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研合作成果

科研合作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09 23:58:16

Ⅰ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科研合作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Ⅱ 產學研合作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有什麼作用

【摘要】本文立足於如何加強產學研合作,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來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最強勁的動力。【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剩餘3303字)

Ⅲ 產學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

大學、科研機構擁有科技開發人才、實驗設備、儀器等優勢,科技成果轉化經驗版卻不足;企業技術開權發能力相對薄弱,但資金優勢明顯。因此,企業依託大學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有產學研合作傳統的日本十分重視加強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合作形式多種多樣:聯合研究;大學接受企業委託進行研究;高校教師到企業進行技術指導;高校接納企業研究人員在學校里進行項目研究;高校接受企業的捐贈等。英國的科技創新主要由大學來推動,一批相似、互補為特徵的中小高科技企業圍繞大學校園建成,使高科技企業蓬勃發展。可以說,產學研相結合是各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形式。可是,我國的科研單位和企業往往自成體系,缺乏緊密聯系,使許多處於國際前沿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形成科研成果的極大浪費。為改變這一現狀,政府應該強化宏觀調控手段,制訂相關政策促進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Ⅳ 最新的科技科研成果有哪些

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Ⅳ 鄭貴林的學術及主要科研成果

專著:《現代繼電保護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11
論文:發表SCI檢索論文8篇,EI檢索l論文52篇,國內核心期刊35篇,共計已發表95篇文
專利:國際發明專利2項,國內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23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國內軟體著作權8項 (1) 已完成的國家部委項目
已完成各類科研項目100多項,其中: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
參加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
承擔並完成國家電力公司重點項目2項;
承擔並完成水利部重點推廣項目2項,948項目2項;
主持完成國際合作項目1項;
廣東省海洋局專項1項;
國家海洋局海洋能發電專項1項;
其餘橫向各類自動化、儀器、感測器課題超過200項。特別是:
領先開發並完成了基於物聯網平台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項目,基於物聯網的大型泵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大型水庫自動化系統、大型閘門自動化系統80多項,獲得水利部重點推廣先進技術7項。
創新發明了海洋差動波浪能發電技術,自取能源的移動海洋觀測平台和船舶智能微電網供電、用電系統,船舶微電網補償穩定技術裝備等先進技術和裝備,引領著海洋能源綜合利用和提升船舶電氣系統向智能化、人性化、網路管理透明化及優化節能的前沿。
創新發明了基於交流電過零點核心技術的只能系列、網路化開關,為智慧城市和智慧大廈的構建奠定聊裝置平台、通訊平台,同事有效融合了消防安全監測、管理及其消防設施狀態診斷,是新一代的電源計算機、網路化管理的重大突破。
合計承擔各類科技項目、自動化項目經費逾7800萬元
(2) 主持國家部委科技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
國家電力公司專項3項;
水利部科技專項2項;
廣東省海洋局專項1項;
國家海洋局專項1項;
廣州市重大科技專項2項。
(3)多年來的研究方向和內容
電力能源優化管理及負荷智能控制技術
風光互補野外設備電源技術
高可靠分布式直流後備電源技術
網路化環境、水情無線遙測技術及感測技術
基於INTERNET平台的信息共享和OA技術開發
脈沖負載高速交流過零點無功補償裝置及諧波治理裝置
智能系列數字感測器(全系列水文儀器、全系列多功能智能電表)新技術
離岸海洋波浪能差動能量高效發電技術及裝備
SPOOP自主動力的海洋觀測平台裝備開發與製造
智能微電網技術及裝備
智能高速局域用電側電網補償穩定技術及裝備
管道智能機器人
交流過零點智能高速開關及電動機智能雙向控制器
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微處理機並行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裝備開發及應用
小型旋翼飛機製造技術

