘發次生地質災害,也需要涉及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

此外,地質學的勘查研究技術,譬如常規的地質鑽探、衛星探測、航空遙感、地質雷達探測和TSP地質預報等,為旅遊資源的調查和評價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方法,並為地下旅遊資源,如溶洞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了技術保障。

㈡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㈢ 國外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及發展趨勢

此文原載《國土資源》2005年第11期

地質調查工作誕生於社會生產,同時也服務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其服務范圍卻是個不斷擴大的過程。世界上最早成立專門地調機構的是於1835年創立的英國地質調查所。此後,各國開始建立作為政府機構的地質調查所,調查本國的資源,為社會生產服務。起初地質調查所的基本任務就是基礎地質調查(進行地質填圖)和區域礦產評價工作。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質勘查工作不僅成為礦業開發不可缺少的先行步驟,還以其獨特的功能進入水文、工程、環境等諸多領域,與社會生活的結合越來越廣泛。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社會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發生變化,一方面是地質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的需求。美國地質調查局1982年進行了機構改革,撤消了地質礦產保護處和地學應用處,同時成立信息處和信息系統委員會;日本1988年為加強國際合作、資源分析工作,成立地質信息中心,同時強化災害預測和環境保護功能;英國地質調查所1990年成立建立信息處、市場銷售處、環境水工處。澳大利亞1998年的改革目的在於加強地學填圖和基礎數據的發展,加強與客戶的聯系和咨詢。

可見,地質調查服務社會的范圍是一個逐步擴大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地質調查成果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特別是在社會化服務方面,作為政府改善公共服務的重點,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地質調查信息成果的組織、發布與社會化服務方案。因此,能夠向社會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產品,服務於解決當前及長遠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人類健康、區域發展規劃與產業布局、國土安全等各方面。世界發達國家在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大力提高與國家利益直接相關的信息獲取、處理和交換能力。許多國家建成了一大批國土資源資料庫,並大力開發基於GIS技術和網路環境、面向國土資源工作全過程的信息系統和社會服務系統,從而顯著提高了國土資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強了公眾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的意識。下面就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國在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方面的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1 社會化服務組織機構

從現已掌握的資料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機構均是專門進行地質調查工作的組織。但具體組織機構的級別、組織形式和涉及范圍有些區別。日本的地質調查社會化服務機構是隸屬於產業經濟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分支機構——日本地質調查綜合中心,具體執行機構是該中心的二級機構——地質調查情報中心,該中心與相關研究單位和地質標本館共同在長期積累的地質調查成果信息基礎上,採用最新科學技術,為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解決國土資源利用、地震和火山災害防治、資源確保、環境保護等問題提供高質量的地質情報信息;英國的地質調查社會化服務機構的級別也很低,其上級部門由下至上分別是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科學技術辦公室、貿易工業部。對礦業大國來講,地質調查信息社會化服務機構的級別較高,澳大利亞工業、旅遊與資源部所屬的地球科學局是地球科學調查和地理空間數據的國家管理、發布機構;加拿大自然資源部所屬的地球科學局提供地球科學和地理信息方面的社會化服務;美國內政部所屬的地質調查局負責國內外地學信息、自然災害、自然資源、環境和信息情報等的管理,在社會化服務方面,作為牽頭單位聯合19個政府職能部門與聯邦地理數據委員會一起合作超大型地質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這里要明確的是,上述機構只是政府序列的,未列出眾多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事實上,各國對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不是直接的產品服務,而是元數據的發布與管理。據介紹,加拿大的集成產品往往是專業公司完成的,專業公司一般只服務於幾個領域,並擁有自己獨特的開發軟體,他們可以按照客戶要求免費或花費較小的代價的取得元數據,然後加工集成,製作出滿足用戶需要的集成產品。如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的石油數據倉庫,收據了大量的石油數據,主要包括:地震數據,測井和海測數據,也包括報告、岩芯礦和地球科學標本,是世界上石油信息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許多信息是公開的,對社會公眾、石油部門和石油調查機構都免費提供服務。如果一個投資者准備投資石油勘探,則可由專業公司根據公開的或者付費信息,通過一定的數據加工、集成為其提供鑽孔位置等服務。

總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是一個常設事業機構,設在地質調查部門;礦業大國的地質調查成果服務機構級別較高,服務內容也較廣。

2 社會化服務對象

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對象是不斷擴大的,由最初的為地質找礦部門服務,到為找水、地質災害防治、自然環境保護等部門;社會公眾對地質知識的需求和對地質的關注也不斷增加,如觀光旅遊、地質遺跡考察、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如印度地質調查局除為礦業部門提供礦產地之外,還為水利和能源設施建設方面的工程規劃提供大量地質方面的資料和建議;為農業天然礦物肥料、土壤水文的發現,為灌溉、防洪、發電等水利工程提供地質資料;為國家工程建設等特殊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城市環境調查;為地質災害多發區安全,對各種地質災害,如地震、滑坡、活動斷層高發區內進行了詳細的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可靠資料,並出版了相關的地圖,提出了一系列防災減災的措施和建議,並在危險區域建立了觀測網對災害進行監測;為建築部門出版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地圖,為工程建設提供地質參數,並根據地質情況給出相關的建議,等等。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服務的對象包括對使用地球科學信息感興趣的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具體包括:礦產資源和石油工業部門,環境保護機構,通訊機構,遙感、地圖和繪圖產品的發行人,規劃和資源管理者,研究和教育組織,地方社團組織,緊急情況服務、法律實施和澳洲防衛組織,叢林徒步旅行、駕車愛好者以及熱衷於戶外活動者,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機構。

日本,除滿足本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外,為有效推進日本在海外的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特別注重系統收集、整理以礦產資源擁有國為主的世界地質、礦床、勘查和開發等狀況以及各國的礦業政策、相關法規、統計資源等情報信息,並對此進行二次開發,對有關地質礦床、開發環境以及需求動態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後,向有關部門提供使用。

3 社會化服務內容

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內容,各國不盡一致。英國地質調查局基於國內外公眾和私人部門,在執行最高級別的專業標准和最新信息的前提下,滿足用戶的服務需求。查詢服務,包括專家建議查詢、數據和信息查詢和其他綜合查詢;數據服務,包括自然科學數據、數字地圖數據、圖書和文檔、產品和出售、地球物理數據服務;其他服務內容,包括地質災害、環境、建築、保險金融和法律、建材、海洋數據、城市地質、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科學建議、實驗室、圖書館、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攝像、氡防護、遙感、災害評估、培訓、水資源。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建立了在線訪問廣泛數據和信息的通道,包括地名搜索、近期地震情況、在線地形圖、測量圖、邊界圖、衛星圖片、礦產資源圖(金剛石、銅礦、金礦、鉛鋅、鎳礦分布圖)、地球物理圖(數字高程模型、區域磁異常圖、區域重力異常圖)、地質學圖(1:250000地質圖)、索引地圖(地磁勘查圖、γ射線測量圖、重力位置覆蓋圖)和在線地形GIS資料庫、專題地圖和數據、數字高程數據、衛星圖片數據、空中攝影、航空地球物理數據、地球物理地圖/圖片、地質學數據、地質學地圖、海洋數據、石油數據等。產品類型主要是地圖、圖像、數據、出版物4類。

4 社會化服務方式與方法

各國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方式和方法基本藉助網路這一快捷、方便的形式傳輸信息。在數據管理問題上,各國基本採取了在線查詢、購買或在線查詢以其他方式購買完整的所需要的數據。加拿大地理連接代碼政策咨詢中心(Policy Advisory Node of Geo Connections)的2001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加拿大客戶在互聯網上獲取29%的數據,美國是27%,澳大利亞只有8.5%;美國數據機構的收入是支出費用的2%,澳大利亞是30%;加拿大是13%。

印度地質調查局(GSI)通過論文集、檔案、公告、專刊、雜志以及各種地圖來向社會發布地球科學信息。發布的方式包括公開發布和有償轉讓兩種。一部分成果通過各種出版物向社會完全公開;對於有經濟價值,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則進行有價轉讓。特殊的受限制的資料如戰略物資勘查成果、涉及國家安全方面的資料的獲取,還必須得到一定級別的政府的批准方可進行轉讓。GSI自身建立了數據中心,進行成果的保存和集成,可以對數據進行平面和立體處理,對成果進行掃描和數字化處理。通過加爾各答的總部和各地的分部向外發布數據信息,各中心都配備了先進的軟體和硬體設施,與互聯網連通。另外,一部分成果,如海洋數據,建立了專門資料庫,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各種數據可以通過互聯網查閱。對於航空遙感等間接數據,可繪制出剖面圖、等高線圖、立體圖,並聯合基礎資料庫進行解譯。

美國地質調查局則是藉助空間數據一站到位平台發布地質調查數據;局內的地球數據中心進行科普性地學教育和其他服務。

5 社會化服務發展趨勢

(1)社會化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拓寬。這既是社會分工合作的結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進步使然,由專業服務到社會化的推廣;由地質調查工作到水文、環境、災害等的調查工作,工作內容和服務范圍均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同時,信息傳輸方式和技術的進步為這一趨勢的形成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2)地質調查信息的大眾化不斷普及。專業知識的大眾化傳播與應用的首要條件是科普化宣傳。無論是旅遊地質知識的傳授、自然環境信息的傳播,還是普通地學知識的推廣,脫離大眾化的渠道均無法實現。加拿大藉助圖畫的形式宣傳各種物品的元素成分、消耗的礦產資源等,適於老少和非專業地質人員;美國則藉助於回答問題的方式,宣傳地學知識和了解地質工作,藉助於政府平台服務於廣大的人群。

(3)地質調查信息服務的中介組織不斷發展。地質調查信息服務中介組織的產生與發展是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推動力量。政府組織發布元數據和基本數據信息,中介公司則利用這些數據,憑借自身的專業開發軟體和集成技術,為需要專業地質信息的人員服務,同時收取報酬。另外,專業製作科普化的宣傳材料,出售給政府。

(4)政府的推動促進了社會化服務。在專業機構成立信息部門,負責對外服務以擴大社會化服務。與相關部門聯合共同發布地質調查信息,經費有保證、組織層次高。

㈣ 中國歷史上的地理研究成果簡單說幾個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
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江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明朝萬曆四十一年至明崇禎十二年間(1613年—1639年)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㈤ 地質旅遊的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是近30年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地質旅遊概念以來,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研究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著重於地質旅遊的定義,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與規劃,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地質旅遊產品的開發策略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一、國外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的概念最先由Hose於1995年提出,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隨後很多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這兩大定義,並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近30年來,國外學者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地質旅遊的開展、管理、推廣及與地方利益協調等方面的問題。有通過研究利用廢棄礦山發展旅遊業,從而喚醒礦山活力,增加價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針對火山或地熱溫泉等地的地質旅遊活動安全問題進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質遺跡地開展地質旅遊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護地質遺跡環境和地質遺跡本身不受破壞的問題(Fernández-Cortés等,2006);關於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遺產的地質學價值及開發地質旅遊的潛力(Alexandrowicz,2009);地質公園與地質旅遊的關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質遺跡旅遊對地方經濟、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認為地質旅遊擴充了地區可持續旅遊的內容(Hose,2007);有些學者研究如何將對一般人來說在平時和日常生活中顯得太遙遠且沒有吸引力的地質學通過通俗易懂的圖冊介紹地質學知識,編制非學術化的地質目錄,刺激民眾的好奇心,透過地質景觀喚醒人們對地球科學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對地質旅遊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質旅遊的教育、休閑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遊客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與期望(Boley,2009);地質旅遊與當地居民參與的關系(Farsani等,2009);通過研究西班牙的地質遺產與地質保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編撰完整的遺跡目錄以保護地質遺產(Carcavilla等,2009)。

在圖書與雜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編寫「Geotourism」一書,書中討論了地質旅遊的范圍和性質,描述馬來西亞、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總結歐洲與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經驗,介紹美國、西班牙、愛爾蘭和英國等國家的地質旅遊行動,研究了地質旅遊的解說系統、地質旅遊開發的問題與挑戰,同時列舉了不少實例作為佐證;Leman等(2008)主編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書,內容主要涉及地質遺產資源、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公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國出版「Geoheritage」雜志,專門研究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旅遊開發。

二、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一直比較重視,但是對其開發建設卻相對比較緩慢,在地質旅遊開展和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對滯後。我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都分別成立地質旅遊研究中心和地質旅遊研究所;另外,國內資源導刊雜志社出版發行一本專門介紹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雜志——《資源導刊·地質旅遊》。

1978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地質科普委員會,並多次開會討論旅遊中的科普問題,提出開展科學旅遊、地質旅遊,並進行旅遊地質、旅遊地學相關研究;從1981年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開始,組織了一系列地質旅遊實踐活動,每年都有數千人次,屬於普及性地質旅遊;1993年,中國旅遊地學會在河北薊縣召開了以「中國地學(地質)旅遊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年會。

殷維翰和丁興旺(1983)提出並探討了進行地質旅遊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構想,原地質礦產部於1985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會議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地質學家提出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研、科考的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此項工作一直沒能開展起來,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推動了這一事業的發展。目前,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省級地質公園共同構成的三級地質公園體系在我國初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體系圍繞著對地質遺跡「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大原則正在不斷完善,同時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也還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旅遊研究和開發也在悄然進行中,在世界遺產中開發地質旅遊將成為繼生態旅遊、探險旅遊、科普旅遊之後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對於地質旅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旅遊的意義與必要性

地質遺跡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它代表了地球發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意義。通過在世界遺產地和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遊,不僅可以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同時讓旅遊者在遊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麗的景色,給人一次愜意的旅遊經歷,而且還可以輕鬆了解地學知識、促進地質學知識的普及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國內不少學者和政府都非常關注地質旅遊的研究及其對地方發展所帶來的契機。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認為,地質旅遊具有扶貧、延長礦區壽命、加強社區和諧、普及地學知識等功能,既保護了地質遺跡,又發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地方發展。徐梅(2007)認為,個性化、主題性的地質旅遊將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並提出,大力發展地質旅遊是充分挖掘貴州旅遊資源潛在優勢,以差異性競爭策略實現貴州旅遊業發展後來居上的正確選擇,而且貴州地質旅遊開發需要走綜合性的整合開發之路,帶動地方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張玲(2008)認為,發展地質旅遊對保護地質遺跡,加快旅遊業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