Ⅵ 張季超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間近百項各級各類科研、科技開發項目及重點工程,其中國家級重點工程4項,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16項,推動了建築隔震新技術首次在國內外的巨型鋼結構中使用,完善了飽和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和巨型鋼結構綠色建造技術,推進了重大工程項目低碳節能的發展,開展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技術創新,取得了多項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創新成果。
近5年來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與模式以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評價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科技平台建設專項)《綠色建築與新型建材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等縱向科研項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學》、《岩土工程學報》、《施工技術》、《建築結構》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9篇,其中EI、ISTP收錄20餘篇 ;
主編專著及教材30餘本,包括專著:《廣東科學中心建設科技創新》(科學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基礎工程測試技術與案例分析》(科學出版社,2012年)、《新編地基處理技術與工程實踐》(科學出版社,2014年)、《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建築篇》(科學出版社,2008年)等 ;
先後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1項,廣州市科學技術獎4項,廳局級科技進步獎1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 ,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的創新實踐》獲200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隔震減振新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的應用與研究》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光纖健康監測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中的研究與應用》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三等獎 、《廣東科學中心飽和軟土地基預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0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大型科技場館土木建築工程災害防護研究應用》獲201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減震隔震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創新實踐》獲2013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光纖維健康診斷技術在重大工程結構中的研究與應用》獲201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排4)獲2013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 。

Ⅶ 甘肅省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效益

建院以來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共取得科研成果418項,其中有53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稀土鈷磁力傳動器系列獲國家發明獎;固定化酵母酒精發酵技術研究被列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太陽灶、結構抗凍型不銹鋼平板太陽能熱水器、固定化酵母和電滲析器被列為國家級新產品;磁力驅動全密封系列泵列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並建有亞洲最大的太陽能採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和亞太地區太陽能研究與培訓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為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甘肅省科學院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科研中心工作,不斷探索和創新運行機制,堅持貫徹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的工作思路,以科研為中心,以創新為靈魂,以項目為載體,以改革為動力,優化全院科技資源配置,扶持重點優勢學科,加強內部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全面發展。始終把自身優勢學科及重點研究領域緊密結合地方國民經濟建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科研領域和特色,在專業設置和布局上突出能源、生物、信息、生態及先進製造技術等國家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來,甘肅省科學院按照國家和省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自身發展實際,調整優化組織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結構,轉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以應用型研究開發為主的科研方向,從實際出發,優化資源配置,優化人員結構,強化綜合性多學科特色和優勢,強化國際國內合作。力爭在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固定化細胞規模製備技術研究(863項目)、年產3000台磁力泵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等項目實現重大突破。實現把甘肅省科學院建成全省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省級代表隊,成為全省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和全省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成為甘肅科技進步、工農業技術需求的中堅力量,成為甘肅省應用技術綜合研究開發的龍頭和中心的發展目標。