2.地質旅遊資源方面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形態的構造和形成歷史、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等方面。主要圖書有《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分類分區與編圖》、《地質旅行》(夏樹芳,1998);主要研究論文成果有:吳昭謙(1990)提出中國擁有豐富的地質旅遊資源,應當面向世界開展地質旅遊;郭威和丁華(2001)討論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旅遊的特色和發展前景;左曉路(1995)對四川地質旅遊發展的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李治國和高建華(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質旅遊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提出應做好地質旅遊資源評估,並進行配套組合旅遊項目開發;唐開疆(2003)分析了世界遺產——長江三峽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重點進行「無字天書」旅遊考察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這兩方面的地質旅遊;王嘉學和楊世瑜(2004)針對世界遺產——三江並流區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障礙及對策進行研究;戴亞南(2008)則探索了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3.地質公園方面

地質公園是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因此,我國學者在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地質公園體系、地質公園評定及地質公園的意義等方面研究。陳安澤(2003)認為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我國地質工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對促進旅遊事業和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趙遜和趙汀(2003)認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地學界的國際地位,保護地質遺跡,優化地質環境,推進科學普及,提高旅遊科學知識含量,同時也有益於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是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也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環境;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美學與觀賞價值、科學研究與科普價值,它將在開展地質旅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提高旅遊業的科學含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後立勝和許學工,2004)。

(2)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資源特徵及開發保護研究方面。黃松(2006)提出了地質遺跡的復合型保護開發模式優選思路和5個優選模式;賴紹民和鄭萬模(2002)認為地方政府應摸清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標准和登錄評價體系。王長生(2005)認為對於目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質遺跡採取「暫緩開發」原則,以保護地質遺跡資源。

(3)地質公園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研究。盧志明和郭建強(2003)等用系統論的思想把地質公園分為地質系統、保護系統和旅遊系統三個子系統。地質公園應該走綠色開發之路,並納入到旅遊產業的鏈條中,建成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的基地(李雙應和岳書倉,2002)。地質公園的建設要注意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二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毛學翠,2003;孫長遠和周淑敏,2005)。李曉琴和劉開榜(2005)認為生態旅遊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並提出了地質公園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4)國外地質公園建設開發與保護經驗研究與借鑒。主要是總結國外地質公園的經驗,提出盡快健全完善我國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理順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與運行機制,實行地質公園管理與經營分離及強化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趙汀和趙遜,2003;鄭敏和張家義,2003;夏雲嬌,2006)。

4.地質旅遊開發及產品方面

我國學者在地質旅遊的總體規劃建設和地質旅遊產品的推陳出新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目前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地質旅遊的開發思路和建議方面的居多,如何通過開發新穎的地質旅遊產品來滿足新世紀人們對旅遊需求的變化和地質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是我國學者和業者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目標。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詳細論述了地質旅遊的意義和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的開發建設對策;高蓮鳳和張振國(2007)研究山西省地質景觀資源分布特徵,提出地質旅遊總體規劃的建設思路,即該省地質旅遊線路規劃、資源開發規劃及地質旅遊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方案;庄壽強(2006)提出地質公園中地質旅遊的開展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提出地質旅遊的三種類型:彌漫型地質旅遊、插入型地質旅遊和連貫型地質旅遊;庄壽強(2008)提出在恐龍曾出沒的地方尋找金剛石這一開拓地質旅遊公園的設想就滿足了人們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質旅遊景點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徐梅(2007)探討了貴州省民族旅遊與地質旅遊的結合開發思路。吳振揚(2007)在分析香港花崗岩地貌特性、地質旅遊特點和目前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香港花崗岩地貌的地質旅遊開發思路。謝洪忠和劉洪江(2003)分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地質旅遊特色,並提出我國地質旅遊開發應突出地質旅遊特色、正確認識地質景觀、加強管理和引導。同時,還有不少學者針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公園進行旅遊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地質旅遊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的地質景觀資源特徵分析、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地質公園的開發與規劃建設等方面,對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體系、地質旅遊的線路安排、地質旅遊的配套服務、地質旅遊與教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方特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區經濟建設協調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體系和實踐開發體系還未成型,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質旅遊學科建設。

㈥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應用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需求已經由單一的礦產需求向包括生態地質、農業地質、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在內的多專業、多學科的需求擴展,與國際地學和全球經濟的融合以及地質事業發展的需要,對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使得市場對地質調查成果的評價、鑒定機制日趨顯現,在市場的檢驗下,其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應用的社會經濟效果如何,成為評價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好壞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需要在更高層次、更深內涵方面下工夫。

一、項目成果應用的領域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應用領域極其廣泛,可以說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都會使用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因此,地質調查工作是一個國家非常基礎的一項為社會經濟服務的專業工作。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主要應用領域有以下幾個方面:

(1)為各級政府的規劃、決策和制定相關政策所使用的地質調查成果。如為農業規劃服務的農業地質調查成果、為城市規劃服務的城市地質調查成果、為大型重點工程建設服務的穩定性評價、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服務的資源潛力評價等等。

(2)為企業的投資、開發、經營等提供的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如礦業公司對資源儲量的需求、勘查公司對基本地質情況的掌握、旅遊公司對旅遊資源調查成果的需求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地質調查成果在企業的應用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

(3)為公眾了解地學知識提供科普資料的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掌握與地學相關的科普知識的需求增加,從大眾媒體增加的地學欄目以及公眾的收視率可以印證這一點。提高公眾對地學科普知識的了解和對地球環境的關注,認識自然規律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自覺地規范人類的開發活動和人的日常行為,對於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

(4)為地學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所使用的地質調查基礎資料成果。如圍繞認識地質規律、創新地質理論、解釋地質現象、研究地質成因等重大地學研究所開展的地質調查項目。地學研究從來就不是孤立進行的,因此,地學研究與地質調查的有機結合,是地質工作的永恆主題。

二、項目成果應用的層次與形式

有需求,才會有應用;注重了應用,才會促進需求。因此,應用與需求是辯證統一的。相對於地質調查成果而言,需求強調的是成果的使用者,應用強調的是成果的生產者,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使地質調查成果發揮應有的效果。服務的層次與對象不同,成果應用的層次與形式亦有不同,在這一點上,成果應用的層次與形式,與地質調查的需求層次是一致的。大致可以確定為4個層次,並且不同層次的應用,其形式有所不同。

(1)國家層面的應用:服務對象以國家部委和國家級的社會團體為主,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依據和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舉措、重大工程和法律法規。因此,國家層面的應用,要求地質調查成果是區域性、全國性乃至是全球性的綜合和集成,具有戰略性的高度,提出決斷性的建議。這個層次的應用,滿足的是國家需求,體現在國家機關的各個部門,因此,其形式以「國家訂貨」為主。即由國家機關的各部門提出需求,由地質調查部門根據需求提出滿足需求的可能與方案,雙方簽訂使用協議,項目完成後,由使用方組織驗收。

(2)地方層面的應用:服務對象以省(直轄市)、跨省域的經濟發展帶為主,應用於流域、縣域、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尋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總體的協調。要求地質調查成果具體、明確、適用,針對性強。這個層面的成果應用以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為主,對於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在滿足國家對地質調查成果需要的同時,可以結合地方的具體需求,由地方政府出資,採取「合作協議」的方式,共同出資,實現國家與地方需求的有機結合。

(3)企業層面的應用(包括社會團體):服務對象以企業、社會團體為主,應用於企業的具體需求,如礦業公司需要尋求新的資源基地,為了降低投資風險,需要獲取基礎的地質調查成果。企業層面對地質調查成果的需求面大,成果要求單一、具體,有的可能就是一組數據或一個結論,如天津建地鐵在什麼位置可以過海河。應用於企業層面的成果,特殊的可以採取「合同訂貨」的方式進行;一般地,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系統服務手段,完善服務功能,建立服務網路,全方位地為企業提供公益服務。

(4)公眾層面的應用:服務對象為公眾,服務內容以科普為主,通俗易懂,服務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公眾媒體都是宣傳地學科普知識的載體。

綜上所述,地質調查成果的應用領域廣泛,應用形式多樣。不難看出,從應用的角度講,地質調查成果的表達形式不應該是單一的報告和論文,其內容也不應該是單一的技術表述,而應該是根據不同的應用領域和需求對象,提供不同內容和表達的成果。

三、項目成果應用的途徑

地質調查最直接的成果是向社會提供公正、客觀、科學的系統數據,由使用者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評價結論或判斷。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應用的領域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或判斷。同樣的,由於應用領域的不同,在同一地區重復調查、采樣、分析,在經濟上也不是最佳的方案。因此,現代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應該注重原始數據的收集,保證原始數據的客觀、公正。

1.多渠道、多手段宣傳和發布地質調查成果

(1)採用成果公報形式及時宣傳每年取得的成果。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大區地質調查中心,應採取成果公報形式,向相關部委、廳、局及工作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時通報取得的成果,以便當地政府制定規劃和決策。

(2)採用網路形式及時公布取得的成果。由於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可以及時查詢等優越條件,在網上及時發布本地區的地質調查成果;對於重大項目,還應通報階段取得的重要進展。

(3)利用報紙、雜志和電視等媒體及時公布成果。利用中央電視台、地方電視台、國土資源報和各類專業期刊、雜志,及時公布有關成果,並對有關地質、礦產、水工環等問題進行探討,形成共識,促進問題的解決,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4)組織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及時與地方政府溝通和聯系。通過與地方政府、人大代表、規劃設計部門和相關協會的及時交流,宣傳取得的成果,徵求他們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以便在將來立項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取得更多能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成果。

2.推廣與應用

地質調查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是一項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工作,是成果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各級成果管理機構的重要職責之一。

(1)積極推廣和應用地質新理論和新認識,推廣基礎地質、礦產資源和水工環等調查成果。通過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和水工環地質調查與評價,取得了對一個地區地質特徵的基本認識,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地質資料,總結出地質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方法和武器,所以,應當及時推廣和應用這些新理論和新成果,指導地質找礦、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

(2)普及與推廣地質施工過程中的新工藝和新流程。在工作過程中,由於新工藝和新流程的出現,給地質調查工作帶來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及時普及與推廣。例如,深穿透地球化學與隱伏區礦產勘查技術,由於出露區經歷了人類肉眼上千年的找礦歷史和一個多世紀的系統地質勘查,找到新的礦產地的可能性越來越少。尋找新的大型礦床的最大機遇在隱伏區。國際勘查界正聚集於占陸地面積一半的隱伏區礦產勘查。這是進入獲取深部直接信息找礦時代所面臨的真正挑戰。要解決外來運積物覆蓋區的地球化學調查與礦產評價問題,首先就必須發展一整套從樣品採集、樣品處理、分析測試、質量監控、數據處理到圖件製作的新方法。在地質大調查中使用這一整套戰略性與戰術性深穿透地球化學調查方法,可大大減少在隱伏區特別是在西部沙漠、黃土及沖積扇地區找礦的盲目性。而在大調查中及時應用這些研究成果,其成敗又可進一步推進深穿透地球化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使之更好地為隱伏區的礦產勘查服務。

(3)及時轉化礦產普查過程中形成的礦業權。近年來,我國礦業權交易的市場化獲得了蓬勃發展,礦業權交易的市場化不僅符合我國加入WTO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且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有效避免礦業權行政審批中各種腐敗現象的產生。而在地質大調查和資源補償費項目工作過程中,已經不斷形成自己本單位的探礦權或采礦權。每個單位,要根據國家對於礦權管理規定,及時對礦業權進行轉讓、開發或拍賣,為單位和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4)為地區和城市建設規劃提供依據。地質大調查工作獲取了許多現時性很好的成果,對政府制定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指導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有極大的幫助,可以幫助政府工作人員更好地按照地質規律來制定有關政策。目前,長江三峽地質災害和環境保護地質調查工作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在地質調查機構內設立專門的成果應用部門,根據不同的需求,將專業的地質調查成果「翻譯」成非地質專業人員可以使用的、針對需求的成果表達,連接需求與生產,傳遞需求信息。

㈦ 我國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現狀、問題及建議

此文原載《西部資源》2005年第6期

公益性地質調查從事的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目的是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本文旨在簡述我國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現狀基礎上,剖析解決這些問題的難點並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

1 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現狀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地質調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工作,成立了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六大區分館、各省地質資料館等組成的服務體系。2000年6月,國土資源部發布第9號公告《關於發布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的公告》,擴大了提供社會公開利用的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其中包括:比例尺小於1:5萬(含1: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區域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縣(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資料;遙感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調查可知,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收藏的9萬余種地質資料(其中包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5709種;礦產勘查勘探資料52921種;海洋地質報告資料106種;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勘查資料11089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勘查資料8015種;地質科學研究成果報告13259種;技術方法研究資料214種),可以在互聯網進行目錄查詢。另外,中國地質調查局推出了1999年地質大調查開展以來形成的區域地質、礦產資源評價預測、水工環、災害地質、物化探、地質科學研究、空間地質資料庫、地質技術方法等資料目錄資料庫,近2000條;同時建立了多個專業的總數據量大於3TB的上萬個資料庫,主要包括基礎地學資料庫,其中成果數據信息(元數據)檢索系統提供了全國1:50萬、1:250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元數據、全國1:20萬自然重砂資料庫元數據、全國同位素地質測年資料庫元數據、1:20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元數據、1:50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元數據、區域重力資料庫元數據(1:100萬區域重力資料庫元數據、1:50萬區域重力資料庫元數據、1:20萬區域重力資料庫的核心元數據)。上述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2 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調查分析表明,我國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制度層面、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和發展層面4方面。

2.1 制度層面的問題是解密和共享機制的形成

首先是載入於保密測繪數據的地質調查成果解密問題。地質調查成果的載體往往與測繪數據密切相關,測繪成果的保密問題涉及國家測繪主管部門、國家保密主管部門、總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規定》(1989年3月21日國務院令第32號)規定,測繪成果是指在陸地、海洋和空間測繪完成的基礎測繪成果和專業測繪成果;各部門、各單位使用保密測繪成果,必須按照國家保密法規進行管理。保密測繪成果確需公開使用的,必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解密處理;《關於領取、使用和保存測繪成果的保密管理規定》(1992年12月15日國家測繪局、國家保密局國測法字〔第222號〕)明確,測繪成果的保密期限為「長期」。未經國家測繪主管部門、國家保密主管部門批准,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擅自改變測繪成果的密級和保密期限。《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2003年5月1日國土資源部、國家保密局國土資發〔2003〕147號)第三條規定,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涉及軍事、海洋、測繪和放射性礦產的國家秘密,從其主管部門保密范圍的規定。這些保密制度限制了基礎地質資料的服務范圍,如已完成數字化工作實現對外服務的資料庫,全國1:50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全國1:20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全國1:250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和全國區域重力資料庫,只能滿足承擔地質大調查項目的單位查詢和根據項目需要提供全國1:25萬地理底圖資料庫和全國1:25萬DEM高程資料庫。對於相關行業部門作為保密數據作了很多限制。無疑,這些因素約束了能夠提供的數據信息服務的范圍和形式,也大限制了服務工作的開展。