Ⅷ 謝長法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學術著作:
(一)專著
1、《借鑒與融合:留美學生抗戰前教育活動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中國留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國職業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黃炎培畫傳》,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二)主編
1、《簡明中外教育史教程》,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中國中學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中國教育史專題研究叢書」(含九部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至2011年版。
4、《中國教育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三)參撰
1、《中外教育比較史綱》(近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中外教育交流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中國古代教化史》(統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二、學術論文:
(一)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研究
1、《清末的女子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96年第10期。
2、《民國初年女子職業學校的發展》,《教育與職業》98年第3期。
3、《清末農業科技的引進》,《瓊州大學學報》98年第3期。
4、《晚清女子教育與女子職業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7期。 5、《實業教育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萌芽》,《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0期。
6、《晚清實業教育的發展》,《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12期。
7、《民國初期的職業指導》,《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第28期。
8、《實業教育的改革與職業教育的興起》,《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2期。
9、《抗戰前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4期。
10、《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近代中國的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5期。
11、《抗戰時期與戰後職業教育的演進》,《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7期。
12、《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歷史進程》,《教育與職業》2002年第10期。
13、《江蘇省教育會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2期。
14、《孟祿的來華教育調查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28期。
15、《穆藕初與職業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32期。
16、《<教育世界>與晚清實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4月(上)旬刊。
17、《蔣維喬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09年7月(上)旬刊。
18、《黃炎培的教育考察與職業教育在中國的萌生》,《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1期。
19、《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職業指導的近代化》,《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7期。
20、《舒新城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0期
21、《顧樹森與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9期。 22、《民國初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5期。
23、《「新政」時期的女子職業學校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4、《職業教育的淵源:實業教育的引入與倡導》,《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9期。
25、《抗戰後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16期。
26、《郭秉文與職業教育》,《職教論壇》2010年第25期。
27、《職業指導在近代中國的引入》,《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4期。
28、《民國時期職業指導理論著作考述》,《職教論壇》2011年第7期。
29、《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早期職業教育理論探討》,《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11期。
30、《基督教青年會與職業指導的推展》(第二作者),《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第8期。
31、《抗戰時期高校就業政策及其管理》,《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32、《民國時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職教論壇》2014年第16期。
33、《近代中國職業補習教育研究述評》(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34期。
(二)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研究
1、《唐才常的維新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史研究》93年第3期。
2、《陳子褒的教育觀簡述》,《教育評論》94年第4期。
3、《楊杏佛的實業改造活動與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7期。
4、《任鴻雋的實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99年第8期。
5、《清末教育改革家羅振玉》,《歷史月刊》(台北)99年第12期。
6、《蔣夢麟的職業教育思想》,《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8期。
7、《庄澤宣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1年第8期。
8、《廖世承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03年第5期。
9、《廖世承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25期。
10、《羅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1、《王艮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2卷第12期(2004年8月)。
12、《試析黃炎培與蔡元培的生死道義之交》,《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7年第1期。
13、《余家菊的師范教育思想》,《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7年第5期。
14、《任鴻雋:中國近代科學和教育事業的推進者》,《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19期。
15、《蔣維喬: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弄潮兒》,《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3期。
16、《顧毓琇:一位科學巨擘的教育追求》,《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19期。
17、《黃炎培與民初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3期。
18、《劉湛恩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16期。
19、《庄澤宣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8期。
20、《任鴻雋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現代大學教育》2009年第4期。
21、《劉湛恩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教論壇》2010年1月(上)旬刊。
22、《黃炎培與穆藕初——中國近代教育家和實業家攜手合作奮斗的典範》,《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28期。
23、《潘文安的職業指導思想》,《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7期。
24、《舒新城與近代中國教育史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第4期。
25、《民國職教知識分子的救國理想及歷史境遇》(第二作者),《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26、《何清儒的職業補習教育理論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3年第25期。
27、《陳選善職業指導思想探析》(第二作者),《職業技術教育》2014年第4期。
28、《楊衛玉的女子職業教育思想》(第二作者),《職教論壇》2014年第25期。
(三)中國近現代留學教育研究
1、《清末女子留日與師范教育》,《高等師范教育研究》94年第2期。
2、《清末的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95年第2期。
3、《清末留日運動中的師范留學潮》,《教育史研究》95年第3期
4、《清末的留日女學生及其活動與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96年8月)
5、《晚清的實業留學潮》,《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6期。
6、《留美學生與孟祿的中國教育調查》,《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0年第2期。
7、《留美學生與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徐州師大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留美學生與杜威來華》,《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民國時期的留學生與高等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0、《民國初期的留美女學生》,收入《近代中國留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6年3月。
11、《留美學生顧毓琇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徐州師大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四)中國古代社會教化研究
1、《祠堂及其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1期(96年7月)。
2、《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2期(96年8月)
3、《鄉約及其社會教化》,《史學集刊》96年第3期。
4、《清代地方官學與社會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5卷第6期(97年2月)
5、《明清時期族譜的教化功能芻議》,《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
6、《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7、《朱元璋以儒治國的策略》,《孔孟月刊》(台北)第44卷第9、10期(2006年6月)。
8、《宋元時期書院的教化功能芻議》,《山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期。
9、《魏晉時期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化》,《河北師大學報》(教科版)2009年第9期。
10、《隋唐時期的社會教化政策》,《孔孟月刊》(台北)49卷第9、10期(2011年6月)
(五)中國學校教育制度變遷研究
1、《清末學制近代化的歷程》,《教育史研究》97年第1期。
2、《中國近代普通中學職業科施設的歷史考察》,《教育與職業》2000年第10期。
3、《清末民初中學的發展及其師資培養》,《焦作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2001年第2期。
4、《「五四」時期的中學「男女同學」述論》,《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5、《中國大學男女同校之始考論》(第二作者),《教育學報》2013年第5期。

閱讀全文

與科研合作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