其次是分散的數據管理和加工力量整合問題。部門分權管理體制,造成了各部門均有所屬數據生產、加工單位,如測繪部門管理著國家的基礎測繪數據、農業部門掌握著大量的農業地質數據、水利部門積累了海量的水文數據,等等。為了自身方便和利益考慮,各部門的數據共享程度很差,更談不上數據的整合與加工。

另外,數據加工力量的分散更是浪費了不計其數的財力和人力,科技部在立項抓緊地球科學數據網路共享建設,水利、林業部門在力推水資源、林業資源的數據發布,等等。地質調查信息化成果的加工、處理,也存在大區地質資料館、省區國土資源廳所屬的地質資料館,由於上級主管部門的差異,資金渠道各異,重復性工作、低效益投資在所難免。

2.2 技術層面的問題是地質空間數據核心平台的構建

地質調查空間數據具有結構復雜、存儲格式多樣、分布廣泛等顯著特點,構建地質空間數據核心平台實現數據集成共享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數據的標准化、數據交換和互操作以及元數據三方面的問題。

數據的標准化。這是空間數據管理和共享的前提。數據的標准化包括數據內容、數據表現和數據格式的標准化。數據內容的標准化應包括地質調查空間數據信息的內容界定、數據指標體系、術語定義等;數據表現的標准化包括兩個方面:地理空間參照和幾何表現形式;數據存儲格式標准化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也是數據集成共享的最大障礙。由於對地理空間數據模型的理解不能達到統一以及GIS應用軟體間的顯著不同,目前還沒有統一、成熟、共同遵循的數據存儲格式標准,這將是地質調查信息化成果社會化服務過程中難於逾越、又必須破解的技術難題。

空間數據轉換與空間數據互操作。空間數據轉換是在數據集成中將不同的空間數據格式進行轉換,將數據統一到一種格式上,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利用軟體自帶工具以便包容對方數據格式;另一種是通過數據交換格式和專用的轉換工具實現數據的轉換。開發適於地質調查數據轉換,而且能保證數據實效性的軟體是地質空間數據核心交換平台建設的關鍵之一。空間數據互操作指的是具有不同數據結構和數據格式的軟體系統能集成在一起共同工作,使得數據的實時性更高,一致性更強。這方面技術基本是成熟的,可以說空間數據的互操作模式(OGC,Open GIS Consortium)為多源異構的地質調查空間數據統一管理、分布存儲、廣泛應用提供了規范的操作依據,但仍需要一個強大的信息轉換工具,有足夠的能力適應目前眾多的GIS數據格式。

元數據的獲取與共享。元數據(Metadata)是「關於數據的數據」,空間元數據是對地質調查空間數據集的規范化描述,按照一定的標准從空間數據集中抽取數據集的內容、質量、表示方式、空間參考、管理公式以及其他特徵信息,組成一個特徵元素集合。元數據的共享包括採集、管理、發布3個環節,需要建立統一的空間元數據標准,形成有效的元數據獲取機制,對獲取的元數據與空間數據集建立一一對應關系,並及時更新維護,根據數據共享要求進行統一的管理發布。因此,構建一個適應空間數據共享的元數據平台以滿足用戶方便快捷地發現、獲取和使用現勢性強、精度高的地質調查空間數據是地質調查成果廣泛社會化服務的必要條件。

2.3 操作層面的問題是人員培訓和經費穩定

專業地質調查資料管理、信息化技術人員的培訓與培養。對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6大區所分資料館的人員情況調查表明,人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圖書資料管理,還是計算機信息人員,復合人才很少,難於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對此,各單位所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資料驗收、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訓與培養。這將是一項持續的系統工作。

穩定的資金渠道與合理的收費機制。從地質調查信息服務這一產品的性質來看,其公益性決定了服務的非盈利,但前提是保證經常性經費的足額到位,而且,也不排除合理的收費,以保證數據的正常及時更新。其實,這是國外的通常做法,客戶也是認可的。

2.4 發展層面的問題是數據加工、集成服務組織的培育

這方面的困難一是數據的獲得受到各種政策的限制,尤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化運作會遇到更大的阻力;第二是數據的整合與處理技術的標准與推廣;第三是專業公司的興起與發展。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是政府引導的產物,但在初期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是必需的。

3 推進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建議

針對上述對各種問題的分析,本文提出三點建議。

(1)成立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促進委員會。該組織是以地質調查局為核心成員,聯合多部門主管領導以及地質領域、IT行業的專家學者、企業界、教育界人士共同組成的。該委員會的特點一是層次高,協調眾多部、委、局、辦的力量共同籌劃;二是專人負責,盡管是臨時性機構,但有專門工作班子負責溝通各部門關系。促進委員會的職責主要有2個:一是制定推進地質調查信息化成果社會化服務方案,借鑒美國空間數據一站到位的做法,在互聯網上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國內外人士的意見,反復修改完善方案內容;發揮各種組織的技術力量,爭取先進的技術應用於實施的方案中。二是推進地質調查信息化成果社會化服務規劃方案的實施。

(2)整合相關數據資源,推動共享機制的形成。以促進委員會的名義,整合相關數據資源,為社會大眾服務。同時,在社會化服務中,打破封建、小作坊式的數據管理模式,變各自為戰、各單位為戰、各部門為戰的局面為國家層面上細分工、大協作的數據管理模式,推動國家層面數據共享機制的建設。

構建強制性數據共享機制。在國家層面上規范各種數據共享行為,首先,健全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體系,同時在立法、監察以及司法等法治環節提供保障。其次,制定我國數據共享的總體規劃和投資計劃。再次,建立政府和科學家合作的組織保障機制;要建立穩定的數據共享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一批數據科學領域高水平的管理、研究和技術人才;建立數據共享的標准與技術規范;加強國家層面上的國際數據資源引進與開發利用工作。

倡導鼓勵性數據共享機制。首先建立新的、以數據成果評估體系為重點的國家級鼓勵性機制,把開發數據的數量、質量、使用情況等作為重要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將數據生產工作與待遇、職稱等實際利益掛鉤,鼓勵研究者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醞釀數據共享獎勵機制。設立具有相當獎勵力度的國家級的「科學數據貢獻獎」,也是在科學界營造重視數據新風的重要措施。這一獎項應根據公眾共享的數據的數量、質量及產生效益等評獎條件,由數據使用人員投票產生。

(3)培育中介組織,補充公益性服務的缺陷。公益性地質調查信息化成果的社會化服務具有商品屬性,中介服務組織完全可以在為客戶提供滿意服務的基礎上獲取報酬,這也是國外通常的做法。從目前來看,社會中介組織的服務范圍至少包括:

科普地質知識的製作與出售。利用圖片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製作多媒體、宣傳圖畫;利用電視等傳播媒體,製作探索性話題,吸引青少年觀眾;製作旅遊地質圖、地質遺跡考察圖等。這些均可以商業化運作。

利用特殊軟體進行專業化服務。軟體公司可以開發專用軟體出售,或者利用公開數據根據客戶要求加工數據,提供專業咨詢服務。

㈧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原則和內容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

旅遊資源調查是旅遊資源評價、規劃、開發及保護的前提性、基礎性工作。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迫切要求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以查明可供利用的旅遊資源狀況,系統、全面地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數量、質量、性質、特點、級別、成因、時代及價值等。

關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高松峰等(2003)認為可採用以下方法步驟,為以後評價、開發工作奠定基礎。

1.收集資料

和一般旅遊資源的調查一樣,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也應從收集有關資料開始,大致包括:導游書和地圖、覽勝、地方誌、地名錄、文物志、城市和風景區園林規劃、旅遊志,甚至國土規劃和農業區劃報告、文史資料和宗教資料等。通過這些資料的整理,可以初步掌握地質旅遊資源的種類和分布特徵,把有關資源的分布與地形圖判讀結合起來,便可能對地質旅遊資源做出一個初步的綜合評價。

2.遙感解譯

遙感技術在自然旅遊資源調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因為獲得的圖像數據清晰度高、信息量豐富、立體感強,具有客觀、動態、快速等優點,與其他調查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通過遙感解譯,可以摸清旅遊區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情況,編繪出地質旅遊資源分布的基本底圖,為野外調查做好前期工作。

3.野外調查

在資料收集及遙感解譯的基礎上,需進行野外調查。只有進行實地調查,才能核實、補充各種資料,並得到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為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開發提供正確的決策意見。可以從旅遊點、旅遊路線、旅遊區三方面著手調查。

4.高新技術處理

最後,運用高新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地質三維分析可視技術(VS)對前面所獲數據進行處理,建立資源資料庫,對一些特殊的景觀進行模擬,得到形象、直觀的三維立體圖,使得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工作全面系統,成果一目瞭然。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原則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具有一定難度,如類型多樣、數量豐富、對評價模型的綜合性要求高、對評價指標要合理取捨、評價工作量大等,並且涉及多學科中的多方面,難以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為了使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做到公正、客觀和便於開發利用,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要符合客觀科學標准,應充分運用地質學、地理學、歷史學、美學、經濟學、建築學、園林學等相關理論和知識,對旅遊資源的形成、本質、屬性、價值等核心內容,做出科學的評價。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學科,應邀請地質旅遊管理、旅遊規劃、風景園林、經濟、生態、地理、歷史等多學科的專家進行評價。

2.全面性

地質旅遊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它的價值和功能也是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這就要求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綜合衡量、全面完整地進行系統評價,准確全面地反映旅遊資源的整體價值。例如,把旅遊資源所處區域的區位、環境、客源、交通、經濟發展水平、建設條件、開發利用條件等作為外部系統納入評價的范疇。

3.效益估算

地質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評價時,要考慮投入資金後可取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為政府和投資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

在調查評價過程中,應廣泛調查當地群眾的看法與意見,將專家評分與公眾審美意識相結合,從而得到既能反映旅遊資源價值與特色,又能反映普通公眾審美需求與水平的結果。

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

這是資源評價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也是現代資源評價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在評價時,應盡量減少主觀色彩,要實際、系統、科學地全面評價,所以要求定量、半定量地評價,並通過一定數據來評價以及與其他地區比較。要求同一類型的不同地區在進行旅遊資源評價時,盡量採用統一的評價模式和標准。

三、地質旅遊資源評價內容

從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目的和意義上來分,地質旅遊地的評價包括兩個主要方面:

1.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

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特色、景觀豐度和組合、景觀容量、景觀價值與功能等方面。又分為體驗性和技術性評價,前者是旅遊者對旅遊地的地質旅遊資源的體驗性評價,多由傳媒或旅遊主管部門發起,由旅遊者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或感知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種地質現象和景觀進行整體評價,最後結果是各旅遊地的優劣排序;後者是指對自然旅遊資源各要素對於旅遊者從事特定旅遊活動適宜程度的評估。

2.地質旅遊地的景觀保護與開發條件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區位條件、區域經濟發展背景條件、環境因素、客源市場條件。即對地質旅遊地的區域條件和區位特性進行評價,是專業研究人員對旅遊地開發價值的評估,目的在於有選擇地開發新的旅遊地和確定旅遊地是否適合進一步開發。

近年來,對地質旅遊地開發條件評價有了新的內容。例如章秉辰(2010)認為,地質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可能貫穿於旅遊活動的各個環節,有必要對地質旅遊進行安全評價,通過查找、分析和預測地質旅遊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導致的危險後果和程度,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和措施,以指導危險源的監控和事故預防。

㈨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的一般方法

地質旅遊學的特點之一是綜合性強,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實用性也很強,屬於應用性學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就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保證本學科的科學性、實用性。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不但囊括了許多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還具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實地調查法

旅遊環境系統是由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尤其是復雜的地質旅遊環境,因此要揭示其內在機制,探尋保護地質旅遊環境的途徑,其研究必須要建立在大量實測資料的基礎上。實地調查法是通過直接的觀察、訪問、記錄、問卷調查和測量等手段搜集和積累大量准確翔實的感性資料作為理性分析依據的研究方法。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實地調查要在具體的旅遊區域中研究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資源及環境狀況、居民和遊客的滿意度、旅遊設施狀況等問題。實地調查法要結合歸納法和統計分析法,將對地質旅遊環境的監測、觀察、實驗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統計分析等理性的加工,把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相互關系的本質及運動規律抽象出來,然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接受進一步的檢驗。在實地調查中要實事求是,以唯物辯證觀作為指導思想,保證所獲資料的准確性、客觀性,為之後的綜合分析研究提供科學的基礎,以便最後得出正確結論(孫克勤,2010)。

二、比較分析法

地質旅遊環境系統中各要素的特徵大都是相對的,通過比較而存在的,即所謂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法有區域對比和分類對比兩種。區域對比是指依據區域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比較研究,如對兩個自然保護區進行研究,比較它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相互借鑒環境保護措施,促進各自的地質旅遊環境保護;分類對比是對地質旅遊環境進行分類,進而正確地對其進行定位,這樣就可以對不同類別的地質旅遊環境採取不同的措施,更有利於地質旅遊環境的保護(蔣素梅,2009)。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區域間的可比性,主要是類型的可比性、范圍的可比性、結構或水平的可比性等,如果對比的條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近年來採用類比法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可以預見,類比法將是地質旅遊學研究的有效方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三、數學方法

以數學方法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因此,數學方法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地質旅遊學的研究方法之一。地質旅遊學在進行有關定量分析及旅遊的環境效益等問題的研究中,數學方法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數學方法在地質旅遊學中的應用一般包括統計法、統計預測法、線性規劃以及一些數學模型等。地質旅遊學研究內容廣泛,不可能獲得所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就導致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並不完整,因而需要通過數學方法,如統計預測法,對不完整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經過構建分析、檢驗假設、理性分析等過程,最後得出結果(傅廣海和殷繼成,2009)。例如,地質旅遊資源環境容量評價,由於其影響因素較多,且很多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它是一種半定性半定量的評價,這就要用到數學中的灰色建模系統。地質旅遊資源容量包括旅遊自然容量、旅遊社會容量、旅遊經濟容量、旅遊心理容量和旅遊管理容量等,其各個分容量的計算也需要用數學公式。可見數學方法在旅遊環境保護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使這一學科的一些研究朝著精確的定量方向發展。

除以上方法外,分析綜合法、歸納演繹法、科學抽象法、統計分析法、專家預測法等也都是地質旅遊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這些方法為地質旅遊學研究創造了基本條件。地質旅遊問題不僅涉及自然生態環境,而且涉及人文社會環境,因此,在研究中要將自然科學方法(如利用儀器設備等手段,對旅遊自然資源、文物古跡等進行監測、觀察和實驗等)與社會科學方法(如比較分析、社會調查、統計分析和專家預測等)相結合,這樣,可以使研究結果更客觀、更科學。

㈩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與旅遊資源的評價一樣,也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定性評價,一類為定量評價。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標准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例如對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等的評價,與評價人的感覺、素養有直接關系。定量評價方法更科學和客觀一些,但其評價數據的來源必須可靠。定量評價工作是基於人類價值判斷的統計性規律和人類認識的比較法則。

目前,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已趨向於以定量評價為主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融合了較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

在研究技術上,網際網路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評價研究中。這些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空間分析手段,為旅遊管理和輔助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發揮空間分析功能相結合,建立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旅遊開發條件模型、風景區環境容量模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旅遊經濟效益模型,可輔助旅遊管理部門做出合理的開發決策。

國內外近年來也越發重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的應用。姚長宏(2002)在貴州六盤水市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中,完成了基於ArcView的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建立了包括地質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圖層,以及人口、經濟等方面資料的資料庫。此外,還有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評價方法,如崔越(2002)基於UML建立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模型;駱華松(2000)利用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等。王建軍和鄭進軍(2004)應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實際工作的需要,研究開發出「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龐淑英等(2004)利用計算機編程實現了評價模型的自動評分功能,開發出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以具有很強的可視化開發能力的Delphi5.0為語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為後台資料庫的自動評分子系統;Jafar等(2008)對伊朗波斯灣南部海岸的生態旅遊潛力進行評價前,運用已有衛星圖像對海岸線以及周圍環境進行調查,這對於一些地勢險要的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工作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一)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內容

1.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價值評價

對旅遊地某一地質體或某一地質現象特色或特徵的定性評價。如:旅遊地的山體、湖泊、水體、氣候、交通條件等。地質旅遊資源個體的價值評價,要以旅遊地的地質特點為依據來進行,以便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真實性,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科學價值

地質旅遊資源包含地質科學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等。而科學價值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科學知識普及與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現代科學技術成就。

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通常具有很強的科普科考旅遊價值。在現有的世界級和國家級相關評價標准中,可以看出對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多以科學價值為主。如世界自然遺產的標准,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①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中國建設部於2005年4月提出的《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標准》與世界自然遺產的特徵大致相同,但具體規定了以下標准: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動等的突出例證;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如河流、山脈、瀑布等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

中國於1994年11月通過的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的標准如下:①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2)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指地質旅遊資源能為旅遊者提供的美感種類及強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質旅遊資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所以觀賞性在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中佔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觀賞性的強弱往往決定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品級和旅遊價值。

對美學價值的分析強調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四個要素,強調多樣性、奇特性、協調統一性等形式美原則。以地質景觀造型、景觀色澤、景觀要素組合,並依附於地質環境的植被、生態,構成地質旅遊景觀的觀賞價值,諸如名山大川、峽谷峻嶺、湖河泉瀑、奇峰異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大多景色秀麗、造型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地質現象千姿百態,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加上相應的近代自然地理環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奇觀,能吸引旅遊者旅遊、觀光、考察、鑒賞,滿足旅遊者愉悅要求,從而顯示地質旅遊資源的觀賞價值。

(3)文化價值

標志地球滄桑巨變的地質景觀,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質奇觀的認識,地質現象科學內涵的揭秘,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以及景觀鑒賞、增長知識的需求。優美、奇異的地質景觀通常都是人們游覽觀賞的風景名勝區,多有歷代遊客、文人、名家的旅遊人文資源的積淀。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美的協調,形成自然與人文地質旅遊資源的復合旅遊景觀。

(4)特異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類地質資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稀缺程度。獨特性高意味著該地域該類型的地質資源少、吸引范圍大、級別高,因而開發價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國性的地質旅遊資源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具有很高的特異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質條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特殊的地質奇觀,這是地質旅遊資源的地域性特徵。這種地域性特徵不僅決定了地質資源本身的獨特性,還決定了當地生態、人文景觀的獨特性。特定的地質環境,常常會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態類型,構成特定的綜合自然景觀。如果某項地質旅遊資源有其獨特的旅遊價值,特別能滿足人們追新獵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這項地質旅遊資源就在某種意義及程度上具有壟斷性,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由此可見,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珍稀價值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的一項絕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質資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質旅遊資源所應有的。

(5)康體價值

一些特定的地質資源以及地質體構成的風景名勝區、旅遊地,可供療養康體的溫泉、開展體育與探險活動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遊項目,具有特殊的旅遊價值。

2.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

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質旅遊資源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僅僅對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品質的評價,還難以考察各種地質旅遊資源在整個區域內的組合關系和該區域所具有的總體特色,應強調旅遊地的綜合地質特徵和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將地質旅遊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范圍作為一個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評價,主要分析評價以下內容:

(1)多項綜合性定性評價

著重對一個地區的綜合地質特徵、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對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慮其級別(多用於地質現象評價)。除級別特色和特徵定性評價,應還有其他定性評價,如面積(區域綜合地質體)、體積(單一地質體)等,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和地區級三個級別。

世界級:指具有世界性意義,在全球都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旅遊資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地質現象、地層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還有首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種群、礦物岩石等,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世界罕見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安德列斯大斷裂」(未來洋殼孕育地帶)。

國家級:國內典型地質現象、地質景觀,在國內具有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典型地質現象對比,國內具有對比意義,成為國內其他地區研究的重要參考地,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中國典型的山東—安徽的「郯廬大斷裂」(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

地區級:可作為國內同類地質現象、地質景觀進行對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區域內保存完好、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交通區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地質構造方面如區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區的「青峰大斷裂」(房縣、保康、南漳、谷城)。

(2)資源類型組合

地質資源要素是相互有機結合還是處於分離狀態,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分散,這些都直接影響地質旅遊資源質量的高低。最佳的風景區都以地質資源要素組合完美和諧而見長,並且在分布上各景區各有特色。

擴大范圍來看,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互相補充和要素組合的協調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所在區域內的各類旅遊資源是否構成優勢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種類眾多、聚集度高的整體優化結構。凡環境質量優、組合狀況佳的屬區位環境價值高的地質旅遊資源。地質資源個體同區域內其他地質資源個體的關聯性與功能互補性也影響開發的價值。

(3)地質背景條件

地質旅遊資源特徵、展布、景觀結構、景觀的旅遊價值等都決定於地質背景條件,依附於地質構造的復雜多樣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脆弱,其旅遊開發的適應性不大。例如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既是精品旅遊資源的高度富集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多重脆弱區。生態環境穩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頻發,較小的擾動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環境災難,而且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從而在較長時期影響該區的旅遊資源環境。

(4)旅遊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國際、國內及地方三個級別。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品質評價和資源系統評價結果來確定其吸引客源的類別。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方法

1.「三三六」評價法

此方法由北京師范大學盧雲亭教授提出。所謂「三三六」是指「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的評價體系。

「三大價值」指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三大價值」的定性評價從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進行評價,是旅遊區確定開發方向的基礎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遊開發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旅遊地社區和服務接待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給當地社區帶來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影響;環境效益則主要是研究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破壞程度。

「六大條件」是指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資源容量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施工條件等六方面。「六大條件評價」是一種綜合性評價,實質上涉及了旅遊活動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的環境背景條件。

2.「六字七標准」評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黃輝實根據旅遊資源本身和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六字七標准」評價法。該方法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兩方面評價旅遊資源,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運用較少,但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參考方法。

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採用六字標准:「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歷史;「名」:具有名聲或與名人有關;「特」:特有的或少見的稀缺資源;「奇」:給人新奇之感;「用」:有應用價值。

對旅遊資源所處的環境方面採用七個評價標准:包括季節性、環境污染狀況、與其他旅遊資源之間的聯系性、可進入性、基礎結構、社會經濟環境、客源市場等七項標准進行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的五級評價法

該方法在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准中被提出。從三個方面、八個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分,最終根據得分的高低將旅遊資源劃分為五個等級。旅遊資源評價的三個方面為旅遊資源的要素價值、旅遊資源的影響力和旅遊資源的附加值等。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又可細分為八個評價因子:旅遊資源的觀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圍以及環境安全等。

在五個等級的旅遊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三、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一)定量評價步驟

1.根據評價對象選取評價指標

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及旅遊開發需求,地質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共性選取評價指標,這些要素的確定盡可能具體、全面,並且在所涉及的內容上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對諸多旅遊資源進行評價,不管是採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旅遊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問題,所以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擇必須遵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區分判別性。

2.組織合適的評價者

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等差異,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評價結果不同。但從實驗統計學規律得出,不同人群或個體,對於同一事物現象的價值判斷趨向一個相同的結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也不例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價值評價可依據價值判斷的統計學規律來進行。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應盡量選用不同專業背景和盡可能多的人員來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由於每一評價體系只能是客觀狀況在一定層次上的主觀反映,所以應建立一個由多個評價角度組成的綜合評價模式,才可科學、完備地反映地質資源質量,通常由專家和旅遊者兩者結合來進行評價。

(1)專家評價

根據層次分析法技術要求,邀請一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實業部門和旅遊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評估組成員來自旅遊行業各個部門,這可以保證較大的評估面。

具體方式可組織地方高等院校、旅遊行政管理、旅行社、國土、環保、園藝等旅遊各部門專家,對地質旅遊資源區域進行實地考查,考查工作應細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進行各評價指標的分值評價與權重判定。

(2)旅遊者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結果是為旅遊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旅遊開發效益密切相關,最終為旅遊者服務。因此評價結果應當與旅遊者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選擇相吻合。

由於專家對資料收集更全面,因而與旅遊者的感知有差異,使評價結果具有非大眾化的傾向。旅遊者的選擇也應該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隨機抽取。有些評價者為同一群體,其內部一致性較高,不具有代表性。評價主體應為存在著生活地域、年齡和文化層次等方面差異的旅遊者。

3.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

由於各項評價因子對評價項目的影響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對各因子的指數分配中不能按均權處理,而應視其在評價項目中的作用大小來確定其權重的大小。評價權數的確定,來自於地質學、旅遊學等專家的經驗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事實。

能用測量數據計算出其對於各評判等級隸屬度的,屬於顯數值因子;難以直接測量或用數值描述的,屬於隱數值因子,可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用經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在特爾菲咨詢系統支持下的層次分析法獲得。這一過程工作量頗大,而且相同的評價要素在不同的旅遊地其權重值也有差異,應因地制宜。

4.建立評價模型

基於對專家或旅遊者體驗的深入分析後,建立規范化的評價模型,然後運用數學方法得到評價結果,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數量值。

把每項評價指標評估系數的平均值,乘以該項要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地質旅遊資源在該項要素上的單項權重得分。其基本數學模型式(蔣素梅,2009)為:

地質旅遊

式中: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分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中的各項因子價值高低,用總分值也可以與其他資源進行橫向比較。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方法

目前旅遊資源綜合量化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綜合價值評價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為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這些方法相結合通常用於地質旅遊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如Liu等(2006)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納斯景區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對其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捷(1997)以九寨溝喀斯特為例,構造比較和評價矩陣,運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權重,從地學角度和遊客角度闡述了喀斯特旅遊資源在九寨溝旅遊業中的地位;陳詩才(1993)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旅遊地學資源進行了評價。

在這些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並能將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直接有效地結合;特別是它能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量化,對目標結構復雜且又缺少必要數據的情況時更為實用。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塞蒂(T.L.Saaty)於1973年提出的一種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能解決資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參與旅遊資源指標權重的設立,可使整個評價過程在定性指導下定量比例盡可能大,從而得以提高評價的准確性。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點是通過人們較易進行的兩兩相互辨別而達到整體比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總目標層、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評價因子層是最基本的層次,指標的權重和分值計算從該層開始自下而上逐層進行。

圖4-1為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模型樹。採用了保繼剛(1996)《旅遊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中建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因子權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將旅遊資源評價分成若干層,構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

(2)邀請專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顯重要等評判級別,分別以1,3,5,7,9或其倒數作為量化標准,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間相對於上一層次的某項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經計算,排出最後的結果。

(3)最後根據其權重排序,按權重賦予各個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該表可以用一定的給分標准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項評價打分,得到綜合結果。

圖4-1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體系

表4-2評價因子權重表

2.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又稱專家意見征詢法,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數學家赫爾默和達爾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並投入應用。主要方式是,通過問卷的形式集中一些專家的意見(一般為20~50人),通過溝通—統計—再溝通—再統計,直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被集中確定為止。利用特爾菲法對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三個層次中的具體資源價值體現,邀請專家進行評分,據此計算出各層內部之間的權重值作為評價參數;在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模型中,合理地確定各評價層中評價指標權重系數是衡量一個評價模型優劣的關鍵。

將特爾菲法引入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是使旅遊地評價由定性轉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運用特爾菲法獲取資料,最後能相對客觀、有效地確立各評價因子權重。由於特爾菲法相對來說比較省時間、省財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國在旅遊地評價、開發中,越來越多地採用這一方法。

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農林、氣象、地質勘探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以模糊推理為主,定性與定量結合,各相關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分別為每一個等級賦一個初值。最後,對區域景點或景區進行分項打分,再採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各景點(區)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評判資源價值的大小。

模糊綜合評判法利用模糊隸屬度理論把定性指標合理地定量化,較好地解決了現有評價方法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評價過程不合理問題。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化程度較高的浮標方法,已廣泛應用到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

4.地質旅遊資源的計算機評價系統

龐淑英等(2003)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面向對象的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Delphi軟體為開發工具,以Access軟體作為資料庫管理系統,能有效地、合理地為地質旅遊資源自動評分。

將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並運用計算機的輔助,可完成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流程,如圖4-2所示:

圖4-2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流程

閱讀全文

與旅遊地質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